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聯台灣基督教類暢銷榜第一名,全球3000萬人熱烈討論!
★新世代信仰代言人.《耶穌比宗教大》作者帶你重回耶穌懷抱
「信我者得永生、不信就下地獄」耶穌沒這樣說!
「信耶穌就是為了死後上天堂」絕對不只這樣!
聽聽耶穌怎麼說,成為耶穌真正的跟隨者。
2012年,23歲的傑夫寫了一首熱情而強烈的詩〈為何我討厭宗教卻熱愛耶穌〉,他和朋友把這首詩拍成影片,上傳到YouTube,沒想到短短48小時內就吸引了700萬人點閱,至今已超過3000萬人觀看!影片引起的共鳴和回響出乎意外地熱烈,喜愛寫作的傑夫以此主題寫成《耶穌比宗教大》一書,一推出便迅速攻佔各大暢銷榜,再次引發各界熱議。
之後,傑夫在YouTube上持續推出探討信仰的影片,吸引了以網路為主的年輕世代。經過兩年構思,傑夫再次精彩出擊,對耶穌、宗教和生活提出許多疑問和詮釋,展現新世代的精神探索方向。他認為,現代宗教的問題,就是人們總是用自己的形象去塑造耶穌,而不讓耶穌的形象來塑造自己,把不喜歡的部分通通拿掉,再加上自認為「正確」的部分,讓耶穌成了刻版僵化的角色人物。
傑夫在書中指出:「基督宗教有一個古往今來最了不起的故事,可是我們沒有把這個故事說出來。」因此在本書中,他把這個故事重新講一遍,彷彿引領讀者踏上妙趣橫生的信仰之旅。也只有透過這樣的眼光重新審視聖經,才能把宗教加諸在耶穌身上的消聲器都解開,讓耶穌自己對你說話。
傑夫帶我們重回單純、親切的道理。翻開這本書,你會在裡頭發現真正的耶穌。
作者簡介:
傑弗森.貝斯齊Jefferson Bethke
小名傑夫,他不是牧師、神學家或心理諮商師,只是一個想要活出生命意義的美國年輕人。
生長於窮困的單親家庭,由身體殘障的媽媽獨力帶大,母子感情深厚,也一起進入教會。但在高中時,媽媽對他出櫃、坦承同志身分,同時離開了教會,使他深感背叛與痛苦,不但生活陷入一團混亂,他的信仰觀也遭到質疑與挑戰。
這樣的經歷,使他年紀輕輕就對神與宗教有更加深刻的看法。2012年,他在YouTube上發表的影片〈為何我討厭宗教卻熱愛耶穌〉在短短48小時內吸引了700萬個點閱人數,掀起廣泛而深刻的宗教文化論戰。他以此主題寫成《耶穌比宗教大》一書,再次引發各界熱議,也迅速攻佔《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今日美國報》等各大暢銷榜。
目前與妻子、女兒和愛犬往在夏威夷茂宜島,並在YouTube和Podcast上持續推出探討信仰的影片。
譯者簡介:
江先聲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哲學博士,在香港和加拿大的出版界及媒體任職逾二十年,曾編寫英中對照哲學讀本,以及翻譯劇本撰作大師約翰.特魯比(John Truby)、國際知名認知科學家史迪芬.平克( Steven Pinker)等人的重要著作。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家推薦】
搖滾傳教士 朱頭皮
聖功修女會靈修輔導 李純娟
前玉山神學院副院長 陳南州
台南神學院教授 曾昌發
濟南長老教會主任牧師 黃春生
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管中祥
得勝者文教創辦人 劉駿豪
台南神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蔡銘偉
高雄新生長老教會牧師 謝懷安
──強力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各界好評】
作者的主張好不好?對不對?每個人看法不同。就像每個人對「耶穌的形象」看法也都不同。唯有更謙卑、更深刻的思考反省,才有可能慢慢接近真正的「耶穌的形象」。
──朱頭皮,搖滾傳教士
本書的可愛與珍貴之處在於作者廣、遠、深、厚的信仰經驗,他真情地省思今天基督宗教的失血現象,且不加修飾地說出其原因。
──李純娟,聖功修女會靈修輔導
這本書給我們一個啟示,我們可以用新眼光來讀聖經,進入聖經中上帝創造和拯救的故事,藉此來認識耶穌。
──陳南州,前玉山神學院副院長
作者從聖經的原初意義出發,坦率真誠地對現今信仰的許多框架提出批判,帶來一種跨時代的洞見和衝擊。鄭重推薦給「渴望此生不再一樣」的信仰朝聖者。
──曾昌發,台南神學院教授
耶穌是個魯蛇,因為所有的人都在追求成功、追求向上,但他卻逆向行駛,挑戰權威,陪伴魯蛇。就算你信上帝是為了成功,但只有能和上帝一起面對生活中時時刻刻、點點滴滴的苦難,才是真正的成功。
──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
如果基督徒對耶穌的興趣還不如手機,對聖經的喜愛比不上電影,這信仰就等同於無有了!常常思考信仰和之前認知的不一樣之處,才是真的想認識耶穌!
──劉駿豪,得勝者文教創辦人
傑弗森.貝斯齊以平信徒的角度分享,跳脫牧職階級與神學的顧慮,似乎更像這位願意貼近普羅大眾的耶穌。
──謝懷安,高雄新生長老教會牧師
傑弗森揭開基督宗教的真實面貌。他將撕下道貌岸然的外衣,讓我們看到與基督同行,是多麼有意義、多麼珍貴、又多麼值得。
──安.福斯坎(Ann Voskamp),《紐約時報》暢銷作家、《一千次感謝》作者
傑弗森再次精彩出擊,推翻我對耶穌的許多想法。
——鮑伯.高夫(Bob Goff),美國人權律師、公益組織「修復國際」創辦人
本書釐清聖經中許多被誤解的真理,基督徒都該看這本書,現在比以前更需要讀!
——麗莎.特克斯特(Lysa TerKeurst),女性成長機構「箴言31」總裁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常讓我們信仰萎縮,行動倦怠,希望消逝。傑弗森見不得如此,寫了這本書來翻轉我們的成見。
——喬恩.阿考夫(Jon Acuff),《華爾街日報》暢銷書作家
基督徒常把耶穌的人生當成昂貴的花瓶,碰也不敢碰。貝斯齊打破了這份成見,也讓我們再一次認識翻轉世界的真實耶穌。
——克莉絲汀.凱恩(Christine Caine),A21運動創辦人、國際佈道家、作家
這本書讓我衝擊不小,帶我突破表面,想得更深。
——莎蒂.羅伯森(Sadie Robertson),美國當紅實境秀節目「鴨子王朝」成員
名人推薦:【專家推薦】
搖滾傳教士 朱頭皮
聖功修女會靈修輔導 李純娟
前玉山神學院副院長 陳南州
台南神學院教授 曾昌發
濟南長老教會主任牧師 黃春生
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管中祥
得勝者文教創辦人 劉駿豪
台南神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蔡銘偉
高雄新生長老教會牧師 謝懷安
──強力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各界好評】
作者的主張好不好?對不對?每個人看法不同。就像每個人對「耶穌的形象」看法也都不同。唯有更謙卑、更深刻的思考反省,才有可能慢慢接近真正的「耶穌的形象」。
──朱頭皮,搖滾傳教士
本書的可愛與珍貴之...
章節試閱
對我們這代人來說,基督宗教就像一張空頭支票。
我們都聽過這個超值的應許:只要「來到耶穌面前」,生活從此美滿、煩惱從此消失。可是,當我們要兌現這張支票時,它卻跳票了。投資沒有帶來承諾的報酬,我們的信心一票當然就投到其他有回報的地方去了(其實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回報,起碼感覺上像是有)。
我還記得我是在大學一年級時,才真正踏上追隨耶穌的路。我帶著全新的眼光和態度參加禮拜,想更深入地認識耶穌,結果每次聚會都讓我深感挫折。我參加的教會老是愛表揚那些閃亮耀眼的「教會乖寶寶」,他們的完美表現只讓我感到自慚形穢。聚會的大半時間,我都覺得好像隨時能看到天使在講台上方飛過,伴隨著韓德爾的《彌賽亞》樂曲在雲端響起。
在所謂的「見證時間」,受邀請的人會用幾分鐘分享信主前後的經驗。說的總是如此這般:「我是個四十年的老酒鬼,每天在絕望中掙扎。我把生命交託給耶穌,從此滴酒不沾。」
有這般經驗的人可不少,偏偏我沒有。我越聽這些見證,就越往椅子裡龜縮,一邊看看四周是不是有人跟我一樣心虛。難道只有我一個人沒有這種經驗嗎?我有哪裡不對勁? 上帝愛我嗎? 我是不是沒有活得「像個基督徒」?
我開始追隨耶穌之後,日子反而過得更糟了:憂鬱感揮之不去,做事處處碰釘子,人際關係破裂,壞習慣一個也戒不掉。我不想滿腦子只考慮自己的事,但我越想擺脫各種欲望的糾纏,就越是被纏著不放、越是受到誘惑。我覺得自己在信仰中已經找不到立足之地了。
我小時候所知道的基督教,不容許犯錯、質疑與掙扎,也不容許求助。我在九○年代成長,到二十一世紀長大成人,我這代的人都經歷了基督教的巨大轉變:從嚴峻的主導規範成了人人喊打的過時教條。這當中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今天西方社會的基督教,是聖經教義與諾斯底原理融為一體的奇怪綜合體,雙腳站在現代啟蒙主義上,胸前卻掛著耶穌的標籤。不幸的是,這個綜合體千瘡百孔、不堪一擊。這樣的基督教既不能滿足人,也毫不吸引人,像僵屍一般了無生氣。它所述說的故事沒人想聽,因為那根本談不上什麼故事,只是一堆教條、理論,或是數學方程式。
但是,假如宗教可以有更好的樣貌呢? 我確信,耶穌講的是一個更好的故事。
基督宗教若要重新起步,就要從福音開始。
◆填鴨式信仰
說到福音,我第一次接觸福音的難忘經驗,是讀中學的時候。當時只見周遭跟我年紀差不多的孩子都哭了起來,情緒激動到幾乎無法站立。那一刻的震撼力非同小可,今天回想起來仍然心情激盪。
沒錯,當時我參加了一個基督教青年營。
營會的最後一晚,每個人都「邀請耶穌進入心中」。鋼琴奏得讓人心都軟了,主持人請所有人低下頭,閉上眼,然後說:「好,願意接受耶穌的人,現在跟著我說……」
覺得耳熟能詳嗎? 歡迎來到九○年代的福音派青年營!
想到有這種共同經驗的人不知有多少,我忍不住納悶起來:大家對這種方式似乎習以為常,但這種做法要是放到福音故事裡,讀起來會有多奇怪、多不對勁啊?
試著想像一下,你翻開〈路加福音〉,看見耶穌說的話已經被細心地標成紅字了,你念了起來:「很好,請低下頭,閉上眼。司琴會在我身後彈奏柔和的鋼琴音樂,誰願意跟隨我,請舉起手來。不用擔心,其他人不會看到。」看到有人舉手,耶穌就說:「我看到你的手了,上帝祝福你。」
這不是有點搞笑嗎? 耶穌決不是這樣打動聽眾的心。他拿出恩典,流出寶血,卻只是言簡意賅地說:「跟隨我。」即使他遭到離棄、墮入迷惘、受刑犧牲……經歷世間一切慘痛的事,仍只是淡淡地說:「跟隨我。」耶穌叫我們公開追隨他,我們卻把信仰變成了私人的事。
我們怎麼錯得那麼離譜了? 我們的福音怎麼看來不像耶穌的福音?
更可怕的問題是,有時一個宗教儘管有些偏差,卻還沒有變成另一種信仰;有時一個宗教扭曲得太多,已經面目全非,連創始人都認不出來—基督宗教是不是已經到這種地步了呢?
我不得不看看自己大半輩子在其中過活、在其中呼吸的聖經和基督教:真的假的?這就是基督教嗎? 到底出什麼問題了? 真相是,我們活在一個很糟、很糟的故事裡。很多人不光在裡面混日子,還告訴別人:「如果你跟隨耶穌,就可以脫離這個很糟糕的世界喔!」(奇怪了,耶穌不是說他是來修復這個世界的嗎?)
我小時候所知道的「天堂」,是天上某個遙遠的地方。想像中的天堂總是遙不可及,裡面有一堆長著翅膀的小天使彈著豎琴,飄浮於雲間。如今老實說,那裡聽起來挺無聊的,我一點也不想永遠住在那裡。事實上,如果我看見一堆光屁股的胖小孩全都長出翅膀,我可能會嚇得拔腿就跑,才不會說:「太棒了,我死後一定要住在那裡!」
可是,如果基督徒除了死後上天堂之外,還有其他更好的應許呢? 例如神現在就要讓我們身在天堂呢?
讓家庭成為天堂,
讓工作成為天堂,
讓每一餐、每一件藝術都成為天堂。
很多基督徒身體力行的另一個糟糕故事,我稱之為「填鴨式基督教」。這種故事通常從耶穌開始講起:耶穌來這世上揭示你的罪,為你的罪而死,然後復活升天,結束。這是一個經過消毒的耶穌,高高在上、正經八百,這樣的基督教是一齣只有外在表現的道德劇,循規蹈矩、道貌岸然,上面還打著完美的蝴蝶結。然而,與耶穌同行絕不是那麼回事,那會更混亂、更麻煩──就像我們真實的人生。
填鴨式信仰的問題在於,我們把耶穌的想法與經驗放在一邊,徹底忽略了它。耶穌讀經是從《舊約》的〈創世記〉讀到〈瑪拉基書〉(瑪拉基亞),而我們的聖經故事卻是直接從 《新約》教起。
很多人在不知不覺間就忘了耶穌的猶太人身分,但正是他的猶太人特質塑造了福音書和其生命經驗。耶穌是猶太人,也是一位拉比(Rabi,猶太人的精神導師),說不定他還能把〈摩西五經〉(梅瑟五書)和整部希伯來聖經都倒背如流呢!別忘了,《舊約》很長、很複雜,涵蓋也很廣,甚至寫到最後,連眾人期盼許久的彌賽亞(默西亞,救世主之意)都還沒出現。然而,很多人直接從〈創世記〉跳到〈馬太福音〉(瑪竇福音),把整個以色列的故事拋諸腦後。但你知道耶穌為什麼沒出現在〈創世記〉第四章,反而到〈馬太福音〉第一章才出現嗎?──因為耶穌是整篇故事的高潮,不是引子。
如果你要談論耶穌的福音或故事,卻對以色列的故事隻字不提,那就不是真正的福音,至少不能說是完整的福音。
那麼,你的人生又是什麼樣的故事?情節如何? 主角是誰? 目標是什麼?
無論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問題,我們心中都自有答案。對很多現代人來說,故事情節就是人生沒有意義,所以能享受人生時就該及時享受。主角當然就是自己。目標則是享樂,得到的利益越多越好,能不勞而獲更好,而痛苦則是能免則免。我念大學時,這基本上就是身邊每個朋友的人生故事。
另一些人的人生故事則是朝烏托邦前進。他們想要從原始宗教、哲學和信念出發,一步步把世界變得更美好。可惜他們不曉得,史上最「先進」的二十一世紀,同時也是最血腥的世紀—看來哲學和信念的啟蒙作用,並不足以實現完美的烏托邦世界。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故事、最好的故事?
真相是,在基督宗教裡可以找到古往今來最了不起的一個故事,但我們沒有把它說出來。
基督徒講這個故事時,往往在聖經開頭的〈創世記〉頭三章那裡,就不知怎地突然來個大轉向,而忽略了整篇〈創世記〉所深刻蘊含的美與詩意、節奏和力量。
「起初……」
很不錯的開始,對嗎? 不是要告訴你一些數據、理論和教條,而是給你講一個故事。
◆一開頭就是罪
基督徒往往錯過了聖經開頭的篇章。要不是為了從中拿出對付進化論的武器,有些基督徒根本連〈創世記〉第一、二章都不讀—他們那本功能主義至上的聖經,是從〈創世記〉第三章開始,他們想要傳播耶穌的好消息時,更一定是從這裡起步。
這種傳教模式從「福音手環」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它有六種顏色,一步一步引導你看「美國版」福音故事(我說「美國版」是因為它把福音「還原」為西方現代抽象真理,耶穌對這種福音故事一定感到很陌生)。
這些手環的問題在於,它們大部分從黑色開始。也許你從來沒見過,手環的顏色搭配次序通常是這樣:
黑色代表罪
紅色代表血
藍色代表洗禮
白色代表潔淨
綠色代表成長
黃色代表天堂
這手環我以往也會戴,還會像工廠作業員一樣,依照一套標準程序向別人講大道
理。坦白說,這六個順序有點怪怪的。我認為這種版本的福音正是一大「元凶」,令今天的基督宗教言行扭曲、營養不良、受人譴責,缺乏治癒和釋放心靈的能力。
最大的問題就是,它從黑色開始。福音手環的故事,一開頭就是罪。這就像把房子蓋在爛泥上一樣。我們要告訴別人耶穌有多美好,卻劈頭就跟他們說:「你們罪孽深重、卑劣不堪,簡直是可怕極了。」我們要跟人傳遞「好消息」時,卻是從駭人聽聞的壞消息講起:「嗨,我是傑夫,可以跟你聊一兩句嗎? 你是個罪人!」
或許有人會反問:「這樣講有什麼問題? 這不是真相嗎?」
沒錯,這是真相,我們都墮落了,可是儘管這是真的,也不表示神的故事要從這裡開始。
故事一開頭就是罪,就像你在讀《納尼亞傳奇》(Chronicles of Narnia)時,一開場艾德蒙就已經被白女巫抓住,什麼險都不用探了;或是當你翻開《野獸冒險樂園》(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第一頁就看見主角馬克斯在森林裡跟野獸在一起,你根本不曉得這是一場夢中的心靈旅程! 故事怎樣開頭,會讓你對故事的看法完全改觀。
故事都有行進,有起伏,有頭有尾。翻閱百科全書或詞典,你可以翻到全書任何地方查找資訊,而閱讀一個故事,卻要循著敘事脈絡,循序漸進。
因此,如果〈創世記〉並不是從第三章開始,為什麼我們的故事要從這裡講起?
我要指出的是:黑色就是〈創世記〉第三章。它代表人類故事的轉捩點,在這裡,我們向神的權威下挑戰書,這樣的行為我們一直到現在都還在做。
這就像是說:「你不是神,我才是。你不懂什麼是對錯,我才懂。我知道你創造了我肺裡呼吸著的氧氣,我靠它才能活著。不過你還是靠邊站好了,現在換我當家作主。」
如果故事從罪開始,我們的心靈和情感都會赤裸裸地毫無保護,羞愧、罪疚和責備會扭曲我們的存在意義,萬事萬物也會脫離原本的運行軌道。我們會知道有什麼不對勁了,有哪裡出了差錯。
不,那絕不是故事的起頭。
稍微讀一下古代猶太思想,便可知道〈創世記〉頭兩章對猶太人和耶穌思想的影響至關重要。這兩章把他們的一神觀念具體呈現出來。一神信仰從古至今都是猶太思想的支柱:只有一位神統管一切受造物,截然有別於古代以色列地區其他社會的多神信仰,像是信仰太陽神、月神和莊稼之神。
〈創世記〉頭幾章的敘述美麗優雅極了。神創造了秩序與美善,從混沌中塑造出意義。在神的手指碰觸受造物之前,只有「空虛混沌」(tohu va bohu)。然後神開始創作,一切美善於焉誕生。
那是多麼震撼與宏偉的場面啊! 就算你看過一個畫家在畫室作畫,或一個木匠把一塊上好木材做成美侖美奐的成品,對於神創造萬物這一幕,你也頂多只能想像一下而已。
神的創作沒停下來:動物、星辰、花朵、海洋和大地,然後是創造的巔峰:祂造了男人和女人──以祂自己的形象。祂讓他們在花園裡沉思、培育、管理,帶領他們到園中栽培得井井有條之處,吩咐他們把同樣的理想與美好帶到每一個角落。
這就叫故事了! 一開頭就是喜悅、歡欣,還有奧秘。愛與意志、婚姻與親密關係,一次送上。
然後問題來了:為什麼不從這裡開始? 為什麼不講這個故事?
你是〈創世記〉第一章的基督徒,還是〈創世記〉第三章的基督徒?
你要你的人生從「平安」開始,還是從「罪」開始?
對我們這代人來說,基督宗教就像一張空頭支票。
我們都聽過這個超值的應許:只要「來到耶穌面前」,生活從此美滿、煩惱從此消失。可是,當我們要兌現這張支票時,它卻跳票了。投資沒有帶來承諾的報酬,我們的信心一票當然就投到其他有回報的地方去了(其實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回報,起碼感覺上像是有)。
我還記得我是在大學一年級時,才真正踏上追隨耶穌的路。我帶著全新的眼光和態度參加禮拜,想更深入地認識耶穌,結果每次聚會都讓我深感挫折。我參加的教會老是愛表揚那些閃亮耀眼的「教會乖寶寶」,他們的完美表現只讓我感到自慚形...
推薦序
專文推薦
其實,耶穌是魯蛇
文/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 管中祥
出版社要我為這本書寫推薦序時,幾乎沒有考慮就答應了,一方面是幫作者傑弗森.貝斯齊上一本著作的中文版《耶穌比宗教大》寫序後,許多人因此不小心發現我居然是個「基督徒」,另一個理由是,這本書的書名竟然和我在主日講台常分享的題目「耶穌跟你想的不一樣?」一模一樣,只能說是「命中注定」,巧到一個不行。
「耶穌跟你想的不一樣?」為什麼?〈以賽亞書〉不就說:「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意念高你的意念。」因為三位一體的上帝總是高人一等、不可測度的呀。當然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你想要當個「溫拿」(Winner),但耶穌卻是個「魯蛇」(Loser)!
如果耶穌活在現代,應該會被視作一個魯蛇吧!
會講這個題目,坦白說是有點挑釁,因為大部分的教會會講「成功」神學,不太講「苦難」神學;會告訴大家信上帝得「成功」,很少告訴會友信上帝其實也蠻多「苦難」的。這不是說信上帝不會「成功」,而是只談「成功」不談「苦難」、不談「失敗」,這不是對聖經斷章取義,恐怕就是誤讀聖經。
有個教會曾經邀了一位出了好幾本宗教暢銷書,穿著酷炫、打扮入時,頗受年輕人歡迎的傳道人講道。那是個布道的場合,這位講起道來頭頭是道、手足舞蹈、生動活潑、相當吸引人的牧者,果然不負眾望,許多人當場願意相信耶穌,因為他說,如果相信耶穌,不但讓人心得安慰,也會讓生活更豐盛,你看,我現在停在外頭的跑車、住的房子都是神賜給我的。
我不知道這位牧者有沒有騙人,因為我根本不曉得這些「財富」是不是上帝給他的。但我知道,許多信上帝的人,沒有一夕致富,也很少因此致「富」,即使真的富有了,也是心靈,未必是錢。
但我又想,如果有人真的認為信上帝可以得到物質上的富有,卻怎麼等都等不到,他一定會以為基督教是全世界最大的詐騙集團!
然而,這卻是不少教會布道常用的手法,即使不會說的這麼露骨,但至少大多會說,信耶穌能讓你面向成功。
但耶穌明明是個魯蛇──一個搞到自己灰頭土臉,只有未來,沒有當下;只有盼望,沒有慾望;只有心靈,沒有物質的魯蛇啊!
信耶穌不一定會讓你成功,反而有時會有更多苦難,但別怕,至少會知道該如何面對苦難,神還會挺你面對苦難。
高中時,有次參加學校的聲樂比賽,趕緊請來教會實習的神學院大哥幫我練唱,當時大哥除了教我發聲技巧,也跟我說:加油,得個名次,榮耀上帝。
我把這樣的勉勵開心地和另一位輔導姐姐分享,握著拳頭跟她說:「我一定要得名次來榮耀上帝!」沒想到姐姐冷冷地看著我,淡淡地說:「啊~如果沒得獎,不就讓上帝臉上無光?」
我有點傻住,望著天,心想:「對厚,這樣不就大部分的人都沒辦法榮耀上帝?」這時,我也安心許多。後來,果然沒得獎。
耶穌是個魯蛇,因為他出生在馬槽裡;耶穌是個魯蛇,因為他沒有結交達官貴人,他的朋友也大多是魯蛇;耶穌是個魯蛇,因為他的父母並不了解他;耶穌是個魯蛇,因為他被自己的學生出賣;耶穌是個魯蛇,因為他眾叛親離;耶穌是個魯蛇,因為他心裡希望上帝把釘十字架的苦杯拿走,但上帝並沒有;耶穌是個魯蛇,因為他沒犯罪,卻被判死刑;耶穌是個魯蛇,因為他釘在十字架,而且還跟罪人釘在一起。
耶穌是個魯蛇,因為所有的人都在追求成功、追求向上,但他卻逆向行駛,從天而降,挑戰權威,陪伴魯蛇,最後死於非命。
好啦,就算耶穌真是個魯蛇,也不是這本書要討論的全部,因為如果真以為耶穌只是個魯蛇,那麼又是另一種斷章取義,恐怕也是誤讀聖經了。作者要說的很簡單:認識上帝,要腳踏實地,閱讀聖經,要回到原意,別斷章取義。
最後,摘一句傑弗森.貝斯齊在書中說過的話當作結尾。他說:「很多人認為,當我們開始追隨耶穌,那就是終點了。如果是這樣,這人要的只是『婚禮』,而不是『婚姻』。」
「婚禮」是短暫、是喜悅的,「婚姻」卻是充滿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就算你信上帝是為了成功,但只有能和上帝一起面對生活中時時刻刻、點點滴滴的苦難,才是真正的成功。
跟耶穌交往,請以「婚姻」為前提。
專文推薦
耶穌跟「他們」講的不一樣
文/高雄新生長老教會牧師 謝懷安
年輕時參加教會的查經班、思索信仰,帶領聖經研讀的長老是福音書的熱愛者,他總是說:「你們應該有自己的耶穌。」鼓勵我們年輕一輩,基督宗教信仰的追隨者,要從自己的眼光去認識耶穌,而不該降伏於權威者的觀點。他認為,耶穌本身就是當時宗教政治權威的顛覆者,他的叛逆開啟一個新的世界觀,擲出了真理,但同時也帶來死亡,否則他沒有理由被釘十字架。
得到這樣的激勵,我們在教會自組查經班,反覆閱讀第一批跟隨耶穌的學生所傳揚有關耶穌的福音。以自己的眼光,觀察耶穌如何藉著作為與批判,見證出新的生命態度。
這個查經班我們並不太歡迎牧師,卻不能拒絕牧師偶爾的關心。或許,他也想聽聽我們年輕人的理解;或許,他是來歸正我們的詮釋是否「走鐘」。
牧師來了,他是信仰的權威。在台灣威權體制下長大的年輕人都信任威權,以為神學專家說的話比我們的可靠。於是,我們自動靠邊,信任答案、不敢質疑,一味聽從。
天馬行空的討論,消失了;七嘴八舌的分享,結舌了;質疑的聲浪,平撫了;信仰的批判,妥協了。聖經是正統?不,牧師詮釋的答案才是正統。連福音書中耶穌對猶太宗教正統神學的批判叫囂,也不再那麼刺耳,成為符合傳統道德的規勸。耶穌革命者的身分,被詮釋為類似經學士、法利賽人般體制內擁護者的另一個面向而已。
我真的不太喜歡牧師參加我們的查經班,他來,「我的耶穌不見了」。直到現在,我擔負牧職,還是不太喜歡主動去參加年輕人的查經班。每一年的青年靈修會,我都會帶領他們讀聖經的一本經卷。除去導論和提醒他們別把上主讀成外星人之外,我都悠閒地離他們遠遠的,等著領受聖神通過他們給我這老人家新的眼光。
傑佛森.貝斯齊這位年輕一代北美教會平信徒,他的著作《耶穌比宗教大》,如同我教會的年輕人,有時候他們奇異的理解,就猶如這本書的起手式──他在書中的宣告:「假如我告訴你,耶穌是來廢除宗教的……」對於我們這些固守宗派、視護教為職分之一的牧師,這簡直是一種不安的挑釁。
這宣言,其實頗有年輕的耶穌向猶太當局經學士宣戰的味道:「你們為甚麼有這種想法呢?對這病人說『你的罪蒙赦免了』容易呢?還是說『起來,拿起你的褥子走』容易呢?我要向你們證明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於是他對那癱瘓病人說:「我吩咐你,起來,拿起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馬可福音2章8~10節)
耶穌的宣告,喚動了一位癱瘓病人行動,震撼了當時保守穩定的猶太宗教社群。同樣地,貝斯齊的提醒:「信耶穌真的能讓全家平安嗎?但只要我們誠實一點,我們應該會問:一個無家可歸、最後還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傢伙,怎麼會是讓全家平安的神呢?」【注1】也邀請我重新回想當年我年輕時追尋耶穌的勇氣,自問:「一個已經老了的人重生可能嗎?」並反省現今常在布道會中朗朗宣告「信耶穌得平安」的口號,是否實在?
貝斯齊的新作《耶穌跟你想的不一樣》再度由啟示出版社出版,有幸可以事先閱讀。「新眼光」、「平信徒」、「年輕」的角度,所帶出相異於傳統教會的觀點,力道持續地震動著。
作者之所以能夠延續上一本書的動力,叫喚著我們注意、認同,是因為他繼續講故事,他不只是講一個過去聖經文本的故事,他還藉著這聖經文本的故事,觸燃了今天我們經驗得到、上主為你我施行神蹟的故事。如同耶穌使用當時他們熟悉的生活「比喻」,生動重述上主的真理;以神蹟翻轉了詮釋律法的傳統,恢復了原初律法的精義。不必學習新的語言、文字;不需要有神學理性論述的知識;用不著複雜數據的統計佐證。故事強大的穿透力,架起了跨越時空的橋樑,讓每一個世代都共同領受上主的恩惠。生活經驗的故事使我們腦袋裡的杏核仁釋放出皮質醇、多巴胺、催產素等化學物質,激動人的情感生發認同。【注2】
這也是講道。貝斯齊以平信徒的角度分享,跳脫牧職階級與神學的顧慮,似乎更像這位願意貼近普羅大眾的耶穌。當然這不是說,神學的訓練不需要了,而是強調神學的陳述不能只是停留在藉由邏輯的辯證,而是必須藉由信仰故事的見證,才能抓住我們的心,讓我們感受到耶穌今天的同在。在這一點上,作者平信徒的領受與牧師的講道「不一樣」。
耶穌對上主的理解與傳統的猶太神學家不一樣。保羅對耶穌基督信仰的理解,與跟隨在耶穌身旁的第一代門徒不一樣。新約詮釋了舊約,使舊約曾經被掩蓋的真理重新被翻閱、啟示、理解。保羅再詮釋了耶穌的福音,使耶穌的福音不致停留在猶太門徒的理解中,而能進入希臘、羅馬世界文化潮流,做出嶄新的見證。
基督宗教所信仰的耶穌,若是永活的主,祂就會藉著聖神文本,開啟每一個新世代的年輕人,堅持著與祂、為祂活出新世代福音的故事。
專文推薦
其實,耶穌是魯蛇
文/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 管中祥
出版社要我為這本書寫推薦序時,幾乎沒有考慮就答應了,一方面是幫作者傑弗森.貝斯齊上一本著作的中文版《耶穌比宗教大》寫序後,許多人因此不小心發現我居然是個「基督徒」,另一個理由是,這本書的書名竟然和我在主日講台常分享的題目「耶穌跟你想的不一樣?」一模一樣,只能說是「命中注定」,巧到一個不行。
「耶穌跟你想的不一樣?」為什麼?〈以賽亞書〉不就說:「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意念高你的意念。」因為三位一體的上帝總是高人一等、不可測度的呀。當然還有...
目錄
專文推薦 復活基督宗教的第一步 李純娟
專文推薦 以新眼光讀聖經、認識耶穌 陳南州
專文推薦 不「依樣」的路,不一樣的信仰 曾昌發
專文推薦 其實,耶穌是魯蛇 管中祥
專文推薦 一本一再擊中我們內心的書 劉駿豪
專文推薦 耶穌跟「他們」講的不一樣 謝懷安
作者的話
前 言 恢復生命的色彩
第一章 你的人生跟你想的不一樣:界定你的是愛,不是其他任何事
第二章 聖殿跟你想的不一樣:那不是一棟建築,是神在你後院搭帳篷
第三章 別人跟你想的不一樣:他們是需要愛的鄰人,不是拿來利用的工具
第四章 你的身分跟你想的不一樣:你不只活在當下,更來自未來
第五章 安息日跟你想的不一樣:不是什麼都不做,是在玩樂中休息
第六章 敬拜跟你想的不一樣:你崇拜什麼,就會變成什麼
第七章 神的國度跟你想的不一樣:不是遠在天邊,而是近在眼前
第八章 你的創傷跟你想的不一樣:擁抱身上的疤痕,不是掩蓋起來
第九章 聖餐跟你想的不一樣:餐桌不只是吃飯的地方,而是神聖的空間
結語 給朋友們的最後幾句話
傑夫的推薦書單
專文推薦 復活基督宗教的第一步 李純娟
專文推薦 以新眼光讀聖經、認識耶穌 陳南州
專文推薦 不「依樣」的路,不一樣的信仰 曾昌發
專文推薦 其實,耶穌是魯蛇 管中祥
專文推薦 一本一再擊中我們內心的書 劉駿豪
專文推薦 耶穌跟「他們」講的不一樣 謝懷安
作者的話
前 言 恢復生命的色彩
第一章 你的人生跟你想的不一樣:界定你的是愛,不是其他任何事
第二章 聖殿跟你想的不一樣:那不是一棟建築,是神在你後院搭帳篷
第三章 別人跟你想的不一樣:他們是需要愛的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