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與歷史和解
慈禧 愛新覺羅家族的國家危機
慈禧把持國家權力四十八年。有清一代,除了康熙(六十一年)與乾隆(六十年)兩
人,惟她握權最長。慈禧是延緩了,還是加速了清朝之傾覆?
康有為 王朝權力的結構崩裂
所謂國家變法,令莫不出自中央。康有為真實的挑戰在於,他的那個中央(朝廷),
是慈禧的中央,還是光緒的中央?
戊戌變法與晚清政治生態 戊戌變法,百日維新的流產,是一個歷史事件,它當然是關乎背叛與否的超級戲劇,但更是中國最複雜的權力結構衝突。家族邏輯與國家原則,誰能獲勝?
孫中山 現代中國的革命路徑
將清朝導入現代國家之路線,取君主立憲制度,抑或反清革命而共和,康有為與孫
中山競爭十多年。結果,辛亥革命決定性的轉折──武昌首義,卻由與兩者關聯都
有限的新軍打響;革命的成果,最高權力亦為袁世凱所獲,為什麼?
袁世凱 辛亥年間的中國政治格局
袁世凱為什麼想當皇帝?答案需從他為何獲權裡尋找。符中山後來說他最後悔的是
將臨時大總統之位讓於袁世凱,袁由此而難脫「竊國賊」之惡名。國家最高權力,
一個「竊」字,便可解釋嗎?
宋教仁 民主政治的開始與失敗
民國初年,袁世凱真正的政治對手,只有一個,三十歲的宋教仁。他倆之間的較
量,實為傳統實力政治與現代民主政治之分別。那麼,誰能勝出?
辛亥十年後 革命的民國邏輯
辛亥革命十年之後,一九二一年,中國共黨黨誕生。革命,若以建立獨立的中國為目標,實則由中國共產黨完成這一宏業。曾經的三種歷史動力及其政治集團,康有為文人集團的立憲派、孫中山的革命黨以及袁世凱的軍人集團,彼此競爭融合,十年之後,終於清晰展現出革命的「民國邏輯」:軍事即政治。
那些人,這些書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