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為什麼會變得無家可歸?
十位無家者的真實故事,五位資深社工的真情告白
他,曾經是西進中國的台商
他,曾經是野雞車大亨
他,曾經是工廠作業員
他,曾經是家暴受害者
每一個街頭的他,都有一段故事
在大城市裡,街友常常是一群不被看見的人
許多人路過他們身邊,卻很少人靠近他們的世界
他們在街頭暗角得不到肯認,很多時候更被當成過街老鼠
但他們絕對不是街頭鼠輩,而跟你我一樣,有著有血有淚的真實人生。
本書記錄了台灣街友的生命故事
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各有不同背景
他們曾是軍人、商人、工人、保全、更生人、幫派分子、身心障礙者
卻都在時代流轉、社會變遷與個人困境的交織下,成了流浪街頭的人
不試圖控訴、不博取同情、也不採取勵志的角度
作者以平實的口吻描述每個人從「有家」到「無家」的過程
呈現他們在街頭的掙扎、反省、自我懷疑,甚至想自我了斷的心情
透過這些故事,讀者將看見台灣街頭社會中
既存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也有著貧困者相互扶持的集體力量
本書另收錄五名資深街友工作者的故事。每位都不是一開始就決定踏入這個領域,也不是社工科班出身,他們曾經是記者、田野工作者、老師、焊接工人、志工,卻在因緣際會下投身街友服務,成為台灣第一批街友工作者。
他們竭盡所能協助街友,除了三餐溫飽之外,也開發各種工作,不僅展現了工作者的創意,更重要的是,他們一直在為開拓「正常」以外的生存方式,試圖證明在主流社會的框架之外,還有另類的生存模式,可以適用於被社會排除的人。
透過這些故事,或許可以思考:
城市的存在與發展,難道只為了善待特定人群?
是否可能包容所有在此生存的住民?
透過他們的生命,也可以讓我們重新思索:
他們或許就是曾經或未來的我們,他們與我們是否真的那麼不同。
作者簡介:
李玟萱
作詞人、文字工作者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
九二一地震後投入災區重建,曾在台灣原住民族部落重建同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921社區重建關懷體系、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等機構工作,在中部地區待了八年。2012-2013擔任萬華社區大學與萬華社會福利中心合辦之街友繪畫課為期一年的隨堂助教,是與街友接觸的開端;後又參與台灣夢想城鄉協會弱勢族群導覽員培訓,擔任義工與導覽文本訪談撰寫。
著有《失去你的三月四日》(寶瓶文化),中視改編為優質華劇,入圍第五十一屆金鐘獎四項獎項。現為主動音樂專屬詞人,歌詞作品散見多部華劇主題曲、片尾曲。曾獲2014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最廣泛演出金帆獎—國語流行作品」、2015 hito流行音樂獎-年度K歌、2015香港新城國語力歌曲獎。
策劃者
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
芒草心是由一群服務街友的第一線人員組成,2011年成立,一開始以國際交流為主,和日本、香港、韓國等地的第一線服務人員交流經驗,互相學習。
從2014年開始擴展版圖,以更實務的角度協助無家者及貧困者。除了開始實際規畫執行無家者自立方案,如街友導覽(街遊)、起家工作室、自立支援中心;也著手舉辦流浪生活體驗營、「呷飽未」社區共食餐桌,期望透過更多體驗與交流,進一步幫助外界了解貧困者的生活樣態。期待透過這些方案的推動,培力服務對象,除了足以自立之外,更能進一步為自己發聲。
攝影
林璟瑋(飛鳥先生)
芒草心慈善協會志工。長期耕耘在街頭攝影領域,希望用觀察記錄者的角度,為這個時代留下城市角落的紀錄。目前有「飛鳥先生的路邊攝影社」粉絲專頁。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共同推薦
林昶佐(立法委員)
孫大川(作家、監察院副院長)
徐敏雄(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秘書長、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副教授)
郭吉仁(臺灣貧困者扶助協會秘書長)
黃克先(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
彭揚凱(OURs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
張龍僑(陳文成基金會執行長)
十位街友雖然來自完全不同的年齡、籍貫和成長背景,卻都展現同樣的幽默感、慷慨、真誠且想像力十足。也許是因為有著「不平凡」的生命遭遇,街友們對事情的敘述、觀察的角度,常常出人意表。—孫大川(作家、監察院副院長)
民主政治之所以可貴不是因能給人財富,而是因能保護弱勢貧困的人免於飢寒傷害無望。我們社會最貧困的即是無家的人,街頭遊民與無數看不見的無居屋的人。因我們傳統對貧窮人的歧視與偏見,導致政府政策未盡應有功能。本書呈現街友的生命力與智慧,社工的永久陪伴,這本書必將改變我們社會與政策。—郭吉仁(臺灣貧困者扶助協會秘書長)
書中每位流浪者或社工員豐富的生命經驗,不僅可能打開我們的文化視野;他們面對生命重大衝擊的生存心態和勇氣,更可能撫慰我們曾經遭逢類似苦難的傷痛。翻閱整本書,相信讀者們更能深刻地體悟到:「當我知道對方的故事越多,就越難將對方視作仇敵!」—徐敏雄(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秘書長、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副教授)
名人推薦:共同推薦
林昶佐(立法委員)
孫大川(作家、監察院副院長)
徐敏雄(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秘書長、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副教授)
郭吉仁(臺灣貧困者扶助協會秘書長)
黃克先(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
彭揚凱(OURs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
張龍僑(陳文成基金會執行長)
十位街友雖然來自完全不同的年齡、籍貫和成長背景,卻都展現同樣的幽默感、慷慨、真誠且想像力十足。也許是因為有著「不平凡」的生命遭遇,街友們對事情的敘述、觀察的角度,常常出人意表。—孫大川(作家、監察院副院長)
民主政治之所以可貴...
章節試閱
家鄉
跟街友聊天,常避免公開提起他們的真名以免造成困擾,但周爺爺例外。周爺爺說:「你可以跟別人說我的故事,我是對國家也忠、對上帝也忠;我不騙人,你去派出所裡沒有我做壞事的名字。」
來自四川巴縣的周爺爺
從街友繪畫班認識他以來,無論老師出什麼題目,他每一堂課都只畫層層疊疊翠綠的山巒,一學期的課還沒上完,綠色的蠟筆就消耗到剩下一小截。上台分享時,他會說:「這是我的家鄉,我的家鄉都是山。」然後下一句經常是:「大概再過兩、三年存夠了錢就會回去。」
周爺爺要回去的,是距離四川重慶約六十公里的巴縣(現重慶市巴南區),家裡種有稻子、高粱、玉蜀黍、小米等等各種作物,「單是重慶熱鬧的地方,要五個台北市那麼大,地裡產的東西自然多;四川、雲南、貴州這三個省的田,一季的收成十年也吃不完。」他提起中國大陸省分,就好像我們說彰化、雲林、嘉義一樣熟稔。
民國十一年出生的周爺爺小時候在家鄉念過小學,問他最好的科目是什麼?「種菜。最喜歡種地瓜,因為不用管;還有花生,種花生也不忙。」
這是哪門子科目,又不是森林小學。
周爺爺家裡還有一個哥哥、兩個姊姊,哥哥要做的事情更多,要去山上摘草藥、下山曬乾,再走到重慶市賣給中藥房。「早上飯吃了,哥哥挑藥出去,我和爸爸種地,媽媽姊姊就在家裡燒飯、洗衣服。」這個平凡的畫面,大概是他認為最幸福的家庭模樣。
我問他這麼忙碌,怎麼還有時間上學?「沒有時間啊,因為地裡要挖土啊!」
老師不會來家裡找人嗎?「你給他一毛錢就好了。」
何必再掏錢?「國家給的很少很少啊!沒有那個錢,老師要到哪兒生活?」
周爺爺雖然很少到校上課,但父母親都是識字的人,會利用農暇時間教他讀書;尤其是母親,還懂得很多中藥知識。「四川人很少咳嗽,因為鄉下的媽媽都知道小孩子出什麼毛病就要用什麼藥材。像是十八種草藥,你把它掐來,冷開水和一下、放點鹽巴,咳嗽就沒有了;還有生薑也是,榨碎了以後開水對點鹽……。」
也許周爺爺活到九十三歲了還聲如洪鐘,就是母親小時候幫他打好的底子。
被抓去當幼兒兵
哥哥不在家時,跑腿兒的事情都是周爺爺來做。六歲的某一天,母親跟他說:「兒子,你去拿五斤米回來燒飯好不好?」
周爺爺勤快地走了好長一段路去買米,回家的路上,一輛軍車經過,阿兵哥好心地說:「弟弟來,你的米我用車子幫你載回家。」
結果車子一開就是兩天。
「我就奇怪,走路回家半天就可以到了,怎麼開車反而這麼久還到不了?」
沿途還有其他小男孩陸續上車,最後抵達一處小機場,阿兵哥說:「小朋友,是國家把你們拉來,不是我們肯你來的(不是我們願意的)。」幾個人被拱下了車,又被拱上一架只能坐十個人的小飛機,起飛後每隔一會兒就要落地加油,一直坐了三天。
下機後,有位士兵過來發給每人一個饅頭一碗豆漿:「你們現在太平了。」那時踏上的地,是哈爾濱。
被抓走兩年後,長官派人發單子給這些小朋友填寫家鄉地,並派飛機載每個人返鄉一個禮拜。
周爺爺突然出現在家門口時,全家人都嚇了一跳。當初由於家家戶戶隔得很遠,根本沒人看到周爺爺被抓走,毫無兒子音訊的母親哭得傷心極了,哥哥也嚇到頻喊:「弟弟沒有了、弟弟沒有了……。」誰都沒想到兩年後還可以再相聚。
但一星期後原機返回哈爾濱,這一別,就是八十多年沒再見過家人一眼。
重回哈爾濱的周爺爺八歲,編列為幼兒兵,「高的一個隊、矮的一個隊,我是個子中。」
幼兒兵每天要做的就是跟著教練,以木子梆和帆布組合成的訓練機學習開飛機。周爺爺說,別小看這陽春的自製飛機,據說滑翔功能還很好。
這群幼兒兵又稱「小兒拐」,負責後守,也是將來上戰場的儲備兵力。沒有槍時,他們就去撿日本人丟棄的刀來訓練砍殺;一直到十六歲,周爺爺才駕駛上真正的飛機,主要敵人是他以四川土話稱呼「矮兒鬼」的日本人,「矮子,他們很矮嘛。」
三年的時間,他飛遍南京、上海、北平、天津……,當時航空委員會的祕書長是宋美齡女士,總指揮是周至柔,也就是後來的第一任空軍總司令;大隊長則是立下中日空戰首勝的第四航空大隊長高志航,他的故事還改編成台灣的經典電影《筧橋英烈傳》,賺走不少觀眾的熱淚。
此生唯一的戀情
高志航殉職沒多久,周爺爺就離開部隊了,不再有大鍋飯可吃、沒有軍衣可穿的他,跑去東北的老百姓家敲門詢問有沒有活兒可幹,他說:「我會種菜。」
一天五塊錢的孫中山紙鈔,算是不錯的工資,可讓他吃上三天。
在東北的十年間周爺爺認識很多女孩子,「她們講話好聽」,可是最後一次離家前,周爺爺答應過母親,在外不跟女孩子奇奇怪怪亂來,所以一個女朋友都沒交。
反倒是後來往返於香港與南京的那些年,在南京喜歡上一個女孩,是這一生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
那年周爺爺已經快四十歲,在南京做過草蓆與木工的工作,也到香港做點水電生意。有一天他又回到南京,搭公車時一個緊急煞車,身邊的高中女孩重心不穩差點摔倒,周爺爺急忙扶了一把:「妳要小心喔。」女孩大方謝過後,開口問鄉音濃厚的周爺爺:「你是四川人?」
女孩來自四川成都,隨著當空軍的爸爸任務調動才搬到南京。老鄉見面分外親切,女孩留下周爺爺的聯絡方式後,偶爾一起喝茶、看電影,彼此用家鄉話聊著說不完的話題。
周爺爺為了這個投緣的女孩在南京停留了將近一年的時間,終於不得不返回香港之際,女孩問大她二十歲的周爺爺:
「你結婚沒有?」
「沒有。」
「你現在可以結婚。」
「我沒有錢。」
「可以找我爸爸。」女孩的爸爸在南京有兩棟房子。
「不要。」
「你留下來跟我一道,我找我爸爸養。」
女孩有著將軍女兒的任性,不管周爺爺的阻止硬是要爸爸接受這段年紀懸殊的戀情,但爸爸給的答案是:「不要跟亂七八糟的人糾纏。」
自知是個死老百姓的周爺爺也不希望被對方家人認為攀龍附鳳,聽到這句話後,便堅決地告訴女孩:「謝謝妳,以後不要再找我了。」
漂流後的定居
中國大陸即將淪陷時,很多戰敗和受傷的國軍及眷屬來不了台灣就成為難民湧進香港,香港政府為了不讓這些人影響到正常市民,安排他們暫居在遠離市區、偏僻自成一國的調景嶺。周爺爺在香港時,一直和朋友住在這裡。
香港政府原本以為兩年後就可以將這批人送回中國大陸,所以完全沒有設置水電,但歷史的巨輪一滾就是十年,雖然這中間有台灣的民間組織「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接手發放食物,但直到十二年後,香港政府才開始為這些已經超過一萬人居住的區域供水供電、開闢道路,居民也才可以無限期居留。
周爺爺在香港期間努力學廣東話、學英文,到處做水電生意,甚至還來過台灣兩、三次,替一位超級富翁在松山機場旁的房子裝修冷氣。雖然他也曾考慮乾脆就留在台灣,但一得知香港的好朋友罹患癌症,周爺爺還是決定回去照顧他,「癌症我不懂,但它不傳人的。」
這位好朋友病得又急又重,三個月就走了,周爺爺哭到眼淚都流乾,才在五十出頭的年紀來台灣定居。
會決定「定居」,其實是因為一場嚴重的颱風。那次雨量實在太大,海水又漲潮,加上原本可以涵水的區域因為蓋起高樓導致雨水無法宣洩,整個台北盆地泡在水裡整整三天。
周爺爺當時住在圓山底下的一排房子,很多從中國大陸來台灣的人都群聚在那一帶。夜裡周爺爺起身時,水淹得床鋪都浮起來了。幸虧國家出動裝甲兵救災,美軍也划救生艇進來發放饅頭,才解決沒水沒電又出不了門的困境。
那一次颱風淹死了很多人,周爺爺就曾親眼看見四個女生掉進溝裡沒再起來,估計是看不到路踩空了。相較之下,他所有證件都被沖跑,也就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損失了。沒了證件的他,回不了香港,只好留在台灣。
八十歲的舉牌工
離開圓山,隨著工作住過台北許多地方的周爺爺慢慢有了一些朋友。有一回,一個木柵工廠裡叫「老柴」的工人透過周爺爺的同事來借錢,說是兒子女兒要殺他、必須盡快籌出錢來;一向熱心助人的周爺爺急忙把從中國大陸存到香港再存到台灣的錢一次領出,親手交給老柴。
後來,老柴失聯了;再後來,聽說很多人都借錢給他救急,周爺爺就佔了其中的三百五十萬。
很多年後,有人在中壢看見老柴,兩隻腿都瘸了。被騙的朋友氣憤地說,叫他死了算了。周爺爺說:「死也好,不死也好,我對得起他了。」
除了在中壢發現老柴之外,也有人在台中碰到周爺爺的另一位舊識:南京那位初戀女孩。
一路跟周爺爺一起做生意的老同事問對方:「妳……記得周XX嗎?」
「記得。」當年分開時,女孩在母親懷裡哭了三天三夜。
現在這個女孩已經七十幾歲,三個孩子,兩男一女,兒孫滿堂。
同事不斷慫恿周爺爺去看她,好說歹說,周爺爺就是不去。同事急得罵他:「你笨啊!為了她終身未娶,好不容易找到了,怎麼不見一面?」
周爺爺心裡何嘗不掙扎,他其實都已經搭車到台中了,但最後還是只寫了一封信託同事轉交,內容含蓄君子,他希望他心中的這個女孩─闔府平安。
一位並不熟稔的同事看周爺爺年紀大了,在台灣舉目無親,一夕之間錢財又被騙光,便介紹他到萬華專門照顧街友的燈塔教會,不久之後,感恩的周爺爺在牧師帶領下受洗成為基督徒。
他說:「上帝對我很好。」
怎麼個好法?「我父親沒有了,祂給我當父親。還教導我不要做壞事、不要騙人、講誠實話、不要虛偽、不跟人吵架、金錢方面不要太亂……吃飯要禱告,什麼都要禱告,我記到的有這幾種。」
之後也有人帶周爺爺到萬華社福中心找社工張獻忠,獻忠明白當時已八十歲的周爺爺不可能再去做其他工作,便介紹他舉牌賺點生活費。
「我恐怕自己會太累,他說,你慢慢來。」周爺爺就從一天六百元開始慢慢拿起,至今已十三年了。
一邊舉牌的同時,獻忠也幫周爺爺申請到低收入戶補助,每個月一萬一。房東說:「錢太少了,我再去幫你要。」周爺爺說:「不行啊,政府的規定就是這麼多。」房東又說:「你是死老百姓啊,我去辦。」最後核准下來,每個月變成一萬八。
如今九十三歲的周爺爺每個月就靠低收入戶補助生活,「我有飯吃的時候就不煩獻忠,其他人去找他拿什麼條什麼條的(社會福利補助)我都不拿,只有沒飯吃的時候才去找他。」一找就是四、五斤的米,然後周爺爺再自己搭公車抱回錦州街上租的半套房裡。
除了租屋與基本開銷,周爺爺拚了命地省錢,估計再兩年,就可以存夠機票錢回四川老家。「兩萬五,我打聽好了。」
但是都沒親人了,回去要做什麼呢?「我想回去看看,摸摸媽媽的墳、上個香,然後抱得緊緊的……。」
他叫周至銘,一個時代中的名字。
家鄉
跟街友聊天,常避免公開提起他們的真名以免造成困擾,但周爺爺例外。周爺爺說:「你可以跟別人說我的故事,我是對國家也忠、對上帝也忠;我不騙人,你去派出所裡沒有我做壞事的名字。」
來自四川巴縣的周爺爺
從街友繪畫班認識他以來,無論老師出什麼題目,他每一堂課都只畫層層疊疊翠綠的山巒,一學期的課還沒上完,綠色的蠟筆就消耗到剩下一小截。上台分享時,他會說:「這是我的家鄉,我的家鄉都是山。」然後下一句經常是:「大概再過兩、三年存夠了錢就會回去。」
周爺爺要回去的,是距離四川重慶約六十公里的巴縣(現重慶市...
作者序
還原為一個「人」
李玟萱
在訪談這十位街友時,我一直都知道自己是在他們的對面。
這個「對面」來自於性別,來自於訪問者與受訪者的關係,來自於他們經歷過多少驚濤駭浪的人生,而我單薄如紙。
他們不知道我的過去與現在,但基於對「芒草心」的信任,他們卻願意走到我的旁邊坐下來,與我分享他們長長的一生。
這些住在街頭的朋友雖然處於流動的狀態,看似整個街頭都是他們的家,但真正屬於他們的空間,只是夜晚公園裡由紙箱拆開的一張厚紙板。那是我在學校智力測驗中怎麼也弄不懂的折疊與展開,對他們來說卻是如此具體的一方天地。因此面對街友,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這一塊「對面」也讓出來,讓他們舒服一點、自在一點、伸展一點,我甚至連「關心」都不表露,只是給予空間,他們可以決定與我之間的界線要劃到哪裡。
在這過程之中,每個人的反應都很不一樣。有一位深怕過往的祕密留下蛛絲馬跡惹禍上身,因此總是看著我笑而不答;唯一的女街友則是東西擺過來了,卻只想展示最漂亮的與最想被同情的,我記錄了,卻無法忽略她不想被人翻動的黑洞。
因此我總共訪談了十二位,但最後只呈現上述之外的十位。
要分享受傷、荒謬,甚至感到難堪的生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看著他們因為訴說而漸漸從一個擠壓的人形慢慢恢復成合理的樣貌,甚至若把背景布幕襯上過往的台灣時,他們是那樣健康強壯、容光煥發;但當布幕快轉,他們追不上背景更換的速度,腳步凌亂,手中的道具開始一件一件掉落,我就看到他們變得越來越枯弱而渺小。
偶爾會有人問我:「這些街友為什麼不去工作?找到一份糊口的工作不難吧!」
我以前也這麼覺得,再怎麼不景氣,只要願意吃苦總有工作吧?
直到聽聞一位電影導演在拍片之餘,竟然拿著厚紙箱到艋舺公園睡過一個禮拜,問他為什麼想去體驗?他說:「我覺得我以後也很可能會變成街友。」
我才驚覺:「成為街友」的那個門檻,其實好容易,只要在人生的路上不小心絆倒,就有可能摔落到門檻的另一邊。
我所接觸的街友除了高齡者與精障者以外,幾乎個個都有工作,甚至偶爾也能租屋,只是因年齡、專長、各種條件限制下所能選擇的工作,無法長期穩定地支持他們擁有一個固定居所;直到社工以各種資源解決他們無法獨力處理的問題,或是符合福利補助條件,他們才可能脫離流浪,成為大家眼中的「正常人」。
這本書,是想將我們眼中模糊的、不解的,因此乾脆以「街友」名稱打包並且避開的群體,一一還原為一個「人」。
當我們注視的是真實的生命與遭遇,而非一個印象或標籤,也許就能有一些理解開始隱隱流動了。
還原為一個「人」
李玟萱
在訪談這十位街友時,我一直都知道自己是在他們的對面。
這個「對面」來自於性別,來自於訪問者與受訪者的關係,來自於他們經歷過多少驚濤駭浪的人生,而我單薄如紙。
他們不知道我的過去與現在,但基於對「芒草心」的信任,他們卻願意走到我的旁邊坐下來,與我分享他們長長的一生。
這些住在街頭的朋友雖然處於流動的狀態,看似整個街頭都是他們的家,但真正屬於他們的空間,只是夜晚公園裡由紙箱拆開的一張厚紙板。那是我在學校智力測驗中怎麼也弄不懂的折疊與展開,對他們來說卻是如此具體的一方天地。因...
目錄
推薦序 了解越多,越難視為仇敵/徐敏雄
推薦序 合寫一部更完整的歷史/孫大川
推薦序 在此之前,請直面街頭的他者/黃克先
出版緣起/張獻忠
作者序 還原為一個「人」
第一部 街頭人生
王子
家鄉
照顧
天人交戰
餓的滋味
八百萬得主
晃晃
璞玉
輕生。重生
街頭俱樂部
第二部 街頭社工
政府第一位外展服務街友的社工—楊運生
我們都是幸運的人—張獻忠
回不去的梅英姐
撒瑪黎雅的婦人
喜歡聽街友說話的翁爸
街頭迷思/李盈姿
從居住看無家者的社會扶助現況/許哲韡
第三部 街頭工作
第四部 無家者的「家」
推薦序 了解越多,越難視為仇敵/徐敏雄
推薦序 合寫一部更完整的歷史/孫大川
推薦序 在此之前,請直面街頭的他者/黃克先
出版緣起/張獻忠
作者序 還原為一個「人」
第一部 街頭人生
王子
家鄉
照顧
天人交戰
餓的滋味
八百萬得主
晃晃
璞玉
輕生。重生
街頭俱樂部
第二部 街頭社工
政府第一位外展服務街友的社工—楊運生
我們都是幸運的人—張獻忠
回不去的梅英姐
撒瑪黎雅的婦人
喜歡聽街友說話的翁爸
街頭迷思/李盈姿
從居住看無家者的社會扶助現況/許哲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