夠資格的假設,進而小心求證!
這是一個轉變──適當地引經據典,不拖泥帶水!不賣弄學問!
詩人渡也的八篇精華詩論,開啟截然不同的讀詩觀點!
〈再別康橋〉如何體現徐志摩詩的節奏?
節奏重於觀念的張默,如何掌握詩的根本?
鄭愁予秀美婉約與雄偉陽剛兩種不同詩風如何形成?
詩壇震撼彈陳克華作品中的「政治」與「性」如何交融辯證?
詩人向陽如何在文字裡遣用山林,其情詩與屈原辭賦又有何轉承淵源?
高喊「詩而不新,便沒有資格稱之為新詩」的五十年代「現代派」竟存在著「古典」現象?
新詩的賞析與評價可以從哪些不同的策略入手?
作者簡介:
渡也,本名陳啟佑,文化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曾任國立彰化師大國文系、所專任教授,已於九十五年退休。現為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所兼任教授,及「台灣詩學季刊」社社務委員。曾兩度獲教育部青年研究著作發明獎,六度獲國科會論文獎助。著有學位論文《遼代之文學背景及其作品》、《唐代山水小品文研究》,及論文集《分析文學》、《渡也論新詩》、《新詩形式設計的美學》、《新詩補給站》、《花落又關情》、《普遍的象徵》等。此外尚著有新詩、散文創作集二十多種。
章節試閱
【徐志摩〈再別康橋〉節奏分析】
美學家朱光潛表示:「從多方面的證據看,在起源時詩歌音樂跳舞是一種混合的藝術。在古希臘酒神祭的歌舞,澳洲土人的歌舞以及苗猺諸族的歌舞中,歌舞樂三種藝術都是不分家的。它們公同的命脉在節奏,或者說,它們是同一節奏的三方面的表現。在這種混合藝術中,詩歌可以忽略意義,跳舞可以忽略姿態,音樂可以忽略和諧(melody)。它們的主要功用都在點明節奏。後來原始的歌樂舞混合的藝術逐漸分化,詩歌偏向意義方面走,音樂偏向和諧方面走,跳舞偏向姿態方面走,於是逐漸形成三種獨立的藝術。它們雖然分立,卻都還保存它們的原始的公同的命脉―節奏。」1西方學者早有此說。詩歌後來獨立成為一門藝術形式,但仍然保持音樂性,古典詩如此,新詩亦然。有些學者述及詩歌的音樂時,往往以節奏、韻律代稱,本文亦從眾。
所謂節奏(rhythm),其正確又最簡要的定義出現在幾本著名的辭典中,《牛津高級英英/英漢雙解辭典》如此界定節奏:
有規律的重覆發生。2
《辭海》對節奏一詞的解說如下:
樂調之抑揚緩急曰節奏。………關於音之強弱者,即強音與弱音反覆配合而起之節奏。3
這兩個定義前者是廣義的,指包括音樂、美術、建築、植物、大自然現象等「有規律的重覆」者,後者則僅指音樂而言。這兩者有一共同的要點:重覆,也就是「反覆」。足見重覆或反覆乃是節奏的充分必要條件。專門研究詩歌節奏的大陸學者陳本益說:「節奏是在一定時間間隔裡的某種形式的反覆。」4此定義亦述及「重覆」。
進而言之,詩歌中的節奏又是指何而言?陳本益表示:
詩歌節奏一般指詩歌語言的節奏。作為一種節奏,它必然也包含上述兩方面的因素,即一定的時間間隔和某種形式的反覆。它與其他非語言節奏的不同,主要不在一定的時間間隔這個因素上,而在某種形式的反覆這個因素上:它是某種語音形式的反覆。5
瞭解節奏與詩歌節奏後,以下即以此為基礎,從幾個角度來分析徐志摩名作〈再別康橋〉的節奏。
據筆者所掌握的有關〈再別康橋〉的論述資料看來,討論此詩節奏者以丁旭輝〈徐志摩《再別康橋》的永恆魅力〉6最詳細。而丁氏《徐志摩的詩情與詩藝》7一書第三章針對徐志摩詩作中用來製造節奏的一些技巧亦有全面、深入的研究,十分精闢!國內某高職國文課本選入此詩,在「研析」欄表示:「這首〈再別康橋〉的音節也很奧妙,但它不太適合做分析。」丁氏之論述及本文,應可讓這荒謬的說法不攻自破。
徐志摩的詩相當講究節奏之美,他是浙江海寧人,按理應以海寧語音來分析此詩節奏,然而,本文仍從「國音」切入、探討之,理由是台灣讀者大多以「國語」誦讀此詩。
一、押韻
大多數學者、專家都提到〈再別康橋〉全詩在偶數行末押韻,卻極少有人說第五節的偶數行行末看來並沒有押韻的這件事。以「國音」來唸,該節第二行的「溯」與第四行的「歌」,前者音,後者音,的確未押韻。為何說此詩偶數行皆押韻?
其實,「溯」、「歌」是押韻的,因為「歌」字浙江海寧人的徐志摩唸成;但如果沒有做出這樣的說明,就不應含混地說全詩偶數行押韻。丁旭輝〈徐志摩《再別康橋》的永恆魅力〉則一語道破:「第五節的『溯』與『歌』在徐志摩的鄉音中是押韻的。」8
進一步,丁氏該文尚提到此詩「第四節的二個奇數行也押了韻(潭、間)」9,筆者認為第六節的二個奇數行也押韻,即「歌」、「默」押韻,在新詩中,ㄜ、ㄛ可以通押。新詩押韻的原則較古詩寬鬆。因此,「潭」與「間」亦可以通押,雖然後者有「介音」而前者沒有,但在現代詩中此二字可視為同一韻部。依此類推,筆者推論首節奇數行的「了」、「走」押韻,末節奇數行的「了」、「袖」押韻。在「國音」中,ㄜ、ㄡ音近,也許在「海寧音」中更接近。果如是,那麼以上這四節是使用「交韻」。因此,筆者迺作合理的猜測:第二、三、五節的奇數行可能也押韻。有可能在海寧口音中,這三節中的「柳」與「影」押韻、「荇」與「裡」押韻、「篙」與「輝」押韻。之所以做此推斷,有幾個理由,其一是徐志摩對詩歌的音節(即「節奏」)相當強調,他在〈詩刊放假〉以及〈詩刊弁言〉文中一再提倡詩的節奏。既然有兩節(指第四、六節)安排交韻來增強節奏,為何棄其他五節於不顧?如果僅僅兩節具有交韻,整首詩反而顯得奇怪?何況交韻的現象在徐志摩的詩中經常出現,如〈月下雷峰影片〉、〈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渺小〉、〈西伯利亞道中憶西湖秋雪庵蘆色作歌〉、〈問誰〉、〈她怕他說出口〉等詩,其中〈西伯利亞道中憶西湖秋雪庵蘆色作歌〉、〈問誰〉二首每節各四行,偶數行比奇數行低二或一格,與〈再別康橋〉的押韻、詩行排列方式雷同。既然此二首是以交韻方式押韻(即ABAB,換言之,奇數行押某韻,偶數行押另一韻),因此筆者大膽猜測以徐志摩口音誦讀或他在創作時,〈再別康橋〉全詩應是押交韻的。
其實,若以「國音」來看〈西伯利亞道中憶西湖秋雪庵蘆色作歌〉,則第二節奇數行末「玉」、「樂」兩字並未押韻,第五節奇數行末字「舞」、「歌」亦無押韻現象,但是若以海寧音來唸,此詩第二、五節應具有交韻,也就是說:「玉」、「樂」是押韻的,而「舞」、「歌」(「歌」字浙江海寧人唸成ㄍㄨ,與「舞」字是押韻的)亦然。強烈追求節奏的徐志摩不太可能在這首共計七節的詩中,只有兩節未經營交韻,而其他五節則展現美好的交韻。
以上是筆者大膽的臆測與簡單的推斷,如果能找到海寧地區長者(出生年與徐志摩稍接近者較適宜)來唸此詩,答案立刻揭曉!日前我打電話請教徐志摩專家丁旭輝教授,他表示以前曾問過浙江籍的老先生有關〈再別康橋〉一詩的發音,他只記得第五節偶數行的「溯」、「歌」老先生發音相近,由於當初他沒想到此詩七節均呈現交韻的現象(如前文所述,他只發現第四節有交韻),故未繼續了解其他各節的發音,錯失良機。讀徐志摩的詩有時要慮及海寧音的問題,倘不如此,那麼〈再別康橋〉第五節無論奇數行或偶數行都未押韻!也就是說這一節根本沒押韻。徐志摩會放任這首詩有一節沒押韻嗎?
單就大多數人所知道的偶數行押韻這情況而論,此詩即存在「重覆」(或「反覆」)的美感。倘若全詩各節皆有交韻情況,那麼各節的奇數行亦具有「重覆」的特色。進而言之,每節均設計二組韻,這是一種交響,促使此詩節奏既豐繁又富變化。
富變化的還有換韻所帶來的節奏。僅以一般所謂偶數行的腳韻來說,從第一節至第七節,依序為ㄞ、ㄤ、ㄠ、ㄥ、ㄜ、ㄠ、ㄞ。不但善用換韻來產生活潑、變化的節奏,而且,也考慮到統一、呼應,例如第六節「ㄠ」呼應了第三節「ㄠ」,第七節「ㄞ」與第一節一致,這七組腳韻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符合美學原則。
【徐志摩〈再別康橋〉節奏分析】
美學家朱光潛表示:「從多方面的證據看,在起源時詩歌音樂跳舞是一種混合的藝術。在古希臘酒神祭的歌舞,澳洲土人的歌舞以及苗猺諸族的歌舞中,歌舞樂三種藝術都是不分家的。它們公同的命脉在節奏,或者說,它們是同一節奏的三方面的表現。在這種混合藝術中,詩歌可以忽略意義,跳舞可以忽略姿態,音樂可以忽略和諧(melody)。它們的主要功用都在點明節奏。後來原始的歌樂舞混合的藝術逐漸分化,詩歌偏向意義方面走,音樂偏向和諧方面走,跳舞偏向姿態方面走,於是逐漸形成三種獨立的藝術。它們雖然分立,...
作者序
【自序】渡也
此論著和我上一本論文集的出版相距整整二十年。近二十年來,我先後發表數十篇論文,古典與現代論文俱有之,應可出版三本論著,然一直懶得整理、付梓。
我近二十年所寫的現代文學研究論文,除了新詩論述外,另一重點為應用文學、文化創意產業領域,論文如〈文學在台灣當代選舉上的運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研討會」,1994年1月2日)、〈書籍姓名學〉(收入《實用中文寫作》一書,2006年7月30日)、〈飲料行銷與文學〉(國立成功大學「實用中文寫作學術研討會」,2010年1月23日)、〈飲料店運用文學之現象研究〉(國立台中技術學院「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創意產業學術研討會」,2010年6月4日)等,亦可結集成書。而有關新詩之探索,慚愧,只有這七篇。
這七篇論文和我以往的新詩論文切入點迥然不同,也與其他學者的新詩論文方向大異其趣。要之,以考證為主。
邇來國內某些學者專家之文學論述習以為常地引用大量資料,本來兩千字即能充分討論議題,卻滔滔不絕花費四、五千字篇幅。援引五、六本論著便足以將意見表達清楚,卻秀出二、三十本書來。動輒搬出西方諸多學術領域的理論,如女性主義、文化學、後殖民理論、現象學、空間理論、文化地理學、後現代主義等學說,以示博學,往往予人天馬行空、不務實際之感。因此,近二十年來我寫論文,僅適當地引經據典,不拖泥帶水,不賣弄學問。這是一個轉變。
另一個轉變:邁入「文學考證」領域。
胡適先生於五○年代曾提出「大胆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的治學方法,受到學界肯定,然亦有很多批判的聲音。八○年代,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林敏生教授認為「大胆」有隨便之嫌,故將該方法修正為「夠資格的假設」(competent hypothesis),意指從事研究時「假設」須受限制,不容胡亂假設,然後才能進而「小心求證」。拙文〈五十年代現代派中的古典〉即立基於此。二十多年前,我閱讀早年「現代派」某些成員如紀弦、鄭愁予、林泠、黃仲琮(羊令野)、梅新、彩羽、丁潁、沙牧等詩人的詩作,泰半具有中國傳統、感性抒情色彩。民國四十五年一月「現代派」一創立便發表「六大信條」,標榜新詩乃是「橫的移植」」,而非「縱的繼承」,主張新詩須「重知性,而排斥情緒之告白」,此與我的閱讀印象、感受截然不同,我心中萌生「大胆的假設」,進一步搜尋資料、大量閱讀。向成功大學中文系呂興昌教授借來早年「現代派」發行的《現代詩》詩刊,將完整的一套詩刊中的作品仔細閱讀幾遍,詳作筆記,有更重大的發現,迺做了「夠資格的假設」:「現代派」創社宗旨、宣言是謊話,包括為首的紀弦在內,現代派成員大多是說一套寫一套。
「現代派」成員的詩作在內容、形式上背離「知性」、「西化」(橫的移植)者時有所見。因此,我從內容上的題材、抒情、精神、題目、典故以及形式上的押韻、語言等七方面來舉例、分析、證明,達成我的「新探索」。我在民國八十四年三月二十五日「台灣現代詩史研討會」發表這篇論文,台下與會人士如詩壇前輩洛夫先生等人在「開放討論」時段皆發言肯定拙文的探索與發現。那一幕,我至今印象仍十分深刻!這篇論文嗣後獲得八十四年度國科會甲種獎助,給我莫大的鼓勵!
再舉一例。詩人向陽曾在多篇文章中敘述屈原辭賦給他諸多養分、啟發,屈原的南方方言文學,深深影響少年時代的向陽,向陽於大學時代開始寫台語詩,即是一個「影響」的例證。我因而「大胆假設」:「戰國」屈原應該在其他方面亦沾溉「民國」向陽。我進而閱讀相關資料,尋找證據,做了「夠資格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終於有所斬獲!我從屈原所擅長的表達技術:「以自然景物營造意境」、「以自然景物比喻男女」切入,討論屈原辭賦與向陽情詩的相似性,證實屈原這兩種技巧給予向陽某些啟示。而「以自然景物比喻男女」復分為「以非植物的自然物件為喻」與「以自然物件的植物為喻」兩項來「小心求證」,完成〈屈原辭賦與向陽情詩〉一文;副標題「一個楚辭學的新課題」,既「大胆」又「小心」,是一種「宣告」:請注意向陽的新楚辭。意在提醒現代楚辭學學者專家,應多多注意向陽與兩千三百多年前三閭大夫的遙相呼應,兩者的關聯性頗值得繼續探索。有關「新探索」的論述,在分析徐志摩〈再別康橋〉的節奏那篇論文中亦不難發現,讀者請自行玩味,茲不贅述。
忝為叢書之一的這本小書得以問世,特別感謝我所屬的「台灣詩學季刊社」以及此叢書策畫人瑞騰兄。
【自序】渡也
此論著和我上一本論文集的出版相距整整二十年。近二十年來,我先後發表數十篇論文,古典與現代論文俱有之,應可出版三本論著,然一直懶得整理、付梓。
我近二十年所寫的現代文學研究論文,除了新詩論述外,另一重點為應用文學、文化創意產業領域,論文如〈文學在台灣當代選舉上的運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研討會」,1994年1月2日)、〈書籍姓名學〉(收入《實用中文寫作》一書,2006年7月30日)、〈飲料行銷與文學〉(國立成功大學「實用中文寫作學術研討會」,2010年1月23日)、〈飲料店運用文學之現象研究〉(國立台中...
目錄
論叢總序/李瑞騰
自序/渡也
【輯一】
徐志摩〈再別康橋〉節奏分析
論張默新詩節奏
鄭愁予兩種詩風的形成因素
屈原辭賦與向陽情詩―一個楚辭學的新課題
附錄―山林向陽與向陽山林
政治與性―論陳克華詩集《啊大,啊大,啊大美國》
【輯二】
五十年代現代派中的古典
新詩賞析策略
論叢總序/李瑞騰
自序/渡也
【輯一】
徐志摩〈再別康橋〉節奏分析
論張默新詩節奏
鄭愁予兩種詩風的形成因素
屈原辭賦與向陽情詩―一個楚辭學的新課題
附錄―山林向陽與向陽山林
政治與性―論陳克華詩集《啊大,啊大,啊大美國》
【輯二】
五十年代現代派中的古典
新詩賞析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