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與年度最佳好書。
電影《第凡內早餐》是根據美國作家楚門.柯波帝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小說描述一位高級應召女郎(荷莉.葛萊特利)和她的男同志朋友(言行舉止就像柯波帝本人)倆人之間的故事。這部電影差點無法開拍,因為:
.奧黛麗.赫本根本不想接演妓女的角色。
.作者楚門.柯波帝認為演出女主角的最佳人選是瑪麗蓮.夢露,並堅持自己是扮演書中男同志角色的最佳人選。
.電影審查員痛斥電影劇本鼓吹性自由。
.電影公司想刪掉《月河》這首歌。
.導演布萊克.愛德華不知道怎麼替故事收尾(事實上他拍出兩個結局)。
有這麼多抗拒《第凡內早餐》的聲音,後來電影是怎麼拍成的?電影製作人是如何說服奧黛麗.赫本接拍這個當時對她生涯最具威脅性的角色?編劇喬治.阿克塞爾羅德是怎麼騙過電影審查員那關?休伯特.德.紀梵希是怎麼讓充滿性挑逗意味的黑色小洋裝化身時尚主流?最後,也許是最重要的──《第凡內早餐》是怎麼讓美國觀眾看見銀幕上的壞女孩其實是個好女孩?
1961年電影上映後,觀眾和影評的反應,證明《第凡內早餐》成功了。歷經半世紀後,儘管奧黛麗.赫本已去逝多年,但她在電影中帶動的時尚潮流、女性意識的覺醒,魅力與影響力至今未歇,成為好萊塢電影史上最令人難忘的身影。
.奧黛麗.赫本在《第凡內早餐》高盤的髮髻、手持細長菸嘴、身穿紀梵希設計的黑色小洋裝,成為20世紀影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形象。
.美國國會圖書館將《第凡內早餐》列為「具有文化、歷史與美學重要意涵」的電影而指定保存。
.電影主題曲《月河》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百大電影歌曲」第4名。
在這本由楚門.柯波帝、休伯特.德.紀梵希、〈月河〉作曲者亨利.曼西尼,當然還有奧黛麗.赫本領銜主演、關於《第凡內早餐》拍攝過程的幕後紀事中,山姆.華森帶領我們回到那個早在胡士托音樂節、避孕藥還沒有誕生之前的美國六○年代早期,「好女孩」奧黛麗被相中飾演「不太好」的應召女郎荷莉.葛萊特利──這個不靠男人養活自己、特立獨行又古怪的角色,大大衝擊了當時美國社會對時尚、電影與性的保守觀念。
同時也讓我們見識到了好萊塢電影人如何用狂妄、膽識、瘋癲,與種種努力背後的遠見,將奧黛麗.赫本從入行前的路人甲,打造成優雅的象徵,最後在《第凡內早餐》一片中臻於完美,讓她與這部電影的魅力永垂不朽。
讀者指南
1.奧黛麗.赫本經常被視為是經典的時尚偶像,但我們很少能瞥見隱身小黑裙背後,這位女人的真正模樣。這本書中有哪些關於奧黛麗.赫本的事,是你以前所不知道的?
2.一九六一年《第凡內早餐》首映記者會上,奧黛麗.赫本曾說,她依然認為自己人生最重要的角色就是為人母。自那時起,我們對母親這家庭角色的看法,有多大的轉變?
3.電影版的《第凡內早餐》,與楚門.柯波帝的原著小說有多大不同?電影拍攝時,必須淡化荷莉.葛萊特莉是位應召女郎的這個部分,是否讓你很驚訝?
4.奧黛麗.赫本是位女權主義者嗎?
5.華森在書中讚揚《第凡內早餐》是部出色的娛樂作品,但從電影歷史上來看,它也具有深刻的意義。讀完這本書的你,對這部電影的看法有何改變?
6.如果是由瑪麗蓮.夢露來飾演荷莉.葛萊特利,這部電影會有何不同?
作者簡介:
山姆.華森
好萊塢編劇,居住在洛杉磯。一直過著雙面的生活;在白天,整個人緊張焦慮、神經兮兮、聒噪絮叨,到了晚上,卻坐在游泳池畔,大啖炙燒金槍魚,欣賞那些比起書本而言更讓他私心熱愛的電影作品。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對魅力著迷,這就是華森對一部電影的興致,捕捉到的是紐約消逝不再的恬靜優雅,更以愛情故事電得觀眾七葷八素;既是一種風格宣言,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紐約雜誌》
「讀起來就像仔細構思編寫的小說……華森帶領讀者從前製作業,走到拍攝現場的爭執與衝突,更不忘提及赫本對時尚的影響力(紀梵希的黑色小洋裝)、好萊塢的璀璨魔力、性政治和全新道德觀。即便是柯波帝也會深深著迷。」──《出版人週刊》
「對柯波帝、赫本和電影《第凡內早餐》有興趣的人,會喜歡華森的故事。」──USA Today
「山姆.華森是了不起的社會歷史學家……《永恆的優雅》猶如柯波帝訴說的荷莉.葛萊特利,懷舊奪目。」──《紐約客》
「《永恆的優雅》貢獻出許多美味的花邊新聞(全來自《第凡內早餐》的製作過程)。華森放肆生動地發揮他的題材。」──《華爾街日報》
「這是本有關洋裝和早餐糕點的輕鬆小品,才怪……《第凡內早餐》的潛台詞──拜金主義、性自由──可是遠遠更為錯綜複雜。」──《女裝日報》(Women’s Wear Daily)
「故事精采豐富,角色是美國璀璨年代的影視名人,書本風格彷若小說……華森將舊好萊塢的魔法和神話打造,濃縮成一顆閃爍耀眼的時光膠囊。」──《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軼事不斷,編寫巧妙,研究詳盡又娛樂性高的好書,讓人一翻就停不下來,深深吸引廣大觀眾,喜歡創作重心放在人物的電影歷史及涵括大量社會文化背景的人更會著迷。」──《圖書館學刊》(Library Journal)
「山姆.華森的新書《永恆的優雅》,讓人欲罷不能……本書提供精采的電影八卦,帶讀者深入了解赫本和設計師紀梵希打造荷莉.葛萊特利經典造型的幕後故事。」──ALO StyleList網站
「山姆.華森以文字精雕細琢奧黛麗.赫本,掀開她的甜美面紗,揭露一個更錯綜複雜而迷人有趣的女人。他亦捕捉到美國歷史的美好轉捩點──女人掙脫傳統珍珠項鍊和束縛的年代。我目不轉睛讀完這本書。」──《第二城市的罪惡》(Sin in the Second City)作者凱倫.艾波特(Karen Abbott)
名人推薦:「對魅力著迷,這就是華森對一部電影的興致,捕捉到的是紐約消逝不再的恬靜優雅,更以愛情故事電得觀眾七葷八素;既是一種風格宣言,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紐約雜誌》
「讀起來就像仔細構思編寫的小說……華森帶領讀者從前製作業,走到拍攝現場的爭執與衝突,更不忘提及赫本對時尚的影響力(紀梵希的黑色小洋裝)、好萊塢的璀璨魔力、性政治和全新道德觀。即便是柯波帝也會深深著迷。」──《出版人週刊》
「對柯波帝、赫本和電影《第凡內早餐》有興趣的人,會喜歡華森的故事。」──USA Today
「山姆.華森是了不起的社...
章節試閱
精采預告
跟其他並非真正意外的意外相同,「好女孩」奧黛麗被相中飾演「不太好」的應召女郎荷莉.葛萊特利,為電影圈的女性重新定位,替五〇年代尚無人啟齒的性別轉變賦予新聲音。好萊塢絕對有性愛場景,但在《第凡內早餐》前,唯有壞女孩跟性愛沾上邊,極少有例外,電影中的好女孩要先結婚,畫面才能退至黑幕,性感女孩則總以各種不同姿勢(我要說的是「與各階級的男人」)退入黑畫面。不用說,她們最後因為太貪玩而下場淒慘。壞女孩不是命運多舛、活在悔恨之中、戀愛結婚,就是命運多舛、活在悔恨之中、結婚、死亡,但基本概念差不多是一樣的:女士,請勿在家仿效。但在《第凡內早餐》中,獨居、約會、裝扮美美的、喝到微醺,這一切在那一瞬間──因為是奧黛麗.赫本的關係吧──都不再是那麼不乖的行為。單身其實不值得羞恥,似乎挺好玩的。
雖然一九六一年首次遇見奧黛麗飾演的荷莉.葛萊特利時,人們一開始可能沒察覺,或不是立刻有感覺,尚未體會到狂野怪咖式的獨立和精明世故的性自由這種獨特迷人的美好生活;最棒的是,這是他們也能實現的美好生活。《第凡內早餐》出現前,電影中時尚熠熠的女性所擁有的社會階級,僅有林蔭大道上令人為之驚艷、包裹著緞料和披掛貂皮的時髦女人能享有,除了真正的電影巨星,沒人當得了這種女性。但荷莉不同,她穿的服裝簡單,高貴不貴,美艷動人。
儘管荷莉.葛萊特利缺乏資金和雄厚背景,她還是很時髦。她若是上流社會女人或時尚模特兒,我們對她的衣著品味還不至於如此欽佩,但荷莉憑一己之力,從窮困一路爬上高位──即便如此還是個女孩──她利用自我風格克服身分階級限制,奧黛麗飾演的荷莉展現出的是,時髦不分年齡、性生活或社會階級,人人觸手可及。葛麗絲.凱莉的裝扮打安全牌,桃樂絲.黛的風格不受歡迎,伊莉莎白.泰勒的打扮──除非妳有她的身材──高不可攀,但《第凡內早餐》的奧黛麗很民主。
想想看這部電影差點無法開拍。想想看奧黛麗.赫本其實根本不想接這個角色、審查員痛斥劇本、電影公司想刪掉《月河》這首歌、布萊克.愛德華不知道怎麼替故事收尾(事實上他拍出兩個結局),當時甚至認為柯波帝的小說無法改編。至今想來可笑,卻千真萬確。
奧黛麗簽下這個角色前,派拉蒙每個參與《第凡內早餐》的工作人員無一不對這部電影憂心忡忡。實際上,電影製作人馬提.朱洛和理查.薛波取得柯波帝小說版權後,便感覺讓電影起步是不可能的任務。主角玩火自焚,小說沒有第二幕、擁有無名的男同志主角、欠缺主題的劇情和不圓滿結局,要怎麼拍成好萊塢電影,朱洛和薛波毫無頭緒(書籍版本的《第凡內早餐》同樣引起軒然大波,儘管柯波帝是有頭有臉的大名人,書裡出現不雅髒話,依舊讓《哈潑時尚》雜誌拒絕刊登小說)。
派拉蒙知道《第凡內早餐》的道德立場岌岌可危,於是發出一系列用字精挑細選的新聞稿,想說服美國人真實世界的奧黛麗跟荷莉.葛萊特利天差地別。他們說,她不是妓女,只是怪咖,其中還是有差別!但派拉蒙不論怎麼賣力,不是人人都好哄,「以道德觀點出發,電影《第凡內早餐》是年度最爛電影,」一九六一年,有個忿忿不平的傢伙這麼寫道。「劇情不僅描述一名妓女對『小白臉』投懷送抱,還把偷竊當笑話。我擔心看過電影後,青少年的『扒竊』率會升高。」當時,性革命還未見天日,《第凡內早餐》還是訴求改變的一場造反,像是一封傳遍教室的情書,在那年代要是被抓到,老師便能立刻把你踢出校門。
有這麼多抵抗《第凡內早餐》的聲音,後來電影是怎麼拍成的?朱洛和薛波是如何說服奧黛麗接拍這個當時對她生涯最具威脅性的角色?編劇喬治.阿克塞爾羅德是怎麼騙過審查員那關?休伯特.德.紀梵希是怎麼讓充滿性挑逗意味的黑色小洋裝化身主流?最後,也許是最重要的──《第凡內早餐》是怎麼讓美國觀眾看見壞女孩實際上是好女孩?當時她不可能知道──事實上,要是有人這麼告訴她,她恐怕還會一笑置之──但參與《第凡內早餐》的其他工作伙伴都很挺奧黛麗.赫本,而她將會撼動一切。這本書是關於這些人的故事,他們的奔波,和那陣撼動。
第六章 粉墨登場
一九六〇年十月二日,星期天清晨,第五大道
奧黛麗.赫本憂心忡忡。大家都說她做得到,都說荷莉雖然難演,但就像她以往曾有的挑戰一樣,到頭來總能迎刃而解。迎刃而解,說得簡單啊。《羅馬假期》裡,大家也說她的演出甜美又渾然天成,因此得到奧斯卡獎。但對奧黛麗.赫本而言,那不是演戲,不是像派翠西亞.尼爾那種能讓觀眾感同身受的演出;派翠西亞.尼爾才是貨真價實的演員,可以演活任何角色。坐在黃色計程車內,等著導演布萊克.愛德華一聲令下開演的奧黛麗.赫本,自認只是憑著直覺而已。直覺,和好運。
奧黛麗.赫本很想念她二十週大的寶寶尚恩;她把尚恩留在瑞士家中,請了一個保姆代為照顧。她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根本不該離開她的孩子,這是她第一次離開這麼久。雖然保姆不斷安慰她尚恩不會有事,不過,想到最近一連串駭人聽聞的嬰兒綁架案(她與丈夫梅爾極度謹慎地隱藏保姆的姓名,以及任何與她有關的事),她還是難以放心。再多根菸也緩和不了壓力,可是焦慮的她還是繼續抽,有時抽到手發抖得好比拿到一副爛牌的賭徒。
街道上非常寧靜,好像西方電影裡常有的空曠路景。很快的,這裡就會擠滿人。
一切困難得荒謬啊,就連身旁紙袋裡的丹麥麵包也不例外。她要怎麼吃這個點心?奧黛麗.赫本不想刁難人,但她很討厭丹麥麵包,甚至問了導演愛德華,走往第凡內珠寶店的路上,她能不能改吃冰淇淋甜筒?導演說不行;他確實有理由說不,畢竟這一幕要拍的是她在吃早餐,如果吃的是冰淇淋的話,誰會信呢?
或者該問的是,誰又會信這整個故事啊?
「好,安靜,」她聽到有人說。「請安靜…」
有人靠到計程車旁,詢問奧黛麗.赫本準備好了沒。好了,她說,她已經正襟危坐,隨時可以上陣。
她等著。外頭的太陽根本還沒升起呢,如果用畫的,這條街道此時會像一道長長的灰線條,路肩兩側各自點綴著盞盞黃色路燈。微弱的天光下,它們就像懸掛在人行道上的鑽石,像第五大道清醒時,脖子上配戴的項鍊。
「他們開拍了……」有人說,大約一秒後,第二位副導下了指示給計程車司機,車子於是出發。開拍。
他們往第五大道行駛,沿途經過所有荷莉瞭若指掌、駐足櫥窗外欣賞過無數次的精品店。這實在是很神奇的畫面;全世界最繁忙的街道之一,此時竟為了她以及這部電影,淨空了所有活動。他們能拍攝的時間不多(太陽一旦出來,很快會過亮),畢竟這是個星期天早晨,天氣儘管寒冷刺骨,紐約市的人潮卻很快會湧入街頭。何況那天,還有蘇維埃總理赫魯雪夫到訪,他會在七點半時抵達第五大道。劇組必須在那之前拍攝完畢。
然而奧黛麗.赫本急不得。如果第凡內珠寶店,像劇本所寫的,是把荷莉與所有事情凝聚起來的關鍵,那麼最好的演法就是漫步到櫥窗外頭,好整以暇地逗留欣賞,緩緩咀嚼眼前令她心滿意足的片刻,而不是像頭飢餓的野獸在街上狂奔。
她現在該做的,就是暫時拋開她並非所有人心目中第一女主角的事實,以及柯波帝的微辭(根據某些人的說法),也暫時不要理會,似乎根本沒人說得清楚,荷莉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物。
她必須停止所有憂慮。她必須忘記與丈夫梅爾之間的爭執,忘記這個她非常想念、卻也樂於暫時不見的人。她無法用語言表達清楚,但在內心深處,已隱約感覺到自己的疑問,那真的是一生真愛嗎?抑或成人世界裡的真實愛情就是如此,是那種電影裡不會演出的心路歷程?
穿過一條又一條街道,計程車駛近了第五大道七二七號,速度逐漸放慢,最終,靠著路邊停了下來。奧黛麗.赫本踏出車外,關上車門。她並未選擇直接走向第凡內珠寶店,而是先在人行道邊駐足了一會,抬頭望著它。
第五大道與第五十七街交叉的東南角,數小時後
那天清早非常冷。
導演布萊克.愛德華穿著一件黑色高領毛衣,外搭開襟羊毛衫,最外頭再套上一件燈絨長夾克,衣領高高翻起。他的小平頭與厚實的下巴,使他整個人看來削瘦整齊,與梅爾風格截然不同。奧黛麗.赫本知道,他很清楚她心中充滿了焦慮,不只是對詮釋荷莉這個角色,也包含演戲這回事。從他們先前的幾次彩排中,她也發現他的工作風格相當開明、重視團隊合作,比較像一群人共同開個派對,而不是埋頭苦幹。他與比利.懷德的執導方式也很不同,懷德來到片場時,往往已經知道每一句台詞該怎麼說,而且該在何時何地說出來,但愛德華卻不然,他是懷抱著開放且專注傾聽的態度來到片場。
其實一開始,愛德華並非她的首選。她原本希望由更有經驗的導演負責。不過這情況逐漸轉變。他非常尊重她的小提議,執導時他不那麼喜歡反覆重拍,然後也不介意演員稍微臨場發揮。事實上,時機恰當時,他還相當鼓勵演員隨機反應。奧黛麗.赫本很欣賞這點。她不喜歡憑空捏造的演出,但她認同愛德華的想法,如果所有幽默風趣都得照本宣科,反而不真實了。奧黛麗.赫本注意到愛德華不只個人採信這個原則,而且無論是對演員或對劇組,作風都相當一致。如果演員在不同場景設置之間等待了太久,以致於表演所需的幽默感消失殆盡,表演的動力便有可能打折扣,進而毀了那場戲。為了讓演員們清醒,愛德華使出許多令人難以置信的奇招,像是提供演員自助點心區、每日拍攝總時數符合人性、然後三不五時說些字字珠磯的笑話,逗得演員與劇組人員樂開懷。不過,並非所有笑話都輕鬆歡樂。他不時的黑色幽默與惡作劇,使奧黛麗.赫本為他取了「布萊克.布萊基」(Blake Blackie)這個暱稱。和梅爾相似的是,愛德華的性格也有些乖辟,只是更會搞笑。她不該老是拿愛德華與梅爾做比較,她當然知道,她不是故意的,只是忍不住,也許,是因為她感到寂寞的緣故。
穿著紀梵希的禮服給了她一點安慰,感覺幾乎像是他本人就在身邊陪伴她。一副愛的盔甲,她心想。其實是兩副才對:第一套黑色小洋裝,是立定在櫥窗前時要穿的,在珠寶店外四處走動時,還有款式相同的第二套。她必須換裝的原因,是站在櫥窗外穿的那套太緊了,她根本難以行動。而外頭走動的那套,側襬下方有條長開邊,她才不用像藝妓一樣小碎步地行動。
開始有兩三群人聚集在周圍,不久後,一些圍觀的群眾逐漸喧嘩起來。製作助理在第五大道的四周幾個街區,架起了巨型路障,導引後方人們行動的方向,彷彿那些路人也是演員,得在適當時機才能移動或說話一樣。儘管圍觀者眾,奧黛麗.赫本沒費多少工夫,便成功在太陽完全升起前拍攝完畢。
一百二十八點五四克拉
繼續下一場拍攝前,奧黛麗.赫本先在第凡內珠寶店中,戴著大名鼎鼎的斯倫柏格鑽石項鍊,讓媒體拍照。至今為止,這條項鍊僅讓另一位女人配戴過,那就是美國參議員薛爾頓.懷特豪斯的夫人;當時是一九五七年,她擔任第凡內年度晚宴的主持人。這條項鍊的中心鑲著一枚第凡內金絲雀鑽石,那是全世界現有尺寸最大的稀有黃鑽,大小約一平方英吋,重達一百二十八點五四克拉。雖然奧黛麗.赫本在電影中無法配戴這條項鍊,但項鍊曾置於玻璃櫥窗中,在「好傢伙玉米花」刻字的那一幕短暫露臉,而且也就僅止這麼一次。這一幕,就是他們當天下午要拍攝的部分。「你懂我意思了吧,這種地方沒有你想像的糟嘛,」奧黛麗.赫本在劇中對喬治.比伯說。「並不是說我有多喜歡珠寶,但鑽石可就不一樣了。像那一個。」要是他們動作能快點就好了。
為了這部電影,奧黛麗.赫本親自戴上了項鍊。製片馬丁.朱洛用了六個月長的時間,不斷與第凡內珠寶的總裁華特.霍芬這個極度挑剔講究、從不以順從聞名的人,協調溝通,好不容易才獲得他首肯,讓他們進到店內拍攝。不幸的是,奧黛麗.赫本成了這樁交易的交換條件之一。想當然,馬丁一定是向霍芬遊說了許久,解釋說整個劇組進入全世界最有價值的珠寶店裡攝影,從執行層面來看的確有困難;而相關保險費用也是讓人不敢恭維的天價。不過,若想達到宣傳的目的,那麼對第凡內珠寶而言,這可是個可遇不可求的大好機會。一切不麻煩,只需要讓奧黛麗.赫本親自戴上那條斯倫柏格鑽石項鍊,讓媒體拍個夠、拍到高興即可。你找不到比這更好的宣傳了。
他們成了史上唯一能在第凡內珠寶店裡拍攝的人。
儘管身處如此荒誕的場合、疲累不堪、四周滿是一窩蜂逢迎奉承的商人,奧黛麗.赫本依然謹守本分地露出真誠迷人的微笑。微笑就是她工作的一部分,不停與人握手致意也是。
的確,身為一位知名女演員,許多時候工作根本與演戲本身無關。有很大一部分,是得參與這類活動,讓攝影師拍照、給記者採訪、與有頭有臉的人打交道。「奧黛麗,轉過來讓我們看看鑽石!」、「奧黛麗,看這裡!」某程度說來,這也算是一種演出。
不知是誰帶來了一張迷你早餐桌,要她坐在桌子旁。又有人從道具桌那兒找來一支長煙斗,讓她單手叼著。她謝過他們,閃光燈啪地一亮。「奧黛麗,從肩膀回眸看一下!」再多側身一點如何?「沒錯,就是這樣。」「現在,拿起丹麥麵包!」「非常好,太迷人了!」而迷人,就是她最擅長的本分。
精采預告
跟其他並非真正意外的意外相同,「好女孩」奧黛麗被相中飾演「不太好」的應召女郎荷莉.葛萊特利,為電影圈的女性重新定位,替五〇年代尚無人啟齒的性別轉變賦予新聲音。好萊塢絕對有性愛場景,但在《第凡內早餐》前,唯有壞女孩跟性愛沾上邊,極少有例外,電影中的好女孩要先結婚,畫面才能退至黑幕,性感女孩則總以各種不同姿勢(我要說的是「與各階級的男人」)退入黑畫面。不用說,她們最後因為太貪玩而下場淒慘。壞女孩不是命運多舛、活在悔恨之中、戀愛結婚,就是命運多舛、活在悔恨之中、結婚、死亡,但基本概念差不多是一...
目錄
領銜主演
荷莉.葛萊特利的紐約
精采預告
1.構思 19511953
2.渴望成名 19531955
3.看見 19551958
4.提筆改編 19581960
5.煞到 1960
6.粉墨登場 1960 10 / 2 1960 11 /11
7.愛上 1961
8.欲罷不能 1960s
致謝
作者後記
備註
P.S.:洞察、訪談,還有更多
領銜主演
荷莉.葛萊特利的紐約
精采預告
1.構思 19511953
2.渴望成名 19531955
3.看見 19551958
4.提筆改編 19581960
5.煞到 1960
6.粉墨登場 1960 10 / 2 1960 11 /11
7.愛上 1961
8.欲罷不能 1960s
致謝
作者後記
備註
P.S.:洞察、訪談,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