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2 項符合

NOT ONLY:廖偉立建築作品集

的圖書
NOTONLY:廖偉立建築作品集 NOTONLY:廖偉立建築作品集

作者:廖偉立 
出版社:田園城市
出版日期:2015-12-05
語言:中文繁體   規格:平裝
圖書選購
型式價格供應商所屬目錄
 
$ 553
樂天書城 樂天書城
建築師/工作室
 
$ 585
三民網路書店 三民網路書店
建築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評分:
圖書名稱:NOT ONLY:廖偉立建築作品集

內容簡介

廖偉立尋求原型、模糊與不可知的態度,
讓建築展現出一種渾濁的可塑性,
一種帶著莽莽氣勢的原生個性,以及欣然回應未來的生命力道。──阮慶岳

  在臺灣中西部,有一位建築師不斷為空間帶來新的可能性──他設計的景觀橋,擴充了我們對於穿越邊界的認知;他構築的教堂則使居民理解,原來在神聖的意義之外,教堂也能如此融入社區的生活。他的作品總是走得更遠、總是比我們想到的更豐富。這是廖偉立建築師,他與「立.建築工作所」的夥伴們,一起透過建築傳達其對環境的觀察。

  本書收錄廖偉立的重要建築案例,包括創作概念、設計圖面,以及珍貴的手繪草稿與畫作。這十多年來,「立.建築工作所」一次又一次重新定義基地、以中介空間串起不同的想像,最後創造出充滿動態力量且富含在地情感的精采作品,每一件都值得我們深入探索。

各界推薦

甘銘源/大藏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吳光庭/成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兼藝術中心主任
阮慶岳/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
李清志/都市偵探、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專任副教授
邱文傑/建築師
邱浩修/東海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孫全文/成功大學建築系名譽教授
曾成德/交通大學建築所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劉舜仁/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兼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所長
共同推薦  按姓名筆劃序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廖偉立

  立.建築工作所主持建築師。美國南加州建築學院(SCI-ARC)建築碩士,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現為聯合大學建築系兼任副教授。成長於苗栗縣通霄鎮,由沙河匯聚而成的兒時記憶,成為影響深遠的創作養分。其建築作品多位於臺灣中西部,尤以「橋」與「教堂」系列最為著名。代表作品為王功生態景觀橋、天空之橋、基督救恩之光教會、忠孝路教會,以及毓繡美術館。

立.建築工作所AMBi Studio
  2001年成立於臺中。建築是一種無法以預設理論超越的過程,在這座政治、文化與歷史皆浮動不定的島嶼上,「立.建築工作所」企圖透過建築,回應多樣性的生態地景、關照駁雜常民所展現的生命能量,並且觀察不同的基地條件、因應不同的內容(program),尋找、發現、建立並破解關係,以往/返、內/外、正/反、左/右、雌/雄、愛/恨的「Ambi」,接近那萬神歸一的真實(Reality),與自然環境以及人們的生活相容相合。

重要獲獎經歷
2001年SD Review年度獎︱交大景觀橋
2002年SD Review年度獎︱東眼山森林遊樂區自導式公廁
2004年SD Review年度獎︱王功生態景觀橋
2005年臺灣建築獎首獎︱王功生態景觀橋
2006年臺灣建築獎佳作獎︱黑面琵鷺生態展示館
2007年第八屆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設計貢獻獎
2009年臺灣建築獎首獎︱勞工育樂中心
2009年臺灣建築獎佳作獎︱工研院活動中心悠活館
2010年臺灣建築獎佳作獎︱基督救恩之光教會
2013年國際宜居社區大獎金質獎︱南瀛天文教育園區
2015年IFRAA國際宗教建築獎︱基督救恩之光教會

 

目錄

Foreword
探索建築之道.追求臺灣本土建築/孫全文       
建築創作的原點與環境涵構的力量/劉舜仁       
 
Introduction
尋道與尋根──書寫廖偉立的建築創作思想/邱浩修      
 
Preface
建築.人.宇宙 
 
Chronology生平年表1962-2015 
 
Projects歷年作品1999-2019       
 
Selection of Projects作品精選
東眼山森林遊樂區自導式公廁
馬公莊宅      
黑面琵鷺生態展示館 
勞工育樂中心      
 
【橋系列──不只是橋的設計】    
交大景觀橋板橋遊龍
王功生態景觀橋 
糖鐵綠廊      
 
【教堂系列──橋接信仰與社區生活】       
基督救恩之光教堂     
忠孝路教會  
礁溪教會      
德光教會      
 
Postscript
黎明將啟
 

導論

尋道與尋根:書寫廖偉立的建築創作思想


  我必須努力地從拼拼湊湊的空間印象中,去體會廖偉立建築裡的渾厚力量,正如他努力在拼湊著每個稍縱即逝的設計想像,總等到走過每個細心經營的片段之後,突然明白一切複雜的語言背後,那個自然而然、屬於在地的建築氣味。

  若要嚴格挑選能代表臺灣在地深耕的建築設計師,廖偉立恐怕是其中的少數,他腦海中對原鄉的空間記憶,持續驅動著他透過創作尋找歸鄉的慾望靈魂。他源源不絕的創作動力,來自地方場所的濃厚情感,以及自然萬物之道的隱隱召喚。廖偉立相信建築本質通向宇宙共通的運作法則,透過建築的中介,人可以感受自然時間循環的流轉脈動,進而誘發生命生生不息、「形」「意」相合的情感共鳴,這個思想意念在他十餘年的作品當中,逐漸凝聚成為臺灣島內獨特的建築風景。

  廖偉立作品裏頭總帶著超越一般建築的敘事性格,這來自於他對臺灣社會多元差異的各種能量─對文化、對地域積極尋求對話的強烈渴望,對他而言,建築師的熱情應該投注在更能聯繫土地與人在獨特時空脈絡下,所迸發的空間感知創造上,而這個創造的過程並非刻意再現過去的記憶符號,或僅僅滿足使用的機能需求,而是不斷地與過去、現在以及未來持續進行相互辯證,向著「當下」尋求一種必要的衝撞來進行協調融合,繼而產生與場所(genius loci)共同進化的空間共存策略,這與臺灣空間文化中,由下而上的生猛力量不謀而合。他的「渾建築」1哲學,面對自身所處的環境那多樣、混雜、不定、衝突的狀態,自在而真實地去捕捉與轉化、吸納與衍生,在感知的(perceived)、構想的(conceived)與生活的(lived)三個不同的空間創造層面2上,往復激盪出建築與基地風土脈動與韻勢相應相生的歸屬感,也賦予公共性多重的經驗樣貌,還給居民連結記憶與土地的中介場域。

  綜觀廖偉立建築師歷年迄今的建築作品,大致可粗分為兩個主要類型,從早期設計的「東眼山森林遊樂區自導式公廁」、「王功生態景觀橋」,到「黑面琵鷺生態展示館」,啟動了一系列臺灣邊陲「地景建築」的論述疆界,建構建築接觸土地時謙卑卻又充滿張力的嶄新姿態,透過自然意象與意義的空間轉喻,進行陌生化3的感知抽離,層層水平開展漸進而多層次的空間體驗,同時與環境涵構產生關聯,喚醒人們重新凝視過度習以為常的自然幻化,感受環境(天地)、建築(容器)與人(經驗本體)之間最自然而然的流動關係。後來的「勞工育樂中心」、「阿里山觸口遊客中心」、「女兒橋」與「天空之橋」,基本上都延續了自古希臘神廟群、柯比意的漫步建築(architectural promenade),乃至於中國傳統園林,這類「移動地景」的空間漫遊基調。另一個作品類別是近年陸續設計完成的教會建築,二○○九年完工的「基督救恩之光教會」,擺脫了教會建築制式的後現代樣板印象,為沉寂已久的都市「靈性空間」,注入足以容納當代臺灣社會信仰轉變的巨大能量。由於臺灣密集的都市涵構,使得都市教會建築的複合與垂直混合成為必要,廖偉立嘗試讓教堂空間,在「機構」服務性與「聖堂」超越性短兵相接的內涵衝突中,找到「聖俗並存」的柔性空間原型。「救恩堂」將都市的公共性在地面層導入建築內部,再以虛實交會、光影交織的垂直化空間引導,將「遊」的建築經驗同樣拉回到高密度城市中,藉層層隱喻的(聖經)敘事場景,企圖與都市常民生活緊密縫合,以區別於西方教堂「轉俗為聖」、「聖俗對立」的剛性表徵。救恩堂的成功帶來一系列的教會空間設計案,如剛完工的忠孝路教會、已設計完成的礁溪教會、新竹錫安堂、三義長老教會與德光教會,皆隱隱融入了東方道法自然思想,人在持續瞥見天(上帝神性)、地(運作法則)的空間過程,也擴張了對自身、對人趨向「合一」的理想境界。若試著歸結廖偉立諸多作品中的空間元素特質,可化約為幾個不斷重複出現的概念主題,或可約略用來解釋他持續發掘的建築本質:

  【浮游】:幾乎在每件設計中都可見到離地而起、相互交錯、穿越或重疊的懸浮量體、屋面或平台走廊,脫開的懸挑結構帶來輕盈與流動的視覺,同時製造出實虛、內外、輕重、明暗的對比,也讓水平面自然開展出來,在量體之間創造許多空間縫隙與角落,引入與串連週遭環境的各樣流動,一方面適當調控風、水、光線這些元素的滲入方式,另一方面將人的活動與視覺向上抬升,形成觀景,同時也是景觀。

  【化徑】:藉著拉長進入或穿越建築主體的動線,配合運用地形與建築元素的藏、擋、圍合、錯落、轉折、蜿蜒⋯⋯延長和導引觀者身體與視覺的移動感知經驗,刻意在路徑上交替安排各種人與人之間觀看與被觀看、人與環境間預期與意外的空間場景,以空間「延遲策略」來強化觀者對自然時間與環境脈動的感受,轉化與放大場域的獨特氛圍。廖偉立多數作品的空間主軸,基本上是由單一或多條漫遊路徑所架構的立體結構,將分離的部分串聯成有機的整體,「徑」鋪陳出身體移動的「韻」(節奏緩急),「徑」也調和著人與環境交融互動的「勢」(起承轉合),層層疊疊的空間韻勢構成動人的敘事文本。

  【掠影】:如同許多優秀建築師會留心處理的─建築如何巧妙捕捉基地環境的光影變化。這在廖偉立的作品,特別是教堂的設計中,成了關鍵要角,不同尺度間的精心安排,從量體交錯產生的空間孔隙、結構形式的重複排列、牆面之上與之間所創造的隨機開口、屋頂窗戶的格柵分割,到材料拼接所產生的構築韻律,這些設計上的動作將不同時刻傾瀉流經的光,過濾成空間中隨之婆娑舞動的影,或漸層蛻變、或明暗對比,光影渲染在建築上的張力與質感,轉化為積極的空間隱喻,也襯出建築吸納自然循環瞬息的律動感。

  【實構】:廖偉立的作品常被忽略的部分或許是他對於「建造」的關注, 基本上他大大讚揚如路康(Louis Kahn)這類現代主義先鋒,認為材料、結構與空間的關聯性需要「清晰表述」(articulation)、具一致性(consistency)的建築思想家,雖然他個人更偏好使用混成多樣的材料,但對於建造、構築邏輯的真實呈現,卻一點也不含混曖昧,這也是諸多作品形式語言上生猛混雜,而未混亂失序的根本原因。從清水混凝土、磚、石、金屬、木材到竹材,這類最接近素材原貌的樸實自然材料,不斷以對比方式(粗糙和平滑、垂直和水平、實體與孔隙、沉重與輕盈、溫暖和冰冷⋯⋯)被拼接並置,傳達了某種短暫與永恆、過去與當下、人為與自然之間「時空交錯」的場所對話。

  在廖偉立「雜木林」設計哲學之下,不難閱讀到他的建築實踐,有意識地刻意抗拒過度理性、一致的空間與結構系統,而傾向在不同系統之間的渾沌、衝撞與矛盾中,建構出一套動態幾何的語言秩序,進而在秩序中找尋秩序外的隨性、偶遇與弦外之音,在客觀理性與直觀感性的反覆思考與創造過程中,繁衍出一遍生機盎然的公共空間場域。每個設計案依循不同時空的設計條件,延續著類似的概念,一次次地重組與演化,以變異、多元的空間結構交織出層次豐富的空間經驗,如樹林般的有機體,容納著各樣的環境變動、生活對話和聚集互動可能。這也是他認為建築應該順應自然運行法則的真實呈現。

  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認為文學不可或缺的五個特質之一是「繁」,就是「呈現最不相干而匯合在一起決定每一件事的要素」,這個繁複並非僅指形式的複雜性,而是不斷發掘事物與事物之間存有一個無窮的關係網路,他舉普魯斯特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這部文學作品,就是經由本身有機的活力,從內部變得越來越稠密,企圖連結一切事物的網絡,而這張網是由每個人相繼在時空中佔據的點所組成,於是造成了時空向度無止無休地繁衍。廖偉立的建築觀裡有著近似的探索過程,他的設計思想透過文字短詩、水彩草圖、透視素描,努力卻依然自在地持續往返於微觀與巨觀、現實與真實、記憶與想像、場域與場景、格局與佈局之間,不同層次的共感連結,而空間作為他建築宇宙的載體,逐漸具體化成為他個人,也若隱若現地投射給觀者的生命與知識體悟。

  本書完整集結廖偉立建築尋道的旅程。他憑藉創造的冒險性格、無可比擬的天真熱忱,透過他的作品,我們可以在理性內斂中看見感性奔放的廖偉立,繼續書寫著他的建築之詩。

自序

建築.人.宇宙


  【夢通霄──童年記憶】

  我出生於臺灣中西部苗栗縣濱海小鎮─通霄舊街(通東里)。我的記憶原初及自然母親皆源自於小鎮的沙河(通霄溪)。七等生在《沙河悲歌》中曾描寫:

  這條河有兩個發源:一條由坪頂下來,細流經過土城梅樹腳,一條自北勢窩流經番社,在南勢與那一條水流匯成三角洲,然後通過沙河橋流向海峽的海洋。沙河以沙多石多而名,經常成枯旱狀態,只有一條淺流在河床的一邊潺潺鳴訴,當六、七月的大水過後,這條細流常因變更的河床地勢而改道,幾年在南邊岸,幾年在北邊岸。幾百年前沙河河床甚低,海水在潮漲時能駛進福建來的帆船,這件事已被先祖的死亡而忘記了,現在根本不知道這樣的事。1

  這條沙河在我及通霄鎮民的心目中有如印度聖河般意義重大,流著一切生命原初的記憶與養分,流過我身體的血脈,與我的心炙合而為一,並且和通霄鎮民的生活及文化發展的過程息息相關而且交互影響。如遠藤周作的《深河》:「河流包容那些人,流呀流的。人間之河,人間深河的悲哀,我也在其中。」2

  那鎮上的鄰里巷弄、節慶市集、小吃攤、菜市場、樂天地及圓滿大酒家、天主堂、竹哥簍、馬祖廳及廳前廣場、土地公廟及廟前小廟埕、通霄國小、農會、海邊浴場、虎頭山、跳水谷、沙河、番社⋯⋯通霄人的生、老、病、死,聚集及消散,隨著日、月,隨著時間的長河一起變化著,並與整個小鎮街巷串連成有如迷宮式的傳奇,再再令我流連忘返。隨著歲月成長,雖然離開了小鎮,依稀時常夢見故鄉的山水、充滿驚奇的曲折巷弄與街道,日從山出,日從海落。記得小學一年級時,與大哥上山撿完柴火,在寒冬向晚的歸途,從虎頭山頂鳥瞰通霄小鎮,家家戶戶的紅磚牆及紅瓦斜屋頂上的煙囪,炊煙裊裊⋯⋯在通霄成長的事件記憶,錯綜複雜,隨著時間、地點,人事物的不同,產生不同的場所精神與空間氛圍。這是自身身體經驗與知覺相互感動、建構而成的心炙地圖,記憶深刻,永不能磨滅。這讓我深刻感受到,自己與家鄉的土地是一體的、不可分的,我的血液是與這土地等溫的。即使後來有機會到國外留學與旅遊,開闊了眼界,只是那回鄉的感覺卻更強烈。我認為唯有在臺灣這片土地努力地耕稼,了解關心人民的生活方式,改善這裡的居住環境與城市問題,走出自己的路,才是有意義的。我本身某種強韌原始的氣質,與臺灣特有的旺盛生命力應是相通的,藉由不斷地了解世界動態,不斷地對臺灣的土地、自然做出深入的觀察與回應,是我今生不變的目標。正如卡羅.史卡帕(Carlo Scarpa)所述:「歷史總是在『不斷為了邁向未來而與現在爭鬥的現實中』被創造出來;歷史不是懷舊的記憶。」3記憶在我的建築創造過程中,是一種能量的載體,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它只是往前移動。

  【雜木林──多元差異的能量】

  臺灣獨特的海島環境,使其與大陸形成複雜的歷史背景,文化與建築也產生多元的面貌。四十年前的臺灣建築涵蓋了西洋系建築、中國系建築、南洋系建築,晚近則受日本、美國、歐洲及世界各地的影響,幾乎達到無國界限制之境地。二十世紀以來,由於科技進步、交通便捷、全球數位網路的發展,以及大陸經濟的改革開放與崛起,突顯了反省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但文化的自主性不是封閉而畫地自限的,而是以開放的心胸去面對寰宇性的交流、溝通與融合,這些都是互動、整合而不失原味與主體性的。

  臺灣在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碰撞、急突三千多公尺的地域中,植物、林向、生態、地景、海景、山景多樣而豐富;身處亞熱帶緯度、北回歸線劃過地球一周的區域,百分之九十的國家都是沙漠,只有臺灣具有雜木林、多元共存、充滿生機的林向,與寒帶或溫帶的單一林向是不同的。而臺灣的四季也不甚分明,寒冷與炎熱的交替變化非常快速、無常。在歷經明清、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日本⋯⋯等政治變遷之後,融合了許多不同族群: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外省人,臺灣社會因此展現出連續/不連續、融合/分裂、主流/非主流、合作/對抗、相依/分離、快速/緩慢⋯⋯等複雜的面貌。其間因多元差異所產生的互動共存與協調對抗,處處顯示出臺灣島國(Island Nation)的人們,在此環境下特有的強韌「生命力」;而這種生命力是多變而不安、草莾而不確定、充滿強烈衝撞既有體制的力道,活潑的生機中也隱含著未完成的未來。

  面對當代數位科技、交通速度快速進步,人際交流的頻率不斷提升,與大陸、亞洲,以至於全世界的多重文化形成了多樣、混雜、衝突、流動、變化不定的狀態,產生臺灣這樣駁雜常民的生猛能量,以及多元價值的碰撞。我們在此必須思考:「城鄉差距的問題不斷擴大,各自該如何定位?」都市環境的發展,若缺乏參與和論述,將造成建築物與建築物之間的孤立,並強化人際關係的疏離。在這自然資源非常匱乏、傳統工法與技術也逐漸凋零的島國,以下幾點十分重要:如何節約資源、整合專業分工體制下的鴻溝、拉近專業與真實生活的距離、使傳統技術不再只有流失而是能夠恢復然後轉型,以及創造城市發展與經濟成長的良好互動,創造出能夠承先啟後、具備時代精神,並且與記憶聯結的建築。

  塔夫利(Manfredo Tafuri)曾說:「義大利文的傳統這個詞(tradizione),本身就隱含了違逆、反叛(tradire)的意義,因為不違逆就沒有新的傳統,歷史也因此無法延續。因此過度投注於場所或涵構,只會對新事物造成感覺創造力的危機,也就是語言成為演變而非創造發明。」4如何本著追求渾然如「初」的建築理解,一步一步接近那建築的「真實性」、「自明性」以及「場所性」,便是非常重要的事。

  【尋找關係──人.建築.自然】

  在我的思維系統裡,十分著重與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等系統「耦合」,其耦合的親疏關係,形成設計觀照問題的廣度與深度,而如何透過自已的「作品」、透過實踐來了解自然與人類,同時在作品中發現自己,則是相當大的挑戰。建築藉由對人與自然的了解,再將彼此的理想共同往前推進,這是一種互動,而不是單向發洩,更不是封閉地實踐自己的好惡;設計必須超越「自我」至「大我」、「無我」,然後「自我」才會無為地呈現。有如日本武士宮本武藏,他將觀察自然、學習自然的生命力,運用在與他人決鬥的實戰中,建立起自已的武藝哲學觀,因此才能如此獨特、生猛而變化無窮。

  建築是一種可辯解的反駁過程(excusable contradiction),因應不同的基地、不同的內容(program)、不同的活動需求,追求建築真實的可能性。而意志與形式則須融會貫通,使其不被形式所奴役;形式背後必須隱藏意義,才能與建築的真實(Reality)對話。當我們更加了解自然,並與其頻率、脈絡相接,構思與創意便能源源不絕、生生不息─創意並非一成不變的,它是一種肯定/否定、邊緣/中心、主流/非主流,那是間歇不息的鬥爭、思辨、尋找、發現的過程。

  臺灣是浮動的島嶼,其文化、社會與生態皆充滿了多樣性、混雜性、衝突性與流動性,在亞熱帶緯度的特有環境條件與人文特色下,值得我們深切關注與反省。臺灣的建築需超越現代主義建築的普遍限制,走出第三世界那鄉愁式的思考,努力突破小地域、小傳統、小格局的侷限,不只在轉譯臺灣的「傳統性」與「地方性」,而是構築臺灣的未來。所謂的臺灣建築不是一種「有形的意象」,唯有深刻了解臺灣的自然環境以及人們的活動狀態,並建築出能正確因應的作品,才能使地方與世界真正地互動與對話。

  建築的起點始於重新定義基地、重新定義內容(program)、重新尋找關係、重新發掘問題。方法是開放的,目的在於追求建築的本源,尋找建築的原初。這種追求建築真實的運動是周而復始的輪迴,也是永不停歇的循環─在建築之中,尋找與自然相處之道;在觀察自然的過程中,了悟建築之道。

  【建築.宇宙──從地方到世界】

  當我們達到與自然之「道」最接近的狀態時,「自我」便已逐漸消失。一切人為的建築創作屹立於天地之中,與時間一起推移,與四季一起變化。一切自然而然,自由自在。於是在超越「自我」,進而「大我」,再來達到「無我」,最後臻至真、善、美的境界,「自我」就自然顯現了。這是每一個人,包括建築人,畢生的功課及期望接近的境界。

  從中國的水墨山水、民居建築、合院與園林,以及中醫的概念,我們或多或少都能發現其引用了老子的「道」,闡述各個領域所面對的問題。所謂的真理只存一個,有智慧的人透過了解與體悟來接近它。所謂萬法歸宗,萬法歸「道」於一,那唯一的真理─「道」。唯有超越感官和理性的限制,我們才能找到那本來就充塞在我們身邊,摸不著、觸不到,卻無處不自在的「道」─自然的法則,也是上帝的啟示。在此,我引用了中西醫郭育誠博士「上池之水」一書中的一段話:

  「氣」泛指週期性的波動現象,也就是具備波的性質的各種主體,當然也包含了流體能量或熵(Entropy)。若現象的主體是物質,就有數量上「增」或「減」的週期波動;若現象的主體是能量,就具備「功」或「能」的轉變作用;若現象的主體是信息,就會呈現「消」與「長」的週期性變化與趨勢,甚至單純如「開」與「關」的陰陽變化。若現象的主體是生命或生態系,自然出現生、老、病、死的週期性消長波動。5

  由此,我體會到人體猶如一個宇宙,與四季變化息息相關,影響人體五臟六腑十二筋絡血氣運行。我相信二十四節氣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循環與運行,其與人體的休養生息有密切關聯,所以我們要以更謙卑的態度,消除自我的限制才能看到以前看不見的東西;從觀察自然、學習自然,進而依存於自然,才能破除層層迷障,修正我執的偏見與盲點,讓身心靈與自然保持和諧而緊密的關係,以了悟「道」的法則。

  建築、城市、聚落也都是一種宇宙、一種有機體,它們與人體宇宙也有部分/整體、陰/陽、起/落、消/長……等相似的脈絡與現象。建築一但完成,在自然中就有了生命,空氣在其中流動、滲透,光線在其中穿越,產生陰影變化,也隨著四季節氣的往返、輪迴,以及隨著每天不同日照而形成不同的氛圍。生活在這些空間的人們,與建築建立互動、互生的緊密關係。不同屬性與功能的空間,就如同人體宇宙的五臟六腑,擔任不同功能,並藉著血管與脈絡的聯通,使氣隨著呼吸往返形成氣場。建築空間和人的關係,亦復如是!

  宇宙中,星球運行的軌跡與彼此之間的引力,充滿了各種秩序與奧秘,星球間的運行週期,亦非恆常不變的,週期中也會有某些變異過程,像是充滿生命的有機體般變化著,也像是人類身體宇宙般,在週期中,又有另外一個層次的週期,無上大能的上帝(道)、造物者─無形無名,創造世上一切。萬物從無開始,有從無開始。從巨觀的宇宙,大自然的能量轉換與變化的道理,或微觀萬物,包含人體宇宙細微的變化,都讓我們了悟到有一個系統與秩序是相互牽引、相互形成關係的。假如我們能夠「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衿」地用心的體會與深刻覺知「道」的方法,了解宇宙的運行與覺知人體宇宙循環的奧秘,我們當能創造出能與大自然、宇宙及人類的真、善、美對話,並且和睦相處的建築。

  我的興趣在於透過觀察自然、天際、人體及宇宙,思考並創造建築,進而從不間斷地覺知與反省中,表達出我的建築觀。臺灣的文化、生態、社會等多樣性(diversity)、混雜性、衝突性、流動性、變化性,值得我們關注,因此如何思考與行動,使建築在臺灣發展出高度的文化價值,以一種位處文化邊緣的姿態,挖掘臺灣常民生活中那源於海洋島嶼(Island Nation)的蓬勃能量,將對抗國際式樣的力量轉成一種優勢,便成為最重要的事情。臺灣的建築必須走出第三世界的鄉愁式思考,努力突破小地域、小傳統、小格局,不只在轉譯臺灣的傳統性與地方性,而是想像臺灣未來將面臨的挑戰。因為所謂的臺灣建築不是有形的意象,這裡其實沒有所謂可名狀的臺灣建築,那些想法都是一種侷限,唯有透過真誠的態度,在這裡面對生活、找到生命信仰,以實際行動建築臺灣,才能與地方及世界緊密對話。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229432
  • 規格:精裝 / 22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今日66折
人際互動繪本套書(品格教育繪本:太多胡蘿蔔了!+烏龜想要冬眠+我們一起來幫忙+生日派對最重要的?)
作者:凱蒂.哈德森
出版社:東雨文化
出版日期:2021-06-08
66折: $ 805 
金石堂 - 今日66折
艾菲爾鐵塔到底能縮多小:一部知識豐富、熱情洋溢的人類微縮文化史╳模型博物誌
作者:賽門.加菲爾
出版社: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07-08
66折: $ 251 
金石堂 - 今日66折
喚醒世界的香味
66折: $ 383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艷事染惑
作者:越山弱衰
出版社:未來數位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13
$ 237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明天可能會愛你(02)
作者:山下街
出版社:青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04
$ 111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叛逆玩家 01 博客來獨家作者親簽版
$ 252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臺灣漫遊錄
作者:青山千鶴子、楊双子
出版社:春山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04-01
$ 300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我不婚,然後呢?:黃越綏給單身世代的人生相談
出版日期:2024-11-11
$ 276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叛逆玩家 01 鏡中私語特別畫卡版
作者:花於景
出版社:魔豆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20
$ 253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魔法★探險家 轉生為成人遊戲萬年男二又怎樣,我要活用遊戲知識自由生活(5)
作者:入栖
出版社:台灣角川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27
$ 174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孫翠鳳和她的男人們:一戲入魂,從無敵小生到無敵女人【戲裡戲外典藏版】
作者:孫翠鳳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26
$ 552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