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上冊
緒論 1
一 「文化」界說 1
二 廣義文化與狹義文化 4
三 中國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 8
四 學習中國文化概論的目的、意義和方法 10
上編
第一章 中國文化的歷史地理環境 17
第一節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 17
一 疆域政區 18
二 民族人口 21
三 地形、地貌 24
四 氣候 25
第二節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作用與影響 26
一 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的影響 26
二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 28
三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31
四 地理環境對開放與封閉的影響 33
第二章 中國文化植根的經濟基礎 37
第一節 農耕自然經濟是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主體 37
一 農耕文明的發祥地及其重心南移 37
二 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長期對壘與融合 38
三 農耕自然經濟體制下的多元化經濟成分 40
四 內斂型的海洋貿易 42
第二節 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發展階段和形態 43
一 殷商西周:土地國有的自然經濟階段 43
二 東周以降土地私有化和個體生產形態的演進 45
三 商品經濟的波浪式前進 47
四 中國傳統社會所達到的經濟發展水準 49
第三節 中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難以產生的原因 50
一 社會經濟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50
二 穩定與戰亂、人口增長與生產發展的周期性失調 51
三 上層建築對社會經濟發展的箝制和束縛 53
第四節 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基本特點及其對文化發展的影響 55
一 農耕經濟的持續性與中國文化的延續力 55
二 農耕經濟的多元結構與中國文化的包容性 57
三 農耕經濟的早熟與中國文化的凝重性 58
第三章 中國文化依賴的社會政治結構 61
第一節 宗法制度的產生與確立 61
一 宗法制度的產生 61
二 宗法制度的確立 62
第二節 宗法制度影響下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特徵 65
一 家天下的延續 66
二 封國制度不斷 67
三 家族制度長盛不衰 68
四 家國同構 69
第三節 專制制度與中國社會政治結構 70
一 中國與歐洲政體的差異 70
二 中國君主專制制度的特點 72
三 傳統社會政治結構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79
第四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 83
第一節 上古:中國文化的發生 83
一 中國人起源 83
二 原始物質文化 84
三 原始觀念文化 85
四 原始社會組織 87
五 上古文化分佈 88
第二節 殷商西周:從神本走向人本 90
一 殷商神本文化 90
二 周人的文化維新 92
第三節 春秋戰國:中國文化的「軸心時代」 94
一 春秋戰國的文化背景 94
二 百家興起及其學派特徵 95
三 華夏族的最終形成 99
第四節 秦漢:一統帝國與文化一統 99
一 宏闊的文化精神 99
二 文化統一與思想統一 100
三 儒學獨尊與經學興起 103
第五節 魏晉南北朝:亂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104
一 玄學崛興 105
二 道教創制與佛教傳入 106
三 儒、玄、道、佛相與激蕩 107
第六節 隋唐:隆盛時代 108
一 文化背景 109
二 「有容乃大」的文化氣派 109
三 風采輝煌的藝術成就 110
第七節 兩宋:內省、精緻趨向與市井文化勃興 113
一 理學建構 113
二 精緻細膩的士大夫文化 114
三 市民文化之勃興 115
四 教育和科技成就 116
第八節 遼夏金元: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衝突與融會 117
一 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衝突的雙重效應 117
二 元雜劇及其文化意義 118
三 規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 119
第九節 明清:沉暮與開新 121
一 空前嚴厲的文化專制 121
二 早期啟蒙思潮 122
三 古典文化的大總結 124
四 西學東漸及其中斷 125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與中外文化交匯 129
第一節 中華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129
一 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 129
二 中原農耕文化與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 132
三 少數民族的文化貢獻 134
第二節 中國文化與外域文化的交匯 136
一 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匯 137
二 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匯 140
三 走向世界的中國文化 144
中編
第六章 中國語言文字 157
第一節 漢語的歷史與特點 157
一 漢語的歷史 157
二 漢語的特點及其在世界語言中的地位 162
第二節 漢字的歷史與特點 164
一 漢字的歷史 164
二 漢字的特點及其在世界文字中的地位 169
第三節 漢語漢字的文化功能 170
一 漢語漢字和中國文化的關係 170
二 漢語漢字所承載的文化信息 173
三 漢語漢字與文化交流和傳播 178
第七章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 183
第一節 中國古代科學的偉大成就 183
一 天學 183
二 數學 188
三 醫學 190
第二節 四大發明—中國古代技術的偉大成就 193
一 火藥 193
二 指南針 195
三 造紙術 196
四 印刷術 198
第三節 中國古代科技的特點和近代落後的原因 200
一 中國古代科技的特點 200
二 中國近代科技發展遲滯的原因 204
第八章 中國古代教育 211
第一節 中國古代文化是靠教育傳遞下來的 211
一 中國古代十分重視教育 211
二 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 218
第二節 中國古代的教學思想 221
一 因材施教啟發誘導 221
二 溫故知新學思並重 224
三 循序漸進由博返約 226
四 長善救失教學相長 228
五 言傳身教尊師愛生 230
第九章 中國古代文學 235
第一節 中國古代文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 235
一 文學作品在古代典籍中比重最大 235
二 漫長的發展歷程 236
三 中國古代文學的現代意義 238
第二節 中國古代文學的輝煌成就 238
一 先秦散文與漢賦 240
二 唐詩宋詞 244
三 元雜劇與明清小說 248
第三節 中國古代文學的文化特徵 255
一 關注現實的理性精神 255
二 「文以載道」的教化傳統 257
三 寫意手法與中和之美 258
第十章 中國古代藝術 261
第一節 輝煌的遠古藝術 261
一 原始彩陶 261
二 青銅紋飾 263
第二節 中國古代藝術各個門類的風采與成就 264
一 建築 265
二 雕塑 267
三 書法 270
四 繪畫 272
五 音樂 276
六 戲曲 277
第三節 中國古代藝術的整體風貌 280
一 中國藝術的內在精神 280
二 中國藝術的基本類型 281
三 中國藝術的最高境界 283
下冊
第十一章 中國古代史學 287
第一節 中國古代史學是中國文化的寶藏 287
一 中國古代史學的光輝歷程 287
二 史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289
第二節 中國古代史學的巨大成就 290
一 豐富的內容多樣的形式 291
二 貫通古今的編年史 292
三 列朝相承的紀傳史 294
四 典章制度的淵海 297
五 紀事本末與史評 299
第三節 中國古代史學的優良傳統 301
一 學兼天人會通古今 301
二 以古為鏡經世致用 303
三 求實直書書法不隱 305
四 德識為先才學並茂 307
第十二章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 311
第一節 傳統倫理道德與中國文化 311
第二節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313
一 傳統道德規範與傳統美德 313
二 中華民族十大傳統美德 314
三 傳統美德與典範道德人格 325
第三節 中國倫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歷史發展 326
一 中國倫理思想發展三階段 326
二 中國倫理學的結構和基本原理 331
第十三章 中國古代宗教 337
第一節 中國古代宗教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37
一 宗教也是一種文化現象 337
二 中國遠古宗教 340
第二節 道教與中國古代文化 343
一 道教的創立及其歷史發展 343
二 道教的信仰特徵和基本教義 345
三 道教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 346
第三節 佛教的中國化與中國化佛教 349
一 佛教的基本教義與佛法之東傳 349
二 佛教的中國化及其在中國的發展 351
三 中國化佛教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 354
第四節 三教交融與儒學的宗教性 356
一 儒家學說的入世精神 356
二 傳統儒學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358
三 宋明理學具有準宗教的性格 360
第十四章 中國古代哲學 365
第一節 中國哲學的思想資源和思想傳統 365
一 原始儒家 366
二 原始道家 369
三 中國佛教哲學 371
四 宋明理學 372
第二節 中國哲學的宇宙觀念和人生境界 375
一 創化的宇宙創造的人生 375
二 天人之際性命之原 377
三 人生境界 379
第三節 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381
一 邏輯分析辯證綜合 381
二 直覺體悟 384
三 知行動態統合 387
下編
第十五章 中國文化的類型和特點 393
第一節 中國文化的倫理類型 393
第二節 中國文化的特點 397
一 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398
二 重實際求穩定的農業文化心態 402
三 以家族為本位的宗法集體主義文化 405
四 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408
五 擺脫神學獨斷的生活信念 411
六 重人倫輕自然的學術傾向 415
七 經學優先並籠罩一切文化領域 417
第十六章 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423
第一節 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 423
第二節 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主體內容 425
一 天人合一 425
二 以人為本 430
三 貴和尚中 434
四 剛健有為 439
第三節 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443
一 民族凝聚功能 443
二 精神激勵功能 445
三 整合創新功能 447
第十七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系統 451
第一節 天人關係上的不同價值取向 452
一 人文取向與人道原則 452
二 「無以人滅天」 455
三 力命之辨與人的自由 459
第二節 群己關係的定位 462
一 「修己以安人」 462
二 對個體生命與個性自由的關注 464
三 群體原則的強化 466
第三節 義利與理欲:價值觀的深層展開 470
一 「義以為上」的道義原則 470
二 功利的取向 472
三 理欲之辨的價值意蘊 475
第四節 人格理想與價值目標 478
一 「內聖」的追求 478
二 「逍遙」的境界 481
第十八章 中國傳統文化向近代的轉變 485
第一節 中國傳統文化的危機 485
一 民族危機與文化危機 485
二 從「開眼看世界」到「師夷長技」 487
第二節 中國文化走向近代的艱難歷程 490
一 物質層面的文化變革 490
二 制度層面的文化變革 492
三 觀念層面的文化變革 495
第三節 中國文化從傳統走向近代的動因 498
一 西方文化的衝擊 498
二 傳統文化的內在活力因素 499
三 文化變革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503
第四節 中國近代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 505
一 近代文化論爭 505
二 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511
第十九章 建設社會主義的中國新文化 517
第一節 中國文化發展的新階段 517
一 中國人民革命勝利開闢了中國文化發展的
新階段 517
二 探索過程中的失誤和曲折 519
第二節 八○年代「文化熱」的反思 521
一 社會主義改革與八○年代「文化熱」 521
二 文化研究的巨大成績 523
三 文化討論中的不諧調音調 525
第三節 九○年代文化建設的寶貴經驗 528
第四節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批判繼承,綜合創新」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哲學思考 531
一 從「會通超勝」說到「古今中外法」 531
二 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的指導原則 534
三 中國文化的認同與適應 536
四 中國文化的綜合與創新 541
後記 547
修訂本後記 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