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18 項符合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1: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 探討政治的哲學之路

的圖書
最新圖書評論 -  目前有 3 則評論,查看更多評論
 政治並不像我們想的那麼理所當然...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6/07/24
政治並不像我們想的那麼理所當然 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 所使用的的制度 是千百年來無數的哲學家不斷思辨而產生的 這本書用簡潔有力的文字帶領我們深入思考每一個政治制度中的哲學理念 也摘錄了古今哲學家的著作 生動的排版讓這本教科書十分容易閱讀 我一直相信 哲學應該是...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1):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探討政治的哲學之路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1):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探討政治的哲學之路

作者:侯貝等人 / 譯者:廖健苡 
出版社:大家出版
出版日期:2016-05-11
語言:繁體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圖書名稱: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1: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 探討政治的哲學之路

內容簡介

關心政治,是政治狂熱?還是正常公民應有的樣貌?
人民的訴求,是否可用激烈的方式來達成?或是該以維持社會日常運作為優先?
「小確幸」的生活,可以脫離政治處境而存在嗎?

  以扎實的哲學閱讀、深刻的辯證和討論,裝備自己的政治信念。
  當現實處境遭遇問題和衝突,才能無畏地捍衛自己的政治行動!


  本書帶領你發現問題,提出政治哲學的各種命題;從一般看法開始,陪伴讀者逐步反思。看不同時代的哲學家,如何回應相同問題,由現實生活中的事件或作品(時事、文學、戲劇、電影、藝術等),進一步反思政治帶給人民的正反效益。

  從「社會」的定義和功能、從人類社會中「交換」的本質和優劣、從「國家」的目的和運作、從「正義與法律」的攻防,全面了解政治的本質。

  我們需要這本書,將這塊土地上簡化、情緒化、挑起對立的政治意見,導入具備思辨和對話能力的政治素養。這是一套連結哲學思考與現實處境的哲學思想讀本,讓你全面了解法國人探討政治、道德、主體、文化和真實的哲學之路!

  【看歷代哲學家如何回應相同問題】

  ◆政治必然涉及權力鬥爭嗎?若然,權力的競爭是否應有更高目的?

  馬基維利認為,作為政治,只要目的正確,可以不擇手段。盧梭認為,政治行動必須以公共普遍利益為目標。柏拉圖認為,政治必須經權力分配,才有辦法為公共利益服務。

  ◆政治作為眾人之事,該用什麼方式選出什麼樣的人,才最適合管理眾人?

  西塞羅認為,必須由最優秀的人來治理;龔斯德認為,需由公民委託來制定法律的權力;托克維爾更提醒,必須讓公民對政治感興趣。

  ◆「表演」若是政治的要素,目的是什麼?

  傅柯認為,公開懲罰,是為了展現王權的戲劇性安排;漢娜.鄂蘭認為,政治行動之所以要讓所有人看見,是為了使人記住;德布雷則提醒,科技演變改變了權力的運作。

  【哲學教育QA】

  ◆哲學教育的目的為何?
  培養出思考不受綁架、情緒不受操弄的人。

  ◆培養出這樣的人有什麼好處?
  避免國家透過教育進行缺乏反思的道德規訓,以免教育淪為馴化人民的意識型態灌輸工具。

  ◆台灣的義務教育沒有這樣的功能嗎?
  台灣一直以來都只有道德教育,沒有哲學教育。近十年來雖逐漸有哲學教育,卻仍是零散的選修科目,沒有系統性的必修科目。

  ◆法國高中哲學教育的特點在哪裡?
  開放性。儘管有既定範圍,卻沒有明定內容,也沒有特定的課程組織與規定的進度。

  ◆其範圍是?
  系統性探討主體、文化、理性與實在、政治、道德這五大主題,並且由古希臘、中世紀、現代以及當代哲學家的作品來回應這些主題。

  ◆這本哲學教材的特色是?
  納入時事、電影、小說、藝術作品提出的哲學意見,提供生動切身的思考素材。

本書特色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全系列書名(陸續出版)
  《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探討政治的哲學之路》
  《人能自主選擇而負擔道德責任嗎?──思考道德的哲學之路》
  《我能夠認識並主宰自己嗎?──建構自我的哲學之路》
  《文化是讓人脫離本性還是實現本性?──思索文化的哲學之路》
  《人的理性所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條件?──探討真實的哲學之路》

名人推薦

  沈清楷/輔仁大學助理教授、哲學星期五創辦人
  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黃益中/《思辨》作者、熱血公民教師
  朱家安/哲學哲學雞蛋糕主持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侯貝(Blanche Robert)

  主編,哲學教師
 
波瓦攸(Hervé Boillot)

  上塞納省安東尼市立笛卡爾高中(Lycée Descartes d’Antony)哲學教師。
 
馬崒威(Charles Mazouer)

  布盧瓦省德瑟涅高中(Lycée Dessaignes)哲學教師。
 
季亞莫(Patrice Guillamaud)

  杜爾省笛卡兒高中(Lycée Descartes)哲學教師。
 
拉榆荷(Matthieu Lahure)

  格勒諾布爾省珊波黎庸高中(Lycée Champollion)與歐克雷高中(Lycée des Eaux Claires)哲學教師。
 
拉赫(David Larre

  斯坦省育逖婁高中(Lycée Maurice Utrillo)哲學教師。
 
勒篤(Aurélie Ledoux)

  維爾農省杜梅奇爾高中(Lycée Georges Dumézil)哲學教師。
 
蒙吉尼(Frédéric Manzini)

  卡尚省艾菲爾高中(Lycée Gustave Eiffel)哲學教師。
 
德歐立尉哈(Lisa Rodrigues de Oliveira)

  康城省馬烈赫伯(Lycée Malherbe)高中哲學教師。
 
蜜荷撒莉(Tania Mirsalis)

  薩赫賽勒省盧梭高中(Lycée Jean-Jacque Rousseau)中學哲學教師。
 
波嵐(Larissa Paulin)

  布里區旭希省哥倫布高中(Lycée Christophe Colombe)哲學教師。
 
竇荷多‧虹帛(Karine Tordo-Rombaut)

  安錫省貝托葉高中(Lycée Berthollet)哲學教師。

審定者簡介

沈清楷

  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專長為當代法國哲學、政治哲學。哲學星期五發起人、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PHEDO)發起人。

譯者簡介

廖健苡

  淡江大學法語系、法語所,比利時達文西高等學院交換學程、法國里昂第三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碩士。現為自由譯者以及法文文化活動翻譯。哲學星期五核台北策畫人之一、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PHEDO)會員。
 

目錄

第一章 政治哲學導論──
政治可否是為尋求普遍利益,而非為個人服務,成為有別於競爭的事務?


【問題思考】
問題1    政治只是權力鬥爭嗎?
1. 征服與行使權力常會尋求激進的手段
2. 只為了自保的政權不具正當性
3. 權力競爭應該是為公共利益服務
問題2    政治是眾人之事嗎?
1. 必須由最好的人來治理
2. 人們將自己權力委託出去,而制定法律與管理國家
3. 必須讓公民對公共事務感興趣

【哲人看法】
問題1    政治只是權力鬥爭嗎?
1.馬基維利:政治,「只要目的正確,可以不擇手段」
2.盧梭:政治行動必須以公共普遍利益為目標
3.柏拉圖:需經權力分配來服務公共利益
問題2    政治是眾人之事嗎?
1.西塞羅:必須由最優秀的人來治理
2.龔斯德:公民委託制定法律的權力
3.托克維爾:必須讓公民對政治感興趣
問題3    政治一定要用演的嗎?
1.傅柯:懲罰行為中王權的戲劇場面安排
2.鄂蘭:政治行動之所以要讓所有人看見,是為了讓人記住
3.德布雷:科技演變改變了權力運作

【延伸思考】
政治科學──什麼是最好的政治體制?
西塞羅:最好的政體——混合式的政府型態
電影──是否應該相信政治?
《華府風雲》:政治可信嗎?
哲學時事──民調是民主的工具還是民主的失控?
羅蘭.凱羅爾專訪
1.問題探討:「是否該相信輿論?」
2.問題探討:「民主,是由輿論決定嗎?」

【哲學練習】
【綜合整理】

第二章 社會──
我們能感受到社會對我們造成的影響,但我們真的了解社會是什麼嗎?


【問題思考】
問題1    為什麼要進入社會?
1.為了在公正的法律下共同生活
2.人類活在社會中是為了交換
3.為了學習共同生活
問題2    社會是否控制其成員?
1.社會決定其成員的生活條件,以及如何行動與思考
2.各個個體能生產,並重複產出他們自己的社會
問題3    社會能夠阻止衝突嗎?
1.社會無法阻止衝突,因為社會建立在衝突之上
2.社會應該為個體之間衝突負起責任
3.社會透過調節以平息衝突
問題4    為了尋求幸福,我們應該要逃離社會嗎?

【哲人看法】
問題1    為什麼要進入社會?
1.亞里斯多德:社會是幸福的條件
2.斯密:社會對交換是必要的
3.康德:社會解決人類的矛盾
問題2    社會是否控制其成員?
1.涂爾幹:社會對我們具有強制力
2.黑格爾:個體有隸屬於社會組織的需求
3.布爾迪厄:家庭是難以界定的社會對象
問題3    社會能夠阻止衝突嗎?
1.卡斯特:沒有不經抗爭或辯論而獲得的社會福利
2.呂格爾:公共服務機構是否是對抗衝突與冷漠的保障?
3.傅科:排除是否往往不著痕跡?
問題4    我們要逃離社會才能幸福嗎?
1.盧梭:汲汲營營而犧牲生命
2.尼采:「成為自己」是社會晚近的發明
3.莫里哀:虛偽的教訓
4.佛洛伊德:「好的教育」無法保證幸福

【延伸思考】
人文科學──「經驗」在社會學中的地位為何?
婕曼.媞嫆:重新定義了社會學的關鍵與方法
電影──團結互助是烏托邦嗎?
《溫心港灣》:透過多種反差來加深社會性對比

【哲學練習】
【綜合整理】

第三章 交換──
任何東西都可以買賣?


【問題思考】
問題1    為何要交換?
1.人類交換財物與服務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2.人類交換是為了建立社會關係
3.交換回應著互助共融的情感
問題2    交換有助於和平嗎?
1.對話取代相互攻擊
2.商業交易是和平的根本,但也會造成貧苦
3.交換根植於社會秩序的基礎:社會契約

【哲人看法】
問題1    為何要交換?
1.休謨:相互的利益是人與人之間交換的唯一動力
2.牟斯:交換作為總體供應體系
3.卡耶:交換,是為了要擁有對象還是成為主體?
問題2    交換有利和平嗎?
1.呂格爾:以討論對抗暴力
2.孟德斯鳩:商業交易為人們帶來和平
3.盧梭:社會建立在一份欺騙的合約之上
問題3    金錢能促成公平的交換嗎?
1.亞里斯多德:貨幣有利交換與社會和諧
2.洛克:金錢財富不均等並無不公平
3.馬克思:在薪資交換制度下,勞工受到剝削
問題4    人類可以活在沒有交換的世界嗎?
1.李維史陀:論婚姻如同交換
2.馬克思: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

【延伸思考】    
人文科學──個體在社會科學中的地位為何?
 亞當.斯密:自私自利是交換的動力
哲學時事──代理孕母
為什麼需要「生物倫理法」?
愛嘉辛斯基與歐吉安專訪
為他人設想
繪畫──利息借貸應該受到譴責嗎?
梅季思,《放高利貸的與他的妻子》,1514。

【哲學練習】
【綜合整理】

第四章 國家──
起身反抗國家的極權統治是否是對的呢?


【問題思考】
問題1    國家是為眾人服務的嗎?
1.國家對公共財產負責
2.國家應是源自社會「契約」
問題2    國家如何行使它的權力?
1.好的指揮可能涉及惡的手段
2.國家使人相信追求公共利益
3.國家使用暴力的權利
問題3    社會應該要限制國家的力量嗎?
1.組織構成取決於社會條件
2.公民不服從
3.國家是否無用?

【哲人看法】
問題1    國家是為眾人服務的嗎?
1.霍布斯:在服從契約下,國家確保安全
2.史賓諾沙:作為契約的一部份,國家對所有人民進行救贖
3.盧梭:作為協議的一部份,國家將自由與平等法制化
問題2    國家如何行使它的權力?
1.馬基維利:為了保有權力,要知道如何操弄民意
2.馬克思與恩格斯:國家利用集體信仰
3.韋伯:現代國家使用理性權威
問題3    社會應該要限制國家的力量嗎?
1.孟德斯鳩:政府的類型取決於社會的狀態
2.洛克:國家沒有權利剝奪任何人的自然權利
3.羅爾斯:在民主國家中的公民不服從
4.羅斯巴德:國家危害到個人的自由
問題4    國家是否能保護思想自由?
1.史賓諾沙:國家不能禁止自由思考
2.康德:批判性評論要能夠增進公共討論
3.哈伯瑪斯:相互了解與意見表達
4.諾齊克:不是只有一種烏托邦

【延伸思考】
文學──是否該對所謂的「理想國家」有所警惕?
喬治.歐威爾,《動物農莊》,1945
            
【哲學練習】
【綜合整理】

第五章 正義與法律──
正義:一種概念與制度


【問題思考】
問題1    合法化的不平等是否存在?
問題2    合法就一定符合正義嗎?
問題3    法律是強權的工具或是弱勢的防禦?

【哲人看法】
問題1    合法化的不平等是否存在?
1.亞里斯多德:正義是合乎比例的平等
2.孟德斯鳩:極端平等的危險
3.羅爾斯:正義的兩個原則
問題2    合法就一定符合正義嗎?
1.黑格爾:論復仇與懲罰的差異
2.多馬斯.阿奎那:不合法也可能是對的
3.梭羅:遵守法律前先聽自己的良心
問題3    法律是強權的工具或是弱勢的防禦?
1.柏拉圖:法律是弱者對抗強者的工具
2.巴斯卡:正義是最強者的法律
3.康德:法律具有強制性
4.盧梭:國家的法定權力從何而來?
問題4    國家是否有權決定公民的生或死?
1.貝卡里亞:沒有人能將殺人的權力讓渡給他人
2.盧梭:公民的生命對國家是有條件的贈禮
3.傅柯:從死刑的權力到生存的權力

【延伸閱讀】    
文學──正義是否遺忘了原諒?
雨果。《九三年》,1874。

【訪談】       
【哲學練習】
【綜合整理】
 

推薦序       

  每年六月,法國有60幾萬高中生參加長達四小時的高中哲學會考筆試之際,近年來,台灣媒體也同時瘋狂轉貼會考題目,引發許多討論,許多台灣讀者在欣羨之餘,不乏因為舶來品、法國,形成許多異國遐想之外,也趁機宣洩著對當前台灣作文考題的不滿,而法國高中哲學會考題目的開放性,不禁讓人比對過去台灣在黨國體制下高中聯考必考的「三民主義」或是目前還存在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似乎,台灣也應該有這樣的哲學會考?

  我們常教學生或孩子思考,又害怕他們因為懂得思考而不服從管教,因而扼殺了思考。會用「不要想太多」來規訓他們生命的奔放,因此教他們思考是危險的,因而,哲學是危險的,因為它要求思考,思考那不被思考的事情!因為學會思考,他們會頂嘴、反駁、要求合理。但是,轉念一想,如果透過思考尋找理由彼此說服與溝通,不會因為學生或孩子會頂嘴不受教,他們可能在思考過程中學習著如何傾聽與溝通,而大人只要放下身段,不以權威自居,將會成為他們未來最好的對話者與忘年之交;大人也可以從他們的真摯,反省我們的世俗,學習到我們可能早已遺忘的純真。因此,重點不是「不要想太多」,而是「怎麼想」。哲學教育也不停留在怎麼想,因為,思考在某一刻會觸發行動。

  法國高中存在著一個耳熟能詳的謠傳,在上了一學期的哲學課之後,哲學老師教導如何找出問題意識,針對一般看法提出反思,形成定義後,進行正反論證、旁徵博引等等……。期末考到了,老師出了一個題目:何謂風險? 並規定如何作答、答題時間、評分標準。但是,卻有位學生以很快的速度交卷,並得到了最高分。為什麼?在考卷上,他只寫著一句話:「這就是風險」。這個故事後來也有其他不同版本:「何謂勇氣?」、「何謂大膽?」。這個故事後來也被拍成電影,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發揮創意,對自已所思考的事情,還要勇於承擔行動的風險。當然,只有第一個人是勇氣,其他就是毫無創意的重複、模仿。

  如果「何謂風險?」這就是法國高中哲學會考題目,可能就小看了這個背後的規畫了,因為台灣國小一般作文的考題,也可以出這樣的題目。

  先看一下2015年【文學組】、【科學組】、【經濟社會組】與【科技組】四組的考題,每組都有兩題論文寫作加上一篇文本分析。分別如下:

  【文學組】

  論文寫作

  第一題:尊重所有活著的存在,是一種道德義務嗎?
  (Respecter tout être vivant, est-ce un devoir moral?)

  第二題:我是我的過去所造成的嗎?
  (Suis-je ce que mon passé a fait de moi?)

  文本分析: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節選,1840

  【科學組】

  論文寫作

  第一題:藝術作品一定要有意義嗎??
  (Une œuvre d'art a-t-elle toujours un sens?)

  第二題:政治可以迴避人們對真實的要求嗎?
  (La politique échappe-t-elle à l'exigence de vérité?

  文本分析:西賽羅《論占卜》節選,西元前1世紀

  【經濟社會組】

  論文寫作

  第一題:個體的意識只是其所處社會的反映?
  (La conscience de l’individu n’est-elle que le reflet de la société à laquelle il appartient?)

  第二題:藝術家的創作是可被理解的?
  (L’artiste donne-t-il quelque chose à comprendre?)

  文本分析:史賓諾沙《神學政治論》節錄,1670

  【科技組】

  論文寫作

  第一題:文化造就了人類?
  (La culture fait-elle l’homme?)

  第二題:人若不自由也可能幸福嗎?
  (Peut-on être heureux sans être libre?)

  文本分析:休謨《人類理解論》節錄,1748

  但是光看題目的深度或難度與多樣性,讓人好奇這些題目基於什麼樣的「課綱」,或是根據什麼課程內容的編排。什麼樣的教學過程,才可以使學生知道如何作答?由於法國教育部提出一綱,加上考試,法國坊間充滿著琳瑯滿目的哲學教材,這個哲學課綱訂立著重在五大主題、哲學家、重要的觀念區辨。(見文:【法國高中哲學課綱】)

  法國高中哲學教育的重點可分為 「觀念」與「作者」兩種。在觀念方面,「普通會考類別」主要分為五大範疇:主體(自我認識)、文化、理性與實在、政治、道德;透過這些基本概念,再擴大延伸出其他如平等、感覺、欲望、語言、宗教、表現、國家或義務等觀念的思考。根據不同的學科、斟酌比重。除了觀念之外,學生們也須研讀作家或哲學家的作品,畢竟閱讀這些作品對於瞭解哲學是很重要的。課程提供了一份會考範圍的哲學家清單,裡面共有57位作者, 從時期來分,可分為「古希臘羅馬到中世紀」(從柏拉圖到奧坎,共15位作者)、「現代」(從馬基維利到康德,共18位作者)和「當代」(從黑格爾到傅柯, 共24位作者)等三個時期。除了古代到中世紀很難用現代國家的概念來區分外,現代、當代兩個時期的42位作者中,有19位是法國人、10位是英國人或以英文著作、9位德國人,以及4位歐洲其他國家的作者。

  法國高中哲學教育,不從哲學史教起,因為將哲學做為跨越人文學科的基礎知識,以及培養公民思考能力的教育。法國的教科書出版業者,根據上述的原則,逕行撰寫,這冊法國高中哲學政治篇即是這五大主題其中之一。

  細看政治篇的編排結構,從「一般看法」和「思考之後」兩種看法的「對比」開始,因為,思考起於對於生活周遭以及刻板印象的反省開始。接著試圖為政治找出「定義」,再從定義找出「問題意識」,並在整個陳述的脈絡中,不斷地點出「關鍵字區分」。從幾個大問題中,再細分出幾個更小問題,藉著哲學家們不同觀點的「引文」,一方面回到原典閱讀,另一方面,閱讀是為了分析這些觀點的「論據」。因此,面對哲學家,他們並非被當作大師來膜拜,因為盡信書不如無書,偶像崇拜不是教育的目的,這些哲學家的文本只是用來作為思考時正反意見的參考以及擴充思考的深度與廣度。並藉由「進階思考」、「延伸思考」,去反思政治現實,並輔助以電影、繪畫、歷史、新聞報導、文學等不同例子,從而再次深化問題意識,以便讓哲學的反思,能夠進入到某種具體情境中來思考。

  比如說:「一般看法」政治是權力鬥爭,政客政治?似乎它不能代表政治的全部,在「思考之後」,如何回到政治作為共同生活之治理的初衷;但是一般看法並非是無意義,權力鬥爭的目的為何,是為了個人私利還是公共利益,或者我們不一定要很負面地看待權力鬥爭,而將視為政治競爭,找出公平的規則,並將這樣的政治競爭服務於公共利益。

  但是,哲學不是「不談政治」嗎?台灣早期談政治都已經被意識形態化,要談得正確,以符合當權者的期待,因此政治效忠文章一堆,而任何涉及政治批判的人文學科,包括哲學在內也被汙名化。現在,我們很難理解在白色恐怖時期,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或盧梭的《懺悔錄》,都可被視為因為會「影響人心」,而當作罪名來羅織,因此那是一個不敢談論政治或不敢徹底思考的時代。在白色恐怖時代,思想是危險的,哲學自然也成為被打壓以及被汙名化的學問。在那個時代,除了不敢思考到底,不談哲學,我們也不談政治,因而,我們對政治缺乏想像。而現在,如果我們不談政治除了是戒嚴遺緒之外,還有,政治已經被某種刻板印象標籤化:政治是骯髒的,弔詭地是,我們還容易自以為聰明地喟嘆說:「什麼都有政治」或是「政治無所不在」。那麼,結合一起看,我們是否正在被「無所不在的骯髒政治」所控制呢?,那麼我們如何能夠逃離這個無所不在的骯髒呢?還是只是視而不見?不談政治本身是一種去政治化,看起來清高脫塵、不慕名利,但是,「去政治化」更可能是(威權意識形態的)「政治化」效果,而讓冷漠在每個人心中駐足、滿意地順從主流、一直到被生存的自利心所佔據而洋洋自得。

  法國高中生談政治嗎?從這本書的編排可以知道,他們可是大談特談。不過,問題的提出與觀察可能比解答更為重要,比如說「政治一定要用演的嗎?」、「人一定要活在社會中嗎?」「人與人之間一切都是交換嗎?」、「國家是否為眾人還是少數人服務?」、「合法就是對的、公正的、正當的嗎?」這些疑問在人開始思索質疑周遭發生的現象以及既定價值時,就會開始發酵,我們可以停留在什麼都一樣的相對論當中,當然也可以透過這本書的「問題意識」,進一步正、反思考人性中或共同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問題及其價值與可能解決之道,不同觀點只提供解答的參考,破除一些邏輯上的矛盾,真正的答案還是屬於願意思考的人。

  如果出一個題目:「法國高中哲學會考是否適用於台灣?」為題,一看到「考試」兩字,我們不免擔憂這種四小時哲學寫作會考,在台灣現行的教育體制下,會不會對學生的負擔太重,會不會因為考試,而變成另一種強迫式的八股?然後還要上補習班,才能通過會考?是否可能揠苗助長,反而讓人對經典閱讀失去興趣、對哲學思辨望之卻步? 法國高中哲學會不會是一種外來思想的移植,這種自我思想殖民,是否有其必要性?這些問題都是有意義的。面對台灣的教育,我們可以反省,現行高中人文教育是否輕忽高中生閱讀經典與思辨的能力?以及如果哲學作為一種豐富高中人文學養以及視野的參考,將它排除在高中課程之外,豈不可惜?試圖在高中階段注入人文思想的有志之士,如何在不增加學業或考試的負擔之下,在課程時數比例上進行調整,或是將其融入到人文課程(歷史、公民、社會)中,鼓勵閱讀、反思、想像。這系列的書只是「文化視野的參考」,台灣高中哲學教育也不能以法國思考為標準,反而要鼓勵台灣這一代優秀的大學教授和高中老師自行撰寫,只有他們才會回到台灣自身環境來思考,才可能豐沛下一代的人文素養。

  儘管法國高中有哲學教育,但是它不是萬靈丹,也無法負擔全部的教育責任與後果,如果可能,它或許培育一種傾聽、求證、參考不同意見後的反思態度,而思考深刻與廣度,還是繫於個人反思的能力。

  看著學生或孩子天真的臉龐,其實他們有一種趨向成熟的心靈,當大人們跟他們說「不要想太多時」,他們可能眨著眼,微笑看著你 (心中反駁著:「是不是你想太少了?」XDD)。

文/沈清楷(輔仁大學助理教授、哲學星期五創辦人)

感謝

  這本書的出版因緣,特別要謝謝我在比利時魯汶大學留學時所結識的宋宜真小姐的堅持與耐心,她願意在坊間已經有許多哲學普及讀物之際,還願意請在法國巴黎留學的魏聰洲先生將許多版本的法國教科書寄回台灣,任由我選擇一本,然後找人翻譯成中文。不知好歹的我,則選了一個高達六百頁的教科書(將會陸續分成五本出版)。當初選擇厚重的目的,是因為商業或考試用途的書,大多輕薄短小,無法看到許多法國在教學現場的高中老師在編排哲學教科書的企圖與選材上的豐富性。當然更要謝謝總編輯賴淑玲小姐的氣度與識見,不計成本、不做短線市場操作,在焦慮中耐心地包容譯、審者的龜毛與拖稿。

  這本書的目的也不是原封不動地「移植」西方哲學的教材或教法給台灣的高中生或老師,只是希望作為台灣未來哲學教育「參考」的文化視野。它同時也是給「大人」們看的,只要一進入到這本書,就會發現,我們可以為自己的下一代做得更多。台灣目前已經有許多人對哲學普及教育進行推廣、引介、原創等的哲學寫作,如議題最廣泛的公民論壇「哲學星期五」、PHEDO(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的活動(實驗教學、廣播)、朱家安「哲學哲學雞蛋糕」、「哲學新媒體」、「哲思台灣」等等,這些耗費心力卻難得的嘗試,也是為找出一個適合於台灣多元文化的本土高中哲學教育,這本書也加入了這個運動的行列中,也是為推動台灣高中哲學教育的共同盼望,一起努力、加油、打氣。

  謝謝哲學星期五策劃人之一的廖健苡小姐、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祕書長(PHEDO)梁家瑜先生願意耗費大量的心力翻譯這本結緣品,不論是他們交友不甚而誤入歧途,擔任翻譯的苦主,我更珍惜的是他們低調的使命感,使得筆者在校稿上輕鬆不少,當然也要感謝宋宜真主編,最後在文句上的斟酌,盡可能地通順好讀。

  最後,這本法國高中哲學教科書許多的經典引文,都是根據已有法文譯本,而中文版盡可能地參照原文(希臘文、拉丁文、德文、英文)。這本翻譯得助於「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PHEDO)的協助外,在審校過程中,除了原文是法文由筆者進行校稿,特別謝謝輔大哲學系的諸多同事,以及許多老師義務的幫忙:陳斐婷教授協助亞里斯多德希臘譯文的比對校正;劉康教授協助柏拉圖的希臘文比對校正;陳妙芬教授幫忙西賽羅的拉丁文比對校正;張存華教授以德文比對康德部分並進行校正;黃麗綺教授以德文比對、校正尼采引文;劉俊法教授協助萊布尼茲法文的斟酌與校正;周明泉教授比對校正了哈伯瑪斯的德文;葉浩教授以英文比對校正梭羅引文;萬煜澤教授提供馬克思的相關資料與意見;吳豐維教授用英文比對羅爾斯與諾齊克的原文;兩位學長邱建碩、丁原樸長期的對話與兄弟義氣的相挺,在此對他們的友誼與熱情,致上最深的謝意。

法國高中哲學課綱

  (一)觀念

  (1) 文學類(Série L)

  主體(Le sujet)
  意識(La conscience)
  知覺(La perception)
  無意識(L’inconscient)
  他人(Autrui)
  慾望(Le désir)
  存在與時間(L’existence et le temps)

  文化(la culture)
  語言(Le langage)
  藝術(L’art)
  工作與技術(Le travail et la technique)
  宗教(La religion)
  歷史(L’histoire)

  理性與實在(la raison et le réel)
  理論與經驗(Théorie et expérience)
  論證(La démonstration)
  解釋(L’interprétation)
  生物(Le vivant)
  物質與精神(la matière et l’esprit)
  真理(la vérité)

  政治(la politique)
  社會(la société)
  正義與法律(La justice et le droit)
  國家(l’État)

  道德(La morale)
  自由(La liberté)
  義務(Le devoir)
  幸福(Le bonheur)

  (2) 經濟與社會(Série ES)

  主體(Le sujet)
  意識(La conscience)
  知覺(La perception)
  無意識(L’inconscient)
  慾望(Le désir)

  文化(la culture)
  語言(Le langage)
  藝術(L’art)
  工作與技術(Le travail et la technique)
  宗教(La religion)
  歷史(L’histoire)

  理性與實在(la raison et le réel)
  論證(La démonstration)
  解釋(L’interprétation)
  物質與精神(la matière et l’esprit)
  真理(la vérité)

  政治(la politique)
  社會與交換(la société et les échanges)
  正義與法律(La justice et le droit)
  國家(l’État)

  道德(La morale)
  自由(La liberté)
  義務(Le devoir)
  幸福(Le bonheur)

  (3) 科學類(Série S)

  主體(Le sujet)
  意識(La conscience)
  知覺(La perception)
  慾望(Le désir)

  文化(la culture)
  藝術(L’art)
  工作與技術(Le travail et la technique)
  宗教(La religion)

  理性與實在(la raison et le réel)
  論證(La démonstration)
  生物(Le vivant)
  物質與精神(la matière et l’esprit)
  真理(la vérité)

  政治(la politique)
  社會與國家(la société et l’État)
  正義與法律(La justice et le droit)

  道德(La morale)
  自由(La liberté)
  義務(Le devoir)
  幸福(Le bonheur)

  (二)作者

  (1)古代 中世紀 (15人)

  PLATON(柏拉圖)
  ARISTOTE(亞里斯多德)
  ÉPICURE(依比鳩魯)
  LUCRECE(盧克萊修)
  SÉNÈQUE(塞內卡)
  CICÉRON (西賽羅)
  ÉPICTÈTE(愛比克泰德)
  MARC AURELE(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
  SEXTUS EMPIRICUS (塞克斯都‧恩披里克)
  PLOTIN(普羅丁)
  AUGUSTIN(奧古斯丁)
  AVERROÈS(阿維羅斯)
  ANSELME(安賽爾莫)
  THOMAS D'AQUIN(多瑪斯)
  OCKHAM(奧坎)

  (2)現代(18人)

  MACHIAVEL(馬基維利)
  MONTAIGNE(蒙田)
  BACON(培根)
  HOBBES(霍布斯)
  DESCARTES(笛卡兒)
  PASCAL(巴斯卡)
  SPINOZA(斯賓諾莎)
  LOCKE(洛克)
  MALEBRANCHE(馬勒布郎士)
  LEIBNIZ(萊布尼茲)
  VICO(維柯)
  BERKELEY(柏克萊)
  CONDILLAC(孔迪亞克)
  MONTESQUIEU(孟德斯鳩)
  HUME(休謨)
  ROUSSEAU(盧梭)
  DIDEROT (狄德羅)
  KANT(康德)

  (3)當代(24人)

  HEGEL(黑格爾)
  SCHOPENHAUER(叔本 華)
  TOCQUEVILLE(托克維爾)
  COMTE(孔德)
  Antoine Augustin COURNOT(古諾)
  MILL(米爾)
  KIERKEGAARD(齊克果)
  MARX(馬克斯)
  NIETZSCHE(尼采)
  FREUD(弗洛依德)
  DURKHEIM(涂爾幹)
  HUSSERL(胡賽爾)
  BERGSON(柏格森)
  ALAIN(阿蘭)
  RUSSELL(羅素)
  BACHELARD(巴舍拉)
  HEIDEGGER(海德格)
  WITTGENSTEIN(維根斯坦)
  POPPER(波普)
  SARTRE(沙特)
  ARENDT(鄂蘭)
  MERLEAU-PONTY(梅洛龐迪)
  LÉVINAS(列維納斯)
  FOUCAULT(傅科)

  (三)關鍵字區分(Repères):從上面大觀念而來,更準確的觀念群組(根據ABC為序)

  絕對(absolu)/相對(relatif) – 抽象(abstrait)/具體(concret) –實現(en acte)/潛能(en puissance) – 分析(analyse)/綜合(synthèse) – 原因(cause)/目的(fin) – 偶發(contingent)/必然(nécessaire)/可能(possible) – 相信(croire)/知道(savoir) – 本質(essentiel)/偶然(accidentel) – 解釋(expliquer)/理解(comprendre) – 事實(en fait)/法理(en droit) – 形式(formel)/物質(matériel) – 類(genre)/種(espèce)/個體(individu) – 理想(idéal)/現實(réel) – 同一(identité)/平等(égalité)/差異(différence) – 直覺(intuitif)/論理(discursif) – 合法(légal)/正當(légitime) – 間接(médiat)/直接(immédiat) – 客觀(objectif)/主觀(subjectif) – 義務(obligation)/限制(contrainte) – 起源(origine)/基礎(fondement) – 說服(persuader)/說服(convaincre) – 相似(ressemblance)/類比(analogie) – 原則(principe)/結果(conséquence) – 理論(en théorie)/實踐(en pratique) – 超越(transcendant)/內在(immanent) – 普遍(universel),一般( général)/特殊(particulier), 個別(singulier)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274173
  • 叢書系列: Education
  • 規格:平裝 / 160頁 / 19 x 2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圖書評論 -   評分:
 政治並不像我們想的那麼理所當然...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6/07/24
政治並不像我們想的那麼理所當然
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 所使用的的制度
是千百年來無數的哲學家不斷思辨而產生的

這本書用簡潔有力的文字帶領我們深入思考每一個政治制度中的哲學理念 
也摘錄了古今哲學家的著作
生動的排版讓這本教科書十分容易閱讀

我一直相信 哲學應該是屬於所有人的學問
思考是人類的本性
藉由這本書 任何人都可以開啟他的哲學之路
 政治並不像我們想的那麼理所當然...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6/07/24
政治並不像我們想的那麼理所當然
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 所使用的的制度
是千百年來無數的哲學家不斷思辨而產生的

這本書用簡潔有力的文字帶領我們深入思考每一個政治制度中的哲學理念 
也摘錄了古今哲學家的著作
生動的排版讓這本教科書十分容易閱讀

我一直相信 哲學應該是屬於所有人的學問
思考是人類的本性
藉由這本書 任何人都可以開啟他的哲學之路
 辯理,亦梳理人性初始的質地。 ...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6/07/14
辯理,亦梳理人性初始的質地。

哲學為學術之根,既謂之為根,便要深且廣,海納所有思考的脈絡;且要可厚重也可淺薄,讓初探知識之犢可懂、可說。

「個人生活即是政治」,政治從來不遙遠,人群居而生,生活緊密交織,政治即眾人之事。因此,政治哲學便要大眾能懂。清新的編排,搭配上適量的圖說詮釋,《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系列與其將之定義為教科書,將之視為饒富興味的雜誌更加恰當。哲學不會是象牙塔的被深鎖的高深知識,而是普及的、全民所共同擁有的知識,開展思考活絡的契機。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找出飆股穩穩賺:臺大工程師的K線交易筆記,從線圖找出「飛龍訊號」,看穿主力動向,找出下一支大漲股【隨書贈價值1980元教學影片】
作者:股票莊爸
出版社: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2-12
$ 356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在紙船中入眠(下)
作者:八田てき
出版社:尖端漫畫
出版日期:2024-12-10
$ 204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緋色誘惑(07)完結特裝版
作者:山根綾乃
出版社:尖端漫畫
出版日期:2024-11-21
$ 699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
作者:強納森.海德特
出版社:網路與書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29
$ 379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偕雲前往北北西(7)
作者:入江亞季
出版社:台灣角川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2-19
$ 126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張忠謀自傳:上冊 一九三一 ── 一九六四
作者:張忠謀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4-11-29
$ 276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新譯】十二國記-魔性之子
作者:小野不由美
出版社:尖端出版
出版日期:2024-12-20
$ 288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不是搞不定人,是搞不懂人性【新裝版】:掌握人類行為的底層邏輯,到哪都吃得開!
作者:王心傲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2-17
$ 252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