一、 出書宗旨:
世界古老文明中,不論兩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或印度文明,經數千年歷史洪流的衝激與淘汰,這些古老文明皆已非原有民族及文化,而在古老文明中,惟有中華民族所創造的八千年中華文化,一脈相承,不曾中斷,並屹立至今。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成就的中華文化,如何讓正處於心智成長與社會價值觀建構階段的青少年,適時地獲得中華文化學習機會並掌握他們所熟悉與有興趣的學習手段-圖像學習,在輕鬆愉悅地學習狀況下,讓青少年逐步進入中華文化之堂奧,自幼即陶冶他們具文化素養,變化他們的氣質,成為有教養、有自信、有內涵、有想法、有作為的人。
二、 內容結構:
(一) 成語背景:故事的緣起與發生背景(時間、地點、與王國)
(二) 故事內容
(三) 成語運用
(四) 圖畫知識:著重故事內出現之文物的說明與介紹
(五) 延伸閱讀:著重故事內出現之文化知識解說
(六) 附錄:地圖、年表及參考書目
以下以戰國時期為例
食:生活、宴饗、節慶時用器,如戰國時用器鼎、豆、觶、罍等銅器附考古出土器上生活紋飾圖像線繪復原圖圖示用法
衣:禮服
常服 貴族、庶民、孩童
服飾 (男、女)
妝容
附帛畫、銅器、玉器與漆器上生活圖樣與線繪復原圖。
住:建築
室內擺設
附銅器與漆器上生活圖樣與線繪復原圖。
行:馬車
附銅器與漆器上生活圖樣與線繪復原圖。
生計活動:採桑、打魚、獵鳥
附銅器與漆器上生活圖樣與線繪復原圖。
文化活動:音樂(樂器)
舞蹈
射藝
附銅器與漆器上生活圖樣與線繪復原圖。
每套另附導讀,為讓讀者對戰國七諸侯國各別有一全面而又完整的認識,導讀內容為:
各諸侯的歷史發展、文化特質、關鍵戰役、重要人物特寫及工藝發展等方面的介紹。此外,上述內容並與此十個成語故事緊密扣合,將原來十個各別的成語,統整串合成此一諸侯國的文化史。
三、 閱讀導引:
(一)《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叢書編寫首先集中在戰國時期、漢代、唐代及宋代四個中華文化蓬勃發展的大時期,之後再往上延伸與向下發展不同時代。《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叢書第一部以成語故事為主,計劃出版戰國時期五套,每套十冊左右;漢代五套,每套十冊左右;唐代兩套 每套十二、三冊左右;宋代兩套 每套十二、三冊左右。因成語故事發展皆集中在這四個時期,戰國時期的成語故事為最多,其次漢代,自唐代與宋代之後則漸少。由此可見,漢語發展至宋代已臻完備。
(二)這套《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叢書在編寫上力求系統化,以呈現當代全貌。以戰國時期成語為例,經蒐集與整理,精選出50則故事,每則故事編寫成一冊書;並按故事內容作系統的歸納與整合,讓讀者閱讀時能獲得一個時代(時間)或是一個王國(空間)全貌的認識。因此,在編排上,戰國時期的50則故事,共整合成五套:一趙文化、二秦文化、三齊文化、四楚文化及五韓、魏、燕等其他諸侯國一套。每套各十冊,另加導讀。
讀者閱讀時,可從系統的編排中,建構與發展對戰國時期的認知,並可清楚分辨出各諸侯國的人物特質、文化差異,與生活風貌及生活時尚。
(三)在本圖說叢書內的插圖,以嚴謹的考古與藝術史的研究作為背後強而有力的支持,並將這些原始資料轉化成一個個完整且符合時代與地域風格的圖畫,如故事裡的人物、服裝、裝飾、髮式、頭冠、生活用器以及場景力求正確地呈現當時風貌。希望讀者閱讀抽象文字時,同時結合正確具象圖畫,建構讀者對當時人的生活美學的認知。
(四)為求青少年讀者在閱讀時,清楚掌握本圖說集的內容,因此,在內容上分故事背景,此部分為述說本冊故事的緣起與出處;成語故事內容,則為詳述成語故事本身;最後為故事運用,如何將本故事運用在日常生活中。這三個部分,前後兩部分分別為引導與運用,而中間部分為故事本身,為讓讀者清楚分辨引言與故事運用,和故事本身有所區隔,因此,引言及故事運用部分的圖說則以戰國時期的漆畫風格表現。故事本文則以圖畫的形式呈現。讓每冊的章、節內容安排,配以不同圖象風格,以方便讀者清楚分辨。
(五)為讓讀者在閱讀時,能夠對時代與王國有個清楚的定位,書後附有地圖與年表,以助讀者在時代與地域上有一清晰的概念。此外,為求讀者能瞭解圖畫中的文物來源與出處,另附有「圖畫小知識」與「延伸閱讀」兩單元。「圖畫小知識」將文物原圖以插圖方式呈現並註明文物收藏地點。「延伸閱讀」則為讀者提供成語故事內更豐富的相關文化知識。
(六)在編輯設計上,運用不少當時之工藝圖飾諸如織品、銅器、漆器等紋飾作為書的封套、封面與封底,以及標題的底紋,試圖加深讀者對當時藝術風格及美學的印象。
(七)《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叢書第一輯十冊成語故事以戰國成語與趙文化為主軸,按時序精選了《邯鄲學步》、《鷸蚌相爭》、《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紙上談兵》、《排難解紛》、《醇酒美人》、《毛遂自薦》、《奇貨可居》及《市道之交》十則故事。
(八)繁、簡體版分別由台北三聯書店、香港三聯書店及北京三聯書店同步於2014年12月中旬出版。
書籍重點
一、最便捷、最有效的課外輔助讀物。採用圖畫講故事的方式,讓青少年不知不覺間學會中國歷史、文化知識、德育情操及藝術薰陶。
二、綜合型的系統學習。通過不同時期及地域的故事情節及場景描畫,讓過去支離破碎的知識,可以按時序及空間整合一起,加強連貫性,從而牢固學習成效。
三、從淺入深的多元閱讀。為了連接圖畫內容與現實的關係,圖畫小知識特別介紹畫面所參考的文物原圖、用途及所藏博物館;而延伸閱讀更進一步解讀故事中隱含的文化知識,此外並附以相關地圖、年表及參考書目,以針對不同年齡的讀者,或親子閱讀的需要。
四、製作嚴謹,考據認真。本叢書由前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主編,並帶領近十人團隊研究製作,至今已歷時兩年,務求做到字字皆有所本,畫中衣食住行等皆有出處。
五、可持續發展項目。本叢書設想宏大,計劃以戰國、漢代、唐代與宋代,中華文化蓬勃發展的四個時期為起點,除了成語故事(約共150種)外,尚有名君、名后、名臣、聖哲、藝術家與科學家的故事(暫未定冊數),希望全面涵蓋中華文化的精要。
六、宣揚中華文化。除了將於兩岸三地同步出版繁、簡體版外,未來計劃出版英文版及其他語文版,以及電子書,讓全球青少年認識中華文化。
作者簡介:
周功鑫
學歷
1995 法國巴黎第四大學藝術史與考古博士
專長
藝術史、博物館學
經歷
2012.8-
2008.5-2012.7 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國立故宮博物院 院長
2002-2008 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2000-2004 輔仁大學教育發展資金室主任兼任教授
1999-2000 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系暨法文研究所教授
1996-2001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1996-1999 國立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兼展覽組組長
1984-1999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
1983-1996 國立故宮博物院展覽組組長
榮譽獎項
2011 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勳章
2007 教宗本篤十六頒獎勵狀「宗座降福狀」與一面宗座銀質獎牌
1998 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
1998 輔仁大學傑出校友
重要策展
2012 -皇家風尚:清代宮廷與西方貴族珠寶特展
-西方神話與傳說─羅浮宮珍藏展
2011 -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中西藝術文化的交會特展
-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
2010 -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特展
2009 -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
2007 -藝術與宗教─義大利黃金時期繪畫特展
1998 -帝國的回憶:國立故宮博物院瑰寶赴法展
-張大千、畢卡索東西藝術聯展
1995 -羅浮宮珍藏名畫特展
1993 -莫內及印象派畫作特展
著作
2013
2011 〈出版界經營典範劉振強董事長〉,三民書局六十年,三民書局
〈法國路易十四時期中國風尚的興起與發展〉,「兩岸故宮第三屆學術研討會─十七、十八世紀(1662-1722)中西文化交流」
2007 〈藝術與宗教—義大利十四至十七世紀黃金時期繪畫特展〉,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9期
2006 〈一個展覽的誕生〉,《藝術與宗教—義大利十四至十七世紀黃金時期繪畫特展》
2004 〈國際交流互動方式-以1995年國立故宮博物院與羅浮宮博物館合作展為例〉,國立台灣美術館「 國際交流的拋物線連結─2004年策展人論壇研討會」
2003 〈國內博物館從業人員專業訓練建制探討〉,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藝術與文化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3 〈國內公立博物館行政法人化配套措施初探〉,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03國立社教機構永續發展研習計畫之博物館行政法人化座談暨研討會」
2001 〈國內公立藝術類博物館人事管理研究〉,台北縣文化局、朱銘美術館「迎接博物館時代的來臨研討會」
2001 〈博物館展覽策畫與觀眾學習〉,《博物館學季刊》第十五卷第二期
2000 〈博物館展覽策劃與觀眾學習〉,南投:國立暨南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2000 年博物館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0 〈法國博物館法簡介〉,《文化視窗》第二十三期,文建會
1998 〈博物館行銷理論研究〉,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博物館行銷國際討論會」
1997 〈省思文化體系─文化行政與制度〉,《第二屆全國文化會議第一階段桃竹苗座談會實錄》新竹文化中心
1996 〈十七世紀末法國耶穌會教士與中國漆器〉,美國芝加哥藝術館「明清藝術國際討論會」,1996。
1995 〈清康熙前期款彩漢宮春曉漆屏風與中國漆工藝之西傳〉,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995 〈羅浮宮與羅浮宮博物館〉,《故宮文物月刊》第十三卷第七期
1991 〈荷蘭國家博物館藏中國款彩漢宮春曉六曲屏風之研究-中國漆工藝西傳初探〉,國立故宮博物院《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中國藝術文物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1989 〈古物展示中的問題〉,《文化資產維護研討會專輯》,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89 〈法國博物館事業的研究〉,《故宮學術季刊》第六卷第四期
1986 〈由近三十年來出土宋代漆器談宋代漆工藝〉,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國際中國漆器研討會」
1986 〈由近三十年來出土宋代漆器談宋代漆工藝〉,《故宮學術季刊》第四卷第一期
1986 〈博物館的教育與導覽工作〉,《故宮文物月刊》第三卷第十二期
1985 〈由香港華夏中古文物英華展覽談複製文物巡迴展覽〉,《故宮文物月刊》第三卷第六期
1983 〈中國雕漆工藝的製作與發展〉,《中國科技史》,台北:自然科學文化事業公司
章節試閱
引言
「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叢書首先推出的是成語故事集,將按年代蒐集約一百五十則成語故事。除了讓讀者瞭解成語本身的內容外,我們也希望讀者能認識到故事的時代背景,以及當時的歷史、地理、時尚、生活藝術及禮儀等文化內涵,並利用考古資料及文獻繪製成圖像,重現當時人在食、衣、住、行、育樂等不同層面的生活全貌,讓讀者從中獲得不同時期豐富、多元的知識。因此,每則成語故事編寫成單獨一冊。
本叢書的成語故事集,多集中在中華文化蓬勃發展的四個時期:戰國、漢代、唐代及宋代。第一階段為戰國時代,我們蒐集了五十個故事。為了讓讀者有系統地閱讀這些成語故事,我們又歸納整理出有關趙文化、秦文化、楚文化、齊文化各十本,而韓、魏、燕另組成十本。每十本為一套,共五套。今出版的第一套十則趙文化的成語故事為:「邯鄲學步」、「鷸蚌相爭」、「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紙上談兵」、「排難解紛」、「醇酒美人」、「毛遂自薦」、「奇貨可居」及「市道之交」。我們嘗試按編年順序的方式編排,試圖讓讀者在閱讀這十則故事時,可以同時認識趙國歷史的發展歷程,及對趙文化(尤其晚期趙文化)發展有一系統性的瞭解。
這十則成語故事,若分開閱讀,只是十個不同的故事。然而這十則成語故事發生的地點,皆圍繞著趙國都城邯鄲,以及與趙國人相關的事事物物。另就這十則故事發生的時間點來看,它們集中在趙國晚期趙惠文王(公元前298 - 266年在位)及趙孝成王(公元前265 - 245年在位),也是趙國緊接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改革後,趙國國勢強盛,進入輝煌發展時期。然而趙國自趙武靈王及趙惠文王之後,趙孝成王年少即位,而又適逢秦國的茁壯,在那個以戰爭為達到增強國力,並取得發展的戰國時代,年輕、經驗不足的新君趙孝成王自然抵不過老謀深算在位已有四十七年的秦昭襄王。長平之戰趙國大敗,損失四十五萬人,趙國從此一蹶不振,走向衰亡。
這十則成語故事所涉及的內容,如「紙上談兵」、「排難解紛」及「醇酒美人」等成語中,讀者將讀到趙國晚期的政治情勢與戰爭狀況;由「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及「市道之交」成語中,見到趙國大臣的人格特質與氣度及涵養;由「邯鄲學步」中瞭解趙國人普遍具有在音樂、舞蹈等藝術上的素養及注重生活美學;由「鷸蚌相爭」及「毛遂自薦」中,更見戰國時期縱橫家、門客、策士的特長與才華;由「奇貨可居」可認識戰國期間諸侯國的特殊策略 ── 人質的作法,以及當時的貿易活動。
綜上,期盼透過這這十則成語故事,讓讀者對趙國晚期政治、軍事、人文與藝術發展情形有一完整、全面而又深入的認識。
為達以上目的,本人將按下列四個方向介紹:
一、趙國的建立與興亡
二、趙國輝煌末期── 趙惠文王時期與燕、秦的關係
(一)「邯鄲學步」、「鷸蚌相爭」故事裡的趙、燕交流及互動。
(二)「完璧歸趙」、「負荊請罪」故事裡的趙情勢及趙與秦關係。
三、趙國晚期── 趙孝成王時期的關鍵戰役
(一)「紙上談兵」與長平之戰(公元前260年)。
(二) 「排難解紛」、「醇酒美人」、「毛遂自薦」、「奇貨可居」與邯鄲保衛戰(公元前257年)。
(三)「市道之交」與趙、燕之戰(公元前251年)。
四、趙國的文化與藝術發展
一、趙國的建立與興亡
趙國源自春秋時期的晉國,於公元前526年,晉昭公過世,晉室日形羸弱,貴族中的智氏、趙氏、韓氏、魏氏、范氏及中行氏等六卿逐漸茁壯,各具野心,因此,相互傾軋、兼併。首先,智氏、趙氏、韓氏、魏氏聯合滅范氏及中行氏。隨後,智伯又率領韓康子、魏宣子進攻趙襄子,並包圍趙城── 晉陽。由於智伯的貪得無厭,已令韓康子、魏宣子心生反感,因此,於公元前453年,趙襄子利用與韓康子及魏宣子聯合襲擊反攻智伯,智伯大敗,並滅智伯。就在當年,周定王十六年,趙襄子二十三年,趙、韓、魏三家分晉,趙國正式立國。
趙國經過五十年努力經營,國勢漸趨穩定發展,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趙烈侯六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命韓、趙、魏為諸侯。這時三家分晉後的韓、趙、魏與秦、楚、齊、燕並立為戰國七雄。趙國也成為在當時戰國初期頗具影響力的國家。
趙國自公元前453年,趙襄子二十三年三家分晉,正式立國,到趙代王嘉於公元前222年被秦王政俘虜,趙國滅亡,共二百三十一年。趙國在此期間,大致可將趙國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一)初步發展時期,從趙襄子(公元前475-425年在位)立國至趙肅侯(公元前349-326年在位)。
(二)輝煌發展時期,從趙武靈王(公元前325-299年在位)至趙惠文王(公元前298-266年在位)。
(三)趨於衰亡時期,從趙孝成王(公元前265-245年在位)至趙代王嘉(公元前227-222年在位)。
(一) 趙國初步發展時期
(自趙襄子至趙肅侯)
趙襄子統治時期(公元前475-425年)
趙襄子於公元前475年即位,也是東周由春秋時期進入戰國時期的第二年,各諸侯國進入頭角崢嶸的時代。趙國立國之初,趙襄子雄才大略,加上知人善任,趙國在趙襄子在位五十一年,半世紀的經營下,為趙國奠下厚實基礎。
在軍事上,趙襄子往東南取得位於太行山東南的中牟,中牟已近中原,與其他中原各國交往容易,也打開趙國向中原發展的通路。
趙襄子往東北消滅了狄族所建的代國,也就是所謂的北戎。趙襄子消滅代,對趙國發展深具意義,大規模地擴張趙國的疆域。再之,代是產馬的地方,在戰國時代的重要軍備車騎,馬是不可少的重要配備。代的取得為趙國提供了最好的物力資源;此外,代地為狄族,即北戎,善於馬術,成為趙國武裝部隊的生力軍。最後就地利而言,代東邊是燕,南邊接中山,北鄰匈奴,與樓煩、林胡接鄰,代在北方處於非常重要的戰略位置,也為後來的趙國向北擴張提供發展的有利條件。
趙襄子是個品德高、修養好的君王,再加上他知人善任,讓趙國國勢足以與當時晉國其他三卿智氏、韓氏及魏氏分庭抗禮。然而於公元前455年,驕橫跋扈、野心勃勃的智伯,聯合韓康子及魏桓子攻打不願配合智伯索地要求的趙襄子,並圍攻趙都晉陽長達一年多之久,最後趙襄子採用後來擔任相國的張孟談的策略,向韓康子與魏桓子遊說,揭穿智伯利用韓、魏的陰謀,終於公元前453年韓康子與魏桓子反過來與趙襄子合作,聯手攻打智伯,將智伯在晉陽的大軍打得全軍覆沒。晉陽之戰,將趙國轉危為安,從此成就了趙、韓、魏三家分晉的局面,趙國國力得以大大提升。
趙獻侯統治時期(公元前423-409年)
三家分晉之後,趙國走向獨立發展。趙襄子為感念兄伯魯讓位給自己,而立伯魯的孫子趙浣為嗣君,即獻侯。趙襄子於公元前425年去世,唯趙襄子之弟趙嘉桓子不滿而逐趙浣自立,在位一年而卒。於公元前423年,宗室復迎趙浣,即趙南王侯。
趙獻侯在位十五年。趙獻侯是位守成的君主,在安全穩定中尋求趙國的發展。趙獻侯在位期間,完成二項重要工作,一是在即位初將都城原在太行山以西的晉陽(今山西太原)遷到近中原的中牟(今河南鶴壁),趙國的政治中心移向太行山以東,利於參與中原列強的政治與軍事活動。二是為鞏固趙國邊防,獻侯在與鄰國接壤的邊界建築城牆以為防禦。
趙烈侯統治時期(公元前408-387年)
趙獻侯的兒子趙烈侯於公元前408年即位。趙烈侯年少即位,在位也不長。然而在他在位期間,也曾發生及完成兩件重要工作。首先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趙烈王六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命韓、趙、魏為諸侯。正式成為諸侯國,趙與韓、魏、秦、楚、齊、燕並為戰國七雄,躋身於戰國列強之林。接著這樣的殊榮,對趙國而言,也是種無形的壓力,因為三晉中的魏國在魏文侯(公元前445-396年在位)時,早已意識到要在列強中圖發展,改革是必要的工作。因此,魏文侯重用才學與經驗豐富的李悝變法,為晉三家中最先富強的國家。
在這時與魏文侯一起被列為諸侯的趙烈侯,自然深感威脅。趙烈侯為使趙國強盛,試圖改革,在有為的相國公仲連協助下,從事趙國政治及經濟方面的改革,諸如「選練舉賢」選舉用人制度,「任官使能」適才適任的官僚制度,「節財儉用」財政管理制度以及「察度功德」用人考核與監察制度等應興應革做法。趙烈侯的改革,尤其在用人與官僚體制對戰國及之後的影響甚深。最難得的是趙烈侯帶領趙國因應時代潮流,勇於從事改革。
趙敬侯統治時期(公元前386-375年)
趙烈侯九年(公元前400年)去世前,趙烈侯立他的弟弟為君王,即武公,在位十三年過世後,再迎趙烈侯兒子即位,是為趙敬侯。因趙烈侯去世時,兒子敬侯年紀尚小,烈侯的弟弟武公掌權時,武公並未真正稱侯,仍沿用烈侯年號。
趙敬侯在位時,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將趙都由中牟遷至邯鄲(今河北邯鄲),努力將邯鄲發展成為趙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遷都邯鄲的主要原因是:一、邯鄲位於太行山東邊,華北平原以西,鄰近中原。自趙烈侯,趙國已躋身戰國七雄,不論從政治與外交或軍事等角度來說,邯鄲位置適中,與各國往來方便。二、邯鄲本身資源豐富,如天然資源,土壤肥沃,水源充沛,農業發達。三、邯鄲手工業興盛,是經濟、貿易等活動的理想都會。由於邯鄲的優勢為日後趙國的發展帶來無限的機會。
趙國經過趙襄子、趙獻侯、趙烈侯幾位君主的勵精圖治,到趙敬侯時,已發展成為戰國強國。這時,趙敬侯仰賴趙國的強大的國力,欲向中原拓展其版圖及向北攻取中山國。
趙成侯統治時期(公元前374-350年)
趙成侯於公元前374年即位,因趙公子勝欲爭位引發叛亂,趙成侯平亂後,於成侯三年著手進行與鄰近國家奪地戰。除進攻衛、齊之外,與韓、魏亦有爭戰,有勝也有敗,然而在與魏的戰爭中,卻屢遭挫敗。到了趙成侯晚年,趙國開始改變戰略,改與魏合作,以妥協方式互動。實際上,趙國曾兩次救魏,助魏攻齊。因此,在趙成侯十六年,趙得以與魏及韓一同瓜分晉地。第二年趙成侯與魏惠王更訂下和約。
此外,趙成侯也和其他鄰近國家保持和好關係,目的是讓趙國在長年戰爭之後,休養生息,以準備養精蓄銳後,再向中原擴張。數年後,趙成侯二十一年(公元前354年)出兵攻打衛國。魏國前往救衛,並打敗領有十萬大軍的趙國,直搗趙國國都邯鄲並團團包圍。不過趙、魏纏鬥近三年,魏也未能取下邯鄲。魏國在後繼無力及損耗慘重下,最後,同意與趙議和,歸還邯鄲。趙、魏兩國國力也因邯鄲之難相互創傷甚深,魏國更是元氣大傷。而這時秦國崛起,致使趙國向中原擴張之戰略也大受考驗。
趙肅侯統治時期(公元前349-326年)
「邯鄲之難」後兩年,趙成侯二十五年(公元前350年)去世。成侯兩太子緤與語爭奪權位,後來太子語勝,即位為趙肅侯。
肅侯即位之初,仍循趙國原有的策略繼續向中原地區發展。肅侯六年(公元前344年)時,魏惠王召集諸侯在逢澤(今河南開封南)大會上,自稱為王,當時各諸侯反對。不過時移勢易,於公元前325年及公元前323年,秦、韓、燕、中山等諸侯皆分別稱王。趙國稍晚於公元前323年趙肅侯的兒子趙武靈王也在獲得趙國朝野一致認同下,穩穩當當地稱王。
趙肅侯十五年(公元前333年),趙進攻魏國的黃(今河南內黃西北),沒能攻克,這讓趙肅侯深深體悟到向中原拓展只會激起諸侯們的強烈反感,但無法實質地獲得疆土的擴張。於是趙肅侯在戰略上改弦易轍,將南進中原改以防守為主,並在趙國南面邊境築長城以作防禦,一改趙國以前歷代以南進中原發展的策略,也讓趙肅侯的兒子趙武靈王承襲父親策略向北方擴張,不久即讓趙國成為戰國強國之一。趙國也在趙肅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26年)去世後,結束了趙國初步發展期,而進入另一個由趙肅侯之子趙雍,亦即趙武靈王,帶領趙國進入宏圖大展的輝煌時期。
(二) 趙國輝煌發展時期
趙肅侯去世,趙武靈王(公元前325-299年在位)接任時才十五歲,立刻得主持父王趙肅侯的喪禮,這時已見年少新君少年老成的穩健作風。在趙肅侯的喪禮時,秦、楚、魏、齊、燕皆派精銳部隊前往參加,來勢洶洶,名為弔唁,實際伺機攻趙。年少的趙武靈王下令於喪禮日各國前來弔唁者,只准使者攜禮物進城,並由趙國大臣接待,其他一律謝絕在城外。此外,更要趙國軍隊整裝待命隨時應變。這次將趙肅侯的喪禮辦得既隆重又風光。最後也化險為夷,全賴趙武靈王帶領趙國上下縝密策劃所致。由上觀之,趙武靈王一即位,馬上展現他雄才大略的領袖氣質。
趙武靈王登基,戰國進入中期下半段。戰國初期各諸侯國為求國富兵強,紛紛進行改革,魏文侯(公元前445-396年在位)啟動最早,重用孔子的弟子子夏的學生曾申的弟子李悝。李悝身為法家卻具儒家精神,在魏國先後推行經濟、政治、法制等方面的深度改革。改革之後的魏國獲得全面的發展,國庫充裕,民生富足,可謂國富民強。魏國國力大增,魏文侯帶著自信,積極聯合韓及趙完成三家分晉的大業,魏國自然成為戰國早期的強國。
魏國的改革成功,為當時諸侯國立了一個富國兵強的好範例。數十年後,秦國秦孝公(公元前361-338年在位)三年,上天為秦孝公備了天大的禮物 ── 公孫鞅(衛鞅)。公孫鞅是衛國宗室後裔,因家族沒落,到各國遊學,尋找施展抱負的機會。最後落腳當時的強國魏國,並在魏國相國公叔痤府裡做個小小的家臣。然而對衛鞅來說,是個實習的好機會,可以深入研究魏國變法的文獻,累積知識,培養自己的能力。衛鞅雖有老相國公叔痤的推薦,但未獲魏惠王的重視。衛鞅在魏國很不得志,於是滿懷希望投奔秦國,並向秦孝公毛遂自薦,努力陳述富國強兵之道。祐竣膠p獲至寶,朝臣極力反對,秦孝公仍重用衛鞅,積極進行變法。衛鞅改革的作法是全面的,從農業生產的提升,軍備的擴充到制度的加強,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成效顯著。秦國因此由一邊陲落後國家一躍為戰國時期不可一世的強國。
魏國與秦國變法取得實際國富兵強的成果,後來齊國齊威王(公元前356-320年在位)也任用鄒忌為相國,勵精圖治,使齊國走向成就霸業的道路。
在齊國之後,趙國的趙武靈王(公元前325-299年在位)即位之初在其父肅侯喪禮時即經驗到秦、楚、燕、齊、魏等諸侯國對趙國的虎視眈眈。如何能讓趙國在戰國這大舞台上,與其他強國並駕齊驅,聰慧、勇武兼穩健、多謀的武靈王有一套將趙國領向國富兵強的縝密策略與作法。
趙武靈王對趙國的改革,與之前魏文侯的改革及秦孝公的變法在本質上,有非常不同的地方。魏國與秦國的改革皆著重國內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從制度上、策略上與作法上改變與提升。然而趙武靈王的改革,卻是文化移植,將一民族文化與風俗完全的運用及融入趙國自身的文化、生活中。可以說趙武靈王的改革,比起其他改革更具前瞻性與挑戰,而其效果之佳,影響之大皆出乎意料。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簡單說就是改穿胡人服裝,學習胡人騎馬打仗。當時各諸侯國作戰主要為車戰。著胡人服裝騎馬方便,打起仗來靈活快速,更能發揮戰鬥力。
「胡服騎射」改革的有利背景
趙襄子初建趙國,疆域北與林胡、樓煩為鄰,東北與東胡、燕國接界,中山在其腹心,東與齊國以古黃河為界,南部與衛、魏、韓交錯接界,西部和魏、韓緊鄰。隨著趙國的發展疆域也逐步擴大。從趙國的疆域來看,自建國以來就與林胡、樓煩、東湖等胡人北鄰相處。常見漢人與胡人之間通婚,甚至趙國貴族及王室成員中也有不少胡人血統。因此,在趙國人的血脈裡已有兩種文化的基因。再之,趙武靈王本身對軍事興趣極高,怎會見不到自己鄰國胡人的騎兵的機動性與靈活度比漢人車騎來得高。此外,趙武靈王具成功領袖的另一特質,凡事用心,準備功夫周全。趙武靈王在推行胡服騎射改革之前,為瞭解趙國邊境情況,曾於趙武靈王十七年(公元前309年)及趙武靈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考察趙國北方邊境兩次,以蒐集第一手資料為改革做準備。
趙武靈王在推動胡服騎射之前,在趙國國內引起很大的反對聲浪。面對「群臣皆不欲」的困境時。趙武靈王又展現他的另一特長── 溝通能力。他從利民厚國的禮俗革新到國家前途的發展,向大臣貴族曉以大義,這些大臣與貴族,在此壓力下,勉予同意。最後,趙武靈王二十年(公元306年)還親身實踐,首次率領騎兵進攻北邊中山國,奪中山國城池,大敗中山國。繼又往北,過代郡,穿樓煩,達林胡,趙武靈王所帶領的騎兵一路打勝仗。至此,已充分體現胡服騎射成效,終於完完全全獲得大臣貴族的認同與支持。
趙武靈王另一領袖特質── 寬宏大量、深謀遠慮,並與各諸侯國廣結善緣,積極主動提供協助。趙武靈王為他的改革,創造一個不受各國戰爭進攻干擾的安寧環境。趙武靈王十年(公元前315年)齊國趁燕國內亂,出兵攻破燕國。第二年趙武靈王從韓國接回燕公子職,並扶立職為燕王,又派人將他送回燕國。此燕公子職就是燕國賢君燕昭王。
趙武靈王十八年(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因舉重鼎而喪身。趙武靈王將在燕國為人質的秦公子稷迎回秦國,立為秦王,即戰國晚期著名君主秦昭襄王。最後,在趙武靈王二十年(公元前305年),開始推行胡服騎射時,特別派使臣到秦、韓、楚、魏、齊,與各諸侯國,維繫並保持密切關係。
綜上,我們按當今的管理學來看,趙武靈王在內部行銷與外部公關皆有所掌握與發揮。
趙武靈王從文化融合的方式推行胡服騎射,不但提升趙國軍隊戰力,也引來林胡王獻馬,樓煩王送兵,皆來歸順趙國,使趙國疆域大大擴張。趙武靈王以德服人,用王道方式帶領趙國走向國富兵強。也因此,梁啟超盛讚趙武靈王是黃帝之後第一偉人,並推論假如趙武靈王命長的話,則戰國一統大業將不在秦而在趙。從趙武靈王本身作為看來,亦有心為趙一統天下作準備。
當時與趙國比鄰的諸國中,最具威脅的強鄰就是西邊的秦國及北邊的中山國。趙武靈王為除這兩大威脅,首先於趙武靈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至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攻克中山國。趙武靈王將趙國疆域向北擴張到與燕、代為鄰,向西擴展到雲中、九原。北方威脅已除,趙武靈王為了專心於軍事,於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正式宣布將王位傳給幼子趙何,即趙惠文王,而自稱主父。
這時主父讓趙惠文王主持國政,自己全心準備除去趙國另一個來自西邊威脅的秦國。趙主父為瞭解秦國的地形與他曾協助扶立的秦昭襄王的作風,親自領兵前往秦國。趙主父喬裝為趙國使者,由前一年取得的雲中、九原進入秦國。與秦昭襄王見面時,秦昭襄王不疑有他,只覺得此人相貌不凡,待派人追問時,趙主父早已飛馳出函谷關。由上可見趙主父在軍事上,的確有他獨到的作法,先勘查、瞭解後,方定策略與執行方針。因此三年後,趙惠王文三年(公元前296年),北方各族都已歸順趙國,邯鄲到北方代國交通順暢無阻。趙國一片欣欣向榮景象。就在這年,誑D父的長子趙章不服弟弟趙何為王而興兵叛亂,後雖平息,然而趙主父卻被圍困而餓死在沙丘宮。一代雄主就此結束一生,也改變了趙國的未來。
趙惠文王時期(公元前298-266年)
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退位為主父,傳位給趙惠文王,經四年後,即趙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趙惠文王才開始親政。趙惠文王一親政便任用樂毅為相,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與樂乘為將軍,趙奢治理國賦實現了「國賦太平,民富而府庫實」,為趙國史上鼎盛、輝煌時期。各諸侯國爭相與趙國通好與結盟。其中最為矚目的一舉措,於趙惠文王十五年(公元前284年)由樂毅為將軍,聯合趙、秦、韓、魏及燕五國攻齊,大敗齊兵。五國破齊,為戰國時期重要事件,從中趙國獲得濟西之地,有助於趙國河東之地獲得保障,經此一役,對齊國受創甚深,從氖穭w不構成對趙的威脅,而趙國列名東方最強國。趙國也成為東方諸侯國中,唯一能與西方秦國相抗衡的國家。趙與秦為儲備各自實力,也以修好替代爭戰,但在氣勢上,卻互不相讓。如趙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邀趙惠文王於澠池(今河南澠池西)相會。此次相會趙國上大夫藺相如所展現的膽識與機智,以及趙國名將廉頗的周密邊防安排,讓秦王再狡猾,也無法得逞。秦王見識到趙國的人才與實力。秦昭襄王自與趙惠文王澠池相會後,秦趙之間近十年沒有戰爭。
趙惠文王晚年,趙國與秦國爭鬥戰役趙國皆佔上風,於趙惠文王三十年(公元前269年)趙國與秦國換地,趙國食言,未交出應給秦國的地。秦昭襄王震怒,而派兵進攻趙國險要關口閼與(今山西和順)。趙惠文王派趙奢領兵出戰一舉成功。
閼與之戰後,秦國又進攻趙國的幾(今河北大名東南),趙惠文王派廉頗出戰,結果大敗秦軍。趙惠文王晚年大挫秦國銳氣,這時的趙國雖強,然而秦對趙的覬覦之心,則一直不曾中斷。
引言
「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叢書首先推出的是成語故事集,將按年代蒐集約一百五十則成語故事。除了讓讀者瞭解成語本身的內容外,我們也希望讀者能認識到故事的時代背景,以及當時的歷史、地理、時尚、生活藝術及禮儀等文化內涵,並利用考古資料及文獻繪製成圖像,重現當時人在食、衣、住、行、育樂等不同層面的生活全貌,讓讀者從中獲得不同時期豐富、多元的知識。因此,每則成語故事編寫成單獨一冊。
本叢書的成語故事集,多集中在中華文化蓬勃發展的四個時期:戰國、漢代、唐代及宋代。第一階段為戰國時代,我們蒐集了五十個故事。為了...
目錄
序
成語背景
故事內容
成語運用
圖畫知識
延伸閱讀
附錄:地圖
年表
參考書目
序
成語背景
故事內容
成語運用
圖畫知識
延伸閱讀
附錄:地圖
年表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