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為編輯的你必看,想在職場發光的你更不能錯過
入行30多年,歷經10多家主流媒體,1名資深編輯的傾囊相授
教你內容產業必修7學分一次就上手,還不快拿出紙筆,準備認真上課囉你以為,只有編輯才需要讀這本書?
錯!職場製作人時代來了,人人必備編輯七力!
編輯人工作卡關時,它是解題葵花寶典。
文創人思考不順時,它是創意工作手冊。
企劃人動腦會議時,它是溝通保健良方。
★編輯是文創之母,掌握七大產業關鍵能力
.定位力:找出你的目標客群,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
處理產品、讀者和時代的互動關係,定位力是你隨時參照的指南針
.選題力:選題決定你的風格,編輯人最重要的修煉
好的選題是成功的一半,對的選題讓讀者一秒找出「花錢的理由」
.結構力:運用正確的切入點,建立完整的篇幅結構
善用解構方法,活化團體討論,打造讓讀者眼睛一亮的魅力方程式
.採訪力:大廚也得有好食材,與記者的溝通和協力
擬定具體的工作標題,協助記者建立採訪框架,讓成效事半功倍!
.寫作力:魔鬼藏在細節裡面,不容許輕忽的微寫作
前言、標題、抽言、圖說,編輯得花費心思製造的「閱讀摩擦點」
.視覺力:抓住讀者的一瞬間,傳播效果加倍的關鍵
想要吸引讀者眼球,怎能不懂視覺溝通語言,培養你的視覺修養?
.標題力:讀者閱讀的起始點,編輯作業的最後一哩
錯誤的標題就是把錯誤的鑰匙,讓你被隔絕在讀者的閱讀大門之外
作者簡介:
誰能獲得《今周刊》、《財訊雙週刊》、《壹週刊》、《數位時代》總編輯、社長一致推薦?只有他──
康文炳,1962年生於府城臺南,現任《財訊雙週刊》資深副總編輯,曾任《30雜誌》總編輯及《今周刊》執行副總編輯。
1983年,還在台大政治系就讀的康文炳,因緣既會進入《夏潮》雜誌,自此種下和傳播產業不可分離的緣份。之後歷經《民進報》、《臺灣時報》、《經濟日報》、《中國時報》、《工商時報》、《明日報》、《壹週刊》、《數位時代》及《商業周刊》多家報章雜誌,長期擔任編輯主管,累積豐富的實務經驗。
從隱身在幕後的編輯,轉變成在鎂光燈下的作者,康文炳透過《編輯七力》,將工作現場的觀察和心得,毫無保留地呈現給對職涯有企圖心的年輕世代。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這是作者在新聞職場上奮戰多年的經驗與心得,沒有虛矯的學術套路,有的是一點一滴歸納並知識化後的真工夫。」
──《財訊雙週刊》總編輯梁寶華
「在網路時代中,編輯的工作不僅不會消失,它可能成為一個更重要的藝術和技術。從獨特的選題眼光、題目的佈局拆解、展現內容的手法、圖文整合的呈現,乃至一個可以說明一切的標題,擁有這些技術的編輯,正是在資訊爆炸的網路時代中最好的引路人。而這本書就是引路人的最佳練功指南,誠摯推薦給對編輯工作有期待和想像的大家。」──《數位時代》社長陳素蘭
「作者將多年在雜誌編輯的經驗心得,毫不藏私的提供出來,並點出全新的思考模式。文章不論是以紙本或網路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面前,編輯都是最重要的那扇門,而與時俱進的編輯,就是要和讀者產生最大的共鳴。看完這本書,我相信你能找到這扇門關鍵的鑰匙。」
──《壹週刊》社長裴偉
「一本具有編輯與採訪實作經驗的好書,匯集二十餘年功力而成,值得所有新聞工作者參考;特別是雜誌工作者,更值得一看!」
──《今周刊》總編輯謝春滿
「這是一本關於編輯的書,或許更確切地說,這是一本關於創新思考的書,只是用來說明的素材,是我從事多年編輯經驗的總結。」──康文炳
名人推薦:「這是作者在新聞職場上奮戰多年的經驗與心得,沒有虛矯的學術套路,有的是一點一滴歸納並知識化後的真工夫。」
──《財訊雙週刊》總編輯梁寶華
「在網路時代中,編輯的工作不僅不會消失,它可能成為一個更重要的藝術和技術。從獨特的選題眼光、題目的佈局拆解、展現內容的手法、圖文整合的呈現,乃至一個可以說明一切的標題,擁有這些技術的編輯,正是在資訊爆炸的網路時代中最好的引路人。而這本書就是引路人的最佳練功指南,誠摯推薦給對編輯工作有期待和...
章節試閱
3.6選題的修煉
選題力是編輯人(特別是總編輯)最重要的修煉,它一半是來自先天的熱情,一半來自後天的歷練。
一份媒體要能在讀者「隱然有感」之際,在選題上先發制人,編輯人就需要具備敏銳的洞悉力。這種洞悉力當然可以經由後天的歷練,培養出觀察和分析的能力,但這都不若「感同身受」的直覺來得快速直接。
一位稱職的編輯人一定要全心全意地活在他與讀者一起建構的世界裡,因為生活在共同的世界裡,才會有共同的情緒;具有共同的情緒,才能將讀者隱而未顯的好奇與困惑,生成觸動人心的選題。
這讓我想起當年《壹週刊》來台創刊時,香港來的主管在遴選時尚組的新人時,並不太在意應徵者過去的資歷,但一定會仔細觀察他的穿著配件。我可以想像他們的對話:「你都用什麼名牌?」「我不用名牌,但我有興趣,而且學得很快,我過去……。」「噢!那謝謝再聯絡!」
「經驗知識」是生活來的,而不是學來的。某種程度而言,不是「拜物主義者」,不會是一位好的時尚編輯人;就像不是一位熱切的社會改革者,不會是一位好的政治編輯人一樣。你不是一位熱中理財的人,如何成為一位稱職的理財雜誌編輯人?你不是一位狂熱的電玩迷,如何編好一本電玩刊物?不可能的,因為你沒有「活」在那裡面,你對這個領域沒有熱切的信仰,你就無法敏銳地感受到這個世界隱而未顯的重大變化。
當然,談到「熱情」,人生就複雜了。就像英國著名教育改革者肯‧ 羅賓森(Ken Robinson)所言,在現有的教育制度下,絕大多數人的天賦熱情都是被埋沒的。羅賓森的話是對的,但相信我,這不是你的錯,只是在你的成長過程中,缺乏啟蒙的機會,以及沒有獲得社會家庭應有的支持而已。
我相信,你能讀到這裡,就表示你對編輯這一行即使沒有熱情,也有一些興趣;而興趣正是燃燒熱情的火種,如果你能從此細心呵護這個小火苗,終有燒成熊熊熱情的一天。
一位具有先天熱情的編輯人,如果恰如其分地投身在他心屬的領域,後天的歷練,會很快讓他成為傑出的編輯人。至於有「興趣」的編輯人,只要能更專注地投入,假以時日,也能成為一位十分稱職的編輯人。傑出的編輯人,可以引領話題;而稱職的編輯人,則可以訓練有素地迅速回應話題。
因此,不論你對於投身的領域,具有先天強烈的熱情,或只是程度不明的興趣,後天的修煉都必不可免;而所謂後天的歷練,最重要的就是「做中學」。
編輯人必須「扣緊主題」不斷地學習。所謂「主題」,長期而言,就是媒體定位力所涉及的知識領域;短期而言,就是當下處理議題所涉及的知識領域。
一、親近領域。詩人說,要保有純真,就加入孩童的行列之中。資深媒體人詹宏志也曾告誡:編輯人的朋友要越交越年輕,否則雜誌就會越編越老。
「活在你的領域之中」,這是編輯人在選題力上最重要的後天歷練!你不必是一位「科技控」,但作為科技雜誌的編輯人,你的生活中就應該充滿科技相關行業的朋友,以及科技性的話題。
與領域內的意見領袖及核心讀者,維持非正式場合的關係十分重要。一位相當成功的財經雜誌總編輯,曾透露她選題的祕訣,她每周都會與一位上市公司老闆一起午餐,從而第一手掌握到該產業領域的變化,也同時了解上市公司老闆作為一位該雜誌的核心讀者,他此刻的關切和渴望。
二、良師益友。一如先前所提到,媒體的「選題」是框架在「定位力」之下的,一期一期的選題則在漸次鞏固、明晰編輯策略面的定位力。選題不僅不能逾越定位,更要達到強化品牌定位的功效;因此,選題具有清晰、一致的價值觀,對強化媒體的品牌定位就十分關鍵。
實務上,經常可見,缺乏一致性價值觀的選題,對媒體的品牌定位,產生自我削弱的負作用。編輯人在處理議題時,往往過度「想取悅讀者」,而一味追逐新聞的聳動,結果卻做出牴觸原本價值觀的立論。長期而言,必然對媒體品牌定位造成嚴重傷害。
為避免「選題」違背「定位」,編輯人應該在兩者之間,建立主要的幾項「大論述」。「大論述」涵蓋在定位力之下,但又不若單一選題那麼具體;可以說,「大論述」就是媒體定位力之下的主要趨勢與觀點,它可以協助編輯人:一、了解選題背景;二、掌握要素(次子題);三、釐清自己的立場。
譬如,一份存活於二○一○年代的台灣財經雜誌,它的「大論述」可能包括「台灣人口老化」、「兩岸融合」、「全球經濟波動」、「台灣產業轉型」、「台灣財富分配兩極化」等等。從人口老化的大論述中,再衍生出諸如「退休金」、「老年照護」、「農村勞動力老化」等等次子題。
不同於親近領域的受訪對象與核心讀者,編輯人要建立「大論述」,就必須結交一些知識界的良師益友。組織上,最好邀請相關領域的傑出人士,對編輯部全體人員定期演講。
編輯人(特別是總編輯)對自己媒體定位下的大論述要有一定的掌握,如此,在處理新聞議題或靜態選題上,不僅能表現出一定的深度;更重要的是,可以維持媒體本身價值觀的一致,而不致在立場上出現前後矛盾的現象,給讀者一種缺乏原則與譁眾取寵的印象。
三、大量閱讀。選題是一種編輯想像力的發揮,但所有有效的想像,都不可能憑空而來,必須有適量的資訊作為素材。因此,一位稱職的編輯人必定是該領域的知識愛好者,他勤於閱讀相關資訊,無論是透過網路、刊物或書籍。
閱讀除了可以積累領域內的知識外,更可擴大編輯想像力,甚至,若不介意的話,可以進行模仿。壹傳媒主席黎智英曾說:「商業不是藝術,重要的不是原創,而是共鳴。」此外,當年輕編輯人向鷲尾賢也請益時,這位老前輩甚至大方地表示:「我相信模仿是做企劃的最大祕密。企劃從模仿開始,先模仿吧!」
當然,模仿的標竿(benchmark)要高遠,國際上在該領域具有一流聲譽的刊物,都應該是編輯人定期涉獵的讀物。
四、團隊討論。俗話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雖說每份媒體都有自身的定位,但就涉及的知識領域而言,卻又都十分龐雜。編輯是一種臭皮匠的工作,它極度需要集思廣益,以及充分而有效率的討論。
稱職的編輯人,一定要學會借助團隊的力量,匯整全面的資訊,以及眾人的創新想像(創新會議另見第九章《製作人的誕生》)。
3.6選題的修煉
選題力是編輯人(特別是總編輯)最重要的修煉,它一半是來自先天的熱情,一半來自後天的歷練。
一份媒體要能在讀者「隱然有感」之際,在選題上先發制人,編輯人就需要具備敏銳的洞悉力。這種洞悉力當然可以經由後天的歷練,培養出觀察和分析的能力,但這都不若「感同身受」的直覺來得快速直接。
一位稱職的編輯人一定要全心全意地活在他與讀者一起建構的世界裡,因為生活在共同的世界裡,才會有共同的情緒;具有共同的情緒,才能將讀者隱而未顯的好奇與困惑,生成觸動人心的選題。
這讓我想起當年《壹週...
推薦序
【推薦序】編輯,作為一種志業/詹偉雄(前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趨勢專家)
從小到大,對「編輯」一詞,曾有過幾種不同的體驗。
第一種是名詞的,是那位介於印刷成品和寫字者之間的工作者。他是看你稿子,審核你的文字創作的人,雖然在學校裡,他頂多比你高一個年級或同年,但進到校刊室裡,看他叼著根菸、馬字腿翹在一只爛壞的桌腳上、揪著眼看你那歷經世事的模樣,你知道「編輯」大概是學生世界裡唯一的「權力人物」了;當然別說他可以想請公假就請公假、升降旗典禮免參加、要交甚麼馬子只要亮出那張名片(天哪,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和學校名、校刊名擺在一起,而且學校還給你一個分機號碼)即博得一聲驚呼--的種種福利。
第二種是動詞的,等你也成了「名詞編輯」一段時日,面對著一本「64+4」的雜誌型落版單,或是「三大張12個版」的報紙型編輯條,「編輯」的動詞年代就來了。像作一首曲子一樣,這落落長的連續紙面裡,前面該有那個吸引人的動機,讓人一眼就被你引領一路看下去,接下來該創造那些副歌的轉折和驚奇,使讀者嘖嘖稱奇,而後面又如何縝密收尾,使刊物餘韻猶存;最難的是變化中還得保持一些不變的riff,讓看的人搭雲霄飛車享受高潮之際,不至於摔出軌道。
這個年代,我已進入台大,在宿舍裡安就一張樓下餐廳拾來的不銹鋼桌,充當編輯台。相片膠、美工刀、rOtring針筆、網格完稿紙,以及一捲捲發打回來準備完稿的文字條,昂貴發亮的照相打字標題相紙,躺在綠色切割版上起碼一兩個月,直到好幾個深夜磨蹭,在某個黎明貼上半透明的圖紙,標記印刷指令妥當,送到印刷廠,這才任務終了,掩面大睡。
書,是懶得念了,那個年代,我已偷偷地知道這個祕密樂趣,去拿一個書卷獎,只是扮演好社會期待的傀儡而已,但作為一個編輯,你在無數個躊躇無助的夜晚之後,最終,你會發現一個你未曾認識過的自己,在最終完稿的那一刻,跑出來了。
第三種是象徵的。在那個自由處處受到禁箍的戒嚴時代,「編輯」是穿透權力之網的一個破口,他可以組織起原本一盤散沙的弱勢者,給他們一個清晰無比的自身敘事,形成一顆擂動大地(如馬克思所說的「haunting」這個字)的類屬靈魂(或說「集體意識」)。做一個編輯,有時在半夜裡做著做著,不禁興奮得全身冒起雞皮疙瘩;尤其,當樓下警總或調查局的監視特工,正盯著你的窗子盤算的時候。那時的,編輯也是一個收入頗豐的職業,愈是查禁與沒收,愈是確保著一個龐大又飢渴的讀者群。
第四種是技藝的。解嚴之後的台灣,出版法廢止,各種刊物雨後春筍地湧出地表,「編輯」不再是特許事業裡稀有的特權,也失去了抵抗權力中樞的榮耀感,它變成一種不斷內省以貼近市場需求的世俗化職業。原本只是「文字編輯vs.美術編輯」的大體二元分工,因著激烈的競爭,而出現鞭辟入裡至神經末梢的精密分工(例如時尚雜誌裡的「服裝編輯」,其實是一個字都不必料理的),而當電腦桌上排版系統蔚為主流、網路的浩瀚資料庫資源踢走了報館的資料室、在家工作的「寫手」取代了朝九晚五的「編輯」,「編輯」的自我認同基礎便不再是那張名片,或那個生產線上的位置,而是抽象的「技藝」本身了。
從產業的角度來說,「編輯」得將讀者渴求的訊息,處理成如同一片蛋糕般地可口怡人,而且使用時芳香滑順,毫無違和困頓之處--即便那原始的材料龐雜無理至莫衷一是的地步。從這個角度看,「編輯」早已不是古典新聞學裡那個隨時警醒自己「客觀中立」的守門員,而是直接從事「再現(re-presentation)」的生產之媒體工程師。
這個「技藝」是社會學的(對結構的理解)、人類學的(對意義的詮釋),也是心理學的(對動機的覺察);尤有甚之,還包含著對生活風格的探索與區分,舉個簡例:當你使用Helvetica做標題字型的時候,你清楚知道它不會是一本《壹週刊》型的雜誌。
當我對這些「編輯」事務有所明白的時候,年齡已過五十歲了。
許多趨勢媒體倡言著「自媒體」(Me-Media)時代的到來,暗示著「編輯」們的志業或已進入黃昏暮色。這個推論從科技演化的角度來看順理成章,昔日困擾著訊息傳播的「載體成本」(紙張的昂貴、印刷的複雜、配送之繁重)在網路頻寬釋放的年代,變得確實輕如鴻毛,作者隨時隨地可自力出版,何需編輯?
但也正因年紀進入半百了,我卻愈來愈難相信線性的演化觀念,也看到社會更多年輕人基於探索自身,而招致對龐蕪知識場域之更饑渴的需求。正好相反--再也沒有哪種職業比「編輯」更能勝任當代啟蒙者的角色了。沒錯,當你愈看網路部落格或臉書文章愈多,便明白這時現場如能有個編輯,它便能像南丁格爾般讓人如釋重負。
我的大學社團學弟康文炳,與我一同經歷過大部分「編輯」的角色轉折歲月,人過中年,他仍懷抱熱情地寫下這本書,這個小小的序言,是對這個熱情的解釋,也是一種拍拍肩膀的感念。「編輯」,當然值得作為一種志業來追尋,它既啟蒙世界,也發現了自己。
【推薦序】編輯,作為一種志業/詹偉雄(前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趨勢專家)
從小到大,對「編輯」一詞,曾有過幾種不同的體驗。
第一種是名詞的,是那位介於印刷成品和寫字者之間的工作者。他是看你稿子,審核你的文字創作的人,雖然在學校裡,他頂多比你高一個年級或同年,但進到校刊室裡,看他叼著根菸、馬字腿翹在一只爛壞的桌腳上、揪著眼看你那歷經世事的模樣,你知道「編輯」大概是學生世界裡唯一的「權力人物」了;當然別說他可以想請公假就請公假、升降旗典禮免參加、要交甚麼馬子只要亮出那張名片(天哪,可以把自己...
作者序
我一直相信,書籍的閱讀是願者上鉤的,它不必像商業廣告,要絞盡腦汁,構思誘餌,先吸引顧客上門再說;畢竟,因誤解書名而買到自己並不想讀的書,是一件十分失落的事。所以,在此我覺得有必要先作一番「這本書是寫給誰看」的說明。
首先,這本書當然是寫給和我有相同背景的編輯人參考的,無論你是報紙、雜誌的記者或編輯,甚至行銷和廣告部門的同業,都應該會有所收穫的(本書對所謂「編輯人」的定義包含記者和編輯,也涵蓋所有以文字作為主要溝通工具的行銷人和廣告人)。
這個行業是辛苦的,傳說中的學徒制,在我出道時,就已經逐漸失落了;一九八八年,台灣報禁開放後,一下子擴大的行業規模,以及加快的新聞競爭節奏,更使得這項優良傳統蕩然無存。這是一門「做中學」的精密手工業,大多數工作者都只能在忙亂的工作中自我成長,當然你也會幸運地遇到好主管和好夥伴,一路走來點點滴滴地積累一些知識能量。
近三十年的編輯職涯中,我就是這樣很幸運地遇到許多好主管和好夥伴,積累一些自信可以在此和大家分享的能量。遺憾的是,我同時也看到更多很有資質的編輯人,由於缺乏好的導引,少了過來人的適時提點,以致沒有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原本可以很快擔當大任的人才,卻在原地踏步,甚至因為無法突破,陷入低潮,最終黯然離開這一行。
當然,各行各業都一樣,除了可遇不可求的好主管和好夥伴外,事實上,能不能自我成長,永遠是最重要的關鍵;而自我成長除了需要強烈的成就動機外,更需要一套客觀的工作指標,指引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並評估其進度。
因此,我相信,在編輯實務上,建立一套客觀、清晰的編輯參考架構,對編輯工作者是十分迫切的;這不僅有助於他們對自身工作處境的掌握,不致迷失在忙亂的日常工作中,也能把日常作業遇到的問題和心得,如收納箱般一一歸位,作為自我成長的養分。
其次,大眾傳播相關系所的學生,以及將來有志於新聞、出版工作的大學生,應該也能從這本書中得到不少啟發。
儘管絕大多數的大眾傳播相關科系的學生,在校都有實習報,學期間也會利用暑假前往業界見習,但成效看起來是不甚理想的。在業界,新進的記者最常被賦予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負責名人演講內容的整理;聽完一場二小時的談話後,利用兩、三個工作天,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摘錄成一兩千字的報導。
這項任務,說難,並不算難,畢竟緊急時一位資深工作者,會被要求在演講結束後的三小時內交稿;說容易,這項任務卻也恰如其分地考驗工作者的基本寫作能力,以及對該議題(通常都不是太專業的議題)重點的掌握度。遺憾的是,僅是這項任務,就讓多數的新進工作者充滿挫折感,無論他們是否為新聞科班出身。
因此,我由衷地希望,這本書能讓有志新聞、出版工作的年輕學子,早一步較全面地了解現實職場的工作技能需求,以免他們對新聞工作最初始的熱情和理想,不必要地在現實挫折中過早夭折。
再者,我也期待這本書能引起行銷、廣告、公關從業工作者的興趣。當然,這不是說我能給這些工作者自身領域的任何知識;相反地,我期待你們閱讀,是因為公關、行銷、廣告與出版的實務密切關係,也許你們會有興趣了解一位出版編輯人如何思考他的工作;而這樣的理解,應該也有助於你們未來與媒體及其工作者互動的順暢度。
最後,如果你不是上述三種人,我猜測你會是一位興趣廣泛的閱讀者,你必然已經很能領略,跨界閱讀那種不期而遇所迸發出來的知識喜悅。事實上,你走進書店,漫不經心地瀏覽著書架,你伸手拿起這本書,也許我們心靈的某一部分已經在此相遇了,讓我們一起繼續未來的旅程吧。
我一直相信,書籍的閱讀是願者上鉤的,它不必像商業廣告,要絞盡腦汁,構思誘餌,先吸引顧客上門再說;畢竟,因誤解書名而買到自己並不想讀的書,是一件十分失落的事。所以,在此我覺得有必要先作一番「這本書是寫給誰看」的說明。
首先,這本書當然是寫給和我有相同背景的編輯人參考的,無論你是報紙、雜誌的記者或編輯,甚至行銷和廣告部門的同業,都應該會有所收穫的(本書對所謂「編輯人」的定義包含記者和編輯,也涵蓋所有以文字作為主要溝通工具的行銷人和廣告人)。
這個行業是辛苦的,傳說中的學徒制,在我出道時,...
目錄
推薦序 編輯,作為一種志業
前言 溝通的想像
定位力 尋找一個安身立命的世界
選題力 決定你和世界的接觸點
結構力 你站在哪個角落看世界
採訪力 誰是這個世界的智者
寫作力 讓心靈流淌的世界(一)
視覺力 讓心靈流淌的世界(二)
標題力 溝通的最後一哩路
製作人的誕生 來到整合者的世界
總編輯的修煉 知識終究不是問題
後記 答案就在你自己手中
推薦序 編輯,作為一種志業
前言 溝通的想像
定位力 尋找一個安身立命的世界
選題力 決定你和世界的接觸點
結構力 你站在哪個角落看世界
採訪力 誰是這個世界的智者
寫作力 讓心靈流淌的世界(一)
視覺力 讓心靈流淌的世界(二)
標題力 溝通的最後一哩路
製作人的誕生 來到整合者的世界
總編輯的修煉 知識終究不是問題
後記 答案就在你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