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轉捩點,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從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到1945年日本政府宣佈無條件投降,八年時間內,面對日本軍國主義的野蠻侵略,不願做奴隸的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奮起抵抗,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氣壯山河的英勇鬥爭。在空前慘烈的抗戰歲月中,臺灣同胞始終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以各種方式參加和支援祖國的抗戰,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臺灣抗日叢書》包括《臺灣抗日人物集之1》、《臺灣抗日人物集之2》、《臺灣抗日人物集之3》、《臺灣抗日團體》、《臺灣共產黨抗日史實》和《臺灣光復》(畫卷),將於臺灣光復70周年前夕,陸續與讀者見面。這套叢書從不同角度展示「祖國的抗日戰爭,臺灣同胞沒有缺席」的歷史事實,反映臺灣同胞反抗外來侵略的不屈精神,他們之中有傑出的臺灣女性革命家謝雪紅,從黃埔軍校走出來的臺籍抗日將士李友邦,智取《田中奏摺》的蔡智堪,為第二次國共合作而勤勉工作的謝南光,支持日本戰俘反戰運動的康大川,用文字或電影作為抗戰武器的李純青、何非光,為籌畫收復臺灣做出重要貢獻的劉啟光、連震東、謝東閔、黃朝琴等。在祖國大陸的臺灣同胞自發成立廣東臺灣革命青年團、上海臺灣青年讀書會、臺灣義勇隊、臺灣革命同盟會等愛國組織,積極投身於抗日復臺的活動。臺灣共產黨在島內領導臺灣同胞開展抗日運動,以臺灣從日本殖民統治下獲得解放,回到祖國懷抱為革命理想。
叢書以臺灣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統治,投身於祖國抗日戰爭;祖國大陸同胞支持和援助臺灣同胞的抗日鬥爭為主題,透過海峽兩岸同胞共禦外侮的抗日歷史,彰顯臺灣和祖國大陸不可分割的血脈聯繫。叢書的作者和編者,是從事臺灣抗日歷史研究的專家或學者。書中許多史料是第一次對外披露,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
在這場波瀾壯闊的全民族抗戰中,臺灣同胞用可歌可泣的實際行動續寫了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書就了民族精神的壯麗篇章。今天,當兩岸同胞共同為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時候,我們再一次回顧、記取臺灣同胞為臺灣光復和祖國統一而竭心盡力的這一段歷史,顯得尤為珍貴,更加具有現實意義。
全國政協副主席╱臺盟中央主席 林文漪
前言
2010年,我負責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之臺盟展覽文圖編輯,由此接觸到臺灣同胞抗日內容。興趣所致,深觸所及,一部恢弘的臺灣抗日歷史畫卷,使我體悟愛國的臺灣同胞對生命意義和家國情懷的闡釋,我被他們深邃的生命激情和厚重的生命內涵深深吸引,由此萌生研究臺灣抗日歷史的願望。
作為重慶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的一名歷史工作者,曾被朋友問及,重慶人為什麼要研究臺灣抗日歷史?抗戰時期,重慶是中國的戰時首都,國民政府和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慶為光復臺灣做了許多工作,許多愛國臺籍人士在重慶留下了光輝的抗日足跡。抗戰勝利,收復臺灣的隊伍由重慶出發,在臺北公會堂接受日本侵略者投降書,與臺灣同胞共同見證臺灣回歸祖國的重要歷史時刻。2010年,臺灣光復65周年,為銘記近代中國的這段重要歷史,重慶市與臺盟中央共同修建了臺灣光復紀念碑。研究抗戰時期中共中央南方局所開展的臺灣工作,是重慶歷史工作者的一項重要課題;探究抗戰時期重慶與臺灣的特殊淵源,傳播臺灣抗日歷史,讓更多的中國大陸同胞瞭解和認識臺灣同胞,讓臺灣民眾感受先輩的愛國夙願是我們歷史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
本書共摭拾30位愛國臺胞的抗日人生。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受黃埔軍校革命氛圍薰陶的臺籍人士,參加北伐戰爭,投身於祖國大陸的革命,呼籲祖國同胞援助臺灣抗日運動。在祖國「五卅運動」中成長起來的一部分臺籍共產主義者,於上世紀20年代在上海創建臺灣共產黨這面抗日紅旗,對當時臺灣最活躍的臺灣文化協會和臺灣農民組合開展非武裝抗日運動產生了重要影響,在臺灣抗日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在祖國大陸的愛國臺胞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保衛祖國,收復臺灣」,不僅奮戰在抗日前線,並參加光復臺灣的計畫,為臺灣光復和祖國統一作出了重要貢獻。「原鄉人的血,必須流返原鄉,才會停止沸騰!」走近愛國的臺灣菁英,他們生命所煥發的不屈與抗爭的英雄氣質,他們蘊藉於胸的愛國愛鄉情懷,令人感動和欽佩,使我們將歷史、現實和未來串連在一起,產生對和平發展、民族振興、祖國統一的強烈渴望和動力。
本書重點反映臺灣同胞的抗倭精神和祖國情懷,人物排序不分先後。惜本人筆力不逮而書之難盡,望方家指正批評。部分臺灣抗日志士的親屬對本書給予支持和幫助,臺盟中央宣傳部鄭世凱部長對本書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叢書主編和臺海出版社對本書傾注了大量心血。在此一併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