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學富(一九○一~一九八二)先生小傳】
帥學富,原名鏞,譜名學富,又名「覺悟」。民前十年三月初六月生。(光緒廿六年,歲次庚子)。祖籍江西奉新店上村,後移民鉛山石塘鎮。父宋康公業商,母祝氏,兄妹四人,先生行三,長兄學謙,次兄學經,七歲從舅祖父祝星恆讀私塾,星恆乃清末秀才,十一歲讀完四書五經,再插班進入石塘鎮縉紳胡仕松創辦的私立小學,十四歲畢業考入上饒信江中學。十八歲時赴滬讀書時,結識同鄉何無文(江西都陽人),承其介紹往上海環龍路四十四號,中華革命黨祕密機關所在地,填表宣誓入黨。時在(民國九年),先生恨軍閥禍國,矢志投筆從戎,歷盡顛沛於民國十一年到逹廣東,由何無文推薦擔任大元帥府警衛營司書,後調任東路討賊軍第四旅第七團二營仍任司書,(按:東路討賊軍總司令是許崇智,旅長龔豪伯,團長張定璠,營長陳與吾,副營長黃在璣。)不久升任排長,(連長莊孟雄),與旅部任司書的桂永清(率真)相交莫逆,民十三年升任營部中尉副官,由朱培德(軍長)保送入滇軍幹部學校受訓,受知於黨代表廖仲愷夫婦。同年夏,黃埔軍校成立,先生與桂永清相約應考,惟因滇軍幹部學校不准假,無法應考黃埔一期,只得於次年再入黃埔軍校幹部訓練班(後改敘為二期)。
畢業後,奉派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三師第八團六連中尉排長,(按:軍長蔣中正兼,師長譚曙卿,團長陸瑞榮,副團長徐庭瑤。)二次東征惠州之役,先生任攻城敢死隊隊長,帶頭攀竹梯拋擲手榴彈斃敵無數,攻克惠州,嗣以軍功擢升連長,華陽之役,又以寡敵眾,迭建奇功。
民國十五年七月九日北伐軍興,先生奉派任總司令部參謀處上尉參謀,追隨總司令蔣公督戰汀泗橋,等攻武昌時,先生建議將煤車改裝成鐵甲車,作攻城掩護,蒙總司令採納,一舉攻佔武昌城,厥功至偉。
先生於民國十五年十一月晉任少校,任北伐軍前敵指揮部聯絡參謀,後又兼任總司令部,俘虜管理處訓育股少校股長(處長楊虎),負責北洋軍貳萬餘俘虜的管理訓練,先生不辭辛勞啟導國家民族思想,散布革命意識,宣揚三民主義,所俘官兵大受影響,變革命的阻力為助力,實功不可沒。
攻佔南昌之後,先生將查封江西縣財政廳印公報的印刷機器,報請總司令批准辦理《江西日報》,從事三民主義的宣導工作。此時宋康公由鉛山趕來會晤,對先生的成就至為欣喜,惟希能做一任縣長,光耀門第。先生順從老父訓示,乃面稟北伐軍總司令參謀處長張定璠先生,承其函薦江西政委會主席陳公博,發表為樂安縣縣長,並兼任贛東黨務特派員,此時先生雖年僅廿五歲。但對縣政事務諸如處理訴訟、督催錢糧、巡緝盜賊、維持治安……都能得心應手、應付自如。九個月的縣長於十六年八月交卸。
民國十七年正月,先生去南京應考陸軍大學,雖被錄取,惟因應考者皆為黃埔一期至五期的同學,外文程度不夠,仍改為陸軍軍官學校附設軍官團,蔣中正兼團長,副團長黃慕松,團附馮軼斐,營長周耻,教官有黃國書、程天放、端木愷等先生。
民國十八年初,軍官團訓練期滿,先生奉派到蕪湖陸軍十一師六十二團任連長,(師長曹萬順,副師長陳誠,旅長李默庵,團長關麟徵,營長鍾寶善。)後調任五十六師三三四團團附(師長劉和鼎)。
民國十九年四月十八日,在上海法租界大馬路都益處川菜廳,與浙江嘉善籍的翁夢蘭小姐完婚,翁小姐幼隨父母客居上海,就學南洋女中,婚後操持家務,接待親友,出入應對,莫不井井有條,甚為識者稱羨讚佩。
廿三年又奉調贛東擔任樂平縣長,專司剿匪軍事,先生勵精圖治,建碉築路,武裝保甲,興學除弊,協調軍民,故能名遠播。廿四年五月間,有一我空軍雙座訓練機迫降樂平河邊,駕駛員羅中揚(來台後曾任空軍警衛旅少將旅長。)請求支援,此時樂平隣縣德興竄來共匪一股約二百之家,在縣界山谷集結,先生商得羅中揚同意,帶了迫擊砲彈兩枚,乘飛機前往搜尋,果見匪眾在樹下休息,乃將砲彈擲下,只見匪眾亂竄,將原圖犯境之災禍弭於先期。
民國廿五年春,湖北省主席楊永泰(暢卿)指名借調先生,赴鄂擔任匪禍猖獗羅田縣縣長,協助國軍戡剿股匪高廷俊,及到任所,發現鄂東駐軍卅二師梁冠英部內鬨甚烈,已頻分裂瓦解之危境,先生驚悉隱情,急赴漢口趕往南京晉謁楊永泰懇請趁此建議委員長,調梁冠英任軍事委員會參議,師長委該部旅長王修身升任,惟恐有變中央再密令衛立煌在豫、鄂、皖邊境布下重兵,暗中監視,始發布命令,終因防微杜漸,消弭一場變亂於無形,同時由於先生惟幄運籌,制敵先機,軍政配合得宜,終將匪部高廷俊部擊潰,先生忠勇機智,誠非常人所可企及也!
民國廿六年十二月十三日南京撤守,戰局日危,先生自忖身為軍人,應効命疆場,乃辭卸羅田縣長由葉啟賢繼之,被長沙警備司令丁炳權將軍堅邀為副官處長,副官處下有警備、偵防、總務、交際等科,轄有憲兵一營,步兵一營,以及特務大隊直接負責長沙城內外警戒及巡查,省會治安任務。就職未幾,就將久為頭痛的傷兵擾亂治安的問題妥善處理,使軍民和諧,不再齷齪生事。
一日,日機空襲長沙,警報尚未解除,偵防單位收得無線電報發射,經測試由長沙對河水陸州高級住宅區發出,先生全家此時亦住在水陸洲唐生智別墅中,乃派工作同志攜帶報務偵測器,就近偵測,測得電波由德國顏料商人韓德森家中發出。先生判斷德日已結同盟,日人藉德商關係蒐集情報亦有可能,且韓德森家中常有舞會,乃透過長沙顏料商人鄧若霖之仲介,與韓接近,俟韓女彌月晚宴舞會時,密派工作人員混進偵察,在韓臥室搜得發報機及密碼,一舉破壞國際間諜在湖南的總機關。先生因功於民國廿七年升任長沙警備司令部少將參謀長。任內又偵查出潛伏在長沙第九第七傷兵醫院內的漢奸十二人繩之以法。當時二千餘傷兵受鼓惑劫得步槍數百支,與警備部隊對陣槍擊,情況至為危殆,先生不畏艱險,在眾目睽睽下諄諄告誡,終於化暴戾為祥和,消除了一場災禍。然後暗中偵察,將真正滋事的漢奸揪出來。
民國廿七年十月,兼任長沙警備司令國軍一九七師師長丁炳權奉命率部開往湘、贛、鄂邊境的九宮山駐防,於是長沙警備司令由黃埔一期的酆悌接任。先生亦辭參謀長職務,暫任一九七師通訊處主任,旋被軍政部常務次長張定璠先生推薦,任軍政部騾馬採購組少將主任。
民國廿八年二月,先生抵達重慶,在江北西路口川鹽銀行倉庫樓上,成立軍政部騾馬採購組組部,布置就緒後即派人分赴各省設立分組採購騾馬,以供軍事需要之用。蓋此時川、康、黔、貴第地遍布民間道義社團,先生師事故國大代表張樹聲(竣潔)先生,深得「瓶鼎壺鑪」之奧旨遺訓,與承緒「無限皈依」之真傅,故工作推行至為順利。俟張竣老(樹聲)首倡忠義獻機運動時,先生不遺餘力的宣導捐募,個人經手捐獻了廿架之多,以報效師門,貢獻於國家。
民國廿九年,為日機轟炸仍遷騾馬採購組於萬縣瓦廠路,此時先生兼任三民主義青年團萬縣分團書記,又集資創辦《川東日報》,成立「青年團平劇服務社」與「青春話劇服務社」,凡萬縣公益及救濟事業需要籌款,都由二社公演義演,又創辦了一所職業學校,收容失業青年給予就業訓練,還在萬縣楊家街開了一座規模龐大的青年食堂,兼營旅館,對青年學生提供食宿的服務,生意非常興隆,但並不賺錢,因價美物廉,完全是服務性質。此外,更集合萬縣廿一個中學的體育老師,成立體育會,經常辦理各種體育比賽,先生這種熱忱服務的精神,對抗戰民心士氣有很大的鼓舞,對啟迪民智打開社會風氣更是功效卓著。
民國卅年,先生又奉兼萬縣警備副司令,凡到川東之黨政軍及各界人士,莫不以與先生結識為幸為榮。其中尤以湖海俠林仁人義士,更是口碑載道讚譽有加。先生忠肝義膽,豪邁灑脫,英勇絕倫,頗為時人欽佩景仰。
抗戰勝利,驛馬採購組奉軍政部命令撤銷,先生奉調軍政部糧秣司少將專員,兼軍糧稽核委員。不久隨軍政部還都南京,搭民生公司之民權輪順長江東下,途經雲陽,在右岸張飛廟外石崖上,刻有先生親書「義氣千秋」四個大字,顯明清晰,至為壯觀。
民國卅五年初,先生在上海兼任軍糧督察組主任,督促上海港口司令部對北平與瀋陽兩個補給區司令部的軍糧供需作業,並負責密查軍糧有無尅扣舞弊情形。
民國卅七年冬,先生奉調第十補給區副司令(司令黃壯懷),負責管轄上海、江蘇、江西、杭州、福建等地的軍需供應,此時中共已全面叛亂,總統府命湯恩伯為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陳大慶為副總司令,積極布署抗拒匪軍,先生更是殫精智慮、全力支應、惜徐蚌失利、兵敗山倒,大勢一發不可收拾,不得已轉進來台,先生任第六補給區副司令;仍積極支應舟山,大陳國軍的防衛作戰及轉進作業,後調國防部少將高參。
民國四十八年,限齡退役。次年奉王師凱令,參加台北市議員選舉,當選之後,急人之難,恤民之艱,重憲直言,協和府會,建言良多。
先生文筆犀利流暢,曾著有《清洪述源》(商務印書館出版),及《五車書室見聞錄》(益世書局出版)二書。《清洪述源》在香港曾被盜印易名為《中國幫會史》廣為發行。
先生晚年尤喜高爾夫球,數得長春組冠軍。
民國七十年,先生八十大壽,門生弟子親朋故舊集會慶祝,海內外及朝野人士踴躍前來祝賀,盛況空前。
越年四月,先生偶攖感冒併發宿疾,急診無效,延至五月十日夜九時四十分逝世。享壽八十有二。獨子化民,畢業陸軍官校卅六期,適任旅長駐守金門,將門虎子,克紹其後,女安娜、麗娜、海娜、慧娜各有所歸,一門賢孝,奕葉昌繁。同月卅一日,先生葬於台北新店安坑二城山。
綜觀先生一世,忠憤耿耿,義勇絕倫,妙運機權,不畏疆禦。誠匡時之猛將,不世的奇才,惜嚴訓改弦中途從政,未克晉寄專閫,盡展韜略,屏垣上國,痛剪奸讎,傾忱報國之志。然持讀完先生《清洪述源》及《五車書室見聞錄》警世之偉作,尤見先生畢生忠肝義膽,豪爽仁俠之風範。
先生早歲師事河北滄縣故國大代表張樹聲先生,深諳「瓶鼎壺罏」之奧旨遺訓,得承「無限皈依」之真傳衣缽,普門遞嬗,善緣廣結,生徒遍布海內外及社會各階層,其中尤多奇才異能之士,知名者有張葆正、李棠華、黃伯然、武志義、胡耀坤、趙玉崗、王仲三、崔星平、倪敏然、余天、田平春、傅世驊、周世棠、范繼德、伏萍、鄒心宇、許雪朋、何宇澄、張振源、王志強、鄧獻鯨、單享周、熊國清、唐興程……等人。
自序
當民國肇造之始,國內則軍閥肆虐,共黨倡亂,國外則有強鄰環伺,輒思瓜分,而日本軍閥更復恣其兇焰,時相困擾,自民國二十年「九一八」事變,乃至二十一年「一二八」事變,全國民眾深深烙印在心頭的慘痛,在蔣總統英明領導下,全國民眾充滿了愛國心,銳意埋頭苦幹、奮發圖強,想使我們國家,成為世界上最強的國家。
民國二十六年「七七」事變發生,是日本軍閥、有懼我們民族復興,國家富強,已逐漸走向成功之路,乃不惜在蘆溝橋點燃侵略之狼煙,而我厚蓄數年的精神力量,亦終於奠定了長期抗戰的國策,我最高統帥蔣委員長的英明決定,先以孤軍奮鬥,遏阻敵軍於山澤湖沼地帶,繼又與同盟國合作懲敵,終經八年的苦戰,始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
共黨利用我們對日抗戰的機會,與敵勾結,訂立祕約,採取所謂「平行運動」夾擊國軍,擴充實力,日本投降後,更劫收東北,製造叛亂,終於趁我失地新復,民困待蘇之時,勾結俄帝,竊據整個大陸。我政府自民國三十八年,播遷來台,為著雪恥復國,不敢一息稍懈的目標,就是想救出大陸七億同胞於水火之中,整軍經武,雖有突飛猛進事實,因要保密關係,不便在此暴露,而勵精圖治,則將臺灣寶島,建設為三民主義的模範省,耕者有其田,住者有其屋,院子前後栽花木,都市樓高十餘層,長途柏油快速路,家家有電視,人人車代步,九年義務教育,國民均可就讀,工業發展,人人就業,臺灣的人民,生活不但安定,幾乎偏於安逸享樂,而無復國懷鄉之念,遂使敵情觀念消失,戰爭的警覺鬆弛,如是一但臨戰,必當倉皇失措,恐怕招來無可抗拒的慘禍。總統蔣公昭示我們:「國民生活與戰鬥生活一致者強,相離者弱,相去者亡。」我們懍於大敵當前,雪恥復國之痛,自不敢忘,我們必須及時喚起國人同仇敵愾之心。我深夜常思,我們八年抗戰過程中,全國軍民無不拋頭顱、灑熱血,為神聖抗戰而奮鬥,但中共則包藏禍心,假借抗日為名,乘機坐大,到處襲擊國軍,破壞抗戰,使國軍前後應敵,備歷艱辛,始克有此勝利成果,又被共黨陰謀劫奪,假如不能反攻大陸,消滅共黨,那麼國民革命的成就,推翻滿清,建立民國,打倒軍閥,擊敗日本,只不過替朱毛共匪的叛國舖路而已,那我門無數的先烈是決不瞑目的。這種深仇大恨,國人身歷其事者,自當瞭如指掌。惟在大陸淪胥,政府遷台之後出生青年,尚不能盡知其究竟,而各級學校近代史之課程,復因時間關係,講授時亦不能窮其原委,我才決心寫了這本見聞錄,其中所述,都是東征、北伐、剿匪、抗戰的真實故事,根據我聞、我見,絕不憑空虛構,以偽作真,為了確切求真,不得不引出許多與故事相關的人物,這是迫不得已之事。這本見聞錄的故事,作為中華民國現代青年的警惕與參考。使其有所警覺,發揮雪恥復國的精神,造成文化復興再創造,政治革新再擴大,軍事建設再進步,討毛反共行動再開展,達成我們國力雄厚的實力,才是戰勝共匪,重振國祚的有力憑藉,來完成我們旋乾轉坤,復國建國的神聖使命。
(中華民國六十年四月一日/帥學富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