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我曉得寶塚歌劇團有超過一百年的輝煌歷史,但能給我一個五百字的介紹嗎?
A: 寶塚是個由約四百多名女性演員組成的歌舞劇團。許多現在觀眾熟悉的劇團特色,大約是從1970年代中葉起,也就是近四十年內才成形的,包括各組固定首席的明星制、音樂學校入學考試的高競爭率、生徒個人粉絲會。劇團在1913創立時只是少女歌唱隊,1924年就已擴大到分成三組,並使用超過3,000座席的大劇場表演。不過當時檔期不像現在很早就規劃排定,分組也不嚴格,為了演出需要經常互調演員或舉辦聯合公演。在二戰後期劇場關閉,戰爭結束後劇場重開,艱苦復興雖然有成,但接著受到電影電視等大眾媒體挑戰,經營上又陷入困難。幸好新作《凡爾賽玫瑰》不只成功反轉頹勢,還把劇團名氣與票房都推上新的巔峰。劇團順勢做了些改革,如推行明星制、改建新設備高規格的大劇場。邁入21世紀以來,劇團除了持續引進外國新作、更新演出風格以外,也努力利用新世代影像傳播媒體開拓新財源。近年則嘗試在台灣等亞洲鄰近地區開發演出機會,並從這些地方吸取新客源。
Q: 都是些誰在看寶塚?
不論是劇團公布過的統計數字,或者是到劇場實地觀察估計,寶塚的觀眾九成五以上都是女性。不過,日本音樂劇的女性觀眾比例偏高,一般也是八九成為觀眾女性,寶塚只是比例又更高而已。塚飯年齡大約以30至50歲之間最多,但高初中生、小學生也有,七八十歲仍然健步如飛、興高采烈來觀劇的阿媽更是不少。居住地區並不限於寶塚劇場所在的東京與大阪市附近,不少塚飯是通勤般從北海道、九州等地前來觀劇。塚飯有職業婦女,也有家庭主婦,打工族,學生。早期的台灣塚飯會戲稱日本塚飯為貴婦,但這大概是因為台日兩地收入與消費水準差距所造成的印象。實際上寶塚比大部分的日本大型音樂劇票價還便宜。
進階講座
〈新人公演〉
夾帶著2015年夏天在台灣公演大成功的餘威,首席明日海帶領花組全體組員,從十月初起在劇團本部的寶塚大劇場演出《新源氏物語》。穿上平安時期和服的明日海炫目奪人,兩個多星期以來2,500個座位的劇場天天座無虛席,席間不斷聽到觀眾讚嘆:「能見到如此俊美的源氏君再世,真是何等幸福啊。」不過,10月18日的這個晚上,上演的劇目雖然依舊是《新源氏物語》,觀眾期待的卻是另一位源氏君:柚香光。事實上,今晚不只主角換了人,連所有的角色也都換了,因為這一場演出是劇團特別安排的「新人公演」。
新人公演一般簡稱為「新公」。新公雖然一次公演期內只有一回,卻是寶塚圈內備受矚目的活動。除了臨時嚴重受傷、生大病等極少數例外,一組內的所有研七以下的生徒都得參加新公。研七(寶塚術語:入團第七年)的柚香光,已經是第三次擔任新公主演。演完這個新源氏物語,他就算「新公畢業」,身分從一組之內的下級生晉升到上級生,不用、也不能再參加新人公演。
寶塚歌劇團演出的特色之一是本公演時一組之內的80名組員都要上場,誰都不會閒到沒事幹。不過,一齣戲內有份量的角色怎樣都還是有限,剛入團的人得等兩三年才終於輪到個可以開口講話的角色,其實也是常態。對於這些連講過台詞的數目都屈指可數的下級生來講,新人公演儘管只有一個晚上,卻提供了「灰姑娘變公主」的機會。終於可以把前輩請到一旁去涼快,換自己上場來表現一番,怎不讓人雀躍與期待呢!不過,新公並不只是劇團安排來讓後生小輩們樂一樂、打發時間而已。生徒在新公拿到的角色與表現是否良好,可是對前途有重大的影響喔。
正式公演期間,下級生雖然上台的時間可能不多,但在後臺要負責的雜務可不少,從給上級生遞茶水、道具,到打掃公用浴室等等,都是下級生的工作。年級較高或特別被看好的下級生,有時本公演會被分到重要的配角。以柚香光為例,這次他在本公演要一人分飾二角,又要演源氏君的情人六條御息所,又要演源氏君的後輩兼情敵柏木。不只不空閒,根本是本公演的份量就有夠他忙了!在這種情況下,每天還得利用排練與演出前後的零碎時間準備新公,也就是說,除了六條御息所與柏木兩個截然不同的角色要揣摩之外,柚香光最起碼地也得背下整套源氏君的台詞、歌舞、走位。行有餘力,還要再揣摩源氏君的心境,深化演出時的表情與動作。這麼多的事情要做,別說是為了排練而在劇團內待到三更半夜,大概能好好睡一晚、吃一餐都是奢侈吧。
新人公演最早施行是1958年,至今已經快要60年了。不論它一開始的用意是什麼,現在已經成了培養劇團新人以及測驗他們將來性的最好方法。表面上看來不過是把場地、衣服借給下級生, 讓他們也嚐嚐鮮、享受一晚上台當主角的滋味。但事實上,每個下級生莫不全力以赴準備、戰戰兢兢上場,生恐搞砸了這個難得的表現機會。這種真槍實彈操演,比起什麼考試、打分,都還刺激。
看舞台劇有趣的一點是每天都可能發生細微的不同。塚飯們熱愛的茶餘飯後趣談之一便是生徒如何化危機為轉機,把舞台上的失誤轉化成讓觀眾難忘的獨有觀劇經驗。另一種樂趣是藉由台上演員日日不同的「進化」,坐在台下觀劇的我們也因此體會到角色與故事不同的面相或更深的意涵。
但是新公只有一場,它不像本公一演就是四、五十場。新人公演的台上,失敗了就是失敗,沒有扳回的機會,不能自我安慰一次比一次進步就好了。演出成敗如此明顯且對前途關係重大,事前的準備與過往的經驗卻都很有限,新公上場的壓力絕對是超乎常人想像之外的大。從這角度考量,新公除了鍛鍊明日之星所需要的超人體力,其實也在鍛鍊生徒們的抗壓力。
然而,不只台上,對身為新公主演等級、新人裡的「前輩」們來說,除了處理自己的緊張以外,還得處理一起演出的同期或「晚輩」們的情緒。寶塚同一個組的生徒長年緊密地一起生活、工作。如果說下級生有打雜的義務,那上級生也有在工作、生活上指導與照顧下級生的責任。不論未來周遭的新公演出夥伴裡面誰會升上首席,大家都是接下來一起打拼的戰友。提升表演能力以外,新公也是磨練大家EQ,加強團隊合作效率裡很重要的一環。
透過新公,生徒可以檢討自己適不適合繼續在劇團待下來,也多少可以預測自己的寶塚未來走向。除了2002年就任雪組首席的朝海之外,歷年來首席都在新公階段擔任過主演。換言之,新公主演幾乎是首席競賽的資格認證了。但有趣的是,新公主演次數多寡跟一個生徒後來有多厲害,並沒有絕對的關聯。新公主演四、五次以上的生徒,顯然是劇團重點栽培來作「未來棟樑」的人選。例如近年來超級人氣,2013年首次台灣公演主演的星組首席柚希禮音,就有五次新公主演的紀錄。但是像宙組第一代首席姿月以及月組首席真琴,雖然後來人氣「嚇嚇叫」,卻都只有一次新公主演紀錄。可見得劇團雖然重傳統,卻務實且不會墨守成規。畢竟,有的人早熟、有的人晚熟。天賦是要緊,但持續努力隨時改進,才是最終勝負的關鍵。而寶塚能百年不衰,持續吸引人的,不是個人成敗,而是在每位生徒身上所展現出來,不斷努力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