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奈/歌手與音樂製作人
‧李明璁/台大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馬世芳/廣播人與作家
‧浦忠成/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教授
‧張鐵志/音樂與文化評論家‧舒米恩/歌手與音樂製作人
‧鍾適芳/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熱烈推薦這是一個從音樂看見歷史;也是一個從音樂建構歷史的一本書。
吹過島嶼的歌這本書的問世,正讓我們思考著台灣原住民族歌謠的傳唱、記載與行動記述的島嶼歷史、生活變遷、社會脈絡;進而看見島嶼認同及族群界線關係。
音樂,對原住民來說,無疑就是一頁頁的史書。縱橫著時間軸記憶過去,也反映持續發生變動的過程,同時也記錄了自身認同持續的改變與適應。這樣的紀錄是當我們無法從文字的載述中尋求的時候,它早就已記取的部分,並作為台灣這塊島嶼建構重要的基礎與延續的依據。
本書提及時代下的梳理、拼湊,正宣告著原住民族在形塑、凝聚族群、島嶼記憶,透過傳唱之中的內聚力得到了驗證。我們用歌,唱出生命底層土壤的連結,我們的聲音,震動時代下衝擊與抵抗。
吹過島嶼的歌從節目躍上了文字,我們期許它並不只是突顯歷史上的沉寂之聲,而是更積極地完整了島嶼的記憶,是你我共同建立的體認與追尋。
作者簡介:
【關於編者】
阿洛‧卡力亭‧巴奇辣,國立東華大學民間文學博士,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現為電視節目製作人、紀錄片導演、創作歌手、演員、主持人。
只要太平洋的海浪不斷拍打,我們的歌會一直唱下去。
【關於作者】
黃楷君,國立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學系、廣播電視學系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現為譯者、文字工作者。
就讀台南女中期間,因為加入社團台灣文化隊而拜訪過幾個原住民部落,從此改變了對這座島嶼的認知,至今仍在練習以不同的眼睛觀看世界與自我。
鄭景懋,畢業於政大傳播學士學程,喜愛影像、音樂,曾參與劇情片、紀錄片劇組工作,仍在不同領域尋找觀看世界的角度,現為記者。
推薦序
臺灣土地永不散去的天籟 ⊙浦忠成
自幼常聽母親說起她尚未結婚時曾隨著鄒族部落青年男女族人遠赴馬祖歌舞勞軍的往事。記憶中,母親倒沒講當時前線官兵怎麼回應族人的表演,因為她總強調由基隆往返馬祖的運輸艦上,她因暈船而從頭吐到尾,難受、辛苦極了。這樣的故事一直要到有機會到臺東下賓朗部落,聽聞那裏有曾有前赴金門歌舞勞軍的卑南族人,方始讓我想起,原來山地、平原的部落族人與歌唱,在那段國共衝突中,都曾在不知不覺中捲入兩岸緊張對峙的漩渦。
小學時期,在阿里山部落每年有一群年輕俊美、服裝整齊的原住民青年到來,先是在臨時於廣場搭建的舞台歌唱、話劇、舞蹈,記憶中〈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長城謠〉等是必唱歌曲,而醜惡的匪幹、匪兵最後被殲滅是必演的戲碼,以〈達坂城的姑娘〉搭配而跳出整齊一致的舞蹈,也令臺下的觀眾目不轉睛;接著,大家稍稍移動位置,眼睛凝視張掛在橫桿上的銀幕,不變的影片是光華軍事演習,隨著大砲轟擊、士兵衝鋒等,族人哇哇哇的驚嘆著!一年一度,國民黨文工會組織的「山地文化工作隊」造訪全臺部落,儘管那是一種錯置的時空、荒誕的演示,仍是當時每個部落居民、尤其是孩童深深期待的大事。這是一段族人因為政府的歧視、同化政策而遺棄自己歌唱的時期。
上岸不久之後,「轉進」到島嶼的政權慢慢承認居住這塊土地上已經千百年的族群,確實有扎實動聽的歌謠傳統,於是嘗試借用之道。臺東阿美族婉轉流暢的naluwan(那魯灣),被取為〈臺灣好〉的曲調,作為提振人心的歌曲。早年救國團也精心採集阿美、卑南族的歌唱,轉化為暑期各類團隊團康的歌曲,如〈小米酒〉、〈歡迎歌〉等。歌唱的本事讓原住民在艱苦鬱卒的環境中稍得紓解,謝世忠教授說:「原住民在漢人國家治理下,四處尋覓不到主角位置,唯有即興悅耳唱出歌聲來,才能讓平地所有人閉嘴。也就是說,原住民歌唱時,主體社會人士只要在場,多半只有傻笑乾羨慕的份兒,頂多就慢半拍地拍著手。此時,原住民是主控者。……這是原住民內在抵抗集體行動。」(《後認同的污名的喜淚時代》,2017)原來唱歌也能成為集體抗爭的策略,想想過去原住民族運動時期,街頭抗議行動過程,高昂的歌聲確實不曾中斷。
天籟是自然界的聲音,本書敘述的原住民歌者,由高一生、陸森寶,到郭英男、盧靜子、王幸玲、湯蘭花、萬沙浪、胡德夫、陳明仁、童春慶、林廣財、雲力
思、龍哥、那布、巴奈、達卡鬧、莫言,乃至後來的張惠妹、陳建年、王宏恩、昊恩、南王三姊妹、紀曉君、舒米恩、桑布伊、阿洛、毛恩足、張威龍、動力火車、MATZKA等,或許在學校、職場、部落、山林、海濱、遠洋、域外,表達愛情、親情、思念、難捨、悲愴、抗爭之意,不拘古調、新曲,也不管是由黑膠、唱片、CD、DVD存留,或是文化傳習,或是商業演出、政治表演,這些歌者、歌唱,俱皆呈現這塊土地最早主人真實的遭遇與感受。所謂天籟,由此詮解。
適逢《吹過島嶼的歌》出版,有幸作為最早的閱讀者,我深深為這本書的精采故事著迷,而難能可貴的照片,讓人重溫那已經遠遠過去的往事。歌唱真不僅是歌唱而已,這本書畫龍點睛的敘述自戰後以來原住民族部落與族人遭遇的種種。歌史!史歌!都是。具有創作與歌唱才情的年輕原住民一同完成這本具備豐富內容、興味淋漓的作品,可讀可樂的優點,遠超如我這樣的LKK的古板探討著作,原住民族的歌唱可以藉此而讓更多人聽見、理解、傳揚,因此樂意撰序推薦。
臺灣土地永不散去的天籟 ⊙浦忠成
自幼常聽母親說起她尚未結婚時曾隨著鄒族部落青年男女族人遠赴馬祖歌舞勞軍的往事。記憶中,母親倒沒講當時前線官兵怎麼回應族人的表演,因為她總強調由基隆往返馬祖的運輸艦上,她因暈船而從頭吐到尾,難受、辛苦極了。這樣的故事一直要到有機會到臺東下賓朗部落,聽聞那裏有曾有前赴金門歌舞勞軍的卑南族人,方始讓我想起,原來山地、平原的部落族人與歌唱,在那段國共衝突中,都曾在不知不覺中捲入兩岸緊張對峙的漩渦。
小學時期,在阿里山部落每年有一群年輕俊美、服裝整齊的原住民青年到來,先是在...
目錄
1. 琴音闢出一條路── 高一生與陸森寶
.繫念杜鵑山的飛鳥──高一生
.爬在地上的樹發出聲響
.父親的搖籃曲
.理蕃之友,或鄒人領袖?
.歌詠漫漫的自治路
.囚鳥的歌鳴飛越高牆
.卑南山下的旋風──陸森寶
.在山林跑跳的琴手
.為部落寫歌的陸老師
.用「山上的話」唱自己的歌
.寫些聖歌讓教友唱吧
.打造一座心靈的會所
2. 殖民者的展示櫃── 樂舞與觀光
.「改進」山地歌舞的兩隻手
.跳跳山地舞,收門票賺錢
.娜魯灣劇場歡迎您的蒞臨
.吼嗨央了沒?當祭典成為觀光表演
.在外來的目光下找路
3. 齊聲唱一首林班歌── 勞動者之歌
.上山砍草、勞動、歌唱
.母親我要坐船遠洋
.你可以戲弄我,也可以不理我
4. 歌唱年代── 從救國團到民歌
.鯉魚山下的歌詠隊
.「我們的歌在哪裡?」
.為誰而唱歌?
.最最遙遠的歌
5. 從未唱完的反抗之聲
.一九八○年代:從街頭唱起的原運之歌
.湧進昏暗地底的靈魂
.第一次為「山地」而歌
.恢復我們的姓名與尊嚴
.推倒銅像的原住民全勝利
.穿著千瘡百孔的破衣裳 ── 人之島反核廢之路
.我們都是一家人
.唱一條回家的路 ── Am到天亮
.下港來的原住民
.原住民永遠是原住民
.一把吉他Am到天亮
.從災區復燃的原運之火
.如果愛這片土地有罪
.土地的聲音 ── 《Message》
.那一夜後,狼煙四起⋯⋯
.在歲月裡遺失回家路
.也許有一天,回到母親的故鄉
.來自Message的Message
.最遙遠路途上的歌 ── 為南迴而唱
.誰能了解偏遠的難過
.徐超斌 ── 超人醫生的醫院夢
.來自部落的祈禱與嘆息
.在南迴種下一畝麥田
6. 部落大聲公唱出的歌謠── 卡帶歌手
.走入大小部落的山地卡帶
.一杯酒、一首歌 ── 勞動者的百憂解
.外省人我不要──原民女性的時代悲歌
.卡拉OK、婚宴舞曲、豐年祭的歡騰熱唱
7. 走出部落:一九六○、七○年代的大明星們
.戴花環的歌者 ── 南王民生康樂隊
.東拼西湊的「克難樂隊」
.眺望東方的puyuma
.南王盛開音樂之花
.「山地歌謠」的先行者──盧靜子
.黑膠年代的「山地歌后」
.從馬蘭唱到國際
.以服務之名而唱 ── 山地文化工作隊
.踏上演藝之路 ── 湯蘭花到萬沙浪
.一代佳人──湯蘭花
.山地歌王──萬沙浪
.五度五關一唱成名──五燈獎
8. 用歌牽起vuvu的手── 古謠傳唱
.《移動的腳步、移動的歲月:馬蘭農耕歌謠風》
.mipaliw(換工)的歌
.夫妻一起唱的歌
.群體生活的歌
.「我把我的聲音給了你。」
.《歌開始的地方》與《歌飛過群山》
.愛上古調的孩子
.回到歌謠的vinegacan(創始地)
.音樂沒有界線
.「孩子,把文化拿走吧!」
編後語
.歌,記憶著島嶼
.島嶼上的未央歌
.歌,還要繼續唱
1. 琴音闢出一條路── 高一生與陸森寶
.繫念杜鵑山的飛鳥──高一生
.爬在地上的樹發出聲響
.父親的搖籃曲
.理蕃之友,或鄒人領袖?
.歌詠漫漫的自治路
.囚鳥的歌鳴飛越高牆
.卑南山下的旋風──陸森寶
.在山林跑跳的琴手
.為部落寫歌的陸老師
.用「山上的話」唱自己的歌
.寫些聖歌讓教友唱吧
.打造一座心靈的會所
2. 殖民者的展示櫃── 樂舞與觀光
.「改進」山地歌舞的兩隻手
.跳跳山地舞,收門票賺錢
.娜魯灣劇場歡迎您的蒞臨
.吼嗨央了沒?當祭典成為觀光表演
.在外來的目光下找路
3. 齊聲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