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討論議題與思辨帶領
一、暖身活動
(一)活動進行方式:
帶領者可先請學員分享自己過去做過哪些自主的行動,或者哪些不自主的行動,並簡單詢問他們為什麼認為那是一個自主(不自主)的行動,初步了解學員對於自主德行的認識。
請學員分享完自己的經驗之後,帶領者可以讓他們先瀏覽以下問題:
1. 怎樣的決定才是「自主的決定」?
2. 「認識我自己」和「自主的決定」有怎樣的關係?我要怎樣才能認識我自己?
3. 每個人的「自主的決定」都會一樣嗎?如果一樣,為什麼?如果不一樣,為什麼會不一樣?
4. 「自主的決定」會影響到哪些人?我要參酌他們對這個決定的意見嗎?如果要,要參酌到什麼程度?為什麼?
帶領者可以提醒學員,接下來將會請他們一一思考、回答這些問題,在此只是讓學員先了解本課程的問題意識。
二、自主是什麼
(一)活動進行方式:
播放以下五支影片:
1. 連續劇《終極三國》中劉備被催眠的片段(以下簡稱影片一)
在影片中,劉備(陳德修飾)接受華陀(曾子余飾)的催眠後,被華陀要求模仿約翰屈伏塔、麥克傑克遜跳舞,做出一連串好笑的動作。
2. 電影《喋血街頭》中阿輝被越共強迫殺人的片段(83:50–84:30)(以下簡稱影片二)
阿B(梁朝偉飾)、阿輝(張學友飾)、阿榮(李子雄飾)在香港犯下殺人罪而潛逃越南,結果因為被懷疑幫CIA(美國中央情報局)辦事遭到越共逮捕。越共樂於虐待其抓住的俘虜,常任意挑選其中一人進行「終極抉擇」——要求他持槍殺死其他的俘虜,否則就殺了他。為了讓阿B一行人說出實話,越共強逼阿輝進行終極抉擇。結果阿輝在極度不願意的情形下,殺死了美國俘虜。
3. 柯文哲演講片段(7:00–7:40)(以下簡稱影片三)。
柯文哲於2013年5月12日受邀於小英之友會中發表演講,並於演講中簡述他從學生時代到進入加護病房擔任醫生之間的「人生之路」。他指出當初會填醫學系,是因為爸爸的決定;當初與陳佩琪結婚,是因為媽媽的決定;當初生下三個小孩,是因為太太的決定;而擔任加護病房醫生,則是因為老師朱樹勳的決定。
4. 愛瘋時代剪輯影片二則(1:05–1:47;2:47–3:39)(以下簡稱影片四、影片五)。
愛瘋時代是一部以描述iPhone使用者內心想法的微電影。在第一則剪輯片段中,大款(中國用語,為對有錢人的稱呼;李暢飾)帶著小妞(羅斯雨飾)去專賣店買iPhone。起因在於大款有一次和朋友出去吃飯,發現全桌的人只有自己沒用iPhone。從朋友的眼神中,大款感覺朋友似乎在怪自己丟了他們的面子,所以他決定去買iPhone給自己和小妞。就算小妞表明自己不會操作iPhone,大款也堅持要小妞帶在身上,「不會用,那就拿著……,沒事,就當鏡子。」
在第二則剪輯片段中,情侶白領男(白領指白領階級;王秋翔飾)和白領女(覃煒飾)去專賣店買iPhone。在購買過程中,白領女雖提到買iPhone可以讓白領男在外面比較有面子,但也指出使用iPhone可以節省二人之間的通話費,並特地詢問店員是否有優惠活動,以及保固期等相關資訊。
影片播放完畢後,詢問學員「影片中的主角是否做了自主行動?」,並請學員針對每一部影片一一舉手回答「是」或「否」。完畢後,按照影片順序,請學員說明選擇回答「是」或「否」的理由,然後帶領學員比較不同影片中主角行動的異同之處,分析出自主行動的重要特徵。
由於本步驟討論的素材較多,若學員較不擅長進行抽象的概念分析,為了縮短操作時間,帶領者也可只討論影片一、二、四。
(二)提問與討論:
〔問題〕
影片中的主角是否做了自主行動?
〔思辨引導方向〕
提醒學員注意:(1)影片中的主角在行動時是否有意識;如果有意識,是否意識到行動的理由?(2)外在環境對他的行動造成什麼影響?(3)如果主角有意識到行動的理由,他是根據哪些理由採取行動?以上述三個問題做切入點進行思考,我們就可以開始分析這五個主角的行動算不算是自主行動。
一、在影片一中,劉備是自主地決定要跳舞嗎?
劉備受到華陀的催眠而模仿許多人的舞蹈動作,我們能否說劉備是自主地決定要跳這些舞?一般而言,我們很難承認劉備此時是自主地行動,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在行動的當下,劉備處於無意識狀態,所以也不可能意識到自己行動的理由。於是,影片一指出自主行動的一個重要特徵,即「自主行動一定是一個有意識的行動」。也就是說,「對該行動具有意識」是自主行動的必要條件(若甲是乙的必要條件,那麼當甲不成立時,乙就不會成立)。
除了被催眠以外,當一個人處於夢遊狀態,或者因為不勝酒力而爛醉如泥,或者因為嚴重的精神疾病,致其無法做出任何判斷,我們都可以說他在上述狀態下的一舉一動不能算是自主行動,只能算是肢體的動作而已。另外,像膝反射那樣的反射動作,其神經訊號並不經過大腦,而是身體在接受外界刺激後,直接由神經中樞做出回應的動作,也不能算是自主行動。上述行動不能算是自主行動,都是因為行動的當事人對於該行動根本沒有意識。同樣地,市面上有一些機器玩偶能夠透過簡單的機械原理,而自行揮動手腳;雖然我們觀察到它做出某些動作,但因為機器玩偶不可能有意識,所以我們也不會說這些動作是機器玩偶的自主行動。
〔可能情況一〕
有些學員認為劉備跳舞算是自主行動,是因為他們認為催眠都是假的,一個人不可能真的被催眠。面對這種質疑,帶領者應該提醒學員此時思考的重點並非「是否有人可以真的被催眠?」,而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一個人做出來的行動能否算是自主行動?」。所以如果學員不滿意催眠的例子,帶領者可以另舉前面提到的其他例子(如夢遊、反射動作、機器人的動作),再詢問他是否認為這些情境下的動作都算是自主行動。
二、在影片二中,阿輝是自主地決定要殺人嗎?
影片二中,阿輝被越共強迫拿槍殺人,在扣下扳機前,阿輝驚恐地請求越共不要逼他那麼做,甚至雙腳發軟,無法站立。阿輝並非無意識地扣下扳機,他並非處於無法回應外界,無法做出判斷的狀態下。然而,即便我們知道阿輝是有意識地殺了一個人,但一般來說我們仍不會承認他是自主地決定殺人,因為這是他在被威脅、強迫之下不得不採取的行動。也就是說,除了「對該行動具有意識」之外,「行動時沒有受到強迫」也是自主行動的必要條件。
〔可能情況二〕
有些學員認為阿輝殺人是自主行動,他們的理由是:他在行動時不像劉備被催眠那樣,如同一具沒有生命,被他人操縱的木偶。如果阿輝真的不願意殺人,他大可抵死不從,雖然下場可能是因此犧牲生命。但事實是他妥協了。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他選擇了開槍殺人,儘管他極不願意。既然他妥協了,表示在殺人這件事情上他不是百分之百的不願意,而既然不是百分之百的不願意,我們就可以說他是自主地決定要殺人。
面對這個質疑,帶領者可以進一步區分二種不同的強迫情境:一種是當事人受到物理上的強迫,一種是當事人受到心理上的強迫。當一個人在物理上被強迫做某事,他就像四肢都被綁上線條的木偶一樣,完全受到操縱者的擺佈,無法改變行動。如果阿輝是被越共以蠻力強壓他的手指去扣扳機,那阿輝就是受到了物理上的強迫。但如果一個人因為受到他人的恐嚇以致心生恐懼,導致他為了避免恐嚇的內容成真而採取行動,他是受到心理上的強迫。例如阿輝被越共拿槍抵著頭威脅,說如果阿輝不殺人,阿輝就會被殺。他為了不想讓自己被殺的結果成真,只好扣下扳機。這時,阿輝是受到心理上的強迫。或者,也可以想像古埃及建造金字塔的奴隸,按照他過去的經驗,以及他看到其他奴隸遭受的對待,只要不順從主人的意思搬運石頭,就會遭來一頓毒打。當他被主人要求做事時,為了不被毒打一頓,只好選擇服從。這時奴隸也是受到心理上的強迫。
區分二種不同的強迫後,帶領者可以指出,當一個人受到物理上的強迫而產生動作時,他確實不能算是自主地行動。因為這種情形與一個人在無意識的狀態下產生動作沒有太大差別:二者都是在自己無法選擇其他可能的情況下而產生動作。不過,如果一個人受到心理上的強迫而產生動作,也不算是自主行動嗎?按照學員的質疑,這仍算自主行動,因為當事人此時「不算百分之百的不願意」。不過若按照學員的想法,認為自主行動就是「那些非在無意識狀態下,也非受到物理上強迫而產生的動作」,這會讓自主行動變成是一個瑣碎的、不具任何重要意義的概念。
因為如果根據上述的定義(即只有物理上受強迫的行動才算不自主,心理上受強迫並不算),我們將會發現,日常生活裡幾乎找不到一個不自主的行動。畢竟,在大部分情況下都無法掌控自己身體動作的人生,是一個很難想像的、極端情境下的人生。然而在實際生活裡,我們卻也常常聽到如「我應該更自主一點」、「我一點都不自主」等說法,而說這些話的人,絕對不是過著那種一舉手一投足都完全無法操縱自己肢體的生活。這顯示在一般人的理解中,自主其實不是那麼容易成就的狀態,它是一個我們應該努力追求的德行。按照學員質疑的那樣去理解自主,我們可以取消使用自主這個概念,因為既然幾乎沒有人的行動是不自主的行動,那麼「自主」行動等於是畫蛇添足的描述。但事實是,我們通常都認為「行動」和「自主行動」不是同一回事,「自主行動」與「不自主行動」的差別,也不是「肢體沒有在被人以物理方式控制的狀態下所做的行動」與「肢體在被人以物理方式控制的狀態下所做的行動」之間的差別。根據以上說明,我們也應該將「受到心理強迫而做出的動作」也視為不自主的行動,這較符合日常語言對自主的用法。
三、在影片三中,柯文哲是自主地決定念醫學系、與陳佩琪結婚、生三個小孩,成為加護病房醫生嗎?
面臨這些影響人生至關重要的抉擇時,柯文哲在決定如何行動的當下肯定是有意識的;此外,他大概也沒有受到物理上與心理上的強迫。那麼,我們能否說他是自主地做出這些決定?答案似乎也是否定的。因為我們覺得柯文哲的行動似乎只是人云亦云下的產物。柯文哲的人生經歷提醒我們,自主的行動除了要求當事人在行動當下有意識,且不能是被強迫的,還必須滿足其他的條件。
柯文哲如果只是聽從別人的建議行動,他有可能根本沒有思考過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若是這樣,直接聽從別人意見的他,雖然不像木偶那樣直接被表演者用線操控,但本質上仍是個傀儡,而我們大概不會說傀儡是自主的。然而,柯文哲也有可能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他也許會說自己的行動理由是「我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這是別人的建議。」可是,直接把「因為這是別人的建議」當作行動的理由,在大部分情形下都不是個好理由,即使別人建議的理由有時候可能是好理由,但這並不是行為者自己相信的理由。因為你會怎麼行動,進而怎麼去影響外在世界,將完全依賴於「別人的建議」。別人的建議有好有壞,有適合自己的,也有不適合自己的,有合乎道德的,也有不合乎道德的。照章全收的後果,就是由別人來代替你決定要變成一個怎樣的人,這怎能算是自主的人?
經過上述的分析可以發現,如果當事人在行動時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理由,那他就像是一個被隱形之線操縱的木偶,因此不算自主;如果當事人在行動時有意識到自己的理由,但他的理由是「事事遵從別人的建議」,由於他的所作所為完全是他人意志的產物,也很難算是自主。
四、在影片四中,大款是自主地決定要買iPhone嗎?
大款在買手機時,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為什麼要買iPhone,他也沒有被小妞強迫(影片中看起來反而像是他在強迫小妞拿iPhone);此外,他可以為自己買iPhone的理由提出一套說詞,而不只是「因為這是別人的建議」,所以大款的行動似乎沒有前面提到的問題。然而,根據大款的自陳,雖然他有一套自己的說詞,但其中理由不外乎是「害怕丟了同儕的臉,因此被同儕排擠」。因為害怕丟臉,害怕與其他人格格不入而行動,這些確實可以作為行動的理由,但是這些理由都是外在的,並不是經由行為者自己檢視的結果認定它們為好理由。大款完全基於外在因素提供的理由而行動,我們大概也不能說他做了自主的行動。
藉由這個問題,帶領者可以影片四為基礎,邀請學員思考如何面對潮流。如果我們追隨潮流的理由只是因為害怕和別人不一樣,那麼我們與人云亦云的人一樣,其實還是活在別人的陰影中。人云亦云的人是別人怎麼說,他就怎麼做;害怕與眾不同的人雖不至於完全照章行事,但只要週遭這麼做的人數夠多,他就很容易屈服,一起做相同的舉動。雖然在行動的細節上(產生行動的心理機制與過程)不見得相同,但從「無法表達自己真正的意志」這一點來看,二者大同小異。
〔可能情況三〕
有些學員可能會因此以為只要追隨潮流,就是一種不自主的表現。這樣的想法完全是誤解,應該有所釐清。我們之所以不太願意承認大款的行動是自主行動,並非因為他這麼做是追隨潮流,而是因為他追隨潮流的理由讓我們覺得不妥,他終究是為了迎合別人而這麼做。我們可以想像,假如一個人在考量自己應該如何穿搭服飾時,發現當今正紅的穿衣風潮很適合自己的身材,能夠襯托自己的優點,掩飾自己的缺點,因此決定跟隨潮流來穿搭,儘管他也是跟隨潮流,但我們不會覺得他不自主,因為他不是被潮流牽著鼻子走。跟隨潮流,是他在考量過各種相關因素後,發現如此穿搭適合自己而下的決定,這當然是自主的表現。
帶領者也可以利用不同的情境來提醒學員「決定一個人是否自主的關鍵不在於是否跟隨潮流,而在於跟隨潮流的理由」。例如有一個人總是喜歡湊熱鬧,只要遇到正「夯」的事物就想參一腳,因此總是走在潮流的尖端。看到別人做什麼,自己也沒多想就跟著去做的人,可說是典型的「盲從」。為什麼說他「盲」?正是因為他不是自己為自己選擇了一條想走的道路,湊熱鬧不算自主。又例如有一個人的個性是:只要別人說往東走,他偏愛往西走。他不是追隨潮流,他反而總是排斥潮流。這種「盲不從」的人也不自主,因為不論是「盲從」或「盲不從」都是「盲」著行動,都不是自己決定自己該怎麼做。
五、在影片五中,白領女是自主地決定買iPhone嗎?
從白領女在購買iPhone之前詳細詢問關於價格、贈送配件、保固期限等問題的樣子來看,他似乎是這五段影片的主角中,最認真去考慮買iPhone適不適合她的需求的人。她意識到自己這麼做的原因,也不是被別人強迫下的決定,而且買這款手機,不像大款只是為了要迎合別人,而是比較過各手機的優劣之後所做的決定,因此我們可以說她是這五位主角中,最能算是自主行動的人。
〔可能情況四〕
學員可能會質疑白領女其實也不是自主地行動,因為她在影片中提到,買iPhone一方面也是為了讓白領男有面子。關於這個質疑,帶領者可以提醒學員從以下幾個角度思考。
其一,白領女買iPhone不是像大款一樣為了怕自己被排擠,而是怕男友被排擠。白領女不是當事人,所以一般來說,她不會像白領男或大款那樣切身地感受到外在環境對她的壓迫力量,這意味著她有更多餘地去回應這樣的壓迫力量。事實上,白領女也不只是為了讓男友有面子而買iPhone,她也指出買iPhone後可以讓二人更省話費,溝通更方便。這些理由相較於「讓男友有面子」,是較為恰當的、較好的選購手機的理由,而這些理由在大款的自陳中根本看不到。因此,拿質疑大款的說法來質疑白領女,雖然不是沒有道理,但說服力略顯薄弱。因為其忽略了白領女其實比大款提出更多買iPhone的理由,而這些理由算是好理由。
當然,學員可能會進一步指出,那些省話費、溝通方便的理由,其實只是為了正當化自己買iPhone,以讓男友有面子的藉口,所以不見得是好理由。對此,帶領者可指出二點。第一,如果不是意識到「讓男友有面子」並非好理由,白領女又為何要提出更多的理由來說服別人?大款似乎把「怕丟同儕的臉」當成其行動的好理由,而沒有意識到自己應該提出更有說服力的理由。從自覺程度來看,白領女顯然要優於大款。第二,假設真如學員所說,促使白領女買iPhone的唯一理由只是為了要讓男友有面子,其他的理由只是隨便說說的藉口。那麼我們確實也承認白領女不是自主地行動。這裡的困難在於,我們很難確定一個人行動時,他內心所抱持的想法究竟是什麼。因為不知道白領女內心的真正想法是什麼,所以我們不能明確認定她是否自主地行動。在此,我們寧願相信白領女是真誠地說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因為「相信對方所說為真」是日常對話中的常態。但我們也保留白領女有說謊的可能,一旦我們發現他與大款一樣,其實都是害怕丟臉(丟自己的臉、丟男友的臉)而買iPhone,那我們就會說她的行動並不自主。
其二,從大款和白領女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發現:行動的理由是否出自行動者的深思熟慮的判斷,顯然是其行動是否自主的關鍵。大款和白領女一樣都是基於一些理由而購買iPhone,但是白領女的行為比較具有自主性,因為她的理由是出自內在的斟酌判斷,不是完全決定於外在因素,這滿足最起碼的深思熟慮;相對的,大款只是因為「怕和別人不一樣」,這樣的理由很難是深思的結果。即使一個人經由深思熟慮以後所得到的理由,並不能保證就是最好的理由(因為錯誤的資訊或推理能力不足,都可能影響一個人深思熟慮的結果),但是只要建立在個人自我深思(這種思考會把個人的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一起考慮進來)所形成的判斷而行動,就是自主的行動。
其三,行動自主與否的問題,答案也許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允許有程度上的多寡。如果我們以「行動前有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為標準來判斷行動是否自主,乍看之下答案涇渭分明:有深思熟慮過就是自主的,沒有深思熟慮過就是不自主的。然而如果我們了解到所謂深思熟慮,是指詳細地思考行動可能帶來的結果,思考行動是否真能滿足自己的目標與需求,思考行動所需注意的各種面向的話,就會發現這些層面的考量都有程度多寡之分。因為人的知識和能力有所侷限,自然不可能考慮到行動所帶來的所有結果,也不見得能夠注意到所有需要注意的事項。而且,一個行動不可能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所以也不太可能完全滿足自己的需求與目標,它有可能同時造成一些與我們所求背道而馳的副作用。因此由於人的思辨能力不同、對事件的掌握程度不一,所以說有些人的自主性比較強,有些人比較不自主,有其道理。
帶領者可以藉機提醒學員,既然自主有程度之別,我們不必妄想上完此單元就一步登天,隔天就成為一個完全自主的人。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各種方式,幫助我們變得比以前更加自主。回到學員的質疑,我們可以承認也許白領女的行動不是百分之百的自主行動,但我們至少可以說和前面四位主角相比,她在行動前注意到更多方面的考量,因而更適合被稱為自主。
(三)小結:
在提問與討論的一開始我們指出,可以透過三個問題做為思考行動是否自主的切入點,這三個問題分別是:(1)影片中的主角在行動時是否有意識;如果有意識,是否意識到行動的理由?(2)外在環境對他的行動造成了什麼影響?(3)如果主角有意識到行動的理由,他們是根據哪些理由採取行動?這三個問題其實也分別點出判斷行動自主與否的關鍵:(A)自主行動的當事人必須對該行動有意識;(B)自主行動的當事人必須沒有受到物理上或心理上的強迫;(C)自主行動的當事人知道需要為行動提供理由,而且他的理由必須在各種可能選項中、深思熟慮的判斷結果。
一一分析五支影片後,我們可以說,只要一個人在行動前考慮地越仔細,認真反省過行動可能造成的影響,以及行動是否真能滿足自己的需求與目標時,就越能顯現他在行動的當下確實處於一個意識清楚的狀態,而且他知道自己需要理由來說服自己為什麼要如此行動。此外,當一個人越能在行動前考量許多相關因素,也表示他所處的外在環境並未給予他過大的壓力,使他能有足夠多的行動選項供其選擇。最後,由於他的考量面面俱到,我們可以相信他最後提出來的理由能夠說服我們,承認他具備自主的德行。簡而言之,一個人在行動前是否經過深思熟慮,其實可以從他的行動是否符合前段提出的三個條件看出來。符合這些條件的人是行動之前經過深思熟慮的人,也就是一個自主的人。
討論至今,我們對於「怎樣的行動才算是一個自主行動?」、「自主的重要特徵是什麼?」已經有了較清楚的認識,知道一個自主的人是一個在行動前會深思熟慮的人。可是一個人究竟該深思熟慮些什麼?目前我們還不清楚。因此接下來我們將聚焦在「自主與自我認識」、「自主與他人」二個主題上,說明想要變成一個自主的人,在深思熟慮時應該考量哪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