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名稱:基督的憂傷
本書是英國重量級人物湯瑪斯.摩爾眾多著作中的最後一部。1533年,摩爾不支持英王亨利八世與元配離婚而情婦結婚;次年,摩爾拒絕宣誓承認議院通過的《繼承法》,也不認同亨利八世為英國教會的最高首領,種種因素而被亨利八世關進倫敦塔監獄,1535年殉道。本書是他被囚禁的這段日子裡所寫的靈修筆記。他自1534年被關進倫敦塔,就知道自己絕對不可能重獲自由,於是下定決心善用時間為死亡預作準備。他誠摯地表示,自己能夠得到這一段寧靜與默想禱告和研究的寶貴時間,深感知足,於是入獄不久即開始提筆寫作,直至被砍頭處死。在書中,他綜合了福音書裡有關基督受難的段落,從耶穌與門徒在最後晚餐後,前往格責馬尼(客西馬尼)園祈禱開始,省思耶穌一言一行的內在意涵。他將耶穌描繪為面對苦難與迫害的美德典範,深刻動人地剖析耶穌被捉住之前的憂愁、疲憊、恐懼、祈禱,以及捉拿耶穌與門徒離棄的過程中值得探討與深思之處。這本立論扎實又敬虔的生命之書,是追求靈性者的一生必讀之作。
作者簡介
湯瑪斯・摩爾(St. Thomas More)
英國政治家、哲學家、神學家、作家,也是16世紀英國人文主義學者領袖、北方文藝復興的代表性人物。出身法學世家,畢業於牛津大學,一生仕途順遂,曾任律師、國會議員、財政大臣、下議院長,更受到英王亨利八世倚重,任命為宰相與首席大法官。
然而,在他事業、聲望正值巔峰時,他選擇忠於信仰,不支持亨利八世離婚另娶情婦,亦不支持英王兼任教會最高領袖,觸怒亨利八世而被控以叛國罪,遭囚禁於倫敦塔,最終以身殉教,於1535年喪命斷頭台。在他去世四百年後,教宗庇護十一世冊封他為聖人,他的生平也數度被拍成電影,其中最為人熟知的《良相佐國》(A Man for All Seasons)曾獲奧斯卡金像獎六項大獎。
摩爾一生兼治文史政治,著作等身,他於1516年寫成的《烏托邦》(Utopia)一書,對以後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並名列大英百科全書《西方世界的偉大著作》之一。
譯者簡介
顧華德
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圖資所、達拉斯神學院碩士。曾在教會任職並在多所神學院任教,現專職翻譯,譯作有《參雜異教的基督信仰?》、《潘霍華傳》、《基督教愛觀研究》、《心靈守護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