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真實案例報導|扶助律師心聲|NGO專業者訪談|社會法扶大事紀|
|南投阿紅|她在台灣結婚10年,先生過世卻被訴訟牽連,被當面剪掉了身分證
|蘆洲阿財|他在台灣28年沒有身分,律師鄰居社工立委齊心為他取得居留證…
|高榮志律師|台灣應該翻轉對移工的想像,整個政策才會不一樣。
|楊淑玲律師|沒有朋友、斷了對外的接觸,案件都是這樣開始發生的。
|孫則芳律師|官司勝率或許不代表律師能力的優劣,而是體制的荒誕。
|朱芳君律師|這把尺很簡單,你對台灣人怎麼做,就對他怎麼作。
|宋一心律師|法官總很冷靜、中立的判決,卻難看到案件背後的心境。
|吳秀娥律師|法庭上三萬元換一隻瞎掉的眼睛?究竟什麼才是正義?
東南亞移工、新住民因為社會文化差異,時常刻意或不經意地成為被社會壓制、歧視的族群,對於生活在台灣的外籍工作者,法律也常常背離人權社會的理想,造成更大的文化鴻溝,製造並掩蓋了台灣的人權法治假象──在抽象法律權益上的「我們=他們」,及在現實法律世界中的「我們>他們」。
法扶多年來保障外來人口法律權益的作為,正是「我們」視角的轉變歷程。起初以餘光瞥見「他們」,逐漸正視「他們」是站在我們面前的「你們」,一直到思索「你們」就是「我們」。只有我們的視角與心靈改變了,他們的命運才有改變的契機。法扶工作人員協助外來人口的付出,正體現了台灣社會這十年來自我視野的轉變,與彌除差異界限的希望所在。
作者簡介:
陳又津、陳韋臻、陳小殊、劉揚銘、蔡雨辰、Noax、林筱庭
攝影
陳敏佳、王弼正、張榮隆(TIWA紀錄照)、善牧基金會
法律扶助基金會
為了保障需要專業法律協助,卻無力負擔訴訟費用及律師報酬的人民,我國在2003年年底由立法院三讀通過「法律扶助法」,並在2004年1月7日由總統公布,2004年7月1日「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正式成立。
成立將屆十二年的法律扶助基金會目前在全國共有21分會,十多年來,在全國三千多位法律專業人士的投入下,法扶持續以提供弱勢民眾需要的法律專業必要性協助做為重要使命。
作者序
序言一/付出有溫度的跨界理解
羅秉成律師(法律扶助基金會董事長)
隨意找個平凡的週末午後,信步走到附近的公園散步,你可能會看到很多外籍的移工用輪椅推著我們的長輩出來曬太陽;如果你搭乘交通工具或到車站之類的交通要津,多半也會遇到同樣放假的許多外籍移工也在歡聚享受假期;若是跑去老街甚或只是住家附近的鬧區,往往也不難找到由外籍配偶所開設或服務的越南或東南亞風味的小吃店,這是你和我都很熟悉的台灣日常現況。
台灣斑駁的歷史過程見證了多重的移民/殖民社會的組成,這當中包含「先來」的原住民以及「後到」的新住民,還有近年引入的跨國移工族群。然而雖然族群豐富多元如斯,台灣卻也是個不甚理解移民的社會,台灣族群的現況多元而有生命力,然而族群間卻也粗莽有失寬容尊重的情形發生,透過這本書,我們一方面嘗試從時空變遷下的大格局去追索看待這經年以來的既然現實,另一方面從直接訴說或轉述一則則近年來移工外配的個案故事當中,看到目前在制度上、文化上,群體和群體間隔離/交融、理解/誤解的真實現況。
本書有賴南投分會長黃秀蘭的熱心發想,跨區結合新北、宜蘭分會連手合作企劃和募款,加上總會的支持、協助與專業團隊的奔走執行,促成了這本書的出版,讓我們得以從專業協助者、律師和個案的角度,看到移工和外配族群的特殊境遇,也看見了助人者在助人過程當中的學習和自我療癒與實現等等豐富內容。
跨國移工及異國婚嫁,是全球化人口流動的現象,從後設的角度看,這些國界間移動的光點,好像是彼此遙遠清冷無涉的星體,然而拉近來看,無論膚色、語言為何,無非都是有血有肉有感受的生命個體。在國際勞動遷徙頻仍,不少台灣人選擇海外工作的時代光景中,也同樣是老外,如果以易地而處的眼光來看,我們更該警醒自身的冷漠或不經心的歧視,從而開始多付出一些關心這些和我們同在這美麗島上卻遭到不當對待的族群,而長遠來看,也唯有付出這樣具有溫度的跨界理解,才有助台灣邁向真正多元包容的人權社會。
序言二/說 他們的故事 讓我們改變
陳為祥律師(法律扶助基金會執行長)
2015年初夏,板橋分會(現更名為新北分會)、宜蘭分會以及南投分會的執行秘書一起來找我,希望爭取經費出版一本有關台灣移工、移民的書籍,然而基金會的預算有限,僅能從現有預算中撙節挪出部分經費,無法全數支應書籍出版費用,所幸在三個分會會長及執行秘書鍥而不捨、分頭募款之下,終於有了這本書的誕生。
台灣的移工、移民究竟有多少?據內政部最新一期統計顯示,至2015年6月底,我國外籍人士共有77萬多人,其中外籍勞工和外籍配偶共計超過62萬人,佔所有外籍人士的8成1。這群離鄉背井、飄洋過海在台灣生活的人們,往往因文化與社會背景等差異,成為台灣社會中被忽略、被歧視甚至被壓榨的一群。
透過專業團隊的採訪撰稿,我們得以從協助者的角度聽聞移工、移民者的無奈心聲,不敢說新住民在台灣的生命經驗都是如此網羅煎熬,但祈願有一天新移民的多元文化成為台灣的共同驕傲。書中的故事提醒我們,這方土地,這片寶島,還有所不足,而這份缺憾的填補,正有待我們從理解此刻的不足作為出發。
曾經,那橫在「我們」(台灣民眾)和「他們」(移工移民)之間的無形鴻溝如此深遠,但因為有法扶律師和社工們的無私付出,這鴻溝漸漸有了縮小的可能。
本書的出版便是將這樣的轉化過程,藉由類似照片書的方式,呈現給社會大眾。希望消弭我們和他們之間的藩籬,共同為台灣的未來努力。
序言一/付出有溫度的跨界理解
羅秉成律師(法律扶助基金會董事長)
隨意找個平凡的週末午後,信步走到附近的公園散步,你可能會看到很多外籍的移工用輪椅推著我們的長輩出來曬太陽;如果你搭乘交通工具或到車站之類的交通要津,多半也會遇到同樣放假的許多外籍移工也在歡聚享受假期;若是跑去老街甚或只是住家附近的鬧區,往往也不難找到由外籍配偶所開設或服務的越南或東南亞風味的小吃店,這是你和我都很熟悉的台灣日常現況。
台灣斑駁的歷史過程見證了多重的移民/殖民社會的組成,這當中包含「先來」的原住民以及「後到」的新住民...
目錄
序言一/付出有溫度的跨界理解/法扶會董事長 羅秉成律師 12
序言二/說 他們的故事 讓我們改變/法扶會執行長 陳為祥律師 14
Part 01 困境求生的移工與新住民
台灣奇蹟:蘆洲阿財的漂浪歲月 18
前方無光:南投阿紅的無國籍人生 34
Part 02 律師眼中的人權悲劇
專訪司改會執行長 高榮志律師 56
──用法律手段,改變粗暴對待移工的方式
專訪雪谷南榕法律事務所 楊淑玲律師 68
──扭轉歧視,法律才能為他們做更多事
專訪法律扶助基金會士林分會 孫則芳律師 84
──即使勝率百分之五,也不放棄改變的熱情
專訪法律扶助基金會台北分會 朱芳君律師 98
──用同理心看待他們,迎來跨族群平等
專訪法律扶助基金會台北分會 宋一心律師 112
──全面崩毀的移工制度中,搶救僅存的權利
專訪瑞麒法律事務所 吳秀娥律師 126
──攔住剝削的法網,張開社會同理的心網
Part 03專業人看到的法律困境
專訪南投縣政府社會及勞動處外勞諮詢員 丁氏讓 140
──在政府與法律夾縫中,尋找讓人安身的位置
專訪婦女救援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研究發展組主任 白智芳 152
──無法自由轉換雇主,是最大的人口販運結構
專訪南投縣專勤隊分隊長 柯志騰 166
──執行法令沒錯,但救回一個家庭不是更好?
專訪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理事長 吳靜如 178
──每次都是個案,沒人追問是什麼讓問題發生
專訪宜蘭地方法院家事服務中心社工督導 陳佩茹 190
──法律保障可以爭取,社會歧視卻難以扭轉
專訪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執行長 湯靜蓮修女 204
──朋友與一技之長,讓新移民健康融入社會
Part 04 台灣社會與法律演變
2005-2015 法扶十年──台灣移工、新住民大事紀 218
序言一/付出有溫度的跨界理解/法扶會董事長 羅秉成律師 12
序言二/說 他們的故事 讓我們改變/法扶會執行長 陳為祥律師 14
Part 01 困境求生的移工與新住民
台灣奇蹟:蘆洲阿財的漂浪歲月 18
前方無光:南投阿紅的無國籍人生 34
Part 02 律師眼中的人權悲劇
專訪司改會執行長 高榮志律師 56
──用法律手段,改變粗暴對待移工的方式
專訪雪谷南榕法律事務所 楊淑玲律師 68
──扭轉歧視,法律才能為他們做更多事
專訪法律扶助基金會士林分會 孫則芳律師 84
──即使勝率百分之五,也不放棄改變的熱情
專訪法律扶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