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6 項符合

真實故事(雙視角封面隨機出貨)

的圖書
最新圖書評論 -  目前有 6 則評論,查看更多評論
 《真實故事》是一部犯罪小說。故...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6/05/26
《真實故事》是一部犯罪小說。故事圍繞著一起滅門慘案發展,死者包括一名成年女性和三位不足五歲的小孩,在沒有其他嫌疑人的前提下,唯一的倖存者克里斯汀.麥可.隆戈,理所當然被視為兇手。從他在命案發生後的行徑來看,會有這樣的推斷實在無可厚非;尤其受害者又是他的妻子、他的小孩,是他生命中最...
真實故事(雙視角封面隨機出貨) 真實故事(雙視角封面隨機出貨)

作者:麥可.芬克爾Michael Finkel) / 譯者:李昕彥 
出版社:凱特文化
出版日期:2016-03-11
語言:繁體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圖書名稱:真實故事(雙視角封面隨機出貨)

內容簡介

  ★雙視角書封設計:符合故事中兩位主角不同敘事觀點及情境配色之兩種版本,隨機出貨。

  二○○二年二月,《紐約時代雜誌》(New York Times Magazine)特約作家麥可芬克爾(Michael Finkel)接獲了驚人消息─一名因殺害全家而遭致通緝的年輕男子,在墨西哥被警方拘捕到案,而他冒用的身份正是「麥可芬克爾」。
 
  翌日,《紐時》刊登了編輯部啟事,內容解釋芬克爾因為一篇研究報導造假而遭受革職。在名譽掃地、走投無路時,那位盜用其名的殺人嫌犯克里斯汀隆戈(Christian Longo)喚醒了他的新聞直覺並顯露一絲擺脫臭名、搏翻身的契機。因此芬克爾前往奧勒岡林肯郡監獄,意圖挖掘真相,一段詭異又懸悚的關係就此展開─由專題報導轉變為心理鬥智,真相的本質既神秘、狡詐,謀殺、情愛與欺騙被交織為一場引人入勝之敘事。
 
  宛如殺人回憶一般的層層回溯,當案情在兩人信件往返或訪談之間不斷翻轉而重複定義之時,彼此也被現實裡的道德、法律與社會體制所箝制,進退失據,原地盤旋。同一懸案由不同視角望去,產生了悖離的論述,唯一事實卻早已隨最初的屍體而逝去……

本書重點

  關於謀殺,回憶,我的過失。
  「好吧,」我對他說。「告訴我真實的故事。」


  ★《紐約日報》《波士頓環球報》《華盛頓郵報》《出版人週刊》《科克斯書評》)《書單》等國際媒體,一致驚艷盛讚,並入圍愛倫坡獎「最佳犯罪實錄」!

  ★改編電影由喬納•希爾Jonah Hill (【華爾街之狼】【魔球】)、詹姆斯•法蘭科James Franco(【172小時】)與費莉絲蒂瓊斯(【愛的萬物論】)主演,布萊德彼特Brad Pitt擔任製片之一。

  一場充滿心理詭辯的犯罪實錄,
  在道德混亂的對話意識中,勘驗謊言、愛與死亡的真相。


名人推薦

  「精彩又讓人不安的佳作。」─《紐約日報》(Newsday)

  「一則難以抗拒又超越道德的故事。」─《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

  「內容包含犯罪與知識上的影響力……絕對可以成為一部經典。」─《華盛頓郵報》推薦書籍(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精明狡猾又如引人入勝的情節……每一頁都展現出誠摯與精彩詮釋的寫作。」─《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絕對值得一讀的作品。」─《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

  「絕對精彩,不論是芬克爾自身痛苦的自我檢視或是殺人嫌疑犯的迴避與藉口。」─《書單》(Booklist)

  「精彩可期。」─《紐約觀察報》(New York Observer)

  「架構嚴謹,詳實報導又令人著迷的故事。」─《君子雜誌》(Esquire)

  「每一頁都震懾人心……不僅是精彩而已。」─《西雅圖情報家郵報》(Seattle Post Intelligencer)

  「一本毛骨悚然又驚心動魄的回憶錄……筆法懸疑又專業。」─《戶外探索雜誌》(Outside)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麥可.芬克爾Michael Finkel


  曾經走遍六大洲採訪報導,專題涵蓋非法獵殺野生大象、阿富汗衝突與以色列議題,以及全球器官黑市交易等等。文章發表於《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國家地理歷險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 Adventure)、《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君子雜誌》(Esquire)、《運動畫刊》(Sports Illustrated)以及《紐約時代雜誌》(New York Times Magazine)。他為《紐約時代雜誌》撰寫的海地流浪難民故事,榮獲利文斯頓國際新聞報導獎(Livingston Award for International Reporting)。現定居於美國蒙大拿州西部。

譯者簡介

李昕彥


  荷蘭鹿特丹大學文化經濟碩士。曾經走闖竹科,亦在倫敦當過西點師傅。生性理性又感性,喜嘗鮮也愛自由。漫步字裡行間,是生活,也是情調。現旅居德國,從事中英德口筆譯。譯作:《船上的男孩》、《對話伍迪艾倫》、《寂地》、《14號門》、《戀夏進行式》、《172 小時》、《史朵莉的心靈旅程》、《定稿:開膛手傑克的獨白》、《繼承人生》、《風靡全球!原始飲食法》等書
 

目錄

第一部份 謊言
第二部份 墨西哥
第三部分 愛
第四部分 死亡
後記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238854
  • 叢書系列: 愛小說
  • 規格:平裝 / 320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圖書評論 -   評分:
 《真實故事》是一部犯罪小說。故...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6/05/26
《真實故事》是一部犯罪小說。故事圍繞著一起滅門慘案發展,死者包括一名成年女性和三位不足五歲的小孩,在沒有其他嫌疑人的前提下,唯一的倖存者克里斯汀.麥可.隆戈,理所當然被視為兇手。從他在命案發生後的行徑來看,會有這樣的推斷實在無可厚非;尤其受害者又是他的妻子、他的小孩,是他生命中最為親密的人。於是很快地,隆戈被媒體描述成「變態殺人魔」,這個扁平的標籤瞬間成為他的身分,囊括了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原來一個「人」的建立是如此簡單。

同樣的道理,一個「人」的崩毀也十分簡單。故事的另一位主角麥可.芬克爾是《紐約時代雜誌》(New York Times Magazine)的特約作家,他的事業如日中天,卻因為一篇奠基於事實之上的虛構報導而名聲掃地,成為新聞界中的過街老鼠。不過,麥可.芬克爾失去的不僅是名聲,還有名字。一通電話讓麥可.芬克爾意外得知,隆戈在遭通緝的期間曾化名為麥可.芬克爾,並四處宣稱自己是因為採訪工作而到墨西哥。當然,大家都信了。如果一個人的存在是靠姓名來確立,那麼這份存在實在太容易被取代了。又或者,你以為過往努力經營的紮實人生才足以代表自己,看看隆戈和芬克爾,根本沒有甚麼是真切又永恆的存在。

由此來看,《真實故事》雖然號稱「真實故事」,麥可.芬克爾也開門見山強調「這是一則真實故事」,但是所謂的「真實」又有多貼近現實?譬如關於象牙海岸童奴與巧克力的報導,芬克爾抵達西非後發現當地早已形成相當完備的規劃,以配合記者們的採訪,故而最後呈現在讀者眼前的都是一篇篇童奴悲慘的故事,如出一轍。這正是讀者所期待的真實故事;無論它背離現實有多遠。「假如有人想要看奴隸,那就給他一個奴隸,」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員工如是說。諷刺的是,一樣是虛構,芬克爾的故事即使較為接近現實,卻不為大眾所接受,甚至讓他因此被冠上騙子的頭銜。

所以我們真的在乎何為真實、何為虛假嗎?小說隨著芬克爾和隆戈的互動進展,兩人時而會面對談、時而透過信件交流,芬克爾期望能挖掘出隆戈的動機和案發過程,以重塑自己在新聞界的名聲,至於隆戈──據芬克爾所述──則意圖藉此擺脫罪名。換句話說,不管是芬克爾還是隆戈,都是別有用心,命案的真相根本不是他們首要關心的事情。反正隆戈一定,也必須是殺人兇手,芬克爾不諱言他心中始終都在等待著隆戈的認罪自白。如同隆戈所理解到的事實:他的死刑早已定讞。

麥可.芬克爾在刊頭引用了詩人阿拉斯泰爾.萊德(Alastair Reid,1926-2014)的一段名言:「真實存在於你與自己的看法之間──某種分歧,不安地,存在於真相與虛構之間。」真實從來就因人而異,端看你需要什麼故事,或者你願意相信什麼。為了順利讓隆戈被判有罪,協助檢察官指控隆戈的凱瑞.泰勒曾暗示芬克爾,這樁案件的核心就是要將隆戈塑造成一個有慣性說謊問題的人。如若誠實與否是判定一個人是否有罪的標準,那麼沒有任何一個人稱得上是清白的。不僅如此,利用謊言、接受謊言,抑或只願相信謊言的人,同樣難辭其咎。回想前陣子應曉薇和張柏舟等人對鄭捷事件發表的言論,他們固然說謊,可是說穿了,他們只是說了我們想聽的故事而已。

看完小說,或許有人會覺得隆戈十分狡詐、不可饒恕,但別忘了,這是由麥可.芬克爾執筆的故事;雖然他號稱是「真實故事」。
 上帝很愛惡作劇,我有好幾次,接...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6/05/13
上帝很愛惡作劇,我有好幾次,接到試讀,都正好呼應著社會事件。這本書本來應該上週就收到的,但郵差擺烏龍,居然把書弄丟了,為了這件事情,下班後還跑來我家道歉。還好聯繫出版社之後,出版社同意再送一次,於是我週二收到書,才看沒幾頁,當晚鄭捷就被槍決了,或者說,被政治謀殺了。

是的,鄭捷是死刑定讞沒錯,但死刑的執行有法定程序要跑,今天法務部長隨著自己的喜好(或者說,要掩蓋政府更大型的犯罪,比方說巴拿馬文件的曝光。其實馬政府任內33位槍決,全都跟政治操作有關係,都可定義為謀殺),選擇「違法槍決」,這就叫謀殺。相信520之後會有人用這個去追究她的刑事責任的(是的,不是監察院彈劾違法公務員的問題,而是殺人罪,跟江宜樺一樣)。

如果我是上週收到書,並且看完,那感觸會很不一樣吧!

是的,這本書也是犯罪小說,而且是很「混沌」的那種,因為裡面涉及一大堆真假難辨的謊言。

自己因為負責調解業務,天天看人家吵架,也看了一大堆「民間故事」,有些不比世間情之類的被認為胡來的電視劇遜色,當真什麼鬼都有。

重點在於,什麼謊話都有。

但謊話就真的是謊話嗎?或者是我「自以為」對方在說謊?又或者對方「當真如是想」,只是有了誤會?

當接這個業務,有時候會因為某方的故事而「信以為真」,但雙方一對質,故事整個翻轉,但有時後,這個翻轉,涉及的會不會只是單純的口才問題,而與事實無關?

老實說,這是我接調解業務以來,每天在思考的問題,也因此學會越來越抽離,不然無法客觀審視。

也因此對於動不動在社會案件裡「鬼叫」要感同身受的人,我只覺得你們腦袋有問題,這種事情,最忌諱的就是無聊的感同身受,因為那是徹底不可能的事情,而且也絕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更不該把這種愚蠢的行為視為道德高尚或者正義,這只是單純的北七而已。

面對社會問題,需要系統性思考,需要以社會整體為出發點,不然就只是個理盲又濫情的蠢蛋而已--當然,這種說法不列入當事人,當事人自然有權發洩,只是社會沒有義務配合而已。

本書涉及四條人命,一位丈夫「涉嫌」殺害自己的太太與三位小孩,然後逃亡到國外去,不過沒多久就被抓回來。

奇怪的是,他在逃亡期間並不低調,反而假扮一位知名記者--偏偏這位記者才因為造假醜聞被開除。

真記者造假新聞被開除(台灣社會如果有這種水準,會剩多少記者?),然後殺人犯假扮真記者,甚至還真的寫文章勒!

被假扮的「前記者」哭笑不得,直接跟被關起來的嫌犯接觸,想挖掘一點東西……

但你如何確定你挖到的東西是真的?

尤其到了最後,是的,有人被殺,當然有兇手,但兇手到底是誰?我們聽到的只是一堆故事,也只有故事,因為所有的證據都已經不存在。在這時候,就算是自白,又能有多少真實性?

而對社會整體而言,重點是什麼?我們要如何預防?兇手的過往,如何型塑了最終的結局?社會有能有哪種預防的方式,避免這種崩潰?

然後我們看見週二晚上,有好多可能讓社會變更好的研究樣本,被政治謀殺掉了。

未來,社會又要付出多少成本來彌補這種愚蠢,而且明明可以避免的謀殺行為呢?
 《真實故事》算是很難定義類型的...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6/05/10
《真實故事》算是很難定義類型的一本書,書中有兩位主角,一位是《紐約時代雜誌》特約作家麥可.芬克爾,一位是冒用麥可的身分而成為另一位麥可.芬克爾的殺人嫌犯克里斯汀.隆戈,而回到真實世界,《真實故事》這本書的作者不折不扣就是貨真價實的麥可.芬克爾,光是這樣描述下來,虛虛實實之間就已經吊足了讀者好奇的窺探之心了。

麥可在《紐時》的幾篇報導算是相當成功,但是一篇有關象牙海岸奴役勞工及童工來種植可可豆的報導卻因為造假而讓麥可遭到格職,並且斷送了他在媒體界的後路,就在此時,一名涉嫌殺害全家人而逃亡的嫌犯在墨西哥被逮捕,在逃亡期間就是冒用了麥可的身分作為掩飾,這一場意外讓他忽然驚覺自己的機會來到,並且決定放手一搏。

或許是因為逃亡期間冒用麥可的身分,隆戈拒絕了所有媒體的採訪,獨獨接受與麥可通話,並且更進一步接受麥可到監獄探望他,兩人之間開始了一連串的互動,麥可期望藉由建立與隆戈之間的關係來挖掘命案的真相,重建自己在新聞界的聲譽,隆戈則同意毫無保留的將自己的一切告訴麥可,兩人互相同意彼此要開誠佈公,第一次探監之後不久,麥可就收到了隆戈寄來一封長達二十多頁的信件,信中描述隆戈自我內心相關的想法,從此之後,一通通的電話建立起彼此之間的聯繫,一封接一封的信件來往則從不同的層面描述著彼此的心態、想法、觀點……,從成長、愛情、家庭無所不談,隆戈的文字老練,讓麥可自認逐漸深入隆戈的內心,就等著從隆戈口中得到麥可預期答案的那一天。

而事實的真相呢?當然沒有那麼的單純,麥可想要藉此報導證明自己仍是稱職的記者,說穿了出發點就不是完全的正派,但隆戈的狡詐不惶多讓,他刻意塑造自我的形象讓麥可入甕,藉由第三者的觀點來證明自己,麥可與隆戈彼此之間看似完全的交心,成為無所不談的朋友,但其實各有所圖,隆戈一點一滴的細細描繪他的故事,藉著麥可的反應來檢視其中的破綻,驗證自己編織故事的完整,而這一起謀殺案件的真相,就在兩人的書信往返與探視之間,一次又一次的被勾勒出來,只是彼此心機用盡之間,人性、道德、法律的議題成為麥可無法避免的考驗,踩在那窄小的,稍不小心就會越界的界線上,持續下去就是扮演隆戈編寫劇本的編輯,替他找尋脫罪的藉口,而就此踩下煞車的話,這一切的努力,未來的可能性或許將化為烏有,麥可該如何抉擇,何去何從?

麥可從陷入一種無法解釋的情結緊抓著這件事不放,到逐漸從中甦醒,《真實故事》像是一部報導文學,又似回憶錄的呈現出一切,除了藉由兩人往返的書信、談話描述隆戈一家被謀害命案的情況與由心理狀態去推敲事實的真相之外,也從不同的角度深度剖析了麥可與隆戈兩人的心境變化,特別是比對隆戈身為殺人嫌犯而不斷要掩飾自己的行為,解釋一切的合理性,麥可回想自己的人生,不也是充滿了選擇,也曾經犯錯,想要掩飾,想要彌補,原來,這是一種人性,只是我們未曾去正視它,或者任由它的存在,卻視而不見。

主角彼此之間的心理攻防,互相角力,麥可.芬克爾檢視自我的過程,都是深刻而精采的深度描寫,它是犯罪心理學,更是人性心理學,只要翻開《真實故事》,就能知道為何麥可.芬克爾會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深刻的人性探討絕對值得一看。
 用四天的下班時間閱讀完此書之後...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6/05/08
用四天的下班時間閱讀完此書之後的感想, 只有"大呼過癮"! 

跟隨著第一人稱的記者主角經歷了一趟追逐真相的旅程中,也漸漸的探視與挖掘出我們生活中或多或少說謊的負面事實.
正在經歷事業上最大危機的記者, 因為滅門血案的主嫌在墨西哥冒用他的名字而開始參與這宗案件. 一開始兩者各懷鬼胎, 記者想要利用這個獨家取得新聞資料的優勢來做為事業翻身的孤注一擲,而主嫌很顯然希望利用作者的記者身分,讓記者為他寫下他心中所想要成就以及提供給世人的形象. 兩者從一開始的書信往來, 雖然一再的要求彼此要開誠佈公, 也一再地在書信中揭露一些生活中發生過的事實. 然而直到故事的最末端, 我們都突然理解到, 這個殺害全家人的嫌犯究竟有沒有真的跟記者說出真相, 仍然是一個謎, 而且也開始不重要了.

作者在講述這個故事的方法, 是一邊說著殺人嫌犯分享給他的故事片段, 一邊也交雜著自己的人生故事片段. 我相信這樣的安排不是為了要讓故事更像一個紀錄片式的故事. 我反而從這樣的安排中去了解到, 我們自己的人生其實也會出現跟這位殺人嫌犯一樣的抉擇. 我們的確常常是一邊為了想要成為的目標汲汲營營, 但是同時也會因此遭受挫折. 我們是多麼希望可以成為我們平常羨慕的那些人, 卻也常常從幻滅的失望中去成長.但是唯一讓我們可以不會像故事中殺人嫌犯那樣深陷泥沼不可得的輪迴之中, 事實上就是我們是否有誠實的面對自己的優缺點, 甚至誠實的面對自己的失敗與挫折.

將過錯推給別人是一個方法, 用謊言交代自己的缺失也是一種方法, 但是這種用假象與不真實建構出來的虛假世界, 崩壞的速度往往跟當初建立起來的速度一樣神速. 在普遍習慣在網路世界建構虛擬身分的現代, 我們已經習慣真實生活中的自己或多或少跟網路上表現得自己不太一樣. 很多人實際面對面時, 聊不起天, 卻可以低頭在網路世界中侃侃而談, 甚至可以表現出非常獨特的個性. 這是甚麼時候開始的?人們開始習慣性地帶著面具生活, 並且在各個自己製造的多重身分與個性中, 靈活的交叉扮演, 沒有任何的違和感?

讀完這個故事, 我不禁開始思考, 我究竟在生活中多認真腳踏實地的扮演自己. 真正的自己, 而不是想要別人認為的那個自己.

對於故事中的殺人嫌犯, 我只有感到可怕與可憐. 因為太想要獲取大多數人的認同, 太想要獲得旁人的關愛與掌聲, 他犧牲了自我, 也因此才可以毫不考慮地將靈魂跟魔鬼交易, 並說服自己甚至想要說服旁人, 他所做的一切都與"罪惡" 無關. 他試圖想要告訴眾人, 他的謊言, 罪行都只是為了他心中想要達成的那個良善與完美. 甚至為了要確保別人對他保持崇拜與好感, 也不惜臣服於物質之下, 任由自己揮霍奢侈品. 故事讀到後來, 我也開始跟作者一樣, 從一開始的不確定他是否真的殺害家人, 到最後是打從心底的討厭他.但是, 我也必須說, 藉由這樣的故事, 也敲醒了我自己. 面對自己的失敗與缺點是多麼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情. 

這真的是一本好看的小說, 非常推薦.
 它很吸引人在於一頁頁的敘事文字...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6/05/05
它很吸引人在於一頁頁的敘事文字勾勒出兩種不同人生的心靈公路牌,每一件他們吐露出來的事都曾經改變了他們的生命,不管是單車跨越美國讓作家放棄在銀行工作的想法或是罪犯為了與大他七歲的妻子在一起,選擇與母親與養父決裂來成就他心中的愛戀…,都讓人每翻一頁都思索再三,如果不是有一段距離的交談,兩名截然不同的人是不可能進行這樣親近的交談,像習慣說謊的罪犯向作家說出殺害妻兒的事、作家向罪犯坦誠自己被解雇的難堪想法以及他以前是如何注重工作留不下女朋友,看到最後作家本來同情罪犯在經濟壓力下殺了家人,到看到罪犯滿口謊言試圖將殺害家人的原因推給慘死的妻子後,兩人交流關係就劃下句點,各自走向自己的道路,而唯一能夠確認他們曾經交談的筆跡,就是一篇篇的回憶錄,裡面摻雜著罪犯從初戀的堅持、幸福組成的家庭到被他自己親手毀滅的悲劇。
 這不是虛構的故事,而是一段真實...
轉載自博客來  尚可  2016/04/09
這不是虛構的故事,而是一段真實的人生,或許該分類成報導文學,但卻又帶著一絲自傳性質,一切的開端巧合得讓人難以置信,偏偏我們又不能不承認,有些時候,現實就是比小說來得更加離奇。

《紐約時代雜誌》的特約記者麥可芬克爾,因為一則假報導而遭到解雇,就在解雇訊息即將刊登的前夕,他卻接到了一通電話,得知一名謀殺自己妻子和三個孩子的嫌疑犯,在逃期間冒名頂替了他的身分,逢人便自稱是「《紐約時報》的麥可芬克爾」。這麼離奇的事情,自然引發了麥可芬克爾的好奇心(換作是我也會啊),於是他寫了一封信試圖聯絡這位嫌犯──克里斯汀隆戈(Christian Longo),結果還真的收到了回音。

完全可以想像當下的情境是多麼荒謬又不可思議,當你丟掉努力多年好不容易才獲得的身分時,卻有另一個人依靠謊言輕鬆得到這個身分(而且沒人產生懷疑),讓人忍不住覺得身分這種東西還真是不可信。而在驚訝於克里斯汀隆戈的大膽之餘,也不禁要佩服他的好運,畢竟假冒真實存在的人物,總會有一定的機率被認出來──萬一遇上見過麥可芬克爾本人或照片的人呢?更何況那還是在殺了人之後,他居然能夠偽裝成另一個人談笑風生,半點破綻都不露,不去當演員還真是可惜了。

這樣的一個巧合所促成的必然,使得麥可芬克爾和克里斯汀隆戈兩人,在案件偵查與審判期間維持定期聯繫(包括電話、信件與會面),就像一般交友流程一樣,他們從探究彼此的異同處開始,接著分享各自的興趣與思想,再到分享人生故事,最終逐漸變成一場心理攻防戰。麥可芬克爾身為一位被解雇的記者,當然很難不把這件事當作一個翻身的大好機會,這樣的往來肯定是存在利用心思的,不過我也相信,他也曾經成為被克里斯汀隆戈個人魅力征服的群眾之一,曾經真正把這個殺人兇手當成朋友看待。

至於大家最想知道的謀殺案真相呢?所有的間接證據都指向克里斯汀隆戈,但他本人的說法卻是一變再變,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我們根本沒有辦法知道事實究竟是什麼,或許就連克里斯汀隆戈自己也搞不清楚──他很可能早已身陷在自己精心編織出來的謊言之中,不可自拔。
贊助商廣告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找出飆股穩穩賺:臺大工程師的K線交易筆記,從線圖找出「飛龍訊號」,看穿主力動向,找出下一支大漲股【隨書贈價值1980元教學影片】
作者:股票莊爸
出版社: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2-13
$ 355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活用技術分析寶典:飆股上校朱家泓40年實戰精華 從K線、均線到交易高手的養成祕笈 (上、下冊)
作者:朱家泓
出版社:金尉
出版日期:2024-11-21
$ 948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
作者:強納森.海德特
出版社:網路與書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29
$ 379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NO猥婦NO LIFE!【黑條修正】
作者:chin
出版社:未來數位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0-30
$ 298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新譯】十二國記-魔性之子
作者:小野不由美
出版社:尖端出版
出版日期:2024-12-20
$ 288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全知讀者視角(1+2)【特裝版】
作者:Sleepy-C(3B2S STUDIO)
出版社:台灣角川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2-19
$ 1150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家的修繕常備手冊:哥動手修,姐自己來,Step By Step,修繕好簡單,不用再苦等師傅來【暢銷增訂新封面版】
作者:i室設圈 | 漂亮家居編輯部
出版社:麥浩斯
出版日期:2024-12-21
$ 294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