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當代繪畫與水墨交織的新植物圖鑑。
中國當代藝術家譚軍,繼《浮生葉子》、《幽國》後,一本穿越時空的作品集。
既擊穿靈魂又空空無物,既昭然如夜裡的閃電又遁於無形。
本書是中國當代藝術家譚軍的第四本作品集,以植物作為繪畫主題的當代水墨創作,表達一種超越時間的永恆,也更透徹地展現生命的節奏與內涵。。
在《薄物誌》當中,譚軍繪出了植物天真、自然的一面,各式各樣的姿態,或是小巧玲瓏,或是舒展坦然,觀看這批作品,時間彷彿被靜止了一般,一如譚軍繪畫中強烈表達出的詩意與哲學性。本書是極其純粹的藝術家與藝術、描寫對象之間的相望,如同譚軍總在文字間堅持道,他不希望強加任何概念、意見、或任何其他形式的藝術主義,而僅以繪畫本身轉換一種神秘且強烈的詩意-〈薄物誌〉顯現植物之美源自天然天真,無意與時間生死對抗的豁然心境,進而反照人類與生命的本質,一如譚軍自述:「植物之美也源自她們無限豐富的品類和她們各自的細節,豐富到每個單獨的人類個體若是不借助他人的眼睛或畫筆根本無從了解多少。每個時間有限的人只能拿出更有限的時間停留在那些『無用之物』上,不知道要忽略掉多少咫尺之內的驚喜和幸福,人就是這樣一種存在。」
作者簡介:
譚軍,1973年生,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是中國極受關注的中堅輩當代藝術家。重要個展包括2008年於上海美術館舉辦的「異語者」,作品並曾於中國重要機構展出,包括北京今日美術館、民生現代美術館。過去出版畫冊有《游離》、《浮生葉子》、《幽國》。
推薦序
推薦序-
中國當代書法家 許炯
我幾乎參與了譚軍在亦安畫廊的所有展覽和作品集的策劃,所以我很鄭重地自豪於譚軍作品的熟識程度以至於對《薄物誌》竟然產生了自我意淫式的胡思亂想:為每一件寫一首詩題一個跋。就像古代繪畫作品中的冊頁形制,一則畫對應一則題跋,以冊頁的形式裝裱在一起,明•董其昌的《秋興八景圖冊》既是如此。
當展覽最終呈現出來的時候了然,絕不是這樣的!
《薄物誌》成就了一種新鮮的視覺,這視覺不是作者特地加入新的構圖或模式,因為譚軍作品本身的視覺形象已十分豐滿和突出;亦不是作品出現了新的題材、內容和手法,植物系列其實貫穿了譚軍創作的以始至今,所以這股新鮮感是來源於內心的。一次回歸,又見初心。其實這種藝術經驗之於很多大藝術家身上都有所見聞,但往往是痛徹心扉的改變,洗心革面,或是人生發生了重大的變故,涅槃重生。而譚軍的這次回歸式的創作沒有那麼大的動靜,很輕鬆,甚至是恬淡的。如同經歷了一場旅行,在遊歷結束時回到起點,那麼我們修整一下,把前面看過的風景放下,繼續開始下一段旅程而已。一句放下解釋了為何《薄物誌》如是的全部了,而我想為作品寫詩寫跋的想法就是沒有放下的樣子。
同時,《薄物誌》還是譚軍一貫的材質、繪法、裝裱,包括本人的思索和完成作品的過程,這一起都很接近於東方哲學式的,禪式的我不語,而我就在那裏。這是很智慧且很地道的東方藝術。但事情的真相是,站在《薄物誌》的展廳裡,你會有西方藝術家展覽的既視感,我覺得這也是此次展覽成功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我和譚軍開玩笑說,《薄物誌》辦在白立方的空間裡面也完全成立,《薄物誌》的作品旁邊掛一張培根也毫不違和。我現在想董其昌的冊頁放在那裡展應該是不合宜的吧。
推薦序-
中國當代書法家 許炯
我幾乎參與了譚軍在亦安畫廊的所有展覽和作品集的策劃,所以我很鄭重地自豪於譚軍作品的熟識程度以至於對《薄物誌》竟然產生了自我意淫式的胡思亂想:為每一件寫一首詩題一個跋。就像古代繪畫作品中的冊頁形制,一則畫對應一則題跋,以冊頁的形式裝裱在一起,明•董其昌的《秋興八景圖冊》既是如此。
當展覽最終呈現出來的時候了然,絕不是這樣的!
《薄物誌》成就了一種新鮮的視覺,這視覺不是作者特地加入新的構圖或模式,因為譚軍作品本身的視覺形象已十分豐滿和突出;亦不是作品出現了新的題材、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