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由台灣人自製的車諾比事故介紹及實地導覽
●詳細介紹事故始末,並收錄現居當地的「回歸者」深度專訪
●收錄車諾比現今風貌攝影,同時提供影片QR-Code,與讀者即時互動
車諾比──人類史上最嚴重的核災事故地,
事件發生至今已三十年了,此刻的那裡有著什麼樣的風景呢?
七位台灣青年、橫跨六千多公里的追尋,
讓我們重回現場,再次看見車諾比。
1986年4月26日凌晨1點23分,車諾比核電廠的第四號反應爐發生了爆炸。因為結構的設計缺
陷,讓車諾比核災成為這世界上最嚴重的核能輻射災變,對於各方面的影響,遠遠勝過美國的三哩島與日本福島的核災;災難汙染的面積極大,十幾萬人被迫撤離家園。
30年過去了,出自於對車諾比的好奇及高度的求知慾,一群台灣年輕人決定親自拜訪車諾比,帶回第一手的攝影和訪談資料。冒著輻射的風險,他們走入當年的衛星市鎮、現在則被稱為鬼城的普里皮亞季(Pripyat),看見生態蓬勃發展的野生動物森林;他們向烏克蘭政府申請核准進入核電廠,再次見證當年事故的發生始末;更精采的是,他們竟有幸訪問到首批當年被政府強制撤離、卻不顧政府禁令返回管制區居住的「回歸者」……。一篇篇精彩動人的故事、震撼人心的照片,比起在google鍵入「車諾比」所能找到的防毒面具、廢墟景況,這些台灣青年親眼看見的車諾比,顯然與一般人印象中的大不相同。
這是第一次台灣人不必再透過翻譯來接觸車諾比的現狀,無論對於核能的立場為何,這場人類史上最重大的核災意外,都有值得學習或作為借鏡的地方。書中的人性溫度或可軟化太過僵硬的車諾比刻板印象,我們也期待透過本書,讓一直關注著能源議題的台灣社會,有一個全新的思辨角度。
【本書特色】
●第一本由台灣人自製的車諾比事故介紹及實地導覽。
●詳細介紹事故始末,並收錄現居當地的「回歸者」深度專訪。
●收錄車諾比現今風貌攝影,也提供影片QR-Code,與讀者即時互動。
作者簡介:
車諾比核災30周年紀實團隊
分別在國外留學或工作的一群人,因緣際會下湊在一起,決定放下外電翻譯或是國外部落格的內容,自費親往車諾比探訪。他們聯繫當地的旅行社,經過協商與規劃,在導遊帶領下,進入車諾比管制區內,參觀了普里皮亞季市、車諾比核電廠、正在興建的巨大圍阻體工事現場、回歸者生活的家等區域。
2015年五月、九月,團隊分別去了兩次車諾比。在這兩趟的旅行中,經歷了許多認知衝擊,並且期待這些經驗中的衝擊,能夠在台灣社會中激盪出更多的火花,也希望透過這本書,讓台灣人接觸到來自車諾比的第一手紀實採訪。
臉書粉絲專頁:車諾比核災30周年 紀實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eseinchernobyl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者序/闕寧(引號文創實驗室編輯)
說到車諾比,你會不會想到散落一地的防毒面具、或是廢棄的遊樂園中摩天輪形單影隻的景象?隨著網路文章的渲染,這些畫面似乎成了我們對車諾比的既定印象:一個曾遭逢驟變、現已杳無人跡的鬼城;一個恐怖片經典般的存在。
奇妙的是,車諾比同時賦予世人兩種截然不同的觀感:它是遭受核能浩劫後再也不能履及、會孕育出變種畸形生物的禁忌之地;它也是大自然強大修復功能的實例,證明即使人類對土地做出了不當的利用,造物也不會就此棄守,大地終將再度擁有生機。端看你從哪一種角度詮釋。
即便如此,說起核災,大家對車諾比的印象似乎漸漸地被離我們無論是距離或時間都更接近的福島所取代。隨著時間的更迭,經歷過那段往事的世代日益凋零,身為事件中的肇因與最大傷疤的四號反應爐也將要被更安全、更高科技的嶄新圍阻體─新﹁石棺﹂給覆蓋。事件的傷痕淡了,我們的記憶也薄了。
然而,歷史一旦被遺忘,它所能帶給我們的警惕之意也就隨之消逝。三十年過去,當年的廢村重新被大地接收,變成野生動植物的天堂,看起來似乎生機盎然,部分區域甚至能再度供人居住;但請別忘記,在這之前,人們花了多大的時間及物力成本,才將災損控制在最低限度的範圍。
核能是現今成本最低廉的能源,隨著科技的進步,核電廠的安全強度也已非從前可以比擬,但或許我們該考慮的是:在知道可能付出何種代價的前提下,我們應該冒這個風險嗎?
我們必須知道車諾比的過去與現在發生了什麼事,才可以避免憾事在我們的家園發生。無論是什麼事情,不同立場的人都需要先彼此了解,才能建立共識、進一步做出最適合的決定。
本書想要帶給讀者的,不是對特定能源的讚揚或批評,我們只想跟你說一個故事;一個三十年前發生在車諾比的故事,和一段很新鮮的、剛剛結束的車諾比之行的見聞。希望看完這本書,你對核能的想法會有一點點改變、也或許你會更加堅守本來的立場;不管是哪一種,透過這書中不同的觀點,讓人們對這個議題多一些理解與思考,就是我們出版這本書的初衷。
前言:為什麼去車諾比/車諾比核災30周年紀實團隊
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六日凌晨一點二十六分,車諾比核電廠的第四號反應爐發生了爆炸。因為壓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應爐(RBMK) 先天上的缺陷,讓車諾比核災成為這世界上最嚴重的核能輻射災變,對於各方面的影響,遠遠勝過美國的三哩島與日本福島的核災;災難汙染的面積極大,迫使成千上萬的人撤離家園。
但就在這樣的狀態之下,近年陸續進入車諾比取景的攝影作品,卻令人意外地呈現出大自然接管了車諾比、野生動物生意盎然的態勢,數量跟物種多樣性也都持續增加。似乎任何輻射的有害影響,跟人類在該區域絕跡的好處比起來,都顯得無關緊要。
「為期三十年的半衰期」
三十年,不長不短的歲月過去,是當初爆炸所釋放出的核種銫-137 的輻射半衰期,是當初被迫撤離人民的半個人生,是降低我們前進車諾比禁區戒心的半衰期;但,是否為面對輻射帶來的恐懼的半衰期呢?歷史上最大的核災,在台灣教科書上僅以短短篇幅出現過一次,英文搜尋「Chernotbyl」約有一千三百萬項結果,中文搜尋結果卻僅有二十萬項,變造的照片與故事恣意在網路上流傳;資訊的缺乏與不對等,造成車諾比事件成為史上最大的謎團與謊言製造機。
「車諾比核災30 周年紀實」團隊的成員分別在國外留學或工作,因緣際會下湊在一起,決定放下外電翻譯或是國外部落格的內容,自費親往「車諾比」探訪。我們聯繫了當地的旅行社,經過協商與規劃,在旅行社派給的導遊帶領下,進入車諾比管制區內,參觀了普里皮亞季市、車諾比核電廠、正在興建的巨大圍阻體工事現場、回歸者生活的家等區域,帶回來自車諾比的第一手華文資料。
二〇一五年五月,蔣雅郁、陳怡君、蕭煒馨、黃可秀四人第一次出發前往車諾比,因為整團只有四個女孩,讓當地導遊嘖嘖稱奇。導遊說他接待過不同國家的訪問員、甚至是國際的權威媒體,但這卻是唯一一團全部都是女生的團,很大膽。原本以為只會在核電廠外圍拍拍照、打打卡,沒想到卻走進了核電廠,走過長長的黃金廊道,甚至參觀了控制室。
同年九月,第二次出發前往車諾比,這次的成員是蔣雅郁、蕭煒馨、陳怡文、賴韋宏與黃獻永,一行五人,再度進入車諾比管制區內,更參訪基輔市區的「車諾比博物館」蒐集資料。這次的旅行,和上次部分重疊、也略有不同,我們在管制區內吃了野生蘋果與葡萄,拜訪了三位回歸者。
在兩次的車諾比旅行中,我們經歷了許多認知衝擊,顛覆了我們對管制區與輻射的想像。這個歷史事件剛好可以讓我們藉由旁觀者中立的角度,七位相異的背景跟立場,描繪出三十年後車諾比不同的紀實切面,伴隨著這三十年間發生的各項變化,不斷反覆辯證我們所看見的真相剪影;或許它就不會再是一個以訛傳訛的謎,而可以與我們的生活經驗結合,在每次判斷能源與社會議題時,更能清楚知道自己反對或贊成使用核能的理由,不再像膝反應一般的拒絕思考複雜的問題,且重新認識恐懼的原因。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編者序/闕寧(引號文創實驗室編輯)
說到車諾比,你會不會想到散落一地的防毒面具、或是廢棄的遊樂園中摩天輪形單影隻的景象?隨著網路文章的渲染,這些畫面似乎成了我們對車諾比的既定印象:一個曾遭逢驟變、現已杳無人跡的鬼城;一個恐怖片經典般的存在。
奇妙的是,車諾比同時賦予世人兩種截然不同的觀感:它是遭受核能浩劫後再也不能履及、會孕育出變種畸形生物的禁忌之地;它也是大自然強大修復功能的實例,證明即使人類對土地做出了不當的利用,造物也不會就此棄守,大地終將再度擁有生機。端看你從哪一種角...
章節試閱
【內文試閱】車諾比核電廠‧反應爐控制室
一進門,映入眼簾的是一間寬大但陰暗的房間,牆上跟控制台上的有著類比式的按鈕跟指針;走近一看,按鈕上滿佈一層厚厚的灰,明顯很久沒有人使用了。負責導覽的核電廠員工──有著灰色眼珠的伊戈爾解釋,車諾比曾經運作過的四個反應爐的控制室都使用相同模組,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景象基本上跟發生事故的第四反應爐是一模一樣的。第二反應爐從一九七八年十二月開始服役,中間只因為車諾比核災而停止過半年,直到一九九一年十月的一場火警才被存封;十三年的役期,在世界上各種反應爐中都算是非常短暫的。車諾比的每一個反應爐配有一個控制室,而能進入控制室實際操作的人,每室僅有十八名。擁有怎樣學經歷的人可以進來車諾比控制室工作呢?伊戈爾說,控制室內的每位員工都必須是相關科系畢業,需要十年以上的實務訓練,才能在控制室內執行任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每時每刻都必須至少有三名控制人員待在控制室內。
眼前的控制室大概可以分成左中右三個部分,分別是核燃料+反應爐、機組控制,以及蒸氣分離器+渦輪。當然,實際上這個面板上能控制與顯示的東西,遠比伊戈爾解釋給我們聽的複雜許多。偏右手邊的控制台,主要是監控冷卻迴路和蒸氣迴路。中間的控制台主要是監控輸出功率、放射性強度傳感器、循環的水和蒸汽的溫度等,還有一台非常古老的CRT螢幕,播放著渦輪室的狀態。令我們疑惑的是,雖然所有反應爐與發電功能都已經關閉,但是這個監控渦輪室的功能卻莫名的堅守崗位執行著,連負責解說的伊戈爾也不明所以。不過,最吸引我們的果然還是左手邊有著不同顏色按鈕跟指針的控制區,也是控制室內最重要的部分:核燃料棒控制台。伊戈爾指著一格一格方塊組成的大圓餅對我們解說,一塊一塊的方格,代表著一束一束核燃料棒跟控制棒,一束核燃料束由十八支核燃料所組成。白色的部分是核燃料束、青綠色格子是整隻都是控制棒或中子源、黃色是核燃料束前端再加上短短的控制束。格子上面的數字,表示燃料束在反應爐中的位置,前面的數字是從下數到上,後方的數字是從左算到右的位置。利用這些相對位置的標示,核電廠員工得以平均的控制爐內的核反應。旁邊的一個一個圓圓的指針表,正是互相呼應的高度指針表,上面的指針正顯示著這些控制棒與中子源的高度。我指著旁邊控制台上顏色相襯的按鈕們,問他控制棒的高度就是由這些按鈕控制嗎?「是的。」伊戈爾說。幸好我們出發前都先做了功課,不然控制棒、中子源之類的專有名詞誰知道是什麼!這「觀光行程」還真的有點硬啊。
而什麼是核燃料棒、什麼是控制棒呢?它們又是要控制什麼?簡單來說,核燃料棒就是由二氧化鈾組成的,藉由跟中子之間撞擊來產生連鎖反應並產生熱,把水加熱之後,用水蒸氣推動渦輪來發電。中子如果過多,反應就會過於激烈,而控制棒的作用就是吸收中子。將控制棒插入反應爐中,吸收掉用來撞擊燃料、產生連鎖反應的中子,就可以減緩反應;控制棒插得越多、插得越深,就能吸收更多的中子,讓反應更趨緩。
我們可以把反應爐想像成一鍋超商的關東煮,裡面只有黑輪、蘿蔔跟玉米。白色格子就是黑輪(燃料束),當店員放入高湯塊(啟動中子源)之後才可以開始煮。但是關東煮煮越久湯就越鹹(反應過激),此時為了讓湯頭變得清淡順口(減緩反應),需要放入輕口味的蘿蔔跟玉米(手動與自動控制棒)來吸收一些鹹味(中子)。如此一來,店員在黑輪數目不變的情況下,藉由調整蘿蔔跟玉米的數量,就能做出一鍋湯頭鹹淡適中的關東煮。
這個控制室內的所有按鈕跟儀表都讓我們好奇心大爆發地問東問西,「如果要緊急停止反應爐的話,該按哪一個鈕呢?」果然在車諾比核電廠內,這是一個必問的問題。伊戈爾領我們到左邊控制台旁,打開一個像是好萊塢電影中裝著足以毀滅世界的核子彈頭發射按鈕的盒子,指著佈滿塵埃的旋鈕。我像是在挑戰他一樣繼續問「那按下去之後多久可以完全停止核反應呢?」他皺了皺眉說:「大概十八秒。」顯然他也不是很滿意這個秒數。
我們喧鬧的氣氛引起了在一旁上班的車諾比員工的注意。是的,在這個反應爐控制室中,仍然有人在工作。其實車諾比核電廠現在還有超過兩千五百名的員工,維持著一週五天的班表,從四面八方到電廠來工作。從二〇〇〇年營運最久的第三號機組也停止運轉後,核電廠的員工數就從四千名慢慢降到了現在的兩千五百名。在聽著伊戈爾講解時,我好幾次分神的注意到在一旁辦公的一位員工,原因無他,僅僅因為這個帥氣的大叔正在反應爐控制室內大喇喇地抽著菸。帥氣大叔站了起來,富饒興趣地問起導遊跟伊戈爾我們從哪裡來,「台灣?」一副沒聽過的樣子,還跟伊戈爾討論了起我們的學經歷背景,好奇我們為什麼會想來車諾比,還甚至進來核電廠;對他們來說,車諾比核電就是他們工作近一輩子的地方,像我們這種花錢又庸人自擾的人,也是他們無法理解的吧!對於冗員跟肥貓議題很敏感的團員,隨即對員工們提出疑問:現在車諾比核電廠已經沒使用,那他們在控制室內做什麼工作呢?「員工們已經不再接觸有關控制室的任何活動,只是單純的使用這個控制室來辦公而已,包含日常庶務跟後續除役的工作。」伊戈爾解釋。
普里皮亞季第三中學
至今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依舊是第三中學烹飪教室中,地板上密密麻麻、看似扭曲臉譜的防毒面具。這是所有來到「鬼城」普里皮亞季的攝影師一定要拍的場景,也是我們搜尋各網站跟報章媒體最常見的「車諾比核災現場」。伊戈爾深知這絕對是本次行程當中最能引起我們情緒的地點,所以他讓我們自由地在第三中學內活動近半小時,四處探險。
大量的防毒面具出現在充滿灰塵的廢棄教室中,第一時間帶來的是一種具有極大壓迫感的不安;一片防毒面具海中,夾帶幾個零星的破碎洋娃娃,甚至有個戴著防毒面具的洋娃娃就坐在這片防毒面具海中間的椅子上。第一次現場看到這些畫面的我們,還來不及思考、也無法停止手中的快門,驚呼連連的從各個角度猛拍照。大概拍了數百張之後,大家總算情緒平靜了點,開始提出疑問:「為什麼防毒面具會在這裡?是因為可以防輻射塵嗎?為什麼中學校裡有洋娃娃?為什麼讓洋娃娃戴上防毒面具?」
伊戈爾一副我們不問,他也不打算說的態度回答:「這些防毒面具跟車諾比核災一點關聯都沒有。」好吧,那回到我們的第一個問題:防毒面具為什麼在這裡?
冷戰時期,以美國及英國為首的傳統西方列強,與以蘇聯為首的共產國家之間有著長期的政治對抗,美國與蘇維埃政府都具有毀滅對方的能力;因此對普里皮亞季的居民而言,比起離他們三公里遠的車諾比核電廠,戰爭的殘酷威脅更是無所不在。所以,蘇維埃政府規定各級學校都必須配有與學生數等量的防毒面具,每個學生也都必須接受一定程度軍事訓練,包含防毒面具的配戴、AK47的槍枝保養與拆組等,而這些防毒面具通常收納於學校的地下室或是頂樓的貯藏室。核災發生之後全城徹離,但惡意違反禁令返回普里皮亞季城上偷竊與破壞的人,潛入了學校,將這些防毒面具灑在位於一樓的教室內,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場景。
原來如此。所有的疑惑豁然開朗。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吸引力不夠的照片與故事很難有賣點;防毒面具配上人類史上最嚴重的核災,正好符合好萊塢賣座電影公式的場景,販賣恐懼成了最有市場的銷售手段。來普里皮亞季城參觀的訪客們,若不去思考眼前這畫面的邏輯性、並理解它的時代背景,就直接將防毒面具跟車諾比核災聯結,認為「因為核災輻射塵,所以需要大量的防毒面具」、甚至用防毒面具跟洋娃娃擺出一個故事場景,豈不是成了這以訛傳訛的經典畫面的推手?
這麼想的當下,當天與我們一同進城的德國電視台團隊,就馬上請他們的導遊再送來一個破舊的洋娃娃,放進成堆的防毒面具區中拍攝。我感到一陣噁心。
離開了一樓,我試著再去拍拍學校的場景,但發現我已無法平靜的看待這些殘破的教室。這些被擱在窗邊,打開到元素表那頁的理化課本,是不是也是某個人或團體的傑作?我不打算再繼續揣測他們的意圖,只是對於自己曾經身為被愚弄的讀者,而感到憤怒跟無力。
最後,伊戈爾帶我們走上一棟至少超過二十層樓的公寓頂樓,環視俯瞰整個城裡的景色。夏季的普里皮亞季城整個淹沒在植物當中,只能依稀的分辨出幾棟較高的建築物,天際線遠處亦可以清楚的看到車諾比核電廠與正在新建的新型安全圍阻體。讚嘆大自然奪回領土的能力如此的強大,也同時感受到人類存在的矛盾;環境保護的理想是希望人類回歸自然,與其他生物平等的共享地球,減少開發甚至偏激一點的拒絕新科技,但是如此高度理想化的目標,似乎也只能在國小美術課作業中出現;現今放眼全世界中,有口皆碑的環境保護、生態保育、永續經營的國家,幾乎都是已開發的先進國家,利用科技研究、大量的資金來執行新一代的環保再生永續概念。如果我們認為科技逐漸殘害了世界,是不是也有機會善用科技,與環境永續共存呢?
拜訪第一位回歸者──羅莎莉亞
「車諾比還能住人嗎?」出發前,許多朋友都對我們提出這樣的疑問。即使他們不問,這也是我們自己會一直思考的問題:一個經歷了核災的區域,三十年後會是什麼情況?據聞目前車諾比鎮附近住了少數的「回歸者」,他們多半是過往車諾比鎮等附近小鎮的居民,在核災發生後被政府強制撤離,但因為各種理由而選擇回到家園重新生活,走上一條與他人不同的路。這些回歸者憑什麼要見我們這些萍水相逢的過客?他們又過著怎麼樣的生活?直到遇見了羅莎莉亞(Rosaliju Ivanivna Otroshko),這些疑惑才得到了解答。
行前,我們就跟旅行社要求要去探訪「回歸者」。當時旅行社表示會盡力安排,但是回歸者不是我們想看就能看到的。那時候我並不了解這句話的意思,不是打個電話先約好就可以見面了嗎?後來證實我實在太過天真。由於回歸者住的地方與外界通訊不易、甚至可能沒水沒電,導遊當然不可能知道此時此刻究竟有沒有人在家,因此要與回歸者見面,實在還是需要一些運氣。
伊戈爾將車開到樹林旁,突然開始倒車進入森林,樹枝瘋狂地拍打在車窗上,我不確定伊戈爾是否真的開在一條「路」上。下車之後,伊戈爾扛起我們購自車諾比鎮上雜貨店、充當伴手禮的火腿、水跟起司,走進一條勉強可以辨別方向的小徑,沿途中經過幾個已經頹圮的建築物,才看到冒著煙的小屋。
一路上,伊戈爾告訴我們,今天要去探訪的羅莎莉亞是車諾比第一位回歸者,之前在距離她家約二十公里遠的村莊中擔任國小老師,核災後就回到自己的故鄉,住在爺爺蓋的房子裡,轉眼就是三十年。這個村子叫做扎利斯西亞(Zalissya),意思是「在森林之後」,離車諾比鎮很近。雖名為村落,實則是茂密的叢林之中,散佈著一個又一個的斷垣殘壁;災後三十年,房屋早已殘破不堪,村落也面目全非。
伊戈爾打開通往小屋庭院的門,庭院內有一棟小屋,門前有藤架,還有遠處大片的農地。尷尬的是,住在這裡根本就不必顧慮鄰居、也不會常有訪客,而五月底的車諾比氣溫高達三十度,所以第一時間進入我們眼簾的,是在菜園中一絲不掛地揮舞著鋤頭的羅莎莉亞。伊戈爾尷尬地向她喊了幾句後,把我們再推回庭院外,等待她著裝。
重新出現在我們面前的羅莎莉亞穿著綠色的毛衣,包著綴有紅色小花的綠色烏克蘭傳統頭巾,上面沒有務農留下的污漬、也沒有穿越樹林時被荊棘勾破的洞,很明顯不是她平時的穿著。在炎熱的夏天,她卻換上這身正裝,看得出她把我們當成重要的訪客。羅莎莉亞站在小屋的門口,單手靠著門口的門框,下巴微微抬起,感覺很有自信的樣子。她收下我們帶來的補給品,開心地說要送我們一些東西當作回報,便彎下腰摘了一大把薄荷。那薄荷香得兩公尺外都聞得到,葉片上一個洞一個洞的,顯然羅莎莉亞沒有使用農藥,這是來自車諾比管制區的無農藥有機小農栽培,多衝突啊!
我們問羅莎莉亞完全自給自足嗎?她說烏克蘭政府保障她每天都可以去車諾比員工餐廳免費吃一餐,其餘時間她都是自己種植作物,「沒有人來幫忙我。」她帶我們走進剛剛工作的農地,問我們要不要帶一點大蒜回去?我們手上已經拿著薄荷,笑著不知道該怎樣回答,伊戈爾就先幫我們拒絕,她有點失望。伊戈爾說,如果我們是夏天後過來拜訪,通常可以拿到她做的各式各類果醬。太扼腕了!羅莎莉亞的農地裡還種有馬鈴薯、洋蔥、甜菜根、蘋果跟草莓,草莓的佔地面積最大,顯示她對草莓的偏好。她走到一塊田地前碎碎抱怨著:「這裡還有一塊地方我不知道要種些什麼?」我心想,不如再來點草莓?
回歸者之所以被稱為回歸者,就是因為他們不只嘗試回到故土,更成功地在這片土地上重新建立了家園。羅莎莉亞面對生活的韌性,顯然超乎我們尋常的想像。她所住的地方沒有任何水電,烹煮必須劈柴生火,飲用的是比河水更可能有汙染問題的井水。前蘇維埃跟烏克蘭政府並不是沒有提供她其他更佳住處的選擇,烏克蘭政府接管管制區之後,甚至跟羅莎莉亞提議,若不想像其他撤離者一樣住這麼遠,可以就近住在車諾比鎮的公寓內,但是羅莎莉亞還是拒絕了。我們問她怕不怕輻射,她跳過我們本來的問題,想都沒想地說:「這裡沒有輻射。」這個答案讓她回歸到故土,但聽起來也像是自我催眠的句子,「其他的回歸者也知道這裡是乾淨的區域,」羅莎莉亞補充著。她說的其實也沒錯,就蓋格計數器上的數字來看,這裡的輻射值就如同一般環境背景一樣。但是她真的知道身處此處的風險嗎?
「就算站在曾經被汙染的土地上,曬太陽所曝曬的輻射都比來自土壤的還更多。」羅莎莉亞撇了天空一眼,冷不防的說了這句。這一刻,我驚訝於她對身處輻射之地的理解,也終於了解像羅莎莉亞這樣的回歸者,並不是沒有選擇,也不僅僅因為「想回來而回來」或是「因為是家才回來」,而是一定程度上冒著風險作出了選擇。
問她記得爆炸當晚發生什麼事情嗎?「我不是專家,我不知道詳情,但是我記得事件發生之前,那個夜晚很吵鬧,狗跟牛一直叫,大家都很不平靜。」伊戈爾接著說:「如果羅莎莉亞再繼續講下去,我們得在這裡住上三個月,才能聽她說完。」我們哈哈大笑,有種家中長輩說起當年勇的既視感。我們向羅莎莉亞道謝,準備離開。她突然像是跟鄰居閒聊一樣,又天外飛來一筆地說:「我有好多隻貓,昨天晚上有一隻貓生了好多隻小貓。」
我們得趕在五點之前離開。車子快速經過管制區,大自然接管的綠意、路邊殘破的房子、走過我們身邊的狐狸、在核電廠工作的人們、冷卻池內的魚群、在汙染地作研究的科學家、羅莎莉亞的貓咪,身為回歸者,身為人類,獨自住在村莊內,但並不是在這汙染之地唯一擁有美麗靈魂的生物。
【內文試閱】車諾比核電廠‧反應爐控制室
一進門,映入眼簾的是一間寬大但陰暗的房間,牆上跟控制台上的有著類比式的按鈕跟指針;走近一看,按鈕上滿佈一層厚厚的灰,明顯很久沒有人使用了。負責導覽的核電廠員工──有著灰色眼珠的伊戈爾解釋,車諾比曾經運作過的四個反應爐的控制室都使用相同模組,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景象基本上跟發生事故的第四反應爐是一模一樣的。第二反應爐從一九七八年十二月開始服役,中間只因為車諾比核災而停止過半年,直到一九九一年十月的一場火警才被存封;十三年的役期,在世界上各種反應爐中都算是非常短暫...
目錄
編者序
前言
輯一
車諾比核電廠災變事故始末
鋪天蓋地的謊言
清理者
歷史之眼
撤離、管制與安置
環境汙染及影響
對人體的影響
食安現況
核災的各項統計
輯二
出發前
車諾比鎮
車諾比核電廠
車諾比核災二十五周年紀念公園
「俄羅斯啄木鳥」
「鬼城」普里皮亞季
普里皮亞季的電影院
車諾比博物館
斑駁的輝煌時代
拜訪回歸者
黑暗觀光業
輯三
恐懼的半衰期
當死亡成為展覽
啟示錄
在烏克蘭轉三圈:烏克蘭朋友眼中的車諾比
誰眼中的車諾比
後記
編者序
前言
輯一
車諾比核電廠災變事故始末
鋪天蓋地的謊言
清理者
歷史之眼
撤離、管制與安置
環境汙染及影響
對人體的影響
食安現況
核災的各項統計
輯二
出發前
車諾比鎮
車諾比核電廠
車諾比核災二十五周年紀念公園
「俄羅斯啄木鳥」
「鬼城」普里皮亞季
普里皮亞季的電影院
車諾比博物館
斑駁的輝煌時代
拜訪回歸者
黑暗觀光業
輯三
恐懼的半衰期
當死亡成為展覽
啟示錄
在烏克蘭轉三圈:烏克蘭朋友眼中的車諾比
誰眼中的車諾比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