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最重要的,不是給孩子規條,而是我們自己樂意做個『好大人』,給孩子一個好的身影跟隨。」蔡穎卿說,「生活」兩個字,才是我所了解的「教育」。
本書集結了蔡穎卿在親子天下雜誌的專欄文章,有些篇章是因感想而引發的實作,有些是因實作而歸納出的感受。無論從哪一處開端,兩種都生活是生活的實貌。除了感謝長輩的教導有方,蔡穎卿也希望與後生晚輩同享此樂,共蒙此愛。
本書特色:
.新手媽媽的最佳參考指南,學會如何在生活中引領孩子、經營家庭。
.在一年中的大小時令節慶,如何利用簡單材料工具,讓孩子了解節日的意義。
.家常菜示範,帶著孩子一起動手做料理、整理家務,培養生活力。
作者簡介:
蔡穎卿
1961年生於台東縣成功鎮,成大中文系畢業。目前專事於生活工作的教學與分享,期待能透過書籍、專欄、部落格及習作,與大家共創安靜、穩定的生活,並從中探尋工作與生命成長的美好連結。
著有《媽媽是最初的老師》、《廚房之歌》、《我的工作是母親》、《在愛裡相遇》、《寫給孩子的工作日記》《我的兔子朋友 BitBit》《小廚師》《漫步生活》《我想學會生活》《廚房劇場》《空間劇場》《五十歲的書桌》。
章節試閱
我在親子天下寫「生活筆記」這個專欄轉眼竟已過了六整年,六年來,每兩個月整理一點主旨環繞於觀察教育的心得,這工作已慢慢從開篇中「除了擔心日久做不好之外,也害怕在負擔已重的工作中再加一樁新的責任。」轉為一種抒發。藉著一角文字,我靜靜地體會自己在生命位置不同的定位,也體會客觀環境的大小改變所造成的喜、怒、哀、樂與希望和擔憂。
前段說到,這些專欄文字被我自己認定為是「教育觀察」心得,那為什麼專欄設定之初不以「教育筆記」而以「生活筆記」命名?如果在這篇結集的序中簡單說明,也許能在讀者與我之間先構築起意見交換的心橋。
「教育」兩個字,無論在內涵與外延的界定上絕不能與「教學」等同而論;對我來說,從小到大自己各種各樣的學習,如今更是徹底地體會到全都指向於「生活」所需;包含食衣住行與謀生的各種技巧、傳承與正誤前人對錯的經驗,當然,還包括大量非物質性的精神探勘,以了解滿足與愉快。因此,「生活」兩個字才是我所了解的「教育」。雖然各種動物都懂得為生活而奮鬥,但人類自遠古以來就為了生活而有了教育,可以說,生活與教育是並存的社會現象。我們的代代祖先把生存的知識與經驗透過各種方式散播交接;在今日所謂的教育場所或制度尚未成熟之前,教育過程已漫長累積,因為生存的挑戰與生活的需要從未曾停止過。
這本書所集結的篇章有些是因為感想而引發的實作,有些是因為實作而歸納出的感受。無論從哪一處開端,兩種都是我生活的實貌,既感謝長輩們的教導有方,也希望能與後生晚輩同享此樂,共蒙此愛。這應是元朝馬端臨撰《文獻通考》中所寫的:「有人斯可教,有教斯可學,自開闢則既然矣。」的實情。「教」與「學」與「教育」,是人類最共同、也是各民族源遠流長的情感表達方式。
「生活筆記」這個專欄在親子天下刊出的六年中已陸續蒙雜誌部編輯們大力協助,如今既要成書,當然得在閱讀呈現上重做思考,因此又勞出版部費心整理。而我也因此能把原本受欄位篇幅限制而割捨的思緒尋回補寫,在重寫的稿子中,體會了「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的感觸。
寫這個專欄所經過的六年,於年齡來說,是我生命中一個極重要的跨度。當我從「知命」之年的起點向「不惑」的六十走去時,環境的變遷與社會價值觀的改變,往往使我懷疑自己是否真正成熟了;有時候,我竟是在跟人爭論、幾近於吵架的狀況中,才能說明我想要穩穩地站在這個年歲上的心意;我是真心地想要以一種成熟的心態來討論生活、討論教育。
猶記幾天前,我才跟八十六歲的母親分享我對於眾人所定義的「成熟」中,我最喜歡的一種說法:「工作不用人監督,口袋有錢不花,有仇不報。」當時,媽媽正坐在我家的一張躺椅上,聽完我講完這句話後,她竟激動地想探身坐起,被金邊眼鏡阻隔的雙眼,散發出一種我從小熟悉的理性光芒,母親跟我說:「很好,這句話說的真的很好!」。
「教育」,也許就是在生活中把人教成不耍花招,工作不用人監督;不虛榮,口袋有錢不花;善待自己,離開明辨是非之後不再自我糾結。但這樣的生活教育需要多少孜孜不倦、永不停息的好榜樣?
於是,這本書等於是我的自問:我要如何成為這群榜樣中的一員;我要如何向過去養育與教育過我的長輩們看齊。
我在親子天下寫「生活筆記」這個專欄轉眼竟已過了六整年,六年來,每兩個月整理一點主旨環繞於觀察教育的心得,這工作已慢慢從開篇中「除了擔心日久做不好之外,也害怕在負擔已重的工作中再加一樁新的責任。」轉為一種抒發。藉著一角文字,我靜靜地體會自己在生命位置不同的定位,也體會客觀環境的大小改變所造成的喜、怒、哀、樂與希望和擔憂。
前段說到,這些專欄文字被我自己認定為是「教育觀察」心得,那為什麼專欄設定之初不以「教育筆記」而以「生活筆記」命名?如果在這篇結集的序中簡單說明,也許能在讀者與我之間先構築起意見交...
推薦序
【推薦】
知道Bubu老師要出新書,心中很是期盼,她的書一向都能震聾發聵,導正很多社會的錯誤觀念。
認識Bubu老師很多年了,我們雖然住的不近,也不常見面,但是時間和距離並不造成隔閡,每次見面,都能立刻進入主題,產生共識。我最認同的是她的價值觀和濟世的態度,她對孩子的耐心常讓我自嘆不如。我更佩服的是她的耿直,在現在是非混亂的社會,她敢說真話,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可以說是鳳毛麟角了。
她的話不多,卻每能直搗黃龍,例如在序文中,她對成熟的定義是「工作不用人監督,口袋有錢不花,有仇不報」,就令人激賞:「工作不用人監督」就是我們所謂的accountability,成熟的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要別人在後面催促。上班不是人坐在位置上就是叫上班,而是要把事情做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不叫負責,而是要更進一步,確定所撞的鐘有響,才算盡責。這中間的差別在用不用心、有沒有把公家的事當作自己的事來做。
「口袋有錢不花」是當人有內涵,對自己有信心時,他就不需要珠寶來引起別人注意。一個人炫耀什麼,就說明他心中缺少什麼,一個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他最自卑的地方。在吹牛不打草稿的現在,曖曖內含光的人才是值得尊敬的人。
至於「有仇不報」,那真是大肚大量,很不容易。我曾為了抗戰勝利後,蔣總統對日本以德報怨深感不滿,假如連孔子都說以直報怨,那麼以德報怨,何以報德?我父親聽到後,便花六十元台幣,買了世界書局出版的《基督山恩仇記》給我看,要我學會人生的意義。在民國四十八年時,六十元是很多的錢,但父親知道小說的教化力量比父母的說教來的大,他可以花錢,只要我能改變觀念。這本書也真的讓我看到,在報仇的過程中,自己的人生也過去了,人應該要學會放下。
Bubu老師的書不論哪一本都很有啟發性,我的年紀雖然比她大了一輪,但是每次仍能從她身上學到很多寶貴的經驗。她的書值得看!
【推薦】
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 陳藹玲
親子教育的許多課題都是選擇題、申論題,鮮少是非題,更不會有絶對的標準答案。在變化莫測、人心惟危的時代,與其期待孩子功成名就,不如希望他們都能發揮潛能,成為身心靈平衡成熟的人。
什麼是教養最重要的原則呢?
和作者蔡穎卿的看法一致,是父母透過言教身教反應出來的價值觀。非常欣賞穎卿的看法及作法,讓更多的父母及孩子因此書受益!
【推薦】
知道Bubu老師要出新書,心中很是期盼,她的書一向都能震聾發聵,導正很多社會的錯誤觀念。
認識Bubu老師很多年了,我們雖然住的不近,也不常見面,但是時間和距離並不造成隔閡,每次見面,都能立刻進入主題,產生共識。我最認同的是她的價值觀和濟世的態度,她對孩子的耐心常讓我自嘆不如。我更佩服的是她的耿直,在現在是非混亂的社會,她敢說真話,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可以說是鳳毛麟角了。
她的話不多,卻每能直搗黃龍,例如在序文中,她對成熟的定義是「工作不用人監督,口袋有錢不花,有仇不報」,就令人激賞:「工作不用...
目錄
作者序
獻詞
推薦導讀
PART 1 身教
01冬至的溫暖想念 02打扮新年的心情 03 生活傳承 04 孩子在廚房學到的事 05 孩子需要真心誠意的陪伴 06 真正的禮物 07 愛的補習 08熱愛生活就能激發創作與驚喜
PART 2 食育
09 一個家的中心 10 在家吃飯 11 快樂家宴 12 春遊便當 13愛與愛宴 14 感恩餐 15 滿溢回憶的飲食時光
PART 3 行導
16 不會做與不想做 17 耐力磨出真功夫 18 生活常規最可愛 19 先學體貼再學愛 20 收與送的真意 21 相信自己的眼睛 22 深入學習 23 最難的一課 24 藏在鍋底的功課
PART 4 言諭
25 真心學習,用話教導 26 真心話的力量 27 話裡的路
結語
作者序
獻詞
推薦導讀
PART 1 身教
01冬至的溫暖想念 02打扮新年的心情 03 生活傳承 04 孩子在廚房學到的事 05 孩子需要真心誠意的陪伴 06 真正的禮物 07 愛的補習 08熱愛生活就能激發創作與驚喜
PART 2 食育
09 一個家的中心 10 在家吃飯 11 快樂家宴 12 春遊便當 13愛與愛宴 14 感恩餐 15 滿溢回憶的飲食時光
PART 3 行導
16 不會做與不想做 17 耐力磨出真功夫 18 生活常規最可愛 19 先學體貼再學愛 20 收與送的真意 21 相信自己的眼睛 22 深入學習 23 最難的一課 24 藏在鍋底的功課
PART 4 言諭
25 真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