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函谷關便成仙道德天尊
老子被奉為太上老君
老子,俗名叫做李耳,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所著的《道德經》一書,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然而,這位智慧超群的老子並不僅僅是一個凡人,在道教經典中,他也有一個尊號叫做「太上老君」,被封為道德天尊,在道教三清中位居第三。
老子和太上老君有何關係?是何種機緣讓一位千古聖人成了道教領袖呢?要解開這些疑問和謎團,我們還要從老子的身世說起。
傳奇的身世
老子姓李名耳,祖籍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據野史記載,他母親懷孕八十一年才將老子生下。歷史上這些凡是有大智慧的人都會被人們貼上不走尋常路的標籤,老子也不例外。
相傳出生的時候,老子是從母親的腋下生出的。由於待在母親體內時間過長,老子一出生便可以說話和走路。他問母親自己姓什麼,母親還沒來得及回答,這位「老小孩」就急忙搶著說:「我既然是在李子樹下出生的,那我就姓李吧!」
可能是在母親體內悶久了,老子一出世便喋喋不休地講個不停,引來了人們的圍觀。眾人見他的耳朵長得異於常人,而且滿頭白髮皮膚發黃,在額頭上還有許多的小褶皺。更讓人驚異的是,這位「老小孩」的眼睛是方的,並且鬍鬚泛白,完全就像一個飽經世事滄桑的老爺爺。於是周圍人就戲稱,你就叫做李耳吧!老子若有所思地說,耳是人智慧的源泉,這個名字不錯,於是就決定用李耳這個名字。在中國社會一直有一個傳統,那就是給小孩子取一個賤名,這樣孩子就容易養活,所以眾人就用「老子」來做為李耳的小名。
一個懷孕八十一年才出生的孩子自然就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這一談不要緊,一不留神,全天下人都知道有這麼一個剛出生就會說話、會走路,而且白髮蒼蒼的「老小孩」了。
人們都想目睹一下這個神奇人物的真身,在拜見老子的眾多人中,孔子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聽到世間出現了老子這樣一個奇人,一向以天才著稱的孔子坐不住了,生怕別人搶了自己的風頭。他決定親自去拜見老子,雖說兩人離得沒有多遠,但那時候沒有飛機、沒有汽車,只能坐牛車或者徒步前往。為展現自己的誠意,孔子在周敬王十七年的時候,徒步前往老子的住處來探討學問。
孔子為什麼而來,老子心裡很清楚,但是為了給這位當時的「讀書人」留點面子,並沒有說破。他只是告誡孔子說:「你雖然很聰明,但是也不要表現得過於聰明。你要知道如何收斂自己的光芒,要學會韜光養晦,要做出大智若愚的樣子。你要多向那些有錢人學習,凡是真正有錢的人,都不會把自己的財富顯露出來。」
孔子聽完之後,深有感觸地說:「我雖然知道鳥可以飛,魚可以游,獸可以走,但是我卻不知道龍在哪裡,今天見到的這位老子才是真正的人中之龍啊!」
西出函谷關,一出便成仙
老子在周朝當官,看到周朝日益衰敗,決定西出函谷關,到秦國遊歷。
周敬王四年,也就是西元前5l6 年,周王室發生戰亂。老子騎著青牛,離開周朝洛邑,沿途看到村莊破敗、斷垣殘壁,不由得悲嘆不已。
鎮守函谷關的官員尹喜,從小就對天文地理感興趣。一天夜晚,他獨登高樓,凝目仰望浩瀚的星空。忽然,他看見東方聚集了紫雲,長約三萬里,形狀就像飛騰的巨龍,從東方向西方奔騰而來。尹喜心想:「紫氣東來,延綿三萬餘里,莫非有聖人途經於此?」自此,他存心留意,認真觀察過關的行人,絲毫不敢懈怠。
轉眼到了七月十二日,這天將近黃昏時分,夕陽西下,金色的光輝塗滿了關隘。突然之間,黯然下沉的夕陽放射出燦爛的光華。這種景象引起了尹喜的注意,他在關上極目東望,只見關隘稀稀疏疏的過往行人中,有一個騎青牛的老者。尹喜素聞老子大名,知道這個人正是自己要等的聖人老子。他奔下關隘,跪拜在青牛前面,欣喜而嘆道:「尹喜三生有幸,今天見到了聖人!」
老子說道:「我是一個貧賤的老翁,何堪受這麼大的禮,慚愧得很,不知大人有何見教?」
尹喜說道:「您是天下聞名的聖人,尹喜不才,懇請先生宿留幾日,給學生指點修行之迷途。」
老子見尹喜很有誠意,就在函谷關小住了幾日,解答了尹喜的各種困惑。臨走時,他提起筆洋洋灑灑地寫了一篇五千字的《道德經》,送給了尹喜。
隨後,老子就一直往西走,越走身體越輕,當走到崑崙山時,竟輕盈地飛上了天。
老子的神化之路
老子西出函谷關之後,關內的人慢慢地就失去了他的消息,後來逐漸有人說老子成仙了。
但是綜觀歷史典籍的記載,老子的神化之路是從東漢才開始的。東漢時,張陵自立教派,成立一個名為五斗米的新教。由於當時佛教盛行,再加上五斗米教是一個新興事物,所以當時很少有人信奉。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張陵就開始想方設法抬高五斗米教的地位,於是老子這位歷史名人就成了他的招牌。
五斗米教之所以會看上老子而不是孔子、墨子等人,主要是基於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方面,老子是古代著名的文學家和哲學家,有著許多婦孺皆知的故事,把這樣一個人做為自己的教主,可以省掉很大一筆宣傳費用。另一方面,任何新生的事物必須有科學理論的指導才能發展壯大。道教始終把追求一種清靜無為的境界和長生不老做為最終的歸宿。老子所寫《道德經》,裡面有大量充滿神秘色彩的文字,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之類哲學意味很濃的話比比皆是,這些話教導人們要「務虛、守靜、謙下守柔」等等。為此,這些思想就成了五斗米教的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
用現成的理論不僅可以減少腦細胞的負擔,還可以收到很好的宣傳效果,畢竟老子是家喻戶曉的名人。正是基於這種投機心理,張陵把老子拉進了自己的五斗米教,尊稱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道德經》也成了本派的經文。
但是,羅馬城不是一天建起來的,佛教的勢力範圍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縮小的,於是,道教的徒子徒孫們就杜撰了一個「老子化胡」的故事。
話說老子西出函谷關之後,不知不覺就來到了印度。在這裡,他看到當地的許多百姓都過著食不果腹的苦難生活,就動了惻隱之心,決定留下來教化他們。其實聖人一般都這樣,見不得別人受苦,就這樣老子懷著一顆悲憫的救世情懷讓普渡眾生的佛教逐漸成為了印度的國教。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佛教的創立遠在道教之前,這則違背歷史發展順序的故事明顯暴露了道教迫切想要超過佛教的野心。
這個時候的老子已經是道教的太上老君了,高居在天庭的三十三重天之上。但是,老子最輝煌的並不是這段由人到神的經歷,而是和人間最尊貴的李唐王朝之間剪不斷、說不清的血緣糾葛。
唐高祖李淵奪取了表哥楊廣的天下之後,害怕受到世人的唾棄,畢竟他們李家只是山西并州的一個小財主。為此,他遍尋中華名人,但凡能牽扯上一點關係的都絕不放過。老子這次又被拉了出來。在皇帝的授意之下,老子就和這群李姓皇帝有了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成為了李唐的祖先。在整個唐王朝,老子多次被皇帝加封,道教也成為了國教並盛極一時。
直到今天,我們在各地道觀裡都還能看到老子的塑像,在香煙繚繞中,受享眾生的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