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類文明演進為主軸,融通古今中外哲學文化思想——創哲學文學新例
超越歷史、神話、宗教、哲學、文學等傳統範式界限——開跨界敘事先風
用文學修辭,配精美彩圖,以文白相合式之漢語表述——講古往今來故事
揭示文明發展脈絡!
辨析人性矛盾複雜!
探尋人類靈魂居所!
內容簡介
★ 穿線精裝的裝幀設計,極具收藏保存價值。
★ 這是一本超越神話、歷史、宗教、文學等傳統思維,融合中西文化思想的哲學書籍。
★ 採用類似《希伯來聖經》的寓言式呈現方式,一步步探索世界的本源與人類思想的綜觀框架。
本書分為十二卷,從創世、造人、生死、分族、立教、爭戰、承續、盟約、工事、教化、命數到問道,運用文學敘事,以類似《創世紀》的寓言方式,透過文明的歷史演變、性善惡的辨證思考等,力圖揭示人類文明發展的骨幹脈絡,辨析人性的矛盾複雜,探索人類不斷向善的修為路徑和文化趨向,為現代人提供精神食糧與靈魂居所。
作者簡介:
士爾
博士,教授,文化學者。
主要研究儒、道、釋與希伯來-猶太等中外文化。
章節試閱
【卷五】 立教
[第十八章] 普羅教立
第一節 雅普遇希羅
雅普為雅人之後。一日行山狩獵,不覺翻越高嶺,行至山南。山北嚴寒酷冷,冰天雪地,山南酷暑炎熱,砂石生煙。 雅普一眾隨從困頓飢渴,倒臥山崖之下。 數人尋水不果,有去無回。
希羅為希王之女。希羅性情豪爽,武藝高強,習以男裝示人。是日希羅一行巡遊,忽見有人倒臥一片,奄奄一息。
近看倒臥者皆為異族外人,著異族之服,有異族紅獅旌旗斜聳砂丘之上。隨從見之欲上前斬殺,希羅喝止。
雅普掙扎舉頭,驚見希羅率人圍立周邊,欲起不能,欲言又止。希羅解下所攜水罐,餵水雅普。雅普欲拒復從,飲下幾口,氣力漸還。餘隨從皆仿希羅,餵水雅人。雅人氣力漸還,紛紛起身站立。
雅普與希羅對語,無奈雅普所言希羅不解,希羅所言雅普不曉。惟少許話音似有相通,略知大意。
第二節 地動山搖
躊躇之間,有烏雲從山後翻捲而來。大地隆隆作響,山上紫煙冒出,雲煙交合,襲捲漫山。片刻之間,地動山搖,飛沙走石,高崖傾覆,凹地隆起。眾人驚恐,攜手而擁,躲於崖下。有躲閃不及者為巨石餅壓,雅人、希人各損其半。
亂石飛迸,雲煙漫捲,三天三夜不見停息。及至第四日東方日出,眾人驚見汩汩清水由地湧出。清水愈升愈高,及至覆滿全地。
希、羅諸人驚恐,因希人之地常年乾旱,未曾目睹如此浩瀚之水。雅普率眾雅人尋來樹木枯枝,以繩結木連成浮舟,將希人置於其上。所結浮舟愈來愈多,及將所有活人皆可載上。雅普命眾人將散舟連為一體,遂成碩大浮舟。浮舟高約三丈,寬約百屋之長。
第三節 孤島安居
巨舟漂浮七天七夜,終停於一孤島山腳之下。眾人歡欣,躍落陸地。上島不見一人,惟見麋鹿成群,或赤紅豔麗,或紅白相間,徜徉山間林下。島上果木遍布,鬱鬱蔥蔥,石榴、椰棗、無花果、芭樂應有盡有。眾人開懷,飽食一頓。
自高崖傾覆洪水覆地,雅、希族人遇險無數,其間互助互扶,共得死裡逃生。兩族之人不知不覺,竟能言語相通,心意相會。
尤令雅普欣喜者,希羅原為女兒之身。水浸之後,希羅盡顯窈窕身軀。希羅甚佩雅普驍勇之舉,亦傾心雅普英武之貌。
眾人擇佳日,於雲淡月圓之夜,為雅普、希羅成婚。是夜篝火遍地,映紅山谷、海邊。眾人載歌載舞,徹夜無眠。雅普、希羅被擁為王為后,男女隨從相互傾慕者,亦各擇佳日,結為夫妻。
雅普、希羅將此島命名為普羅地,合雅普、希羅之名而成,意為雅普、希羅發現之地,為雅普、希羅所有。
第四節 普羅教規
雅普、希羅立普羅教,訂普羅教規如次:
「普羅教尊崇萬能天帝。萬能天帝大恩浩蕩,無所不能。普羅教尊崇仁愛。凡尊崇萬能天帝者皆須仁愛待人,彼此互為兄弟姐妹,不分貧賤,無分族類。人當有福共用,有難共當。普羅教尊崇孝敬。教人皆要孝敬父母,亦要孝敬父母之父母,孝敬所有年長之人,無論自家外家。教人不可亂交。不可與兄弟之妻、姐妹之夫亂交。男人不可與男人交合,女人不可與女人交合。不可與任一牲畜交合。凡亂交者刺青於臉面,以做羞辱標記。教人不可殺人。凡殺人者須償命被殺。如遇異教兇惡之人來襲,可自衛還擊,可痛殺來襲惡人,一個不予存留。男人皆須上前迎敵,有膽怯躲避者,可被斬殺。教人不可偷竊。不可覬覦他人財物,不可不勞而獲。該獲者當獲,非己者莫取。凡伸手拿取非分之物,皆為偷竊。偷竊石榴三個以上者,可斬斷一根手指。偷竊十個以上者,可斬斷五根手指。偷竊其他財物者,由教內律士以此類推判定。如偷竊者為律士親眷,須換另外律士判定。」
教規頒布,普羅教人無不尊奉。後有外來遇險避難之人,多留居普羅地,入普羅教。亦有教人外出貿易,將普羅教傳至異地。後入普羅教者日眾,不分族類,教人遍及各地。
後各族多有立教,教立萬宗,教中有教,分中有合。及至天曆萬年,教分萬流,終歸一道。天啟有曰,合而為正,道通天下。
【卷五】 立教
[第十八章] 普羅教立
第一節 雅普遇希羅
雅普為雅人之後。一日行山狩獵,不覺翻越高嶺,行至山南。山北嚴寒酷冷,冰天雪地,山南酷暑炎熱,砂石生煙。 雅普一眾隨從困頓飢渴,倒臥山崖之下。 數人尋水不果,有去無回。
希羅為希王之女。希羅性情豪爽,武藝高強,習以男裝示人。是日希羅一行巡遊,忽見有人倒臥一片,奄奄一息。
近看倒臥者皆為異族外人,著異族之服,有異族紅獅旌旗斜聳砂丘之上。隨從見之欲上前斬殺,希羅喝止。
雅普掙扎舉頭,驚見希羅率人圍立周邊,欲起不能,欲言又止。希羅解下所攜水罐,餵水...
作者序
世有兩界:天界地界,時界空界,物界意界,陰界陽界,靈界肉界,善界惡界,神界俗界,本界異界……兩界對應,相輔相成;眾生往來,晝夜未停。
《兩界書》以界為經,以人為緯,以人之心用為結,以中華文化為鈐鍵,以人類思想融會昇華為合解,析世界之本,辨人性之實,探文明之向,問凡人正道。
本書以文明演進為主線,超越歷史、神話、宗教、哲學、文學等傳統範式界限,設元典話語,用文學修辭,以文白相合式漢語表述,創哲學文學新例,開跨界敘事先風,講古往今來故事,築靈魂棲息居所。
世有兩界:天界地界,時界空界,物界意界,陰界陽界,靈界肉界,善界惡界,神界俗界,本界異界……兩界對應,相輔相成;眾生往來,晝夜未停。
《兩界書》以界為經,以人為緯,以人之心用為結,以中華文化為鈐鍵,以人類思想融會昇華為合解,析世界之本,辨人性之實,探文明之向,問凡人正道。
本書以文明演進為主線,超越歷史、神話、宗教、哲學、文學等傳統範式界限,設元典話語,用文學修辭,以文白相合式漢語表述,創哲學文學新例,開跨界敘事先風,講古往今來故事,築靈魂棲息居所。
目錄
內容提要
目錄
前記夜光雲石會說話
引言世有兩界
【卷一】創世
〔第一章〕開天闢地
第一節太初
第二節化育
第三節天地
〔第二章〕時序流轉
第一節活化
第二節晝夜
〔第三章〕萬物孕生
第一節世界
第二節萬物
第三節創造之工
〔第四章〕世維無限
第一節萬維
第二節本維
【卷二】造人
〔第一章〕萬物從類
第一節分類
第二節弱食
〔第二章〕造治理者
第一節初人
第二節天選
〔第三章〕對人復造
第一節中人
第二節男女
第三節繁衍
第四節人獸有別
第五節東角采田
〔第四章〕天水涮洗
第一節天水大谷
第二節通竅悲喜
〔第五章〕春發知羞
〔第六章〕天帝授命
第一節以人為選
第二節天帝在上
【卷三】生死
〔第一章〕偏離正途
第一節天帝歇息
第二節道欲分離
第三節靈道不泯
〔第二章〕天門洩洪
第一節天帝了悟
第二節良人存留
〔第三章〕天定命數
第一節定命數
第二節設命格
第三節設能限
第四節定生途
〔第四章〕天光隱藏
第一節擊殺殘留
第二節隱藏天光
【卷四】分族
〔第一章〕人分七族
第一節七族之宗
第二節天帝告諭
〔第二章〕天風驟起
第一節天風起
第二節祖地生
〔第三章〕各居其所
第一節雅地寒冷
第二節函地溫濕
第三節希地乏水
第四節布地多草
第五節各得其所
〔第四章〕雅分七支
〔第五章〕函人善耕
〔第六章〕布人善牧
〔第七章〕異族紛爭
第一節函、布拚殺
第二節禍不單行
第三節族仇錯結
〔第八章〕劃界立國
第一節函人築高牆
第二節雅人挖大河
第三節布人游牧
第四節各族劃界
〔第九章〕語因族異
第一節語有所分
第二節言有其用
〔第十章〕分合有度
第一節分合互變
第二節合國將出
【卷五】立教
〔第一章〕天崩地裂
第一節雅人蒙災
第二節雅西失腿
〔第二章〕雅西追問
第一節雅人哀戚
第二節雅西心問
〔第三章〕幽谷天音
第一節雅帝降災
第二節雅西受靈
〔第四章〕帶翅紅獅
第一節靈使紅獅
第二節神蹟啟示
〔第五章〕雅西傳諭
第一節召募族人
第二節傳諭族人
第三節族帝使者
〔第六章〕雅族八誡
第一節八項誡規
第二節雅人受誡
〔第七章〕函人遇洪
第一節天頂開裂
第二節巨鼇遠來
〔第八章〕函那得靈
第一節函那神使相聯
第二節函那宣諭
〔第九章〕函人七誡
第一節函那頒誡
第二節鼇身成牆
〔第十章〕旱災降希
第一節希人求雨
第二節希里逝高雲
〔第十一章〕雨神降臨
第一節天池傾瀉
第二節希里歸來
〔第十一章〕希里授誡
第一節雨神眷顧
第二節希人誡規
〔第十三章〕布人遭疫
第一節大疫臨布
第二節天虎降臨
〔第十四章〕天虎頒誡
第一節布人誡規
第二節天虎守護
〔第十五章〕耶族風災
第一節岸樹為居
第二節奉山為神
〔第十六章〕微族火雲
〔第十七章〕撒族風順
〔第十八章〕普羅教立
第一節雅普遇希羅
第二節地動山搖
第三節孤島安居
第四節普羅教規
【卷六】爭戰
〔第一章〕雅人尊赤
第一節雅羅為王
第二節王立新例
〔第二章〕怪獸襲函
第一節依規生息
第二節怪獸兇猛
〔第三章〕函人敬綠
第一節以藤為聖
第二節函欽繼位
第三節異族入居
〔第四章〕函雅結仇
第一節雅人離散
第二節拔旗燒屋
第三節雅人銘仇
第四節割臂銘志
〔第五章〕雅人遷移
第一節天顯災象
第二節族帝召喚
〔第六章〕開疆引水
第一節渴蟾作祟
第二節希曼尋水
第三節天河聖水
第四節謝恩雨神
第五節族師會議
第六節求悟天啟
第七節天渠綿延
〔第七章〕布人伐希
第一節犀水枯竭
第二節布禹尋水
第三節犀水易流
第四節合殲希人
第五節換旗改流
第六節天意難違
〔第八章〕福禍相轉
第一節返歸故里
第二節天有不測
第三節水多成患
〔第九章〕兄弟鬩牆
第一節秋實節慶
第二節香桂花環
第三節兄弟競獻
第四節花環易主
第五節耶族內訌
〔第十章〕撒人爭女
第一節傾國之美
第二節族王好色
第三節兄弟提親
第四節以劍為語
第五節撒弗繼位
〔第十一章〕天使巡望
【卷七】承續
〔第一章〕各族清數
第一節雅人清點
第二節智師創符
第三節各族人數
〔第二章〕婚俗嫁制
第一節雅人婚制
第二節函人婚制
第三節希人婚制
第四節族各有制
〔第三章〕王子公主
第一節王子遇公主
第二節情不能禁
第三節再遇希瑪
第四節善之以待
第五節欲聯異族之婚
〔第四章〕雅榮決絕
第一節不能自拔
第二節雅王不允
〔第五章〕滾石極刑
第一節令牌昭眾
第二節行刑
第三節巨石落高崖
〔第六章〕守規破例
第一節王發判令
第二節謝罪謝恩
〔第七章〕雅希之約
第一節希王焦慮
第二節雅使傳訊
第三節族會洲島
第四節提親對語
第五節希瑪求告
〔第八章〕雅希聯姻
第一節族婚大禮
第二節兩族踐約
〔第九章〕結好復惡
第一節雅寧好劍
第二節雅寧約劍
第三節雅寧比劍
第四節雅寧失劍
第五節履約失和
〔第十章〕祭嬰之禮
第一節歸族之抉
第二節月夜獻嬰
〔第十一章〕割禮之俗
第一節希人憂患
第二節族神告諭
第三節割禮之規
〔第十二章〕百丈石塔
第一節築塔記先
第二節立節紀祖
〔第十三章〕七子闔家
第一節均等共用
第二節工有所長
第三節人有所怠
第四節嘉祖教誨
〔第十四章〕順勢隨流
第一節以力得享
第二節隨風而行
第三節嘉弗族會
【卷八】盟約
〔第一章〕合血之盟
第一節族分枝杈
第二節聯族之盟
第三節合血族約
〔第二章〕布人鬩牆
第一節離族遠去
第二節族戚殘殺
〔第三章〕布帝之約
第一節天虎布雲
第二節布帝告諭
第三節布人受約
〔第四章〕物事之約
第一節牲畜、糧穀交易
第二節布匹、糧穀、牲畜交易
第三節寶石交易
第四節黃金、寶石可成通幣
〔第五章〕柳巴羊馬
第一節柳巴交易
第二節柳卡欺詐
第三節德敦矇騙
第四節非羊非馬
第五節欺者重罰
〔第六章〕高崖沉金
第一節德敦愁苦
第二節兩子不孝
第三節以犬為伴
第四節沉金入海
第五節與道為約
【卷九】工事
〔第一章〕雅昆什築高塔
第一節築屋以高為尊
第二節雲中屋宇
第三節雅帝告諭
第四節築塔檢效
第五節高塔坍塌
〔第二章〕函含造飛車
第一節函人名匠
第二節夢幻飛車
第三節函含受命
第四節族王限令
第五節突得靈悟
第六節鶴木成車
第七節魂托木鶴
第八節飛車向月
〔第三章〕冬甲造地龍
第一節掘穴而居
第二節挖損祺山神絡
〔第四章〕歐、瑤成千里眼
第一節天作之合
第二節冶煉製器
第三節煉物隨洪而去
第四節各見煉物
第五節心誠成鏡
〔第五章〕賽禺造時鏡
第一節家有兩子
第二節落山裁決
第三節鏡像為證
第四節承父衣缽
〔第六章〕百工競場
第一節匠工聚匯
第二節智器神手
第三節無所不能
〔第七章〕天冰地封
第一節工事惡脹
第二節升海百尺
【卷十】教化
〔第一章〕帝山石銘
第一節古有帝山
第二節字符祕意
〔第二章〕雙面人國
第一節前後有臉
第二節正面向人
第三節心藏深處
第四節切心術
第五節識心難
〔第三章〕綠齒人
第一節隱於群人
第二節美果誘童
第三節鄉人俗規
〔第四章〕尾人國
第一節人長毛尾
第二節為所欲為
第三節群起效仿
第四節獸性暢行
第五節互視異類
第六節尾人國民反
〔第五章〕獨目人
第一節一目豎額
第二節來者為異
第三節承天習道
第四節心目為要
〔第六章〕日月歇隱
第一節萬物肅殺
第二節家奴三千
第三節二孫伴行
第四節祖孫互誓
第五節百棄不棄
第六節樂未忘返
〔第七章〕王入歧道
第一節推施仁政
第二節樂而忘憂
第三節驕侈暴起
第四節上承天道,下載民意
第五節三制有序,天人相合
第六節人言無信,類同犬吠
第七節以道為天
第八節成敗哈里
〔第八章〕鸚鳥奪餚
第一節天子真降
第二節舉步多艱
第三節招惹暗憤
第四節鸚鳥護主
〔第九章〕天星顯祕
第一節繁星閃爍
第二節天字同現
第三節哈法合治
第四節首順天道
第五節以約為通
第六節以仁為和
第七節仁不離制
第八節國民相合
第九節夢想成真
〔第十章〕菩度行道
第一節菩度返家
第二節一路崎嶇
第三節山民品荖
第四節夜宿艾巧
第五節梨花大雪
第六節風雪益暴
第七節天亮雪小
第八節夜深抵家
第九節悲戚離去
第十節又見梨花
〔第十一章〕士耕爾織
第一節凡常人家
第二節元樹元果
第三節滿者至反
第四節河有兩岸
第五節天光四起
【卷十一】命數
〔第一章〕仙龜靈山
第一節人心不甘
第二節巨龜出海
第三節靈物萬千
〔第二章〕兩界之越
第一節雅尤入山
第二節壯士歸返
第三節脫凡入仙
第四節仙界一瞬
第五節現命為磚
第六節仙道非遠
〔第三章〕雅尤仙洞
第一節天光空降
第二節祈問密鑰
第三節命如懸燈
第四節燈油何來
第五節心通燈明
第六節三燈齊映
第七節命理祕笈
〔第四章〕義犬救主
第一節各有修行
第二節星象變亂
第三節雅翰回生
第四節超凡之能
第五節陰陽界悟
〔第五章〕種豆得豆
第一節雅全種豆
第二節雅曲種瓜
第三節善種在心
〔第六章〕否泰之轉
第一節得享遺福
第二節承父之貧
第三節雁鳥為朋
第四節洪水漫天
第五節來好相救
第六節雅霍不棄
第七節人無定運
第八節人各有命
第九節必有其終
〔第七章〕天象變亂
第一節日頭變異
第二節晝夜失序
第三節冬夏失衡
第四節怪象迭出
〔第八章〕地象變易
第一節地勢變換
第二節怪蟲湧出
第三節旱澇並行
第四節果糧不常
第五節地象怪異
〔第九章〕物象化異
第一節怪物層出
第二節本能顛倒
〔第十章〕人象迷亂
第一節男女性變
第二節人自生變
第三節食無原食
第四節生息悖序
第五節人為器奴
第六節人無定性
第七節心無神明
第八節基化因變
〔第十一章〕時空不維
第一節時燈急燃
第二節遠空急聚
〔第十二章〕滅而再生
第一節六象俱亂
第二節復始循環
〔第十三章〕裘德之問
第一節羊無靈道
第二節裘德之問
第三節來好之答
〔第十四章〕喜樂世界
第一節良善布滿人間
第二節籬笆拆除
〔第十五章〕七首合歡
第一節七魚出海
第二節天光現,帝壇出
第三節天人共為
【卷十二】問道
〔第一章〕天道山
第一節山高入雲
第二節四面環水
第三節山高路險
〔第二章〕六先論道
第一節六先居臺
第二節問者熙攘
〔第三章〕生而為何
第一節元德本惑
第二節依約而生
第三節仁為人所在
第四節生而依理
第五節無即本生
第六節異則為本
第七節元德再問
第八節依道而生
〔第四章〕何為人
第一節行子問人
第二節人為天帝之子
第三節仁者為人
第四節人循法知理
第五節行子續問
第六節行走雀躍,煙雲一場
第七節人之為人,在其性變
第八節人之為人,由惡化善
〔第五章〕善惡何報
第一節善人問報
第二節君子行道,路有犬吠
第三節善善相長,惡惡相加
第四節守約踐約,終得善報
第五節凡人耶維
第六節因果相報,大律不改
第七節善惡有報亦無報
第八節世不離道,道不遠人
第九節天道人道相統,天下人間無爭
第十節順天行道,出凡入聖
〔第六章〕來世何來
第一節孿生奇人
第二節普羅善預知
第三節普勒善溯觀
第四節會於溪畔
第五節天光籠罩
第六節普羅勒問來世
第七節既生現世,即立現世
第八節為來世訂約
第九節今來各有界律
第十節來世自有來喜悲
第十一節道魔相爭,終以異終
第十二節以意為介,可得聯通
第十三節意界臨
〔第七章〕何為人主
第一節兄弟臨山
第二節維義問人主
第三節維戊不苟同
第四節天帝為人主
第五節各族皆欲獨享眷顧
第六節萬民怎可同識天帝
第七節仁善為萬眾心主
第八節法為萬民之主
第九節食色享樂為人主
第十節人有悟覺即得心主
第十一節己主在己,異為人主
第十二節人心無主,何立世界
第十三節人立道、欲之間
第十四節道、欲、人三維而織
第十五節無欲無生,無道不人
第十六節以道疏欲,致欲適人
第十七節欲為人、道所依
第十八節族群有分,天道無別
第十九節六說不悖,皆有其悟
第二十節合正道至簡,生當悟大道
第二十一節至本者敬天帝
第二十二節至要者行道義
〔第八章〕六合花開
第一節維戊荒廢而棄
第二節維義耕耘不輟
第三節六合花開有七彩
第四節心花遍播
第五節循禮遵制,國泰民安
〔第九章〕靈符賜福
【附錄一】簡稱表
【附錄二】參考主題索引
卷一創世
卷二造人
卷三生死
卷四分族
卷五立教
卷六爭戰
卷七承續
卷八盟約
卷九工事
卷十教化
卷十一命數
卷十二問道
【附錄三】插圖目錄
作者簡介
內容提要
目錄
前記夜光雲石會說話
引言世有兩界
【卷一】創世
〔第一章〕開天闢地
第一節太初
第二節化育
第三節天地
〔第二章〕時序流轉
第一節活化
第二節晝夜
〔第三章〕萬物孕生
第一節世界
第二節萬物
第三節創造之工
〔第四章〕世維無限
第一節萬維
第二節本維
【卷二】造人
〔第一章〕萬物從類
第一節分類
第二節弱食
〔第二章〕造治理者
第一節初人
第二節天選
〔第三章〕對人復造
第一節中人
第二節男女
第三節繁衍
第四節人獸有別
第五節東角采田
〔第四章〕天水涮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