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杰在2014年曾在時報出版《在那明亮的地方:台灣民主地圖》,按圖索驥台灣民主的經典事蹟,從賴和、胡適、傅斯年、殷海光,到蔡瑞月、林義雄、陳文成、鄭南榕等。
2016年,余杰出版第二卷「臺灣民主地圖」《我也走你的路》。這一本選擇的二十五個「景點」,書寫日治時期的典範人物蔣渭水、吳濁流、林獻堂,也寫當代的羅文嘉、陳歆怡;寫叱吒政壇的余登發、陳定南等人物。不但時間跨度更廣,從日治時期以迄當前,而且深入地方,從事細節的考掘、史實的耙梳、議題的辯證,並不吝直指台灣文化治理的疏略與盲點。
2017年余杰端出第三卷「臺灣民主地圖」《拆下肋骨當火炬》。在廣度上,仍然由極北的烏來寫到極南的美濃,由西海岸的二林寫到東部的宜蘭,踏過的足跡是如此廣泛:臺北、桃園、新竹、苗栗、臺中、南投、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宜蘭......無一不在範圍裡
面。當我們閱讀這些篇章時,就好像做了一趟環島旅行,深入了各地重要的歷史現場裡,打開了我們的視野,叫我們縱橫無礙在整個臺灣島上。
本書特色:
★ 25篇民主景點散文遊記,25場融合政治、社會、歷史、地理、人文等知識的深度導覽。
★ 中國出走海外的異議分子余杰以行動重新詮釋「自由行」定義,專為台灣民主景點打造的旅遊導覽書。
★ 文藝獎得主集深度遊記、報導文學、政治評論,三位一體的最新力作。
★ 以全彩印刷的方式,呈現三百多幅攝影師黃謙賢走訪二十五處民主景點的影像紀錄。
作者簡介:
余杰 Yu Jie
1973年生於四川成都,北京大學文學碩士,政治評論家、散文作家、歷史學者及人權捍衛者。先後出版四十多本著作,多次入選「最具影響力的百名華人公共知識分子」名單,並獲頒「湯清基督教文藝獎」、「公民勇氣獎」等獎項。
2004年,余杰與劉曉波等共同起草中國年度人權報告,遭北京警方拘押。2010年10月,劉曉波榮獲諾貝爾和平獎之後,作為劉曉波親密友人的余杰被非法軟禁數月,進而遭到黑頭套綁架、酷刑折磨至昏死。2012年1月11日,攜妻兒出走美國。近來定居華盛頓郊區,創辦「亞太宗教自由與民主化研究所」,致力於民主人權、公民社會、與宗教信仰自由等議題的研究。
著有《在那明亮的地方:臺灣民主地圖》、《我也走你的路:臺灣民主地圖第二卷》、《拆下肋骨當火炬:臺灣民主地圖第三卷》、《卑賤的中國人》、《1927:民國之死》、《走向帝制:習近平與他的中國夢》、《中國教父習近平》、《中國影帝溫家寶》、《人是被光照的微塵:基督與生命系列訪談錄》、《從順民到公民:與民主台灣同行》、《刀尖上的中國:透視中國的五十道窗》、《螢火蟲的反抗:這個世紀的知識分子》、《徬徨英雄路:轉型時代知識分子的心靈史》等作品。文章亦常見於美國「自由亞洲電臺」、「民主中國」、「縱覽中國」等網站,以及台灣《民報》、《新頭殼》等媒體。
章節試閱
在地下室裡保存光源──唐山書店
1990年代初,我剛上北大時,正是天安門屠殺之後不久,校園裡的自由主義氛圍已薄如蟬翼。在死水微瀾也難以感受到的未名湖畔,我極度失望,難道熱血的青春還沒有盛開就枯萎了?
真理=地下? 北京的三家人文書店
在無邊的黑暗與壓抑之中,我欣喜地發現,校園附近先後開張了三家書店——萬聖書園、風入松書店、國林楓書店。有趣的是,三家書店都開在地下室,當然是老闆出於節約成本的考量,卻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杜思妥也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記》——古往今來,真理難道只能保存在地下室嗎?
這三家書店主要銷售人文學術書籍,它們比圖書館更吸引我的是,可以找到很多最新出版的書籍。那時,我過著清教徒式的讀書和寫作生活,這三家書店成了我的「第二圖書館」,晚上一連跑三家書店看書、買書,成為在北大求學七年間的「例行功課」。唸碩士班第一年,我的處女作《火與冰》出版了,在這三家書店都開過新書討論會,很多持守自由主義立場的前輩知識分子應邀前來慷慨陳詞。那是九十年代末最後一點微光。
我離開北大後,經歷了「畢業就是失業」的挫折,並一步步走向特務如影隨形的「國家的敵人」的行列。我搬到遙遠的北京東郊,一個月也難得回西北角的海淀一趟。再後來,國林楓和風入松都先後關門,只剩下萬聖書園苦苦支撐。
我最後一次去萬聖書園買書,是2008年奧運會期間。我被當局非法軟禁在家,多次跟看守的秘密警察交涉,他們總算答應開車帶我去買書。那是將近一個月裡難得的一次「放風」機會——儘管我在書店中挑選書籍時,便衣特務寸步不離,生怕我遇到熟人開口講話。
再以後,我離開中國,護照作廢,祖國回不去了,母校回不去了,大學時代的書店也回不去了。在台灣,我卻如同在沙漠中發現綠洲一樣,發現了一處同樣是在地下室保存光源的所在——唐山書店。
獨立=地下? 唐山書店的人文飄香
近年來,台灣的獨立書店如雨後春筍般誕生,有不少書店的空間設計美侖美奐,但我還是最喜歡去那一間「全台灣最不花俏的書店」——唐山書店,「我們沒有華麗的裝潢,但我們在微暗的地下室為你張羅了學習之海」。也正如《台灣書店歷史漫步》一書中所說:「若要尋找獨立書店的精神與價值,至今依然堅守初衷的唐山書店,便是最不容忽視的代表。」
第一次到唐山書店,是台大的朋友帶我去的。出台大校門,在老舊擁擠的巷弄間步行數分鐘,便看到唐山書店小小的、毫不張揚的招牌。沿著幽暗的樓梯往下走,發現兩邊的牆上貼滿各種藝文、社運活動及新書的海報,沒有經過規劃和排列,頗有些波西米亞的風格。後來我才知道,人們可以隨意在此張貼海報,無須經過書店的同意,宛如一段眾聲喧嘩的「民主牆」。
地下室面積不大,四面牆都是頂天立地的大書架,中間則以碩大的桌子擺放不同類別的書籍。雖然陳設稍顯簡陋,但店內陳設的正是我最愛的人文、學術類書籍,以及帶有強烈批判意識的雜誌、異議性質的學生刊物等,讓我有老友相逢之感。
第一次見到唐山書店的創始人陳隆昊,是在一次朋友的飯局上。他的臉上帶著淡淡的微笑,是一位樸實沉著的中年人。之後,我約到陳先生談唐山書店的故事。這一次交談,他與前一次的沉靜寡言判若兩人,一談到書籍和書店,頓時彷彿變了一個人,兩眼發光、滔滔不絕。
來自客鄉,穩紮穩打經營人文書店
陳隆昊是客家人,生長在新竹鄉下。小時候,「國語」尚未普及到客鄉,他在家中講日語和客家話;到台北唸書時,才發現自己是說不好「國語」的「弱勢族群」。客家人來台灣比福佬人晚,平原被人家佔有了,只好向山區發展。他們家離一個泰雅族部落只有八公里,少年時代,父親常帶他去到山裡,跟泰雅族朋友一起打獵,他跟很多泰雅族孩子成了好朋友。
有一次,泰雅族的主人煮一鍋水給他洗臉,他看到水是黃色的,不敢用。主人告訴他,這是用番石榴葉子煮的,對皮膚很好。他試了一下,果然有一股特別的清香。這個微小的細節,讓陳隆昊意識到,文明有高低,但文化是平等的,不同文化各有其特色。後來他考上台大,選擇讀人類學,就是希望瞭解不同的族群和文化。
由於班上的同學大都是女生,大家便推舉身強力壯的陳隆昊負責採購參考書。1970年代,人類學方面的參考書很少,老師開的書單,台灣大都找不到。這就啓發陳隆昊:是不是可以開一家人文、社會科學的書籍比較齊備的書店,以方便台大師生買書呢?為了實現開書店的夢想,他在唸研究所時,就去獨立書店「南天書局」打工,由此熟悉了圖書從編輯、出版到銷售的整個流程,奠定了日後開設唐山出版社和唐山書店的基礎。
1979年,不到三十歲的陳隆昊成立了專門出版人文社會科學書籍的出版社「唐山出版社」。我第一次讀到唐山出版社的書,是劉曉波的《中國當代政治與中國知識分子》。那個時候,劉曉波在台灣並不出名,唐山卻別具慧眼地出版了這本劉曉波的力作。
1984年,陳隆昊又成立了門市「唐山書店」。一開始他就知道,這不是一樁熱門的、利潤巨大的生意。在台灣,理工科學生多、文科學生少,人文和社科書籍的市場不會太大。他選擇在地下室開店,此後先後換過三次地方,始終如一都位於地下室——地下室的租金只有地上店面的五分之一。陳隆昊說,他從創業之初便採取守勢,這跟客家人的性格有關:由於資源少,客家人比較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然而,正是這種精打細算的做法,讓唐山書店成為台灣出版界的常青樹。
書店成立之初,陳隆昊採取跟傳統書店不同的做法:傳統書店一般被動等待中盤商送書上門,陳隆昊則主動前去挑書,挑選有學術價值的好書。他的理想是做一家有專業水準的書店,將冷門的學術書推成暢銷書或長銷書。比如,韋伯的學術著作《政治與社會》,唐山書店賣出一千多本,幾乎就是第一版的印數。「網路教父」詹宏志還專門在媒體上寫文章評論「唐山現象」。
獨立書店遭政治打壓,中國尤甚於台灣
唐山出版社和書店創立之時,正是美麗島事件前後。台灣的經濟迅速發展、民間社會力量爆發,與持續三十多年的戒嚴體制發生激烈衝突。美麗島事件是一個分水嶺,雖然國民黨抓捕了絕大多數黨外精英並判處重刑,但人心所向誰都擋不住。蔣經國哀嘆說,高壓再也不是統治台灣的好方式。那是一個知識爆炸、人心思變的時代,也是人們希望「通過知識獲得自由」的時代。
明朝文人金聖歎說過,雪天讀禁書,是人生一大樂事。炎熱潮濕的台灣沒有雪天,那麽,在瘴氣與鬱悶中讀禁書,或許更是人生一大樂事。戒嚴年代,台灣的「禁書」書單如裹腳布一樣長。唐山書店以販售人文、社會科學書籍為主,當然會銷售各類禁書,如黨外刊物、具有台獨思想或左派思想的著作等。
由此,唐山書店成為警備總司令部的眼中釘。聽陳隆昊講到這裡,我也分享說,兩岸的獨立書店都有相似之處:北大旁邊萬聖書園的老闆劉蘇里,是八九學運的學生領袖,九零年代開書店的時候,也懷著未完成的啓蒙主義理想。中共的圖書管控比國民黨更為嚴酷,書店一般不敢公然銷售盜版的港台政治類書籍。但在合法出版的書籍中,萬聖書園特別將某些價值觀明顯的書放在顯著位置,向讀者大力推薦,如歐威爾的《動物莊園》、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索忍尼辛的《古拉格群島》等。
由於自由派知識分子常來萬聖書園買書、喝咖啡、見外國記者,中國的秘密警察也固定來此「蹲點」。劉蘇里從不掩飾自己的政治觀點,與異議分子群體保持密切聯繫,時常被警方「關照」。劉曉波被捕入獄初期,作為劉曉波的老朋友,劉蘇里主動幫助劉曉波的妻子劉霞挑選新書,由劉霞送入獄中,供劉曉波閱讀,直到後來當局禁止送書進去。
拒絕誘惑,不當調查局線民
聽我講到這裡,陳隆昊笑著跟我分享一段當年跟警總玩「貓捉老鼠」遊戲的經驗。有一次,調查局通過一名他認識的朋友傳話,說要找他「幫忙」,用優厚的報酬吸收他當線人,記錄黨外人士如邱義仁、林濁水等人何時來店裡買書、買了什麽書。陳隆昊心想,這種所謂的「幫忙」其實是陷阱,一旦替他們「幫忙」,就會沒完沒了,最後將是人格破產的滅頂之災。他婉言拒絕,對方仍不斷脅迫。他只好解釋說,自己大部分時間都在外面批書、進貨,並不在店裡固守,沒辦法「幫忙」。對方這才作罷。
另一個例子是如何對付警總的搜查。跟警總打了幾次交道之後,陳隆昊摸出了規律:一般警總都是月底來查,然後寫月度報告。除了查黨外刊物外,還有另一類「黑書」,即所謂「附匪學者、作家」的盜版書,比如島內盜版的魯迅、陳寅恪的著作。唐山書店是唯一堂而皇之擺著「黑書」銷售的書店。每當月底,他就把大部分「黑書」收起來,只擺兩三本在外面,專門供搜查人員沒收,讓他們可以回去交差、寫報告、領獎金。
那時已是白色恐怖末期,蔣經國在美國的壓力之下逐步走向開放,警總人員上門搜查,不再凶神惡煞,顯得「比較文明」,很多時候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彼此心照不宣。他們沒收書籍,也都開具清單,詳細記載什麽書、有幾本。
書不會消失,書店也不會消失
經過時間的過濾,那個時代「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生活似乎還充滿了樂趣,比今天這個可以自由出版和銷售、人們卻不願閱讀的時代有趣多了。
我接著問一個問題:進入網路時代之後,在全球範圍內,傳統出版業被視為夕陽產業,書店更是紛紛倒閉。那麽,書會消失嗎?書店會消失嗎?
陳隆昊說,台灣的情形比較不一樣,儘管出版業不景氣,讀書人越來越少,小型的獨立書店卻不斷破土而出。1970年代的出版社和書店,一半以上是黨營和國營企業,現在十有八九都是具有個人風格的出版社和書店。很多書店在街角巷尾,成為社區文化的一部分,香港和中國都找不到這道亮麗的風景。
不過,書店利潤微薄,很難突破瓶頸,獨立書店的經營者產生了抱團取暖的想法。陳隆昊的名片上有一個特別的身分「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理事長」。他告訴我,該協會成立以來,繪製獨立書店地圖、聯合起來向出版社和經銷商進書、向政府申請資助,做了很多細緻而綿密的工作。
知道我是基督徒,非基督徒的陳隆昊跟我分享了最近讀喀爾文著作得到的啓發。喀爾文對生命的三個態度,讓他如被光照一般:第一,對周遭財物的態度若有似無,人到盡頭,兩腿一蹬,什麼也帶不走;第二,世間很多事情都是上帝的召喚(calling),要全心全意去做;第三,遠離對死亡的恐懼,死亡是回到上帝懷抱,脫離世間苦難。我讚賞說,這些領悟比很多名義上的基督徒更爲深刻。
知識深耕,榮獲金鼎獎特別貢獻獎
我訪問完陳隆昊之後不久,2016年7月,傳來他榮獲第四十屆金鼎獎特別貢獻奬的喜訊。在頒獎典禮上,文化部長鄭麗君致辭說,想起念大學時期幾乎每天都到唐山書店報到,「今天能夠站在這邊,和唐山真的有些淵源,如果沒有唐山,可能不會想要為公眾做一點事情」。她特別指出,在台灣的民主化進程中,出版人功不可沒:「回顧過去歷史每個階段,創作人、出版人都是思想重要推手,引領時代蛻變,也讓今日多元自由出版產業成為台灣的傲人文化。」陳隆昊則在致辭中表示:「我一直有一個想法,希望產官學一起努力,讓閱讀這件事情變成全民嗜好。」
美國歷史學家安東尼•葛睿夫頓指出,紙質的書籍不會被電子書取代,出版社、圖書館和書店也不會從人類的文明消失:「如果印刷是冷的,會有紙張的溫暖加以平衡……我們翻書頁,感受紙的重量,在空白的地方寫筆記。紙本身也表達訊息:毛邊暗示一定的文雅,手指能觸摸厚度與質地,翻頁帶給文本自己的動能。」我想,這也是陳隆昊和唐山書店的員工、讀者們共同的信念吧?
在地下室裡保存光源──唐山書店
1990年代初,我剛上北大時,正是天安門屠殺之後不久,校園裡的自由主義氛圍已薄如蟬翼。在死水微瀾也難以感受到的未名湖畔,我極度失望,難道熱血的青春還沒有盛開就枯萎了?
真理=地下? 北京的三家人文書店
在無邊的黑暗與壓抑之中,我欣喜地發現,校園附近先後開張了三家書店——萬聖書園、風入松書店、國林楓書店。有趣的是,三家書店都開在地下室,當然是老闆出於節約成本的考量,卻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杜思妥也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記》——古往今來,真理難道只能保存在地下室嗎?
這三家書店主要...
作者序
◎宋澤萊 序
〈讓我們也走余杰的路〉
1.叫人心情激動的書
將近一個月來,幾乎每天我都要趕著遙遠的路程,回老家雲林去看命在旦夕的癌父。我攜帶著余杰即將出版的《台灣民主地圖第三卷──拆下肋骨當火炬》紙稿和已經出版的《第一卷──在那明亮的地方》、《第二卷──我也走你的路》兩本書,來回奔走。在中途便利商店歇息的片刻,我會翻閱尚未看完的一篇篇文章,感到心情激動。
余杰的書寫再度帶領著我的思緒和想像,重新踏過台灣的眾多城市、平野、高山、海角,龐大的台灣重大的歷史的苦難/勝利與不義/公義都寫在裡面,這些事件帶著我的靈魂,飛越在對父親生命的擔憂、掛慮之上,變成一次又一次的釋放。我感到即將面臨失去父親的恐懼被台灣的整個苦難與奇蹟吸收了,它們一起震盪在浩翰的台灣時空裡,澎湃而洶湧。
2.廣度、深度兼具
第三卷的這本書,延續了第一卷、第二卷的書寫優點──廣度、深度並行,叫人嘆為觀止:
在廣度上,仍然由極北的烏來寫到極南的美濃,由西海岸的二林寫到東部的宜蘭,踏過的足跡是如此廣泛: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南投、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宜蘭……無一不在範圍裡面。當我們閱讀這些篇章時,就好像做了一趟環島旅行,深入了各地重要的歷史現場裡,打開了我們的視野,叫我們縱橫無礙在整個台灣島上。
在深度上,它一再打破了我表面的認識。譬如我曾經去過好幾次台北「中山堂」,如果不看這本書,我還不知道那大廳上的天花板居然具有神祕的阿拉伯穹窿造形,在一樓裡面還有一個蔣介石的辦公室。更不知道蔣介石曾經在這裡接見過美國尼克森總統、伊朗總統巴勒維;在我的人生裡,我眼看這兩個外國總統起高樓,又見他們樓塌了,對我是極為重要的歷史人物,他們居然都曾到過中山堂!又譬如說我也到過陽明山的「中山樓」,如果不看這本書,我還不知道它蓋在火山口上,甚至不知道「中山」這兩個字是姓不是名,孫文應該叫做「中山文」才對,這是多麼叫我驚訝的事!我感到自己對歷史的認識是如何地草率!
像這種廣博寬闊的敘述、無數細膩的發掘,都是這本書明顯易見的價值!
3.比台灣人更愛台灣的心
另外,余杰把他對台灣的愛心貫注在他的書寫裡,這又是另一個價值。他在自序裡這麼說:「每一次到台灣,我都宛如走在回家的路上。」就是這種感情,支撐他寫了這三本《台灣民主地圖》。他似乎比台灣人更愛台灣,比台灣人更能憐憫台灣。比如,他來到了嘉義「陳澄波紀念館」,站在這位二二八事件時被槍殺的畫家作品前,這麼說:「我駐足於這些作品之前,亦不禁悲從中來。畫家不會未卜先知地預料到,殘酷的殺戮會如疾風暴雨般降臨。我不可抑制的想成為電視劇中可以穿越時空的主人公,來到正在用油彩塗抹畫布的陳澄波面前,向他大聲呼喊:『別再畫了,趕快逃走啊,國民黨的士兵要來殺你了!』」這種感同身受的悲憫是多麼叫人動容。又比如說,他在書寫女中豪傑民主鬥士的許世賢時,特地為處在弱勢地位的台灣女性發了一個願,他說:「政治不是男人壟斷的遊戲,在台灣男尊女卑的社會架構下,長期遭到歧視的女性,也可以像許世賢那樣在政治領域大有作為。」這種對弱勢女性的關懷,男性作家並不多。
看余杰的這本書,能喚起我們對台灣無限的愛與關懷,這又是這本書的另一個價值。
4.批評有力
然而,余杰也不是無視台灣的黑暗面,完全無條件歌頌台灣的所有的人;相反的,他在書裡大規模展開了社會、政治批判,在書寫「台北二二八紀念館」時,批評蔣介石應該負起起最大的責任;在書寫「國父紀念館」時,批評了主政者的帝王統治心態;在書寫「李友邦將軍紀念館」時,批評了巖秀峰傾共的行為;在書寫「清大梅園」時,批評了近年來校方打壓陳為廷等學生的民運;在書寫「民主英烈公園」時,批評了建築過於傾向佛、道、儒三教;在書寫「二林蔗農事件事蹟館」時,批評簡吉對共黨的無知;在書寫「陳澄波紀念館」時,批評蕭萬長消費陳澄波的劣行;在書寫「許世賢博士紀念館」時,批評了張博雅背離許世賢反國民黨的風骨……可說筆力透紙,毫不含糊,引起我們陣陣的的深思。我私下認為余杰有他一貫的立場,才使得他的批評變得精準而犀利;那就是在獨裁/民主、有權/無權、壓迫/反壓迫、左派/反左派、共產/反共產、統一/獨立、反人權/人權、官方/民間、媚俗/神本的二元對峙中,恒常選擇了後者所致,終於使他的批評有神,往往一針見血!
5.讓台灣的報導文學走余杰的路
最後我想談一談余杰這三本書對於目前台灣報導文學界的重要性。
台灣的報導文學起於七0年代中國時報副刊,當時主編高信疆培養了一批報導文學青年,深入偏遠的地方,報導不為人所知的事件,引起仿效,最後終於成為風潮。不過,一、二十年之後,就告衰微,如今沉寂,幾乎已經是一潭死水。考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的高信疆並沒有勇氣去觸探敏感的政治、社會問題,後來的人蕭規曹隨,遂使報導文學往小趣味的方向發展,等到報禁解除,小趣味的題目相繼被報紙的記者挖掘盡淨,報導文學只好趨於死亡。
余杰的這三本書文字流暢、敘述從容、刻劃有力、筆帶感情,是標準的報導文學寫作。不過,他一反台灣報導文學的方向,往著政治、社會大事件來書寫,開闢了以前所沒有的報導題材,可以說已經走出了新報導文學的一片天。
這三本書,不但是填補了幾十年報導文學的漏隙;同時也告訴我們,報導文學的題材不在遠處,就在身旁;只要朝著禁忌作挑戰,題材到處都有。同時,報導文學也不一定要如人類學考察一樣,非要在事件地點住個十天半月不可,只要有觀點,找到一定的資料,就能作深入的報導,就可以免除不敷成本的窘境。這正是余杰的報導文學給我們文學界的大啟發。
我期待台灣未來的的報導文學家能走余杰的路,更廣泛地對身邊的敏感事件做有勇氣、有史觀、有視野、有感情的報導;那麼,台灣的報導文學將起死回生,重新踏上坦途!
──2016年聖誕日寫於鹿港
◎宋澤萊 序
〈讓我們也走余杰的路〉
1.叫人心情激動的書
將近一個月來,幾乎每天我都要趕著遙遠的路程,回老家雲林去看命在旦夕的癌父。我攜帶著余杰即將出版的《台灣民主地圖第三卷──拆下肋骨當火炬》紙稿和已經出版的《第一卷──在那明亮的地方》、《第二卷──我也走你的路》兩本書,來回奔走。在中途便利商店歇息的片刻,我會翻閱尚未看完的一篇篇文章,感到心情激動。
余杰的書寫再度帶領著我的思緒和想像,重新踏過台灣的眾多城市、平野、高山、海角,龐大的台灣重大的歷史的苦難/勝利與不義/公義都寫在裡面,這些事件帶著我...
目錄
002 各方好評
012 讓我們也走余杰的路
─宋澤萊序
018 誰在為自由歌唱?
─余杰自序
臺北
028 在地下室裡保存光源
─唐山書店
040 因為這地遍滿流血的罪
─臺北市二二八紀念館
046 是「光復」,還是「再殖民」?
─臺北中山堂
068 是帝王的宮殿,還是國會的議場?
─中山樓
082 誰之「國父」,為何紀念?
─國父紀念館
新北
096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烏來高砂義勇隊紀念園區
110 將軍百戰聲名裂,留取丹心照汗青
─李友邦將軍紀念館
桃園
124 異域有孤軍,龍岡有滇味
─阿美米干
新竹
136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清大梅園
150 誰能安慰天空中的寂寞?
─黑蝙蝠中隊文物陳列館
苗栗
164 為了讓母親不再哭泣
─民主英烈公園
彰化
178 米和書的「微革命」
─成功旅社‧農用書店
194 殖民地上的一聲春雷
─二林蔗農事件史料紀念館
宜蘭
208 清澄的流水能否洗淨故人的傷痛?
─ 228紀念物:「歷史之澄鏡」
臺中
222 公民教育應當從中學開始
─臺中一中
236 不是蝴蝶,是落地生根的種籽
─臺中市眷村文物館及彩虹村
嘉義
254 我的血,可以畫成一幅怎樣的畫?
─嘉義市博物館陳澄波紀念專區及陳澄波文化館
270 鳳凰鳴矣,于彼高岡
─許世賢博士紀念館
284 書是抗爭的子彈
─洪雅書房
雲林
300 雄才豈竟是書生
─李萬居精神啟蒙館
南投
314 可以對抗邪惡的,是正直和勇氣
─臺灣聖山生態教育園區
臺南
330 比大陸更廣袤的島嶼,比生命更長久的文學
─臺灣文學館
高雄
346 熱血洗沙場,江河回故鄉
─高雄中學
358 木瓜樹下記山河
─鍾理和文學紀念館
372 你去察看螞蟻的動作就可得智慧
─高雄市勞工博物館
002 各方好評
012 讓我們也走余杰的路
─宋澤萊序
018 誰在為自由歌唱?
─余杰自序
臺北
028 在地下室裡保存光源
─唐山書店
040 因為這地遍滿流血的罪
─臺北市二二八紀念館
046 是「光復」,還是「再殖民」?
─臺北中山堂
068 是帝王的宮殿,還是國會的議場?
─中山樓
082 誰之「國父」,為何紀念?
─國父紀念館
新北
096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烏來高砂義勇隊紀念園區
110 將軍百戰聲名裂,留取丹心照汗青
─李友邦將軍紀念館
桃園
124 異域有孤軍,龍岡有滇味
─阿美米干
新竹
136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