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如果一個年輕人懂得在30歲之前學習到大格局的思考模式,並建立廣大的心胸,那麼他的人生就不可限量。
撰寫這本書的緣起是因為受邀做了許多場演講,針對年輕人的工作態度做專題講述,做自己的生命經驗談,做各種成功學的經驗分享。經歷不同場次下來,發現許多人都卡在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思維格局不夠寬廣,自我設限了,所以普遍有著懷才不遇的遺憾。
講究起來,他們都很有潛質,但未必真有實學。為何有潛質卻無實學呢?探究之後都是因為認知設限了。筆者發現到許多台灣年輕人過度受到家庭的保護,父母過度的呵護與溺愛,造就了年輕人對於自我價值的認定不足,格局不夠大,容易耽著於小確幸而少了築夢的氣度。
將本書整理成冊,希望可以引導更多年輕人勇敢逐夢,經歷生命的各種鍛鍊,豐富自己的內在格局和涵養。年輕的時光應該多投入於經歷生命的各種面向,以不設限的心態去參與生命中的各種可能。
如果可以,筆者還鼓勵年輕人要多去不同的地方走動,去交流,去經驗,去工作,去成長。工作時就專心投入好好做,習得一技之長再另謀高就,而不是遇難就退,缺乏纏鬥的勇氣與膽識。
書中筆者將自己的心路歷程做了整理,也將多場演講中講述的要點做了歸納。希望藉由本書的出版,提供有心想要擴大自我格局的年輕朋友們一個思考的角度。
一個人若格局大了,見識就不一樣了,談吐也會有不同的氣勢。生命的廣度和深度也會跟著不同。誠摯地希望讀者可以從中發現生命不設限的美,盡可能地去創造自他生命的豐盛與精彩。
陳致瑋
推薦序一
成為自己職涯的職發長
當被邀約為本書寫序時,剛開始以為只是一本談職涯發展的書籍,一種既有的印象,H理論或C理論,從腦海中現起,直到筆者看了目錄及其中的幾篇內容,才發現原來學習職涯發展也可以輕鬆品嘗。
作者用他的職涯實際經驗,從求才者的角度來觀察求職者的見解,清晰勾勒出求才者與求職者之間的落差,更輔以流暢的語句,款款地告訴在職場的人們,如何倍增職場的價值及薪實力。
比如在「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一篇,作者善巧地運用線上遊戲角色扮演的概念來詮釋,提到「要在遊戲中的虛擬世界裡選擇一個角色扮演,比如要扮演武士、遊俠、弓箭手等,都要早一點想清楚,早一點決定。不能一直換角色!因為角色的MP、武力、智力、敏捷等等級都是要靠打怪或各方面的鍛鍊去累積。如果一直換角色,最後就會一事無成,只能是個平凡的庸才」,用這個角度來職場學習三十而立,應該就不太需要職場的第三十六計了。
還有在「要平凡,還是要非凡?」一文中,作者從時下年輕人的見解:「一定都要這麼累嗎?一定都要給自己這麼大的壓力嗎?難道不能當一個平凡人嗎?」反問他:「如果只是做平凡的事情,你認為有可能拿到非凡的待遇嗎?」
作者用了很多觀察與思辨的方式引人入勝,讓讀者可以莞爾、輕鬆地學習重要的職場態度,由行利他兼成自利,透由閱讀本書,以一位快樂的助人工作者為目標,讓自己成為自己職涯的職發長!
蔡淵輝
致理科技大學職涯發展暨校友服務處職發長
推薦序二
陳老師轉變智慧的成功因素
這幾年與陳老師的接觸,發現陳老師彷彿擁有用不完的正能量,對於再大的挑戰與問題都能微笑地正面迎接,總能跳脫常理思維,在短時間內做出多角度的思考與整合規劃,好似看見龐大的網絡在老師的腦海中傳遞運作,這是現代許多年輕人缺乏的思考邏輯。
想必大家對於老師的書籍作品、豐功偉業、令人跌破眼鏡的驚人思考能力、涉及各界的驚人歷程、無法想像的多領域學習等並不陌生,但對於老師的感謝卻無法簡言闡述,從創業初期對於內部團隊的經營、市場主軸的核心、社會環境變動因素的對策等並無太多的經驗,跟著老師的智慧走,讓我在這業界的天梯中快速向前踏了N個階梯,不僅強大了經營團隊,更是穩固了戰鬥實力。
在老師身上我看見了許多成功因子,最讓我覺得難能可貴的是如何在低處看見走往高處的路程,同時間能身在高處站在低處一直不斷學習、吸收新知,走在世代的最前端,站得愈高,彎腰的角度愈大。「走在科技前給予年輕人更多機會」,這句話深深烙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也因此創造年輕人的舞台,豎立了我能擁有如今的戰隊、成就,會說話的數字證明了這一套理論,這無形的幕後推手之主,就是令我佩服的他-陳致瑋老師。
在老師身邊學習的我,發現每個有夢想的人都有實現的可能,而人有無限的可能,許多人都有非常優質的潛在能力,卻未用對方法去激發培養。曾經看過陳老師的書,書中提到了執行方法與思維的引導,更重要的是落實行動,這是我在老師身上學到的最大收穫,才有如今的我。
由老師的帶領加上成功的分享,帶給讀者的一段話:成功並不會讓你停止往前,但停止一定會讓你失敗,創造可能性之前先創造自己,用對方法比用「堆」方法更實際,心與事業版圖永遠成正比,誠心推薦讀者用心品嘗本書《倍增你的職場薪實力》中的美味。
林尚能
戰國策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
推薦序三
成功是屬於有準備的人
早悟的人兒機會多
這40多年來,只要有上課或演講的場合都會強調:「愈早清楚自己要什麼的人,勝出機會愈大。」
因為看到1980年代以後的新世代,絕大多數都不知自己要什麼,能做什麼,也就如此懵懵懂懂地小確幸過活著,以至於學界與企業界都憂心一代不如一代的情勢,對台灣的整體產業經濟社會會帶來弱化的困擾。
其實是整體的家庭與學校教育與教養出了問題,因為歷經過經濟奇蹟時代的台灣與這20年來的中國經濟社會都一樣,出現貧富懸殊與過度保護照顧的結果,就創造出象牙塔式的世代。
想想1980年代以前出生的世代,因為生活的辛苦,所以比較入世,更清楚要出人頭地就必須投入、努力與超越,所以就有了明顯的對比。
我們可以看出現今能在社會上勝出的人,其共同特質就是知道自己要什麼,而不是現在我常被學生與學員問到的:「我該怎麼辦?」
所以,認識自己與認清自己是件很重要的事,因為如此方能及早規劃。
價值是自我創造出來的
這40多年來,我更常被學生與學員問到:「教授,你是怎麼做到的?」
我的回答很簡單:「創造自己的可被重用價值!」
我總是分享,我在19歲時看了一本書《如何在40歲以前成功》,就師法地確定自己要的成就與願景,接著就做了以下幾件事:
一、加強語言能力
二、廣泛吸收情資
三、分析未來發展
四、打造多元職能
五、盡量的多歷練
六、吸收成功方法
七、不計較的心態
更在1970年代就取得碩士學歷,20幾歲就取得專業經理人資格,31歲起就成為專業總經理至今。
其實我只是創造自己的可被重用價值。換言之,人不要怕競爭,要擔心的是無勝出的優勢。而且我更強調:「價值創造價格!」
今天看到致瑋的這本書,將我過去的實證一一整理出來,實在令人振奮,可提供給有心或無助的新世代一個指引,讓新世代有更多的人能創造價值,在競爭環境中勝出。
陳宗賢
聯聖企管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