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上冊
第一章 儒學是中國古代治國之學 1
第一節 儒學是孔子創立的治國之學 1
第二節 春秋戰國時代,百家之學也都是治國之學 9
第三節 堯舜之道就是仁義之道 13
第四節 仁義之道後世成為忠孝之道 26
第五節 忠孝之道後來演變為單方面的義務 31
第六節 禮是儒學治國的基本規範 37
第七節 與禮儀同樣重要的是音樂 45
第八節 制禮作樂是治國最重要的事業 51
第二章 禮的內容 61
第一節 最重要的禮是祭禮 61
第二節 祭祀的對象和級別 68
第三節 有益於人的事物都會被祀為貴神 76
第四節 最高神是昊天上帝 82
第五節 祭祀的目的是求福 89
第六節 喪禮是僅次於祭禮的禮儀 98
第七節 嘉禮、賓禮和軍禮也是制禮的內容 108
第八節 家禮和祠堂制度 115
第九節 作樂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創作祭祀的詩歌 121
第十節 法是和禮並行的治國規範 130
第三章 治國之學與天人之際 141
第一節 天人之際是儒學的最高學問 141
第二節 天命是一切言行的最高命令 151
第三節 天命君師以治理和教化民眾 163
第四節 德行是獲得天命和百姓擁護的基本條件 169
第五節 天意通過民心體現出來 172
第六節 天人感應是天意表達的基本形式 178
第七節 普通人也可以和天感應 184
第四章 儒學的世界觀 193
第一節 氣是構成世界的物質基礎 193
第二節 氣是固有的或者是由虛無和理產生的 197
第三節 精神是氣中之精、靈或理 211
第四節 氣是心志和肉體的仲介,也是物與物感應的中介 225
第五節 氣分陰陽五行,不停運動 229
第六節 事物不斷變化,但道不變 239
第七節 堯舜和夏商周三代是人類的黃金時代 248
第八節 治國的原則來源於天與陰陽五行 253
第九節 治國原則源於天理 256
下冊
第五章 關於人的本性 261
第一節 上天賦予人本性 261
第二節 性善與性惡之爭—關於人性的探討(一) 272
第三節 陰陽五行之氣決定人性有善有惡—關於人性
的探討(二) 279
第四節 本性自然論—關於人性的探討(三) 283
第五節 性本清靜論—關於人性的探討(四) 286
第六節 氣質之性論—關於人性的探討(五) 289
第七節 性即理說—關於人性的探討(六) 293
第八節 人心與道心 296
第六章 新的修身、治國之道 303
第一節 格物致知是修身、治國的第一步 304
第二節 正心誠意是修身、治國的思想基礎 311
第三節 存天理滅人欲是心正意誠的途徑 317
第四節 身心修養須下切實工夫 322
第五節 致良知就是修身治國的全部 331
第六節 漢學與宋學之爭 337
第七節 為救國而採西學 342
第七章 儒者處世之道 353
第一節 君子謀道不謀食 353
第二節 有道則仕,無道則隱 357
第三節 求仁得仁,見義勇為 364
第四節 以正道求富貴 370
第五節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374
第六節 愛恨分明,直道而行 380
附錄一 儒學書籍和學校 385
第一節 《周易》 386
第二節 《尚書》 389
第三節 《詩經》 391
第四節 禮經 393
第五節 《春秋》 397
第六節 《論語》、《孟子》、《孝經》、《爾雅》 400
第七節 四書 402
第八節 《四庫全書》 405
第九節 儒學學校 407
附錄二 著名儒者 413
第一節 漢至唐優秀儒者 417
第二節 宋元明清優秀儒者 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