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 瞭解正義的意涵。
2. 瞭解就個人層次而言,為什麼要打抱不平,反思伸張正義的勇氣和智慧,以及以暴制暴的問題。
3. 瞭解就社會層次而言,正義的社會為什麼要關懷弱勢族群。
4. 思考應如何面對並解決社會正義跟多數人福祉之間的兩難。
德目說明:
「正義」的意涵相當廣泛,本單元初步採以下定義:正義是讓每個人得到他應得的東西或待遇(包括:財物、資源、名譽、獎懲等)。這個定義的關鍵在於什麼是「應得」,在處理相關議題、瞭解正義的意涵之後,我們將進一步思辨,在不同情境下究竟應該怎麼做,才是「讓每個人得到他應得的東西或待遇」。
本單元將討論正義這項品德的兩個重要面向:打抱不平、關懷弱勢。討論主要分成三個部分,首先談個人層次的正義感發揮──打抱不平,將以學校裡的霸凌事件、公車上遇到色狼、捷運傷人事件、南非的私刑報復作為討論素材,帶領學員思辨伸張正義的勇氣和智慧,以及以暴制暴為什麼違反正義。
其次則討論社會層次的正義感發揮──關懷弱勢,將以台籍漁船遭攻擊引發的仇菲事件作為討論素材,帶領學員思辨如何對待弱勢族群才符合正義,進而深入思考為什麼應該關懷弱勢族群。
最後將以臺北市萬華區的遊民驅離爭議作為討論素材,帶領學員思辨,當社會正義(幫助弱勢者)的考量跟多數人的福祉產生衝突時,持不同立場者應如何透過溝通和討論,嘗試達成合理的解決,化解正義的兩難。
總結而言,要培養學員具備正義這項品德,除了需要瞭解正義的意涵外,更重要的是學習理性思考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擁有伸張正義的勇氣和智慧,而能夠在適當時機,針對適當對象採取適當行動,來打抱不平、關懷弱勢。
作者簡介:
吳澤玫
學歷:臺灣大學哲學博士
研究領域:倫理學、政治哲學
現職:臺灣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她認為生活總是充滿各種抉擇和挑戰,懂得思辨能讓人活出更有價值的人生!
澤玫老師喜歡用大量的提問和討論帶領哲學思辨,透過追問理由、引導延伸思考,讓參與者共同思索出最合理的答案。
林火旺
學歷:美國愛荷華大學哲學博士
經歷:台灣大學哲學系研究所所長、台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台灣大學課外活動組主任、民生報記者
現職: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章節試閱
貳、討論議題與思辨帶領
一、暖身活動
(一)進行方式:
以1978年播映的卡通「無敵鐵金剛(數位修復版)」的主題曲(片長1:04)破題。現在的中學生沒看過這部卡通,影片裡復古、2D的陽春動漫可引發學員進入本單元主題的興趣。
播放影片前,提醒學員注意主題曲的歌詞,想想看有哪些概念跟正義有關。影片播畢後,進行以下提問。
(二)提問與討論:
[問題1]:在無敵鐵金剛的主題曲裡,哪些歌詞跟正義有關?
主題曲歌詞:
我們是正義的一方 要和惡勢力來對抗
有智慧 有膽量 越戰越堅強
科學的武器在身上 身材高高的幾十丈
不怕刀 不怕槍 勇敢又強壯
打敗雙面人 怪獸都殺光
大家都稱讚 無敵鐵金剛
鐵金剛 鐵金剛 無敵鐵金剛
․ 歌詞裡有三個概念跟正義有關:
1. 惡勢力/ 雙面人/ 怪獸:如果世界上沒有壞人或錯誤情事,就不需要伸張正義。
2. 膽量/ 勇敢:伸張正義是揭發錯誤行為、跟惡勢力對抗,這很需要勇氣。
3. 智慧:這跟伸張正義的方式有關,但卻往往最容易被忽略。本單元後續會討論,發揮正義感需要運用智慧,判斷情勢並選擇適當的作法。
[思辨引導]:當學員說出某段歌詞跟正義有關時,帶領者需詢問為什麼覺得它跟正義有關,而後提示上述三個概念都將是本單元接下來要討論的重要主題。這個階段的教學重點僅在於開場暖身,無須進行深入的思辨與討論。
[可能情況]:學員多半能夠說出上述三個部分。若有任何一者未能被指出,則帶領者可進行補充。此外,還有學員提到「勝利」(無敵鐵金剛總是打敗雙面人、殺光怪獸),那麼帶領者可反問:「在真實世界裡,正義之士總是能夠成功嗎?」或許不一定。可就此做簡單討論。
[問題2]:提到「正義」,你想到什麼?為什麼?
請所有學員輪流發言,可以是真實或虛擬的人物、事件、組織、制度。用簡短的幾句話說明,提到正義為什麼會讓你想到這個對象。當所有學員都在這個活動裡開口說話後,將可提高他們後續發言的意願。
[思辨引導]:這個階段的教學重點僅在於引起學員的參與興趣,帶領者只需要做簡單的歸納與統整,無須進行深入的思辨與討論。
[可能情況]:想到正義,多數學員想到的是電影裡的英雄人物(例如,蝙蝠俠、超人、蜘蛛人、美國隊長)、警察、法官或法院、社會運動領袖等等。理由多半跟前面「無敵鐵金剛」主題曲的討論有關,學員表示,這些人或組織對抗惡勢力與不公平情事。
這個聯想活動的結果顯示,當人們想到正義時,往往都會想到「別人」在從事正義的行為,而不是自己。本單元的思辨教學希望最終能讓學員體認到,要讓社會成為充滿正義感、實現正義價值的環境,需要你我每一個人(自己)的實際行動。
二、正義的意涵
(一)進行方式:由帶領者簡單講述哲學家如何定義「正義」,介紹相關的正義概念。
1.哲學家如何定義「正義」:
對於「什麼是正義?」哲學家提出不同的主張和理論學說(參考底下的「相關知識」)。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定義來含括哲學家們的基本共識:正義就是讓每個人得到他應得的東西或待遇(包括:財物、資源、名譽、獎懲等)。我們經常聽到的不同正義概念就是在不同的面向上,要求讓當事者獲得他應得的東西或待遇(林火旺,2011:134)。
2.依上述定義簡介相關的正義概念:
(1)懲罰正義:犯錯的人必須受到懲罰,但懲罰必須與罪行相符,合理且符合比例。換言之,懲罰犯錯的人是對的,符合正義;但如果懲罰過當,則不是犯錯者應得的待遇。舉例來說,在古代的某些社會訴諸嚴刑峻法來遏止偷竊情事。假設有一個小孩在市場偷了一顆蘋果,就把他的手砍斷,我們會認為這樣的懲罰不合理,因為犯行和懲罰不合比例。
(2)分配正義:在分配所得、利益、權利、義務、職位和各種資源時,依合理的標準(譬如:付出的時間、貢獻)做公平分配;而對於社會裡的弱勢族群,則應該給予特殊照顧和考量。正義的社會為什麼要特別照顧弱勢者,是本單元後續要深入探討的主題之一。
(3)補償正義:當某人不當傷害另一人,受害人有權向加害人要求賠償,但賠償應與受害者的損失相當。舉例來說,假設我被機車撞傷,造成腳部外傷和扭傷,機車駕駛應該支付我的醫藥和復健費用,但我不能獅子大開口,要求兩百萬元的賠償金,因為這跟我受到的傷害和損失不成比例。
3.本單元欲探討的「正義」概念的兩個面向:由於「正義」這項品德所涉及的面向和議題相當廣泛,我們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裡做完整討論。本單元選擇聚焦在個人層次的「打抱不平」以及從個人到社會層次的「關懷弱勢」這兩個面向,進行深入的反思與討論。
(二)提問與討論:無。教學重點在於介紹「正義」這個品德的定義,依此定義進行以下議題的思辨與討論,在這個階段不進行提問與討論。
(三)相關知識:
倫理學(ethics)是哲學的一個研究領域,系統性地探討道德問題。在倫理學的研究裡,用「對/錯」這組語詞來評價個人行為的道德正當性,而「正義/不正義」則用來評價政府的政策、法律規範或社會制度的道德正當性。不過,日常生活的道德語詞使用通常不做如此嚴格的區分,人們會用「正義」這個語詞來評價個人行為以及社會制度和法律。就此而言,我們可以說,「正義」指的是具道德正當性的個人行為、政策、法律規範或社會制度。
對於「什麼是正義?」「什麼樣的個人行為或公共政策才符合正義的要求?」哲學家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根據哈佛大學桑德爾(Michael Sandel)教授的看法,不同的正義理論分別奠基在三個重要概念之上:提升福祉(welfare)、尊重自由、提升公民德行(virtue)。分述如下:
1. 以福祉為基礎的正義觀: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為其代表學說。它主張如果個人行為或公共政策的結果可以為最大多數人(社會整體)創造最大的福祉(帶來的快樂減去痛苦),則該行為或政策就符合正義。
2. 以尊重個人的自由或權利為基礎的正義觀:有三種代表性學說。
(1) 極端自由主義(libertarianism):強調個人的自我所有權(self-ownership)、尊重其自主選擇。假設個人擁有的財富或資源最初是正當取得,且其交換出自人們在市場裡的自由選擇,那麼政府就不可以對分配結果進行管制。例如,政府不可以採取累進稅制,進行所得和財富的重分配。
(2) 康德(Immanuel Kant)的道德理論:主張個人行為或社會制度能夠普遍化(通俗的說法就是適用於每一個人、以及相似的情境)而不產生矛盾、尊重每個人的尊嚴和價值,才是符合正義的行為或制度。
(3) 羅爾斯(John Rawls)的自由主義:主張正義的社會需要保障個人平等的基本自由(包括政治自由、言論與結社自由、宗教與思想自由等等);唯有在所有職務和地位在機會平等的條件下對所有人開放、並對弱勢族群最有利的前提下,才允許社會和經濟上的不平等。
3. 以德行(virtue,這個詞如果侷限在道德領域,在我們社會的通俗說法就是品德)為基礎的正義觀:亞理斯多德(Aristotle)的德行倫理學(virtue ethics)為其代表學說。它主張正義涉及社會制度或政策的目的(telos),而要確定目的,則必須思考應該對何種德行(品德)給予榮譽或獎勵。
上面曾提到,哲學家對正義的基本共識為:正義就是讓每個人得到他應得的東西或待遇(包括:財物、資源、名譽、獎懲等)。這些學說可視為是對「應得什麼?」的判斷標準及其理據提出的不同主張。由於本單元教學的目的不在於介紹倫理學理論,所以在此不做詳細說明。如果想要深入瞭解上述正義觀之理論主張及其優缺點,可參考桑德爾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和林火旺的《倫理學》這兩本書籍。
(四)小結:
要培養正義這項品德,首先需要讓學員瞭解正義的基本意涵。概念內涵的理解並不困難,較困難且需要進行思辨的是:當身處不同情境,能夠正確判斷應該怎麼做,才是「讓每個人得到他應得的東西或待遇」。這將是本單元特別著重的教學與思辨引導重點。
以下將帶領學員反思個人層次的「打抱不平」面向,瞭解伸張正義的勇氣與判斷智慧,以及以暴制暴是否符合正義的問題。
貳、討論議題與思辨帶領
一、暖身活動
(一)進行方式:
以1978年播映的卡通「無敵鐵金剛(數位修復版)」的主題曲(片長1:04)破題。現在的中學生沒看過這部卡通,影片裡復古、2D的陽春動漫可引發學員進入本單元主題的興趣。
播放影片前,提醒學員注意主題曲的歌詞,想想看有哪些概念跟正義有關。影片播畢後,進行以下提問。
(二)提問與討論:
[問題1]:在無敵鐵金剛的主題曲裡,哪些歌詞跟正義有關?
主題曲歌詞:
我們是正義的一方 要和惡勢力來對抗
有智慧 有膽量 越戰越堅強
科學的武器在身上 身材高高的幾十丈
不怕刀 不怕槍 勇...
作者序
我最初的教學經驗是從就讀研究所期間,擔任哲學系課程教學助理,負責每週的討論課開始。由於對象是主修哲學的大學生,所以講解時經常運用艱澀複雜的專業術語和論證,討論則偏重抽象理論的分析。然而,一旦走出哲學系,面對不熟悉哲學思考的學生時,就發現這種教學方法實在不管用,而且還很容易引起誤解,讓許多人感覺讀哲學的人不講「人話」,難以理解講授的內容。
如果教的是跟道德有關的內容,那麼單向傳遞的講課方式更可能讓人產生思想灌輸的排斥感,於是使得道德變成「說一套,做一套」的規訓。以正義這個品德為例,從小到大,父母和老師經常告訴我們,看見有人受到不合理待遇時,要勇敢挺身而出,打抱不平,也應該多關心社會裡的弱勢族群。但我們學到的往往只是應該做什麼,卻沒有想過為什麼應該這麼做。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下,當真正面臨需要發揮正義感的時候,多數人會覺得事不關己,選擇冷漠以對。
2012年7月,新生代基金會開始籌辦高中生的品德教育營隊「愛智營」,為我開啟了將哲學思辨融入教學的學習歷程。在這個營隊裡,我們把每個品德課程稱為咖啡屋,期待讓參與者品嚐到思考的濃郁芳香。每間咖啡屋的教學是以日常生活的案例和時事議題作為基本素材,透過提問、討論和各種參與式學習活動,帶領學員共同思考各個德目的意涵及其重要性的理據。這種思辨式的教學方法不但能夠引發主動思考的興趣,還能達到深化理解、培養批判反思和表達能力的良好效果。最理想的目標是讓參與者透過思考和討論的過程,自己推論出帶領者想要傳達的道德理念。這將使得品德背後的道理有可能內化為個人的價值觀,激發道德行為的實踐動力。
愛智營的思辨課程引發高中學生的熱烈迴響,催生出教學團隊後續針對大學生、國高中教師辦理的品德營隊和系列課程。經過幾年來不斷檢討和修正,輔以實際帶領討論的經驗累積,我們逐漸形塑出較具系統性的教學方法。為了擴大哲學思辨教育的影響力,我們嘗試把適合不同德目的完整思辨帶領和教學設計理念轉化為文字,出版品德教育叢書。
在《正義:為弱勢發聲,與我何干?》這本書裡,除了介紹「正義」這個品德的定義及其核心概念外,更詳細說明了如何建構教學的思辨主軸,妥善運用影片、案例或活動來設計提問,引導思考和討論。此外也指出如何根據參與者給出的回應進行延伸提問,更深入地思考為什麼應該打抱不平、關懷弱勢的道理。我認為這種思辨教育不但適合學校教師,也很適合一般大眾運用在人際互動和品格養成的教育。
要提醒大家的是,思辨式的哲學討論往往沒有唯一的正確標準答案。對同一個問題若從不同面向切入,可能得出各不相同的考量,由此推論出不同結論。帶領思辨的重點在於引導參與者評估不同考量的優缺點,納入先前沒有考慮到的面向,而後透過討論共同得出彼此認為最合理的結論。
同樣地,思辨式的教學也沒有唯一的正確帶領模式,所以讀者千萬不要把書裡介紹的提問與討論內容看成標準作業程序。閱讀本書的過程裡,請反覆思索,就一開始設定的思辨目標而言,選用某個案例素材可以呈現出哪些思考面向?為什麼以這樣的方式設計提問?每個問題可能得出什麼回應?該如何藉由延伸提問來引發更深入、多元的思考?又該如何透過對不同理由的評估,一步一步凝聚共識,得出合理結論。若能妥善掌握到這些要素,就能夠把這種教學方法應用在不同議題的討論情境。
這本書之所以能有如此豐富的內容,首先必須感謝歷屆愛智營曾設計過正義咖啡屋教案的伙伴,包括丁小茵、黃琇苓、蔡佳珍和賴天恆。此外,這幾年帶領思辨教學的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到,學生是最好的老師。在討論過程裡,他們常提出許多不同於原先規劃的想法和理由。其中有些回應反映出提問設計無法達成預定目標,促使我重新調整提問的邏輯順序或修正問題的問法;另外有些回應則反映出先前沒有考量到的思考面向,促使我進一步補充並深化相關論據。因此,我也要感謝曾參與正義咖啡屋的所有高中生、大學生和國高中教師。所謂「教學相長」,說得一點也沒錯。在教的過程裡,我學習到更多,謝謝你們!
期許這本書的出版,能讓更多人瞭解到正義這項品德對個人和社會的重要性,願意以實際行動來伸張正義,為弱勢發聲。更期待有志於投入品德教育和思辨式教學者能藉由本書掌握到一些教學設計和帶討論的方法。以雙向互動的思辨討論取代傳統的單向講授,將能讓品德教育發揮啟發思考,進而被道理說服的力量!
我最初的教學經驗是從就讀研究所期間,擔任哲學系課程教學助理,負責每週的討論課開始。由於對象是主修哲學的大學生,所以講解時經常運用艱澀複雜的專業術語和論證,討論則偏重抽象理論的分析。然而,一旦走出哲學系,面對不熟悉哲學思考的學生時,就發現這種教學方法實在不管用,而且還很容易引起誤解,讓許多人感覺讀哲學的人不講「人話」,難以理解講授的內容。
如果教的是跟道德有關的內容,那麼單向傳遞的講課方式更可能讓人產生思想灌輸的排斥感,於是使得道德變成「說一套,做一套」的規訓。以正義這個品德為例,從小到大,父母和...
目錄
「正義」目錄
p.5 推薦序……………………林火旺
p.8 作者序……………………吳澤玫
p.11 出版序………………… 李賢華
p.13 part (1) 思辨之前 goal
p.31 Part (2) 概念澄清 What is Justice?
p.45 part (3) 帶領思辨 A Journey in Moral Reasoning
p.107 part(4) 延伸閱讀和補充資料
Further reading & Attachment
「正義」目錄
p.5 推薦序……………………林火旺
p.8 作者序……………………吳澤玫
p.11 出版序………………… 李賢華
p.13 part (1) 思辨之前 goal
p.31 Part (2) 概念澄清 What is Justice?
p.45 part (3) 帶領思辨 A Journey in Moral Reasoning
p.107 part(4) 延伸閱讀和補充資料
Further reading & Attach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