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吳哥窟前幾乎對其毫無了解,還好我去的時候維修工作尚未完全進行,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欄杆阻礙,而且六天也差不多夠,夠我到各處拍了許多照片,記得我還帶了兩台相機。去了之後對吳哥窟大為讚嘆,它的建築與雕刻之偉大及精緻簡直是不可思議,可惜天色並非十分美好,吳哥窟長廊的浮雕壁畫有些難以感光,用閃光燈又破壞照片品質,實在頭痛,回家後又聽說巴戎寺的壁上浮雕也非常精彩,結果我一張也沒拍到,實在後悔。
第一次去吳哥住在一間法國風味的旅館,十分享受,房間的浴室裡有一個大浴缸,幾乎像游泳池,雙人房又大,早餐還可隨意點餐,中式、柬式、西式、特別有道地的法式餐點,下午又有精緻點心及咖啡,而且我們六人就成團,還配有當地的華人當導遊,他也是年輕人,國語也說得好,最後一天還帶我們去一家高檔西餐廳吃正式西餐,不要看柬埔塞窮,這些餐點可道地得很。想想我們可能賺到了,因為那時許多旅館還正在蓋,旅客也還沒那麼多,讓我們遊興大發。
記得有一天晚上突然發覺我的登山鞋開口笑了,而且隨時間而分解中,才曉得有一種鞋的材質久不穿會分解掉,結果只好到宣粒街上買一雙新鞋,雖然是山寨版倒也穿了許久,最重要是價格也不貴。最後一天晚上又去買了一條圍巾,才一塊美金,第二天同行者看到我的圍巾如此美麗,再衝出去買了N條作紀念品,這次唯一的遺憾是沒有買咖啡,可見那時我對咖啡還沒上癮,過幾年到羅馬才買了好幾包金牌咖啡,讓導遊吃了一驚。
回家後,我買了許多本有關吳哥窟的攝影書,最貴的一本精裝版大書是Jon Ortner 拍的(ANGKOR),裡面的照片真是精美,還有名攝影家Steve的書,連漫畫書也看得津津有味。在網路上找相關資料可是相當花費時間,一個人哪有這許多時間一一查對,如果不察,內容可能會良莠不齊〈請看參考資料〉。將來找一天想再去一次吳哥,特別要去女皇宮、巴容寺及吳哥窟的畫廊,要帶大型相機對浮雕作選擇性拍攝,希望能再出一本書以饗讀者。
最讓我念念不忘的是三個地點是:〈一〉吳哥窟、〈二〉巴戎寺、〈三〉女皇宮。
最讓我念念不忘的是三個地點是:〈一〉吳哥窟、〈二〉巴戎寺、〈三〉女皇宮。
吳哥窟是印度世界的中心須彌山在人間的具體呈現,不再贅言。
女皇宮〈班特詩蕾寺,Banteay Sri〉
據碑文所載,女王宮始建於公元967年,於吳哥王朝闍耶跋摩五世統治時期建成,原名「濕婆宮」,供奉溼婆神(Siva),塔基及兩側的神龕和門樓上,都是千姿百態的浮雕,內容大多是記載古代高棉人民的生活情景和抵禦外族侵略的戰鬥場面,女王宮是當時吳哥唯一非國王所建的主要廟宇。女王宮大量使用紅色砂岩作為的建築材料,這種材料可以被像木頭一樣雕刻,最為知名的是其精緻的砂岩門楣和山形牆,山形牆跨立於四方形的門框之上,女王宮的山形牆比起門框來顯得特別大,氣勢磅礴,在陽光照耀之下閃現出燦爛的粉紅色,在高棉建築史上,女王宮第一次將神話故事雕刻在山形牆上。女皇宮又稱為「女人的寺廟」,嬌小精緻,而且廟門又不高,人人要微微彎腰敬謹而進,女皇宮的浮雕被稱為是吳哥窟藝術的珍寶(Jewel of Angkor Wat)。
巴戎寺〈Bayon〉
從外觀上看,巴戎寺是一座金字塔形建築,最高處是一座塗金的圓形寶塔,它建在兩層空心的台基之上,每一座寶塔上四面佛的原型就是阇耶跋摩七世本人,他就是菩薩。巴戎寺的迴廊壁畫也十分精采豐富,從王宮征戰到市民生活應有盡有,巴戎寺最著名的是刻在塔身的巨大的四面觀音像,象徵著當時高棉王國的強盛。
因為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 篤奉佛教,整個寺廟採用佛教教義的須彌山(世界的中心)為概念而起造,54座佛塔均為巨大的四面佛雕像,佛像為典型高棉人面容,據說是建造巴戎寺的神王阇耶跋摩七世的面容,軒昂的眉宇、中穩的鼻樑、熱情的厚唇、慈祥的氣質,國王的微笑反而勝過建築物本身的宏偉,而成為旅客最深的印象,難怪會被其後代子孫也稱為「高棉的微笑」。拍攝巴戎寺,應避開中午時間,因為斑駁的巨石沒有層次,在直擊的陽光下就更沒什麼看頭,傍晚時分遊客稀少,光線柔和,比較適合拍照。
澳洲考古學家達米恩‧伊凡斯〈Damian Evans〉利用空中雷射掃描技術稱為Lidar,來描繪吳哥地區,他的結果於2016年6月13日在英國倫敦的皇家地理協會發表,在森林底下接近吳哥窟地區的中世紀城市範圍,要比我們以前所知的大得多,對於了解世界上最大宗教建築群的文明投下新的視野。此計畫已經進行了許多年,第一次可以以非常精確的尺度來觀察某些地方,2012年發現接近吳哥窟有古代廟宇城市Mahendraparvata的存在,只有到2015年時才能更詳細地分析。Lidar可以透過樹木及各種植物來進一步掃描,使得將來的挖掘工作更正確和減少時間的消耗,因此新的地圖就像是整個吳哥王朝城市詳細的街道圖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