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媒妁之言
農曆年前,我在日本金澤白雪之境遊蕩,臉書私訊閃入一段話,稱我是「大媒人」的施慧玲教授,吩囑我為她即將出版的《施慧玲的媽媽經》寫幾句話。
去年五月間,慧玲教授告訴我,許多人建議她把在臉書上連載的「施慧玲的媽媽經──不一樣的自閉兒」系列文章出版。因為我是常按讚的臉友,又是從事出版工作,慧玲教授也許認為我能給一些建議。
我自認應是慧玲教授臉友裡很認真的讀者,對這一系列的文章並不陌生,也認為應該出版、值得出版。因為文章裡的主角高大師,成長的過程太有故事性了,在高大師很獨特的個人世界裡,有一個很不自閉的善良心靈。而專屬高大師的這位最貼心的媽媽秘書,雖有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系教授的身分,但卻總是在一旁,淨陪著笑、靜靜的欣賞,而且完全不頂嘴、絲毫不動氣,一直以最五體投地的崇拜心情,看著高大師的一切。這麼細膩的陪伴,非常不容易;慧玲教授用最幽默與最詼諧的有趣筆調,投入高大師的一靜一動,一字一句去細細描述,這樣的文字,絕對是花很多精神與心力才能完成的,這些的內容,也必然能夠鼓舞與寬慰許許多多有自閉子女的父母們。
慧玲教授的這本書,寫得很真,也刻意的不雕琢,從初識這系列第一篇文章開始,我常浮起一個畫面,這位很有耐心的媽媽,總是蹲著與高大師一樣的高度,看著這世界的一切,這系列的文章幾乎盈溢著滿意孩子所有表現的母親心情,甚至還有著一種為人母的自豪。
所以,去年施慧玲教授問我的意見時,我就很想讓自己經營的翰蘆出版社出版,但想到讀者屬性不同時,也著實讓我萬般苦惱,最後才不得不割愛而轉告較適合的同業接手。當然,出版好書是人人喜愛的,這本書終於水到渠成和順利圓滿,這也是慧玲教授稱我這位居中引介的人是「大媒人」的緣故。
成人之美,讓好書有最好的結局,一直是我最喜歡做的事。謝謝慧玲教授念舊,讓我有機會在這本書寫上幾句話沾光。良緣已成,身為大媒人的我當然樂見這本好書的開花結果。
洪詩棠(翰蘆圖書出版公司發行人)
推薦序
一個陪伴天使長大的家庭
玉泉和慧玲是我30多年前在政大教授國際公法的學生。這麼多年來,始終和我保持聯繫。我看著他們從青澀的學生成為社會新鮮人、出國留學、返台教書、結婚生子,到成為台灣法學界和民間社福界不可多得的人才,身為老師的我與有榮焉。2000年士涵出生,對玉泉和慧玲而言是人生大事,因為這是他們祈求多年的願望。
大概3年後,慧玲告訴我,士涵經過診斷,是個高功能自閉兒。我對她說:士涵是小小天使,是上天賜給你們讓有愛心的你倆從照顧士涵所得到的啟發,去幫助更多等待協助的家庭。
這些年來,玉泉和慧玲費了很多心思培育士涵,而士涵也漸漸地融入社群之中。慧玲在這兩年把與士涵相處的點點滴滴,放在臉書上與大家分享,其中有許多感人肺腑之言。相信對於家有特殊小孩的父母,必定有所啟發。
慧玲是一位法學教授,更是一個媽媽,對孩子有深厚的感情和期許。這一本媽媽經讓大家看到慧玲如何以她的所學,巧妙地教導士涵。
我推薦這一本媽媽經,因為它同時呈現了母愛與理性。至於慧玲這位偉大的媽媽背後的爸爸—玉泉是什麼樣的男人,我就等待他的FB爸爸經出書時再向大家推薦了。
陳長文,政治大學/東吳大學教授
推薦序
一位在生活中實踐兒童權利公約的媽媽
讀者在《施慧玲的媽媽經》看到一個具有法學專業知識的母親,如何有智慧且幽默的在生活中實踐自己相信的兒童權利公約精神:兒童最佳利益的落實。
第一次遇見慧玲是1990年代,她為了英國Warwick大學法學博士論文寫作,跟我約時間進行訪談。當年我們訪談與對話的內容我已經忘了;因為當時的我正膠著在教學、研究以及養育兩個小孩的生活壓力中。
1990年代後期,慧玲回台灣,我在各種跟婚姻、家庭及兒童、少年權益保障的法律相關會議跟慧玲見面,她總是樂觀開朗,笑臉迎人,精力充沛,輕鬆的處理各種事務。我常在許多重要議題看到慧玲以快速、幽默且智慧的方式回應各種討論的議題;並常想慧玲哪來的精力與能力。讀者透過這本書可以發現慧玲、玉泉與士涵如何共同以輕鬆、幽默、寬容及智慧面對生活中各種具有挑戰的情境。
第一次在台南成功大學法學院研討會聽到慧玲分享她跟玉泉、士涵如何在生活的互動。剛開始我有點訝然;因為在我們的文化中,多數人不會公開自己生活中面臨的各種情境與困難,更不用說,公開承認自己的小孩是自閉兒。
但,閱讀《施慧玲的媽媽經》過程中我逐漸領悟到,慧玲如何用一種勇敢與智慧的方式,陪伴自己的小孩成長並讓自己在生活與專業中不被壓力擊垮。更重要的是,她的這本書為生活在台灣社會中(尤其是學校教育中)獨特的小孩創造一種友善、寬容成長環境的可能空間。
我認識慧玲多年,知道她這麼努力,不僅為了她的小孩,也為台灣許多被標籤化或病理化的小孩,開創更多被友善對待與接納的生命空間。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在許多地方忍不住因為慧玲的機智與幽默而會心一笑,更忍不住對於她的智慧與有能力拐個彎回應事情的反應力,拍手叫好。
這本書不僅是慧玲分享她個人與士涵生命互動過程,更重要的,它告訴我們如何在生活的每一刻(困難或喜悅時刻)找到面對社會困境並創造給兒童友善成長環境的各種可能。
陳惠馨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前法學院院長)2016.02.01
推薦序
從一個特殊孩子身上看見母親特立獨行的智慧
在我從中正大學轉任元智大學之際,接到施國際長Amy的一個簡訊,說她將要出版「媽媽經」,希望我寫些鼓勵的話。我沒有多想就答應她,提筆時才發現,雖說只是寫個短序,卻要從千頭萬緒之中,找到下筆的起點。
Amy到中正大學服務的時間在我前後,卻很少在校園活動中看見她,因此我對施慧玲老師沒有特別的印象。在接任中正大學校長後不到一年間,我接獲兩次法學院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致詞及晚宴邀請,這才注意到大家都稱呼Amy的研討會主辦人一個掌控全場卻隨時笑容滿面的小女生,也是外賓口中嘖嘖讚佩的國際學人。
在中正國際交流事務中心主任出缺的時候,施慧玲這個名字便列為名單之首。第一次在校長室約見Amy時,她很坦率地說她不會做行政,也無心當主管,而且還擔心因為跟我不熟,無法善盡職責。於是我給了Amy一個校長的承諾:不做行政也不當主管,專心做她認為有意義的國際交流。老實說,中正國際長並不好做,原本也沒有期待Amy會在這個位置上坐很久,但是她卻一口氣撐過了7年。
在這7年多間,我不僅看見這個小女生以無限的活力和耐力帶動整個學校的國際交流,更驚訝地看見她作為一個特殊兒童母親的毅力與定力。即便在國際長的位置上,Amy還是很少參加聯誼活動。她從不避諱作為母親的職責,還說孩子的自閉症應該是遺傳自她。更令人驚訝的是,即便Amy總是刻意躲開人群,卻很成功的把中正大學帶進國際,尤其在跨境學生交流上,年年都交出亮眼的成績單。Amy和她的兒子士涵都害怕人群,但是在許多國際化場合,Amy都是帶著士涵出席,而且可以很自然地把外賓介紹給士涵,在一種特別的互動關係中,建立跨境的友誼。Amy常常說:先做朋友,再談交流。我想,她的成功也實踐在這個工作哲學上。
我從這樣一個特立獨行的國際長和母親身上,看見幫助一個自閉兒走出自己、走向人群並走進國際的無限動力。我也在與中正同仁們一起到士涵玩具屋作客的那個晚上,從自信且神情自若的士涵眼中,看見引導這個特殊孩子成長發展的智慧。
吳志揚/元智大學校長/前中正大學校長
推薦序
自我感覺良好的媽媽有不一樣的自閉兒
施慧玲一定不記得我跟她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可是我記得。當時我是一位記者,她在婦女救援機構作童妓的研究;那時的情景好像一張古老褪色的照片或著像一張被處理過聚焦的照片,背景模糊,只留下施慧玲靈詰的眼睛和青春的臉龐起碼有20年了,一大段空白沒有交集的時間,感謝臉書的神奇功效,我們在臉書上相遇,其實沒有偶然,因為我們是屬於同溫層的人,因為我們都有一個自閉症的兒子。
對施慧玲殘存的印象蛻變為施慧玲的媽媽經,在臉書上施慧玲寫她跟兒子高士涵的互動、對話、還有反身自問,很療癒。特別在冷冷的晚上,好像喝了一碗濃稠的溫粥,從嚥下喉嚨開始,暖到胃裡,嘴角牽動成為微笑標誌。歐耶!原來包容孩子,寵愛孩子的不盡職母親,不是只有我一個。
施慧玲寫他的兒子高大師,運筆行雲流水,雋永幽默,寫來一派輕鬆,只有巷子裡的媽媽們知道,這裡面有許多焦慮、懊悔、挫折跟歇斯底里,養育一個有獨特理解事務及堅持的自閉症孩子,從來不是件輕鬆優雅的事,有時候常常要幻想一覺醒來大家可以重來。
過程當然是困難的,可是施慧玲讓高大師成為一個瞭解自己、接受自己、又幽默體貼,關心別人的孩子,我覺得比任何亮眼的學業成績更是成就非凡。
她從高士涵身上領悟到的教育孩子的哲理,「放孩子一馬就是放自己一馬」、「跟孩子站在一起」、「放心且放手的態度,發生事故就當作是讓士涵學習社會化的機會」、「士涵的例子可以讓人們感知一些些因慵懶而產生的正面能量、一點點因為不優秀而產生的另類成就」,不但適用在自閉症的孩子,也適用於一般的父母。
施慧玲老是說自己是自我感覺良好的媽媽,我在想就是因為自我感覺良好,她可以正向的看待士涵的一切特質,可以不用拿尺來量哪些是優點?那些是缺點?她永遠可以看到士涵質優善良讓媽媽感動的那個面向,所以她說「我真的很自私,我欣賞從別人家飛出來的美麗蝴蝶,但我珍惜跟我家這隻涵蟲蟲窩在一起的幸福。」這樣的自我感覺良好,是天下所有的媽媽都必須擁有的母性光輝,所有的孩子都是寶貝。
另外,我其實在施慧玲身上獲得解脫,同樣都是工作忙碌的職業婦女,我一直對無法陪伴孩子有著愧疚,她說自己在工作和家庭之間的角色與心情轉換,可以幫助特殊孩子的父母調養氣息,特殊孩子的母親也只是一個平凡人。
謝謝她讓我知道天下沒有一個完美盡責的媽媽,這樣的認知可以繼續支撐我和孩子走下去。
王幼玲/總統府人權委員會委員
作者序
這是我在21年學術生涯中出版的第10本書,卻是第一次訴說自己近53年的生命歷程——分享作為人子、人妻、人母與人師的心情故事。
「碎碎念」原本是我的專長,但是面對這本書的「自序」,我竟然辭窮了……人生第一次,不知道如何使用文字來表達心裡想說的話!
當我在出版社看見排版完成的樣書時,難掩心中莫名的激動,卻只能裝冷靜傻傻地問:「這種書需要寫自序嗎?」身邊的江承勳總經理和王蘋總編輯同聲笑答:「當然要啊!」
然後⋯⋯師長朋友及粉絲們寫的推薦序一篇一篇進稿了,我被感動得七葷八素之餘,「自序」卻還是不見一個字!
這21年來,我從來沒有耗上大半年的時間,懷抱內心的種種遲疑去校對一本書。若不是有殷殷督促的各種推力與助力,這本書應該不會走到該寫序的時候吧!
所以,就請容我引用這個「友善社會」的情懷,來述說出版這本書的意義……
2016.02.07施慧玲
寫予一家三口從關島返家的飛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