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父第一手告白
巨星打造方程式+暢銷直覺養成術
在沒有YouTube的年代,明星是如何養成?
「拉丁風暴」現象又是如何開始的?
跨越黑膠唱片到數位時代,他是音樂產業史上最成功的總裁;
捧紅瑪麗亞‧凱莉、席琳‧狄翁、夏奇拉、
珍妮佛‧羅培茲和、葛洛麗雅‧伊斯特芬…無數巨星!
★金獎男主角勞勃‧狄尼洛
★流行樂天王比利‧喬
★拉丁天后珍妮佛‧羅培茲
★傳奇音樂製作人克里夫‧戴維斯
★好萊塢知名製片哈維‧溫斯坦
★《美國偶像》評審西蒙‧高維爾
巨星雲集推薦
湯米摩托拉是音樂產業界極具權威的大賣推手。
眼光獨到,包括瑪麗亞‧凱莉(Mariah Carey)、席琳‧狄翁(Celine Dion)、夏奇拉(Shakira)、珍妮佛‧羅培茲(Jennifer Lopez)和葛洛麗雅‧伊斯特芬(Gloria Estefan),都是他慧眼識英雄發掘並一手捧紅的超級巨星,風靡一時的「拉丁風暴」(Latin Explosion),更是他精心策劃的傑作。曾經與他合作的超級巨星和樂團還包括布魯斯‧史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比利‧喬(Billy Joel)、巴布‧狄倫(Bob Dylan)、碧昂絲(Beyoncé)、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狄克西女子合唱團(Dixie Chicks)、珍珠果醬(Pearl Jam)、史密斯飛船(Aerosmith)、東尼‧班尼特(Tony Bennett)和奧茲‧奧斯朋(Ozzy Osbourne)等。
本書是湯米‧摩托拉的自傳,他娓娓道來一個出身於紐約市布朗克斯(Bronx)的孩子,大學休學生,一路上參與無數歷史事蹟,成為一名創造力與爭議性兼具的唱片公司執行長的故事。帶你進入權力、金錢和名利的世界,細數湯米與無數天王天后之間的精彩互動,以及在音樂產業發生巨變時身處高位的心路歷程,一一細數從貓王艾維斯‧普利斯萊(Elvis Presley)到iPod的歷史發展。
這位巨星與金曲背後的推手,成功的關鍵,正如其所打造的巨星霍爾與奧茲所言:「我每天都跟他吵架,我認為藝術家該怎麼做,但湯米永遠從商業和金錢著眼。」他縱橫音樂界半世紀,淬鍊的熱賣秘訣有:
●自己不紅,換跑道捧「對的人」
以藝名提迪‧華倫泰出道,培養了耳力和品味,出兩張唱片不紅,就音樂專業參與製作、銷售、挖掘新星。
●要賣的人和商品,他最懂
知道旗下藝人想要什麼、如何迎合他們的需求、如何塑造他們、哄他們,讓他們感覺自己很厲害,知道何時該拒絕,如何拒絕。
●破框:不要複製、要原創
他聽出「霍爾與奧茲」的獨一無二,以民謠混合節奏藍調的全新的音樂形式出道,音樂史上成為超級組合!
●什麼都來,不設限
因為預算有限,幫藝人開卡車、搬吉他和喇叭、架設燈光和音響,因此學會做每件大小事,缺人,他隨時派上用場。
●異業合作的先聲
積極為歌手爭取企業贊助:獲得代言費與巡迴演唱的贊助,同時,唱片還可以在贊助商的銷售據點販售,進一步鞏固行銷網。
●當你確定你是對的,就必須大聲說出來
為確保葛洛麗雅‧伊斯特芬單飛專輯的經費足夠,他強勢對國際部門施壓,以獲得全球的全力支援。他說:「有時候,你的想法,不一定非得達到共識不可。」
●緊迫盯人,絕不放手
在車上聽瑪麗亞‧凱莉的試唱帶,驚為天人,立刻開車掉頭簽下她;珍妮佛‧羅培茲第一次到辦公室,當天就訂下A咖合約。不達成協議絕不放手。
●影劇催生金曲,賣遍全媒體
席琳‧狄翁純淨美聲搭配迪士尼動畫片《美女與野獸》,獲得免費大量行銷。
●打破流言的方法:現場唱給你聽
評論家不禁開始質疑瑪麗亞‧凱莉的聲音是錄音室加工,以《MTV原音重現》實力粉碎傳言,飆出的高音直達雲霄、深入人心。
●運籌帷幄,給每個人最好的舞台
巨星雲集之下,為免互相競爭資源(如壓縮彼此在電台播放的時間),他變更專輯發行的時程,確保每一位歌手在全世界都有足夠的空間,接著便傾全力為每一張專輯進行宣傳。
●合兩種語言巨星之力,掀起拉丁風潮
讓拉丁天王天后出英語專輯,也讓英語世界巨星以西班牙語唱歌,讓專輯銷售量以倍速不斷累積。
◎本書特色
1. 音樂教父傳授巨星打造方程式、暢銷直覺養成術
摩托拉是音樂產業史上最有權力、最具遠見、最成功的總裁之一,眾所皆知的音樂界大亨。他將無數美夢打造成現實,捧紅無數線上巨星,公認為創造「拉丁狂熱」風潮的幕後推手。摩托拉首度次自現身說法打造超級巨星的方程式,不但讓樂迷經驗,對行銷人、企畫人、商管讀者也深具啟發性。
2. 訴說現代音樂產業的歷史與展望
這位流行音樂推手道出權力、金錢、名望構築的娛樂界,與數不盡的音樂名人攜手打天下使人神往,他也見證整個音樂產業的驟然改變,箇中祕辛,令人好奇。
3. 巨星雲集推薦
獲勞伯‧迪尼洛、比利‧喬、珍妮佛‧羅培茲等線上巨星推薦。且每篇末都有與摩托拉合作過的巨星/製作人談合作經驗與摩托拉的觀點,趣味性及臨場感滿載!
4. 揭密星光熠熠之下的陰暗面
揭露轟動娛樂界事件背後的真相,包括與瑪麗亞凱莉的婚姻、為她打造歌唱事業的過程,處理麥可傑克森大起大落的情緒,與前老闆同時是師父的耶尼科夫之間的權力糾葛。
5. 影音連結重臨現場
為體貼讀者,本書使用QR code以附錄方式將書中所有金曲用附錄方式快速連結Youtube,一點即可欣賞。
作者簡介:
湯米‧摩托拉(Tommy Mottola)
音樂產業大賣推手。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事蹟,是發掘並培養多位歌手成為偶像級超級巨星。摩托拉十八歲入行,成為史詩唱片公司(Epic Records)旗下的歌手,並於二十年後回到史詩所屬的索尼音樂娛樂公司(Sony Music Entertainment),擔任全球執行長一職。他在任內為公司創造三倍營收,CD銷售量據估高達八十億張,總銷售額超過六百五十億美元。
湯米目前是摩托拉傳媒集團(Mottola Media Group)的負責人,這是一家位於紐約市的跨國娛樂傳媒公司。
譯者簡介:
陳俐雯
台師大英語研究所碩士,專職翻譯,譯作包括《便宜是好事》、《全球經濟新霸主》、《3096天:囚室少女娜塔莎‧坎普許》、《陪伴,是生命最好的禮物》、《箱型車裡的梭羅》、《B型企業,現在最需要的好公司》等十餘部。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金獎男主角勞勃‧狄尼洛★流行樂天王比利‧喬
★拉丁天后珍妮佛‧羅培茲★傳奇音樂製作人克里夫‧戴維斯
★好萊塢知名製片哈維‧溫斯坦★《美國偶像》評審西蒙‧高維爾
巨星雲集推薦
湯米這個人頂尖聰明、創造力十足,又深諳人情世故,而且他成功了!他的故事是典型的美國人的成功故事,一個紐約市布朗克斯出身的窮小子,埋頭苦幹,然後成功了,當上索尼音樂的執行長。我以他為榮。
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金獎男主角)
湯米知道挨餓的滋味是什麼,他是一隻搖滾動物,深諳街頭生活的藝術,內心燃燒著一把火。這種人怎麼樣也壓抑不了,他會在逆境中成長茁壯。
比利‧喬(Billy Joel,流行樂天王)
湯米曾經在我的人生與職業生涯扮演重要的角色,他是音樂產業的領導者,做事目標明確,對音樂產業的貢獻無人能及。他一手捧紅的超級巨星多不勝數,比任何人都多,這些偉大的歌手和不朽的歌,都是湯米創造出來的。
珍妮佛‧羅培茲(Jennifer Lopez,拉丁天后)
開啟歌手的職業生涯,打造一代巨星即將問世的氛圍,然後按部就班、循序漸進,以獨特的風格在國內打響知名度,再進軍全世界,成為國際巨星,湯米是執行這一整套做法的箇中好手。
克里夫‧戴維斯(Clive Davis,傳奇音樂製作)
湯米摩托拉具有鋼鐵般的意志與膽識,當全世界一面倒地不看好《芝加哥》的電影配樂時,湯米力挺到底,這張專輯最後獲得葛萊美獎,銷售量達四百五十萬張,跌破眾人的眼鏡。
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好萊塢知名製片)
我認識幾個傳奇人物,湯米摩托拉是其中之一。我認為,湯米的成就,在於改變音樂和音樂產業的風景,他讓音樂產業變得更有趣,少了一點商業氣息,多了一點特立獨行……。他激勵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也因此改變我的人生方向。他了解巨星的力量和全球化的重要性,並藉以創造出天王與天后。
西蒙‧高維爾(Simon Cowell,《美國偶像》評審)
媒體推薦:
‧《紐約時報》非文學暢銷排行榜第3名
‧亞馬遜網路書店傳記類暢銷榜
名人推薦:★金獎男主角勞勃‧狄尼洛★流行樂天王比利‧喬
★拉丁天后珍妮佛‧羅培茲★傳奇音樂製作人克里夫‧戴維斯
★好萊塢知名製片哈維‧溫斯坦★《美國偶像》評審西蒙‧高維爾
巨星雲集推薦
湯米這個人頂尖聰明、創造力十足,又深諳人情世故,而且他成功了!他的故事是典型的美國人的成功故事,一個紐約市布朗克斯出身的窮小子,埋頭苦幹,然後成功了,當上索尼音樂的執行長。我以他為榮。
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金獎男主角)
湯米知道挨餓的滋味是什麼,他是一隻搖滾動物,深諳街頭生活的藝術,內心燃燒著一把火。這種人怎...
章節試閱
摘錄1 前言
本書的每一章,都以一整頁的歌名做為開頭,編排並無先後順序。每一首歌都曾深深鼓舞著我、塑造了我,一同譜出我的生命樂章。
這些歌、這些旋律、這些歌詞,有些儘管簡單易懂,卻都曾經幫助我成就事業、成就今日的我。
看完這本書,你便已縱覽整個音樂庫的收藏,這些音樂,對我的一生具有重大且深刻的影響,從貓王到iPod的這段時期,無疑是音樂史上最輝煌的一頁。有些章節末的「親朋好友老實說」,則從不同的角度來詮釋這段輝煌時期的種種事蹟。
我知道各位很想知道我與瑪麗亞、麥可、布魯斯和比利‧喬之間的關係,而活躍於這段無可複製的音樂黃金時期的偉大歌手們,我與他們的關係又是如何?這些我都會一一揭露。
在沒有YouTube的年代,明星的養成過程如何?「拉丁風暴」現象是如何開始的?音樂分享網站Napster出現之初,音樂產業如何變得分崩離析?我可以感覺到強震即將發生,索尼內部也擬訂許多重建的計畫,包括與蘋果合作發展數位尖端科技,但最後卻無疾而終,也許你會想知道其中的緣由,這件事我也會詳加說明。
索尼音樂在我擔任董事長的十五年期間,總共賣出八十億片CD與錄音帶,總銷售額達六百五十億美元,這些數字的背後牽涉到些什麼樣的策略?我得花點時間一一解釋。
但是,在談論這些之前,請容我帶領各位走訪我的故鄉,我的音樂啟蒙之地──紐約市布朗克斯區,一切都從一百八十七街與亞瑟街(Arthur Avenue)的交會處開始。
摘錄2 第九章孤注一擲
為電影配樂,給公司帶來極大的獲利,但是這一切,與索尼旗下的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關係並不大,當初華特、盛田、大賀和我策劃收購製片廠時所期待的增效作用,的確在《費城》一片中看到成效,但卻僅此而已。不過,我們一連串的成功,從凱文‧科斯納(Kevin Costner)自導自演的《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到席琳‧狄翁在《美女與野獸》中演唱主題曲,到《桃色交易》和《費城》,讓我們思考要設立一個獨立的配樂部門,這在音樂產業中算是獨創的做法。在這樣的構想之下,索尼電影原聲公司(Sony Soundtrax)於是誕生,由格蘭‧布蘭曼(Glen Brunman)擔任總裁,成為我們最賺錢的部門之一。席琳狄翁幾年後在《鐵達尼號》(Titanic)中演唱的主題曲,銷售額便超過十億美元。
有時候,將這些點連結起來,可能獲得料想不到的結果,如《小人物大英雄》(Hero)的主題曲。
有一晚,瑪麗亞和華特亞方在錄音室工作,他們正在創作下一張專輯的歌曲,我吃晚餐前先去找他們。
那一天稍早,我接到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人打電話過來,他們正在拍攝由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和吉娜‧戴維斯(Geena Davis)主演的電影《小人物大英雄》,史詩唱片將負責配樂的部分,我們談到要由葛洛莉雅來唱這部電影的主題曲。
我跟瑪麗亞和華特亞方說了故事的大概,請他們幫忙寫主題曲。華特亞方隨手彈了幾個音符,並哼了一下前奏,我看他們似乎方向掌握地不錯,便先行離開去用餐。
當晚,我大約十一點回到錄音室,兩人還在工作,他們已經大致把歌寫好,要我聽聽看。瑪麗亞一開口唱,我便直打寒顫,唱到一半,我再也受不了了。
「停!停下來!不要再唱了!。」
兩人滿臉疑惑地看著我。
「怎麼了?」
怎麼了?沒有怎麼了,只是感動到不敢再聽下去。
他們繼續滿臉疑惑地盯著我看。我聽這首歌的感覺,就像第一次聽法蘭克‧辛納屈哼唱〈My Way〉的感覺,或是聽芭芭拉‧史翠珊第一次唱〈People〉的感覺,或是看著艾爾頓‧強(Elton John)為〈Candle in the Wind〉譜曲的感覺,我有強烈的預感,五十年後,人們還會持續聽瑪麗亞唱這首歌。
「這可能是我聽過最好聽的歌之一。」我說,他們聽了很高興,但我繼續說:「這首歌太好聽了,放在電影裡太可惜,也不應該由別人來唱,瑪麗亞,這是妳的歌,由妳來唱,就放在妳的下一張專輯裡,人們會永遠記得這是妳唱的歌。這首歌將成為妳的歌唱生涯中最令人難忘的作品之一,有可能是最令人難忘的一首歌。它將成為一個典範,一首經典之作。」
瑪麗亞臉上的笑容立刻一掃而空。「這首歌又不是寫給我自己唱的,我怎麼能唱這種歌?這首歌太樸實了,不像我的風格。」
瑪麗亞一直希望能改採嘻哈風,我可以理解她的想法。她從小聽福音歌曲和節奏藍調,嘻哈則是她這個世代流行的音樂,是她的風格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雖然她答應要寫〈Hero〉,但她完全不想要自己唱。
「瑪麗亞,聽我說。」我努力說服她:「把它寫得像是妳自己的歌,用你的風格來唱,放進妳的熱情與靈魂,讓它成為妳的歌。」
她拗不過我,便開始跟華特‧亞方進行修改,完成這首她自己要唱的歌,也把歌錄好了。我們請來當時最優秀、曾經為我們製作多首暢銷曲的混音師米克‧古索斯基(Mick Guzauski)為這首歌進行混音,我還記得我全程坐在他的旁邊看他工作。
很難想像瑪麗亞對這首歌沒有強烈的情感,她唱這首歌的模樣,像是整個靈魂都灌注了進去。歌詞、旋律、唱歌的人、製作的技巧,一應俱全,無可挑剔。不僅如此,任何人聽到這首歌,都會產生很深的感觸,它所傳達的訊息強烈又普及。
它所表現的情境,可以是一個將父親視為英雄的年輕女孩、一個正經歷磨難的青少年、任何願意挺身對抗惡勢力的人,任誰聽了都會產生共鳴,一個六歲的女孩,和一個七十歲的老人,都可能因為聽了這首歌而為之一振。瑪麗亞和華特所創造的這首歌,包含一切所需的元素,一旦我們將索尼這部機器打開,它將一飛衝天,成為人人仿效的經典之作。
除了瑪麗亞,每一個人都看到了。不知道為什麼,她聽自己的錄音竟然變得焦躁不安,我相信,在她的內心深處,她是喜歡的,只是在面對嘻哈族群時,她會因為這首歌而感到困窘,我認為,這才是她焦躁不安的原因,而不是真的不喜歡這首歌或這張唱片。重點是,沒有人硬把歌詞塞進她的嘴裡,這首歌出自她的靈魂,只是與她想要走的路線不同罷了。她的這張專輯《Music Box》涵蓋多種曲風,只是她不希望〈Hero〉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但是,從我的角度來看,〈Hero〉正是她所缺乏的那一塊拼圖,有了這塊神奇的拼圖,她的歌將觸及所有的人種與族群,現在,全世界都將與她的音樂結合。
通常,一名歌手要打通所有的族群和音樂形式,幾乎不可能,不是被歸類為流行樂,就是成人當代音樂,或節奏藍調,或嘻哈音樂,沒有人能夠橫跨所有的電台形式和族群。任何正在擴展職業生涯的歌手,都會希望唱這樣一首歌,它讓瑪麗亞完成夢想的拼圖。索尼上下所有的人都愛死這首歌,說我一意孤行、妄想獨斷,絕非事實,每個人都認為這首歌很棒,應該放進瑪麗亞的專輯當中。依我看,不將〈Hero〉納入《Music Box》專輯,就好像沒有人聽過東尼‧班尼特唱〈I Left My Heart in San Francisco〉一樣。瑪麗亞不太高興,但是〈Hero〉還是收錄進她的專輯當中,她說我控制慾強的例子,想必又多了一個。
我想,當時她並不知道我的用心良苦,之後應該就知道了,也許是在〈Hero〉暢銷全球之後,青少年開始寫信給她,說這首歌打消了他們自殺的念頭,聽了這首歌之後,他們才領悟生命的價值;也許是在科索沃(Kosovo)募款活動中,她受邀與帕華洛帝(Luciano Pavarotti)合唱〈Hero〉的時候;也許是在九一一世貿大樓恐怖攻擊之後,人們希望她演唱〈Hero〉來幫助受害者療傷止痛的時候;也許是她受邀在歐巴馬總統(Barack Obama)就職典禮中演唱〈Hero〉的時候;也許是她接受電視專訪時,要求為肚子裡的雙胞胎播放這首歌的時候。
她寫這首歌的時候還是個孩子,也許是在長大成人之後,才逐漸了解我的苦心。
摘錄3 第十一章十億美元的歌
有一部電影將於六個月後發行,叫做《鐵達尼號》(Titanic),由年輕的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和凱特‧溫斯蕾(Kate Winslet)主演,未演先轟動。導演是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負責配樂的詹姆斯霍納(James Horner)已經製作好電影原聲帶,裡頭沒有歌曲,只有管弦樂的配樂,但是霍納認為,他們需要一首主題曲。
卡麥隆不同意,拍這部電影,他不想因為過於商業化而招致批評,但話說回來,他也想要取悅電影公司的主管們,他知道,一首電影的暢銷曲的確能夠增加票房的收入,因此勉強同意。
我們曾經以《美女與野獸》的片頭曲開啟席琳狄翁的歌唱事業,如今,她已經是全球最紅的錄音室歌手之一,霍納指明要席琳來唱這部電影的主題曲,而且非席琳不可。我帶著幾名索尼的主管去看沒有加上配樂的試映會。嘿,他們想利用我們公司最大的資產來增加票房收入,我們好歹要先看看電影演些什麼。
走出試映會會場,我的內心興奮不已,但我很快便發現,跟我一起出席的大部分主管並不如我那般興奮。許多人認為,電影太過冗長,有人則根本就不喜歡,我們一起喝咖啡閒聊時,還聽到有另外一群人看衰。
我忍不住對我的主管們說:「你們都瘋了,難道看不出來?這是羅蜜歐與茱麗葉在一艘沈沒的船上,開什麼玩笑,這一定會造成轟動,超級轟動。」
當詹姆斯霍納彈這首歌給席琳聽的時候,她並不怎麼喜歡。現在的情況是,這部電影的導演不希望在電影中放入歌曲,而被指明唱主題曲的歌手也不喜歡這首歌,她並不想唱。我和雷尼得說服席琳至少錄個試聽帶來聽聽。
對於那一晚發生的事情,我的記憶猶新。席琳專程搭機來紐約錄製試聽帶,我們一行人,我、霍納、雷尼和席琳,一同走進暢銷工廠的大間錄音室,席琳單獨進入人聲錄音區。她很快地把歌走一遍,然後說:「好,我準備好要唱了,開始吧!」她戴上耳機,原聲帶的配音開始播放,席琳開口唱,我的全身開始起雞皮疙瘩。一聽就知道,我正在聽一個經典歌喉的錄音。席琳唱完了,就這樣,一次到位,從頭到尾一氣呵成,沒有修正,一氣呵成。這捲試聽帶,就是你聽到的錄音,全世界就只有這個版本。
我唯一的顧慮,是要放在電影中的哪個位置。我們回頭去找詹姆斯卡麥隆,請問他這首歌要放在哪裡。他的回答是:「真要放,就放在片尾工作人員表出現的時候。」
我很不客氣地回他:「沒有人會聽的,每個人都站起來準備走出電影院了。」
我們來來回回互不相讓,最後我方讓步了,畢竟這是詹姆斯卡麥隆的電影,他很輕易就勝出,不按他的方式,他就乾脆不放。我不得不依他,至少這是一個機會,我很清楚,這首歌會造成轟動。現在回想,我必須承認,詹姆斯卡麥隆的決定百分之百正確,這首歌放在電影中的任何其他地方都不恰當,如此催淚的歌一定要放在最後。當我走出完整版的試映會會場時,就已經知道,這首歌會比我原先想的還要轟動。
我們決定把全部的籌碼押下去。
當時,席琳正在錄製一張錄音室專輯,叫做《Let’s Talk about Love》,發行的時程與《鐵達尼號》原聲帶發行的時間相同。我們請華特亞方以霍納編的曲加上席琳先前錄製的原聲,製作成〈My Heart Will Go On〉,將這首歌放進專輯當中,如此一來,這首歌便會同時出現在兩張專輯當中。我的想法是,在同一天發行兩張專輯,時間訂在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八日。
公司裡大部分的人都質疑我的做法,他們說:「湯米,你在搞什麼鬼?兩張專輯會互相殘殺,你難道不知道?」
我的回答是:「不會,這部電影勢必賣座,兩張唱片的聽眾群不一樣。」
有一件事情他們並不知道,我擔任索尼音樂全球董事長已經四年,全球營運已歸我掌控,國際業務各自為政的情況已不復存在,公司的營運狀況與過去大不相同。過去的情況是,先在英國、法國或德國先發行看看,再試試比利時,然後亞洲……。今天,公司已經可以統一作業,同步執行同一策略與行銷作業,我們想在全世界發行一張專輯時,不再有內部障礙需要排除。現在,我們已經準備好發動行銷海嘯,而且我們的史詩唱片總裁寶麗‧安東尼(Polly Anthony),絕對有辦法讓史詩的全體員工動起來,一同幫助席琳成功。我們的競爭者常想不通,為什麼我們的全球暢銷曲只賣五百萬張,索尼的暢銷曲卻能賣出兩千萬張?我們不是在變魔術,一切都是刻意設計的成果,《鐵達尼號》便是最好的例子。
在短短的十二個月期間,《Let’s Talk about Love》便賣出三千萬張,而且在全球各地都高居排行榜的第一名,在此同時,電影原聲帶也賣出超過三千萬張。更重要的是,〈My Heart Will Go On〉在隔年贏得「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並且抱回四座葛萊美獎。從營收的角度來看,兩張專輯共賣出六千萬張,為索尼音樂帶來十億美元的營收,而且是單一歌手所創下的紀錄。以今天的音樂產業現況來說,要有這樣的成就幾乎是不可能了。
摘錄4第十四章第三回合開始
同一時間,有一條分界線似乎開始形成,蘋果的iTunes成為最受歡迎的數位零售商,而《美國偶像》節目則成為歌手曝光的新平台,比電台的影響力還要大。十年後的今天,幾乎每晚,各大電視台輪流播放五個不同的音樂選秀節目,提供歌手相互較勁的舞台。這樣說應該不為過:對某些人來說,《美國偶像》就是音樂產業的全部。
我還記得第一次看《美國偶像》,就愛上西蒙‧高維爾那種尖銳、帶點無禮、卻直截了當的評論,他老愛跟稱讚的多、批評的少的寶拉‧阿巴杜(Paula Abdul)鬥嘴,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碰撞出精彩的火花,西蒙絕對是一個藝術與版權專家,評論往往極為精準。另外,看蘭迪‧傑克森(Randy Jackson)坐在評審席上,也讓我很開心,因為他曾經在索尼工作八年,看著他在節目中發光發熱,我也與有榮焉。這麼多年來,《美國偶像》的各個評審似乎都曾經是我人生的一部份,史密斯飛船主唱史蒂芬‧泰勒(Steven Tyler)曾經與哥倫比亞唱片簽約,還有珍妮佛‧羅培茲,我曾經花好幾年的時間培養她。
諷刺的是,在這些音樂選秀節目當中,角色已經有所改變,現在,評審成了明星,歌手反倒成為可以替代、可有可無的娛樂角色。例外的情形當然存在,如凱莉‧安德伍(Carrie Underwood)和凱莉‧克萊森(Kelly Clarkson),然而,包括《X音素》(X Factor)和《好聲音》(The Voice)在內的各個選秀節目,基本上並無不同,我敢打賭,你說不出一個在前年參加任何這類節目的參賽者的名字。對觀眾來說,參賽的歌手只是提供短暫的消遣,他們沒有偉大的創作、好聽的專輯、足以改變人生的歌詞,也沒有能夠鼓舞你去成就一番大事業的音樂,但是,你還是會想看珍妮佛羅培茲今晚會穿哪一套衣服,泰勒會耍什麼花招,西蒙如何挖苦小甜甜布蘭妮(Britney Spears)。這些節目以評審為中心,而評審明星們也使出渾身解數配合演出,充其量,我們只能說,這些是很棒的電視節目。
因為有了這樣的改變,我們經常會聽到以下的對話:
「喔,我喜歡這首歌,我要把它下載下來。」
「很好,誰唱的?」
「我不知道,我只是喜歡這首歌。」
不斷改變的文化,讓我們可以在瞬間聽到我們想聽的歌,只要在螢幕上輕輕一點,音樂立即傳進耳朵,就在我努力經營與環球唱片合資的卡薩布蘭加唱片(Casablanca Records)的同時,音樂產業正在經歷這些巨大的改變。我們經營地有聲有色,然而,數位化已經讓音樂產業完全改觀,形成一個全然不同的風景,渾沌未明的情況下,最大的獲利者並非音樂創作者,而是史提夫‧賈伯斯和蘋果。對我來說,音樂產業正在經歷一場沙塵暴,但我無法想像,霍華德‧史川傑(Howard Stringer)和拉克等人如何看待這些變化,他們應該連自己身處何處都搞不清楚吧。
蘋果把音樂產業的經濟型態整個翻轉過來,下載一首歌只要花九角九分,整個產業開始呈現失控的狀態。過去,唱片公司每賣出一片CD,可以賺三、四美元,如今卻是以每首歌三分、五分在賺,獲利遠不如過去。因此,唱片公司不再擁有龐大的財力與人力來培養新人、捧紅歌手,因為他們不再有能力提供精緻的錄音、一次又一次的重錄、精美的影像、不計成本的影帶拍攝和巡演的強力後盾,而這些正是歌手所需要的支援,有了這些,他們才有機會浮出頭來,成為下一個全球巨星,也才有可能在第一張、第二張或第三張專輯中出現銷售量達數百萬張的動人音樂。過去,我們有充分的時間把這些做好,歌手不一定非得在第一張專輯就成功不可,但是,在這個新的環境當中,經費大幅削減,創造出一種「一舉成名,否則就會被淘汰」的心態,許多公司開始不願意冒險,現有的經濟情況已經不容許他們再冒任何風險。一種破壞創造力的循環已經開始,不符合某一套公式或模式的歌手,公司就不願意簽下他們,因為公司不願意承擔風險,而這種情況,只會加速社會媒體和其他數位平台的發展,因為歌手只能從這些地方去尋找機會。
數位科技和新興的社會媒體平台,為歌手和歌迷提供絕佳的機會和自由,所有的障礙物都已經被移除,歌手不再需要到處寄試聽帶,或到唱片公司去敲門尋找面試的機會。世界各地的任何人,只要上傳自己的音樂到YouTube,被瘋狂傳閱,就有機會享有十五分鐘的盛名,但是然後呢?在這一片不斷改變的風景當中,被忽略的,其實是已經失去的:在俱樂部表演、製作專輯、鍛鍊技巧、打造形象、期望成為下一個布魯斯、比利、波諾或瑪麗亞的過程當中,所能獲得的寶貴經驗。
當然,史川傑和拉克都沒有創造超級巨星的經驗,在很短的時間內,掌管索尼音樂的拉克便敗得一塌糊塗。他不僅沒有能力培養藝人,還跟他們正面衝撞,更把外面的人得罪光光,從葛魯曼,到喬恩‧蘭多,到史提夫‧賈伯斯。賈伯斯曾經找安迪拉克商討如何在iPod上販售音樂,你只要翻到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所著《賈伯斯傳》(Steve Jobs)第四0一頁,便能了解事情的始末。賈伯斯說:「對於安迪,我只能說,他強烈的自我中心壞了事。他並沒有真正了解音樂產業,也從不兌現承諾。我認為,他有時候還蠻討厭的。」
後來,在拉克和史川傑的策劃下,索尼音樂與貝塔斯曼音樂集團(BMG)合併,這是一樁很爛的合併案,這讓這家德國公司的主管獨攬大權,索尼為了重新拿回控制權,不得不買下貝塔斯曼的另一半股權。之後不久,史川傑為了保全自己的顏面,同時顧及老友的社會形象,便將拉克解雇,踢到樓上去。
遺憾的是,偉大的索尼公司厄運從此開始。這家創立於一九五○年代的電子公司,以電晶體收音機發跡,一度成為全球電子業龍頭,過去幾十年來,不斷推出尖端科技產品,原本應該、也有能力成為另一家蘋果,或至少與蘋果共同擁有尖端音樂科技與產品,如今,卻落得如此下場。
顯然,就創造夥伴關係而言,史川傑和出井完全沒有大賀典雄的經驗與手腕,當初,大賀在推出CD時,與菲利普西門子建立了極為成功的合作模式。在《賈伯斯傳》當中,出井稱他與賈伯斯的合作嘗試是「一場惡夢」,史川傑還補充說:「老實說,談合作只是浪費時間。」
對這場革命完全不了解的史川傑,之後接任出井的職位。由眼光同樣偏狹短淺的人當權,往後的發展,就成了媒體筆下的悲慘景象了。
當微軟的Xbox銷售量超越索尼的PlayStation時,索尼一定覺得顏面盡失,因為PlayStation涵蓋所有的功能,不僅能用來玩電動遊戲,還是一部家庭娛樂器材。僅短暫維持一年的假日銷售業績,PlayStation便無人問津,掌握市場先機的機會就此溜走。這一家曾經創造知名單槍三束彩色映像管(Trinitron)的公司,在電視產業叱吒多年的全球品牌領導廠商,就這樣把平面電視市場拱手讓給松下(Panasonic)和三星(Samsung),被遠遠拋在後頭。在史川傑的領導之下,索尼公司近年來總共累積了六十四億美元的虧損,這些出現在全球各大報紙的新聞內容,再再顯示,少數缺乏遠見的在位者,將這家全球知名的偉大公司變成今日這般落魄的模樣,毫不令人意外的,史川傑也被掃地出門。唯一令人欣慰的,是在史川傑離開之前,他在適當的時機聘用了我的好友道格‧莫里斯來掌管索尼音樂。
當這場音樂產業的沙塵暴發展到最嚴重的時候,許多人的心中都充滿了恐懼,如今,天空已逐漸明朗,我們都看到了,科技帶給音樂許多不可思議的好處。十年內,我們已經從iPod演變成iTunes,然後是臉書、iPhone、YouTube、iPad,到九百個電視頻道,到行動裝置上的社會遊戲,到串流、訂閱服務、數位收音機、推特(Twitter)、Instagram和Spotify。當年,我開著車去參加一場派對,離開前拿到瑪麗亞‧凱莉的試聽帶,現在,在同樣的時間內,我可以聽到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數百名歌手的音樂。現在,每一個經紀人都可以精準地告訴你,他的歌手在臉書和推特上擁有多少追隨者,而且能夠立即與他們聯繫。音樂的販售方式也開始出現可行的模式,像是YouTube和網路收音機等新的模式,開始為唱片公司帶來收益,雖然不是很龐大,但誠如道格‧莫里斯所言,這些終將匯集成為一條大河,成為音樂產業的未來。大多數人沒有看到這一點,因為他們只看到唱片的銷售一蹶不振,然而,現在所發生的諸多改變,終將把我們帶回最初的起點。
那便是:偉大的歌手和好聽的音樂總會爬上頂端。新的模式若能發揮作用,一切便都水到渠成。二00六年,愛黛兒(Adele)的朋友把她的試聽帶放上Myspace,這位英國歌手立刻吸引XL唱片公司(XL Recordings)的注意。他們把愛黛兒美麗的歌喉、好聽的歌、引發共鳴的歌詞、美妙的編曲、小號和偉大的節奏組,以及高明的行銷,全都組合起來,得到的結果,是兩千萬張CD的銷售量。認真的歌手,如愛黛兒和女神卡卡,演唱會門票總是銷售一空,連大型體育場都場場爆滿。孩子們隨時需要一個新的少年偶像,真正有才能的歌手,如小賈斯汀(Justin Bieber),自從在YouTube上被挖掘之後,便有機會往上爬,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的音樂放上網路,但是小賈斯汀的才華,也是直到他與亞瑟小子簽約,在唱片公司的大力宣傳下才逐漸發揮。
因此,回想過去,我必須說,這一系列的發展其實很有趣。並不是說iPod出來之後,舊的遊戲規則就不再適用,必須改用新的遊戲規則,事實上,並沒有一條分界線明確區隔二者。對唱片公司來說,尋找藝人和音樂版權的過程依然不變,你找到一個火花,不論它出現在哪裡,臉書、YouTube、iTunes、Instagram,然後用力搧風,讓它發展成為燃燒全球的火焰。音樂的內容和偉大的歌手依然是主宰一切的王者,過去如此,未來也將如此。不同的是,現在人人有機會,音樂內容也就包羅萬象,在這樣的風景中,我們更需要有人幫我們篩選,找到這個寶貴的火花之後,還要懂得以專業的技巧替它搧風,幫助它發光發熱,就像當年的唱片公司一樣。
摘錄1 前言
本書的每一章,都以一整頁的歌名做為開頭,編排並無先後順序。每一首歌都曾深深鼓舞著我、塑造了我,一同譜出我的生命樂章。
這些歌、這些旋律、這些歌詞,有些儘管簡單易懂,卻都曾經幫助我成就事業、成就今日的我。
看完這本書,你便已縱覽整個音樂庫的收藏,這些音樂,對我的一生具有重大且深刻的影響,從貓王到iPod的這段時期,無疑是音樂史上最輝煌的一頁。有些章節末的「親朋好友老實說」,則從不同的角度來詮釋這段輝煌時期的種種事蹟。
我知道各位很想知道我與瑪麗亞、麥可、布魯斯和比利‧喬之間的關係,而活躍於...
目錄
前言
第一章青澀年少
第二章初生之犢
第三章前奏
第四章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第五章撥雲見日
第六章出奇制勝
第七章無事生非
第八章無可救藥
第九章孤注一擲
第十章無言的結局
第十一章十億美元的歌
第十二章拉丁風暴
第十三章木馬屠城
第十四章第三回合開始
前言
第一章青澀年少
第二章初生之犢
第三章前奏
第四章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第五章撥雲見日
第六章出奇制勝
第七章無事生非
第八章無可救藥
第九章孤注一擲
第十章無言的結局
第十一章十億美元的歌
第十二章拉丁風暴
第十三章木馬屠城
第十四章第三回合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