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09 台以中央地方政府的交流〉
以色列是一個實行英制議會內閣制的民主國家,1948年建國迄今經歷多次戰爭考驗而堅強挺了過來,在國際社會上則一直是被孤立排擠的對象,老實說以色列之國際處境與台灣委實一模一樣。
加上以色列人主要信仰猶太教,在歐美以基督教文明為主流的社群中,是不受歡迎的。所以即使以色列以新創、高科技、鑽石珠寶、軍火安全產業等聞名於世,在國際社會裡還是孤單的,在這樣情況下,只要有外國願意不帶歧見地來跟以色列交朋友,以色列人都會掏心掏肺跟你往來作朋友。
中華民國的政府開始接觸,首是是行政院新聞局於1968年(民國57年)派鍾振宏以中東巡迴特派員名義進駐臺拉維夫,對內稱駐以色列新聞處,當時在以色列並沒有外交部派駐的正式代表處或大使館。
至於台以雙邊正式關係,要從1990年以色列開始主動與台灣接觸,希望建立雙邊關係說起。最早開始由以色列貿工部駐日本大使館經貿官員法雅各(Jacob Fass)擔任談判代表,與談對象就是當時我國駐日本公使鍾振宏,後來改由以國貿工部派駐香港總領事館的經貿官員丹.卡塔利瓦(Dan Catarivas),在當時以色列外交部長摩西(Moshe Arens)授權下,以貿工部官員身份來台灣與台灣政府繼續談判。此人自香港來台七、八次,台以雙方針對相互設處後館舍與派駐官員之外交特權禮遇等來來回回談判多次。這段過往歷史,是筆者於2019年6月26日邀請卡塔利瓦在臺拉維夫午餐餐敘中,當面請教當年談判設處等相關背景才得知。
據卡塔利瓦親水對筆者描述,他在1982年進入以色列貿工部(也就是現在的以國經濟部)服務,當年第一次以黎戰爭爆發,夏隆(Ariel Sharon)將軍率領以色列大軍攻入黎巴嫩,意圖驅逐以黎巴嫩為基地而不斷攻擊以色列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勢力,戰爭結束最後也的確將巴解驅逐到突尼西亞。卡塔利瓦被以色列工貿部派在貝魯特聯絡辦公室工作兩年後,因為他的上司也就是貿工部派駐黎巴嫩辦公室主任魯文.梅哈甫(Reuven Merhav,現居臺拉維夫),1984年被以色列政府派到香港擔任重新開館後之總領事,以發展對中國關係,於是卡塔利瓦也跟去了香港。魯文總領事於1989年返回以色列,擔任過以國外交部總司長(相當於我國政務次長)。
以色列自1948年建國以來,數十年間朝思暮想要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但是因為北京一樣希望取得阿拉伯國家集團的友誼,因此對以色列的聲聲召喚不理不睬。一直到1984年中英簽署共同聲明,香港訂於1997年回歸中國後,以色列與中國的關係才以香港為中心開始發展,1984年重開以色列駐香港總領事館就是一個起點,中以雙方在香港開始進行越趨密切之貿易、軍火、農技合作。
1990年中國4沙烏地阿拉伯建交,1992年1月以色列外長李維(David Levy)訪問中國,並於1月24日與中國外長錢其琛簽署建交公報並互設大使館,雙方除進行農業合作外,另在成都合作生產殲十戰機、合作生產空對空導彈(仿製以色列巨蟒空空導彈的中國霹靂系列)。
中國廣大市場讓以色列人充滿想像,以色列則是協助中國打破西方軍事科技封鎖的一大缺口,幾乎中國大部分軍武裝備的自主現代化進程都有以色列的影響存在,與台灣情況居然十分相似,這也證明以色列不在乎立場也不管意識型態,只要能夠獲利什麼都能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