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期的《橋》中,首先推出大陸新銳作家「光明中尋找黑暗──哲貴」專題。哲貴原名黃哲貴,1973年出生於浙江溫州。哲貴最為大陸文壇所注目的作品是「信河街」系列小說,這類作品摹寫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經濟高速發展的溫州的人物情態,特別著力描寫溫州的成功人士、有錢人,市場經濟競逐中的「當代英雄」。本專題透過作家的文學自述、作品轉載,以及兩岸評論者對哲貴作品的分析、評論與訪談,來呈現作家獨特的創作視角與文學風貌。
接著,本期繼續推出「對話空間:我們一起讀書!」特輯,邀請讀者持續關注兩岸近幾年頗受矚目的作家及文學作品。本期討論的作家有大陸的弋舟、李師江和孫頻,以及台灣的何致和、張經宏、張耀仁和吳億偉。本期仍採兩位評論家共同閱讀、評論一部作品的方式,試圖從不同視角挖掘作品豐富的內涵,提供更多閱讀和解釋作品的可能性。
同時,本期新推出「歷史與現實:兩岸文學現象觀察報告」特輯,試圖在個別作品的評論之外,進行宏觀的文學現象觀察。藍建春的文章精準簡要地勾勒四百年來台灣文學發展的歷史脈絡與關懷議題;饒翔與徐剛的文章則關注大陸當前的文壇現象,分別從幾部引起迴響的中、長篇小說與2015年「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的得獎作品,凸顯現實與虛構之間的複雜關係,以及文學獎評選機制內、外權力的競逐與抗衡。三篇文章鮮明地呈現文學與現實、歷史血肉相連的緊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