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遠清用論文兼隨筆的形式,集中了一批知名和無名作家創作出版的傳奇。
查禁書刊與偷渡作家的秘史,還有《何日君再來》演唱者李香蘭從“文化漢奸”變成友好人士的故事,成了這本書的亮點。
作者文字清新富於哲理,見解獨到富於文采。長期耕耘在華文文學田野的古遠清,將自己發現佳作的喜悅與讀者分享。此書承載的不僅是個人閱讀的經驗與情感,更為我們展示了從兩岸四地到海外華文文學的獨特魅力。
作者簡介:
古遠清,1941年生。廣東梅縣人,武漢大學中文系畢業。現為中國新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世界華文文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在中國大陸、臺灣、香港及吉隆玻出版有《中國大陸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臺灣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香港當代文學批評史》、《臺灣當代新詩史》、《香港當代新詩史》、《海峽兩岸文學關係史》、《當代台港文學概論》、《庭外“審判”餘秋雨》等20多種著作。另還有《新世紀臺灣文學史》、《臺灣當代文學辭典》待出版。
作者序
古遠清教授對當代華文文學研究之造詣,早就久仰。二○一三年夏,余因參加在馬來西亞吉隆玻舉行的世界華文作家大會,方有幸與古遠清教授結識,旋特邀古君為余所辦《祖國文摘》長期供稿。此次承蒙古君之請,為渠新著作序,樂意從命。
古遠清教授原籍廣東,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在吉隆坡與古教授初識,余於古君尤為好感。因余原籍亦系湖北,幼時即知我省最高學府為武漢大學,古君不但畢業於武大,且常在武大臺灣研究所主辦的刊物上發表文章,故余對古君好感莫銘。
古君所著書名︽耕耘在華文文學田野︾,實不足反映渠著之重要。余拜讀書稿,認為渠著主要是當代台港文學,其間似又以當代臺灣文學為主,其對臺灣文學內涵分離意識部份提出嚴正批判,最為重要。
文學與政治系交叉影響,難以切割。就宏觀︵Macro︶而言,任何偉大的文學作品,本身就散發其強大的國族認同凝聚力。就微觀︵Micro︶而言,文學作品亦可承載分離意識。分離主義者在運作分離初期階段,不乏藉文學隱蔽先行一步的散發分離意識。無論是政治運作文學,亦或文學影響政治,當代臺灣文學的發展,可說反映了白色恐怖、冷戰反共及後分離意識萌芽茁壯的各個階段。
古君以論文兼隨筆形式,解析島內當代文學與統獨政治之間的變化。余拜讀古君大作,至感欽佩。古君非臺灣長住居民,隔海耕耘當代臺灣文學,有此成就,殊屬不易。古遠清教授可說窮其畢生之力,刻苦用功,廣泛地深入地閱讀大量當代臺港文學原著材料,尤其是臺灣文學。渠立足於國族高度,對臺灣文學︵包括其內涵的分離意識︶之論述批判,擲地有聲,兩岸四地可說無出其右者。
古遠清教授生於一九四一年,青年時亦歷經文革年代,且治學領域又是華文文學,但其治學嚴謹,內容扎實,注釋詳盡,與現代學術規則接軌,故易為臺灣讀者接受。此外,古遠清教授之獨到見解系依託嚴謹學術規範,故能久經考驗,屹立不搖。
在此,余特別推薦:這是值得一閱的好書,盼與讀者分享!
古遠清教授對當代華文文學研究之造詣,早就久仰。二○一三年夏,余因參加在馬來西亞吉隆玻舉行的世界華文作家大會,方有幸與古遠清教授結識,旋特邀古君為余所辦《祖國文摘》長期供稿。此次承蒙古君之請,為渠新著作序,樂意從命。
古遠清教授原籍廣東,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在吉隆坡與古教授初識,余於古君尤為好感。因余原籍亦系湖北,幼時即知我省最高學府為武漢大學,古君不但畢業於武大,且常在武大臺灣研究所主辦的刊物上發表文章,故余對古君好感莫銘。
古君所著書名︽耕耘在華文文學田野︾,實不足反映渠著之重要。余拜讀書稿...
目錄
序/ 戚嘉林 I
臺灣文學
前沿話題
王洞的「爆料」所涉及的夏志清研究問題 2
「自由中國文壇」的建立及崩盤 14
「中國臺灣文壇」何處尋 23
尋找臺灣島內的「統派」文學家 28
「南部詮釋集團」的多重面孔 35
新世紀兩岸對臺灣文學詮釋權的爭奪 56
《臺灣當代新詩史》的歷史敘述及陌生化問題 65
臺灣查禁文學書刊小史 74
「這能算是文學的批評嗎?」 84
「臺語文學」的內部敵人 88
厚得像電話簿的《世界華文新文學史》 95
胡蘭成在臺灣的傳奇 105
書前書後
《大陸赴臺文人沉浮錄》自序 121
《余光中評說五十年》前言 123
《海峽兩岸文學關係史》前言 125
《消逝的文學風華》自序 129
《當代臺港文學概論》後記 131
《臺灣當代文學辭典》自問自答 133
《戰後臺灣文學理論史》後記 138
《臺灣新世紀文學史》後記 140
詩人八家
文曉村對《臺灣當代新詩史》的關愛 142
視野寬廣,常寫常新 146
似山風朗誦,像天使哭泣 150
一幅鮮活的鄉村版畫 153
奇巧的構思與鮮明的地域性 155
在殯儀館寫詩的人 158
篇幅短而詩意綿長 161
綠蒂與臺灣文壇 164
書評書序
內容多樣的臺灣文學個案史 166
《當代臺灣女性散文創作論》序 168
《追念顏元叔》序 170
全方位研究柏楊的開山之作 172
評《臺灣近代三大詩人評傳》 174
訪臺日記
「夢裡不知身是客」 176
初夏到臺北來看雨 187
港澳文學
香港文學
偷渡作家:從逃亡港澳到定居珠海 198
與黃維樑對談香港文學研究 207
香港專欄寫作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212
《香港當代文學精品》小說卷序 217
向未來的文學家表示敬意 221
臺港文學史上的艾蕪 224
「亦狂亦俠亦溫文」 227
放言高論,百家爭鳴 233
悼堅持香港文化研究的梁秉鈞 237
哭曾敏之先生 241
我的臺港文學研究情結 245
在《臺港文學選刊》詩意地安居 249
澳門文學
五六十年代澳門文學所出現的新形態與局限 251
匆忙的文學,匆忙的文學史 266
用敘事學理論觀照小說創作 268
憶澳門老作家李鵬翥 270
爛鬼樓淘書記 272
大陸文學
文壇風景
中國大陸的臺港文學研究走向及其病相 274
令人吃驚的常識性錯誤 285
《中國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後記 289
周勃:當代文學史上的失蹤者 291
亦友亦師的謝冕 294
文壇「惡人」韓石山的板斧 301
陳仲義:後勁十足的詩論家 303
書評一朿
山寨大師是怎樣煉成的 305
堅實的學術品格 310
「帶淚的曼陀羅」 312
「像雲一樣柔順,雨一樣透明」 315
小說評論
得模糊處且模糊 319
以歷史入小說,用小說述歷史 323
寫李白精神史的奠基之作 325
有關知識份子命運的「典型報告」 327
《白天失蹤的少女》的悲劇力量 329
《長征演義》的美學特徵 331
序言七篇
從「腦白金」到「腦白癡」 334
古大勇《解構語境下的傳承與對話》序 336
在「語言狂歡」中尋幽探勝 338
鄒建軍十四行詩集序 342
「雲濤滿卷見春溫」 344
靈魂的按摩 346
「小荷才露尖尖角」 348
講稿及其它
三篇文章的背後故事 350
假如我有九條命 353
附:此老天生命九條(柏榴村) 366
在珞珈山麓做著當文學評論家的夢 368
潮汕平原:我的美夢,我的鄉愁 371
敢對孔山吟 374
天才詩人(相聲小品) 375
世華文學
評論空間
「世界華文文學」要成為獨立學科,戛戛乎其難哉! 380
讓反映世華文學研究動態的「古鏡」更光彩奪目 384
海外華文文學詩學建構的開山之作 388
「我的聲音和我的存在」 390
從「深入深出」到「深入淺出」 392
空靈而有餘味,自然而又情真 398
穿梭在古典與現代之間 403
內涵豐富的文化旅遊散文 405
有南洋風味的作品選集 407
曾沛微型小說的質感與美感 410
華文文學工具書一瞥 412
散文家園
李香蘭:日本和中國的「精神混血兒」 424
飛不回去的紀弦 428
吹起華文文學的一支號角 431
在首爾開國際玩笑 434
遠離塵囂的最佳去處 436
海嘯前夕游印尼 438
百感交集俄羅斯 441
附錄:新鮮潑辣、精彩紛呈的私家史述/傅修海 443
序/ 戚嘉林 I
臺灣文學
前沿話題
王洞的「爆料」所涉及的夏志清研究問題 2
「自由中國文壇」的建立及崩盤 14
「中國臺灣文壇」何處尋 23
尋找臺灣島內的「統派」文學家 28
「南部詮釋集團」的多重面孔 35
新世紀兩岸對臺灣文學詮釋權的爭奪 56
《臺灣當代新詩史》的歷史敘述及陌生化問題 65
臺灣查禁文學書刊小史 74
「這能算是文學的批評嗎?」 84
「臺語文學」的內部敵人 88
厚得像電話簿的《世界華文新文學史》 95
胡蘭成在臺灣的傳奇 105
書前書後
《大陸赴臺文人沉浮錄》自序 121
《余光中評說五十年》前言 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