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尋找憂鬱的根源
為了好好活下去,讓我們面對憂鬱。
1.憂鬱症是怎麼一回事?
活在這個世代的人要面對各種壓力,確實有越來越多人罹患憂鬱症。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把憂鬱症、癌症、愛滋病並列為廿一世紀三大疾病。
什麼是憂鬱症?
在快速的現代生活中,每個人在精神上多少都有一些輕微症狀,身邊也常常看到精神疾病患者,因此我建議每個人都應該對精神醫學有所研究。
每個人都會有心情低落、感到悲傷、沮喪的時候,這是正常的。有些學生們考場失利,可能心情會低落幾天,後來會因為其他的事恢復正常心情;也就是說,如果幾天後,鬱悶的心情漸漸好轉,這就不是憂鬱症。又如某人失業賦閒在家時,心中覺得鬱悶,對未來充滿了失望的感覺,可是一個星期後他找到了新的工作,就很快的活力再現,好像絕處逢生,這也不算是憂鬱症。
但若情緒失控、反應過度,甚至影響到生活,就可能得到精神性的疾病了。憂鬱症的表現症狀是很極端的,有的人會大吃大睡;有的人會不吃不睡;有的人表達情緒很激動;有的人完全隱藏情緒。憂鬱症的診斷,大致上是指持續兩週的心情低落,且伴隨著生理機能的障礙,例如:失眠、食慾不振或全身無力,再加上注意力無法集中、急躁不安,或是缺乏自信,甚至有生不如死的感覺或想法等症狀,才會考慮是憂鬱症。
憂鬱感、憂鬱症、情緒障礙
憂鬱,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情緒,但醫學上的認知還是有層次上的不同:如果哀傷、絕望和消沉等感覺只停留在「情緒層面」,可以稱之為憂鬱感;若以上那些感覺不只是停留在情緒層面,還會影響日常生活,並帶來身體、精神和情緒上不同型態的症狀,就要稱它為憂鬱症了。
精神醫學視憂鬱症為情緒障礙的一種,也就是指一個人在調整情緒上出現了障礙。所謂的情緒,是指我們心裡的感覺;情緒障礙則是指沒有遇到特別高興或哀傷的事,卻長時間出現不正常的情緒而影響生活,那就是情緒障礙。
情緒障礙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情緒高昂的躁症,另一種則是情緒消沉的鬱症。根據大韓神經精神醫學學會所編纂的《神經精神醫學》一書,精神醫學對「憂鬱」的定義並非指一時的情緒低落,而是指思考的內容、過程、動機、意願、興趣、行動、睡眠和身體活動等全面精神機能下降的狀態。
首爾大學附屬醫院的資料顯示,憂鬱症是一種疾病,主要症狀為憂鬱情緒和缺乏興趣,並在認知、精神和生理上產生多樣問題,而使日常生活作息功能下降,失去生命熱情和興趣,核心症狀是長期感到憂鬱。
憂鬱症的歷史
根據精神醫學學者的說法,憂鬱症的歷史久遠。公元前400多年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醫師,已經開始區別躁症和憂鬱症,並進行有系統、詳細的說明。他開始使用「憂鬱症(melancholia)」一詞,並且給予定義:「若一直持續哀傷(sorrow),就是憂鬱症。」
而躁症和憂鬱症相互關聯的想法則出現在主後第一世紀左右。1850年第一次從同一個人身上觀察到躁症和鬱症輪流發生。約19世紀末,開始以「躁鬱症」一詞將情緒障礙從早發性癡呆症(現代精神分裂症)分離出來。而在1957年,憂鬱症開始分成重複出現鬱症的「單極性憂鬱症」,和鬱症、躁症輪流出現的「雙極性憂鬱症」。
憂鬱症的種類
憂鬱症根據症狀來分,只出現鬱症的情況屬於單極性憂鬱症,鬱症和躁症輪流出現就是雙極性憂鬱症。如果患者症狀伴隨精神疾病,例如無法辨識現實與幻想,就屬於精神病性抑鬱症,當症狀相對較輕微時,則歸類為神經性憂鬱(或神經官能性憂鬱)。
如果根據憂鬱症的原因來分類,憂鬱症一如許多身心疾病,病發的原因,有的是生理上或遺傳上有缺陷導致病發,但有的則承受太大的生活壓力或工作挫折,又無人可以輔導,日積月累,久了以後就生病了。所以,一般可分成兩類:前面一種是屬於內因性憂鬱症,也就是沒有任何外在因素的刺激,純粹是生理上的缺陷;後面一種則稱外因性憂鬱症,也就是承受太大的工作或生活壓力而崩潰的。但是,臨床上有的個案發病,原因並不是這麼明顯。
若依照症狀可以區分如下:
輕度憂鬱症(低落性情感疾病):
長期且經常的沮喪、沒有活力,只有一點點和常人不同,但可以照顧自己,不會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的每個層面。
重度憂鬱症:
1.情緒低落:悲傷、沮喪、絕望。
2.喪失活力:對很多事都提不起勁、對任何事都失去興趣、容易疲倦。
3.胃口改變:大吃、不吃、體重大幅增減。
4.睡眠習慣改變:失眠、難以入睡、整天幾乎都在睡。
5.行為改變:日常的個人行為突然產生變化或是生活習慣改變。
6.情緒起伏大:情緒激動、哭泣。
7.精神錯亂:很難集中注意力、精神遲緩。
8.內咎:覺得自己沒有用、沒有價值、過度的罪惡感。
9.死亡念頭:常想到自己的死或他人的死。
也可以用頻率來區分輕度和重度憂鬱症。輕度憂鬱症患者在一星期中可能只有2∼3天才出現這種症狀一次,重度憂鬱整患者可能長期、一整天都處於這些狀態下。
憂鬱症病因的相關理論
有關罹患憂鬱症的肇因有許多推論,但截至目前為止沒有很明確的定論,精神醫學界仍在研究其原因。關於憂鬱症的原因,每個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在此我只介紹代表性的兩種理論。
¤ 精神分析理論
這是由佛洛伊德(Sigmund S. Freud,1856-1939)所創立的。其精神分析理論的基礎是「潛意識」,他認為人的所有思考、情緒和行動,並不是受意識支配,而是受潛意識的支配,他對憂鬱症的觀點也和潛意識有關。
根據大韓神經精神醫學學會所編纂的《神經精神醫學》一書,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理論認為憂鬱症是:
1. 在口慾期(或口腔期)與母親的關係出現過問題的人。
2. 與實際或象徵性的對象經歷過失落。
3. 為了避免痛苦而啟用「內射(introjection)」,即一種自我防禦機制。
4. 對於造成失落境遇的禍首所產生的憤怒和攻擊性,轉向對自己發出,這就是「憂鬱症」2。
¤ 認知理論
這個理論是在1979年以《憂鬱症的認知治療法》一書提出來的,由精神醫師亞倫貝克(Aaron T. Beck,1921-)和他的學生共同發表,是貝克醫師對精神分析理論從認同到懷疑後所提出來的理論。這個認知理論的核心很簡單,他認為容易罹患憂鬱症的人總是:
1. 從負面角度看自己(覺得自己無價值、無用)。
2. 從負面角度瞭解世界(對周遭的人心存懷疑)。
3. 從負面角度看未來(對未來感到無望)。
這三點稱為「認知三角」(或稱「認知三元素」,cognitive triad),容易罹患憂鬱症的人總認為自己是失敗者,以為世界總是和自己敵對,或是一種威脅,對未來感到絕望。這種負面、自動化的思考,即為貝氏認知理論的核心。
精神醫學的論點
精神醫學學者認為,憂鬱症如同其他精神疾病,是由於生物、化學、遺傳以及環境等各種不同的因素所引發。所謂生物化學物質因素,是指在大腦中掌握情緒功能的神經傳導物質失去平衡,因而引發憂鬱症。賀爾蒙失調也被視為一種引發憂鬱症的原因之一。
其他還有從遺傳基因尋找憂鬱症成因的學者,他們注意到某些家族具有容易罹患憂鬱症的傾向,而努力尋找引發憂鬱症的遺傳因子。環境因素是指人生中不容易克服的諸多遭遇,如失去所愛的人、經濟困難及強烈的壓力等等。
在我們深度思考「憂鬱症」之前,先簡單地研究一下精神醫學,這樣會有比較寬廣和全面的思維。
曾有人開玩笑地說:「憂鬱症是『想』出來的」,其實也有其道理,對憂鬱症患者而言,「轉念」是很好的治療方法。當藥物使憂鬱症狀得到緩解之後,最重要的是,建立積極正向及理性的想法,才能取代負向及不合理的想法。
接下來我們會在每一章中探討我們內在的想法,相信讀完本書,你會建立一個幸福的思考模式,遠離憂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