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情緒,好好回應,
不是要討好誰,而是讓關係更圓滿
話一出口,原本熱絡的氣氛瞬間冰凍;
不過是平常的討論,說著說著怎麼就吵起來……
「說錯話」常常讓溝通擦槍走火,令人當場發窘、事後懊惱。
提案不過,生意跑掉事小,
重要的是你的回應,決定了別人對你的看法,影響往往是一輩子……
【說錯話、談不下去,通常是因為期待沒被承接,或是情緒被否定。】
我們說的每一句話都會牽動某個情緒狀態,但我們常常沒有察覺,遑論表達,
但身體很誠實,臉部會有相對應的變化,
如果能夠看懂表情,辨識出對方的感受,
就能夠得到較多的社交訊息,做出恰如其分的反應,
讓別人願意配合你,進一步贏得對方的信賴,並建立核心影響力。
【回應≠回話,創造「好回應」,請先放下標準答案。】
真實的互動中,光靠話術很難行得通:「哪一句話不能說」、「哪一句話一定要這樣接」……
因為通常一段互動會出現說錯話、談不下去的狀況,
大多是因為某一方的期待沒被承接,或是情緒受到否定,
回應時,要先處理對方的「期待」或「情緒」,
能夠精準、恰如其分的回應,才能贏得對方真正的尊重與信任。
【創造好回應,從「看懂情緒」開始。】
讓對方喜歡你,並不是做一個應聲蟲,對方說什麼都好,
你還是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喜惡,但你的說法得讓對方「聽得進去」並覺得「舒服」,
你真正想說的話,才能取得通行證,才不會因為一時情緒的干擾,自動被屏蔽或消音。
情緒就像是大腦的守門員,要讓對方感覺安全沒有威脅性,才能得到對方的合作,
進而爭取到對方的耳朵,聽你往下說。
【解析七大情緒,教你輕鬆讀懂他人的表情,培養人際回應力。】
.「快樂」得到深化
.「驚訝」獲得澄清
.「輕蔑」能夠面對
.「厭惡」學會轉化
.「憤怒」能被稀釋
.「恐懼」能夠放慢
.「悲傷」得到陪伴
於是:
正面的情緒能夠形成美好的循環;
挑戰的情緒成為贏得尊重的跳板;
沈重的情緒能夠得到完美的落地。
【只要好好回應情緒,溝通就會很容易。】
回應是「response」,
而能力是「ability」,
合起來就是「responsibility」。
一個有「回應力」的人,才稱得上是「負責任」,
一個人的命運,正是他回應力的總和。
本書幫助那些很害怕自己犯錯、不願意開口的人,知道只要避過哪些地雷,便能自在地與人交流。更重要的是,引導一些心直口快的人,在做回應時,多增加哪些潤滑,所說的話會更圓潤、不刺耳。
◎本書特色
1.解讀語言文字與身體表情中的情緒密碼,教你做出正確回應
2.運用大量職場與生活中實際的案例,令人感同身受
3.強調長久的人際關係,光靠話術行不通,溝通從心開始
作者簡介:
裘凱宇
輔仁大學社會心理研究所碩士/NGH諮詢催眠師認證
楊嘉玲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所碩士/國家認證諮商心理師
兩人是默契絕佳的事業夥伴,也是相互扶持的生命伴侶。
共同經營〈啟點文化〉,因為相信心理工作者能帶給世界最好的禮物,就是扮演好橋梁,將書本上 2D 的知識,具體化成 3D 的經驗,讓人們更容易理解並帶回生活,運用在各種真實人際情境中,解決自身的議題。因此,致力將心理學深奧龐雜的知識,轉譯成一般人都能理解的語言和方法。
兩人結合在心理治療和實務工作的深刻體會,透過系統性的公開課程,幫助社會大眾,無論在一般人際情境、高壓力與高難度的溝通情境、或是個人自我覺察與呈現,得到兼具實務性與啟發性的成長。
公開授課至今,對象涵括各領域的專業人士、設計創意人、經理人、企業主與企業接班人等。並以獨特的個人教練形式,為心理專業開創不同的服務模式。
書籍著作:
《衝突對話,你準備好了嗎?》(2015),本事出版。
《這樣做,跟任何人都能溝通》(2013),本事文化。
影音(DVD):
《溝通,和你想得不一樣:掌握溝通的真正關鍵》(2015),清涼音。
《這樣「做」,輕鬆贏得溝通好感覺》(2015),清涼音。
想要了解更多〈啟點文化〉:www.koob.com.tw
章節試閱
【第一部 看懂情緒,認識人際回應力】
第一章 說錯話?錯在哪?誰的錯?
說錯話,是你我經常會面臨的情況,但是,什麼樣的話叫「錯」?從誰的角度有「錯」?
你有說錯話或因為別人說錯話,而覺得困窘的經驗嗎?可能是:
開了不該開的玩笑;問了不合宜的問題;
提了不合理的要求;回了不舒服的訊息;
講了不恰當的評論;說了不對題的答案;
談了失身分的話題;聊了很敏感的議題……
這些情況你可能都經驗過,畢竟人有失足、馬有失蹄,有研究統計我們每個人平均一天會說一萬多個字,大腦要處理這麼龐大的訊息量,難免會因為一時錯亂,回了不恰當的話。
因此,說錯話,是成長必經的過程,就像青春痘一樣,好發在某一段期間,可能是菜鳥、陌生人、新環境……等,透過熟悉或學習,失誤的機率就會漸漸下降;也不是什麼重大的疾(急)病,需要立即治療根除,所以大部分的人,說錯話時,可能笑一笑、把話題岔開,不會特別放在心上。
確實說錯話,輕則也許只是尷尬、冷場一陣子,大家莞爾一笑也就過了;但嚴重一點,卻有可能失去一段關係、一筆業績、一份信任。尤其是因為個性差異或經驗落差,讓人沒有及時發現,使得本來只是小小的青春痘,卻因為反覆發炎潰爛,惡化成深深的痘疤,成為關係的遺憾。
也許你身邊就認識某一些人,你覺得他特別容易說錯話,接了不該接的話?以至於你一想到要跟對方互動,心裡就翻了好幾次白眼;或是你好像有發現自己常常發言後,原本熱絡的交談就會陷入一片寂靜,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到最後只能不了了之。
說錯話,是你我經常會面臨的情況,但我們似乎很難說清楚,什麼樣的話叫「錯」?從誰的角度覺得有「錯」?除了很明顯的罵人或髒話外,如果對方只是覺得他說該說的話,可是聽在你的耳裡卻不舒服,那究竟該用誰的標準定義「錯」呢?
在探討回應時,如果我們拘泥在表面的內容,怎麼說?說什麼?文字的意義與使用方式,你很容易進退失據,覺得自己盡力了,可是對方還是不高興。
所謂的「說錯話」,並不能用字面上的意思來定義對錯。
同一句話,用不同的語氣、由不同的人來說,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感受。親人語帶威脅說:「這麼晚才回家。」和愛人睡眼迷濛的說:「這麼晚才回家。」你的反應從不耐煩到心疼、愧疚都有可能。
反過來,同一個情緒,例如失戀很難過,也會因為和不同的人說、距離失戀的時間遠近、在公眾場合、還是私人日記,描述的方式也都不一樣。
你會用各種不同的情緒表達同一句話,也會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傳達相同的情緒。所以,在我分享什麼樣的回應才算適當、恰如其分前,我希望你先了解一個重要的觀念,即「沒有哪一句話一定不能說,說了就是錯」或「沒有什麼話一定是對的,只要搬出來就好」。
唯有你先打破這個迷思,這本書才能幫助你,帶你看見更深層的關鍵。
創造「好回應」,請先放下標準答案。
總而言之,在了解「好回應」或「說錯話」時,我們無法規定細則,只能把握原則。一如要出發去北極,向北走,是原則,但規定必須搭幾點的飛機、轉幾點的破冰船、走多遠的路,就是細則。
在真實的旅行中,原則不會改變,但究竟該怎麼抵達,得視情況而定。硬要按計畫走,若遇到任何意外,如風暴來襲、冰層太厚,就會失去應變的能力。若不想讓「細則」卡死自己,請先放下對「標準答案」的迷戀。於是你會發現好的學習,會帶給你更多的彈性與自由,而非製造更多的框架,告訴你什麼一定要做、什麼不可以做。掌握好核心,你就不需要糾結在細節中。
同樣的,在實際的互動中,我們無法規定「哪一句話不能說」、「哪一句話一定要怎麼接」、「他說什麼,你可以這麼回」……這類的細則。但要避免說錯話,還是有原則的,就是在回應時,先處理對方的「期待」或「情緒」。通常一段互動會出現說錯話、談不下去的狀況,大多是因為某一方的期待沒被承接,或是情緒受到否定。
【第二部 解讀七大情緒,培養人際回應力】
第八章 如何回應厭惡的情緒—─轉化
猜猜看,在人類共通的七大情緒中,哪一種情緒最危險?
你有可能會直覺想到「憤怒」,因為人常常在生氣的情況下,做出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舉動。但其實在人際互動中,最危險的情緒並不是憤怒,而是「厭惡」。
原因很簡單。憤怒會讓人展現出攻擊的「行為」,但厭惡才是攻擊背後真正的「動機」。行為可以藉由教養、文化、法律來調整或禁止,但動機卻很難透過外界的限制而消失,甚至很多時候,當事人連自己厭惡的理由都不清楚,只剩下一種反射習慣。
而且複雜的是,厭惡雖然是一種本能的情緒狀態,但厭惡的「對象」絕大部分都是從後天學習而來的。人之所以會討厭某件事,通常是認定那個東西會危害到我們的生命安全,像是病菌、腐敗的食物、屍體、臭味……,為了保護自己,我們會想要遠離,甚至隔離或消除。但如果同樣的情緒,若放在人際中,就會做出很可怕的行為。
歷史上,大部分的屠殺都起因於一個民族(族群)對另一個民族(族群)的憎恨與仇視,例如納粹對猶太人、遜尼派與什葉派(伊斯蘭兩大教派)。無論最初厭惡的理由或誤解的原因為何,一旦被文化記住,並受到有心人刻意煽動,不一定需要多麼強烈的事件,就能讓團體中大部分的人心中的厭惡濃度瞬間飆高,進而出現「眼不見為淨」的念頭,透過殺戮以確保個人的存在地位。但我們往往只注意到表面的衝突,其實追根究柢都是厭惡情緒所引發的盲目反應。
而回到一般的人際關係,容易引發厭惡的誘因,有四種:
1.病人:害怕受到感染而生病。
2.不幸的人:過往女人如果斷掌,就會被指控剋夫或剋子,其他像是:寡婦、孤兒、殘疾、遊民、精神疾患……等,關係不圓滿或生活較清苦的人。
3.陌生人:一方面是基於對未知的害怕,另一方面也是父母從小所灌輸的觀念。不能隨意靠近陌生人,要保持距離。
4.道德敗壞的人:這是最難定義的一個誘因,跟每個人的價值觀和所處文化有關。對篤信基督教的人而言,同性戀是一種道德敗壞;對愛國的人而言,間諜、漢奸,任何對敵國輸誠的人,都是不可原諒的;對奉公守法的人而言,只要扯上犯罪、違反法律、挑戰善良風俗的事情,就得被禁止。
古往今來,很多人都是舉著道德的大旗,對自己看不順眼的事情,就貼上危險、敗壞的標籤(如歐洲中古世紀的女巫迫害),想藉此置對方於死地,以證明自己的優越。但歷史一再的告訴我們,真正有能力和自信的人,是不會透過打壓別人,來凸顯自己的本事。
因此,當你發現自己或別人臉上出現厭惡表情時,別太快認同這份感受,很有可能是過去經驗的投射,而不是當下真正的事實。你可以在心中先喊一個暫停,並運用本章即將介紹的三個步驟來幫助自己,讓原本混濁的泥水有機會先沈澱一下,你就能夠看清楚哪些部分是需要好好回應?哪些可以先擱置,不用隨之起舞。和厭惡相關的次情緒包括:排斥、偏見、歧視。
厭惡的表情很容易從鼻子的變化辨識出來,明顯的特徵有:
◎鼻子皺起來往上提,鼻樑出現皺褶。
◎上嘴唇往上提。
而且當事人出現厭惡的表情後,很容易接著「翻白眼」的動作,透過眼神迴避,拉開自己與對方的心理距離。
厭惡需要轉化。
既然厭惡的對象不是天生的,會受到後天的影響,這也意味著他人的厭惡,可以透過「重新學習」來「轉化」。當你意識到有人不友善的排斥你、或基於一些錯誤印象,對你產生偏見或歧視,你得鼓起勇氣、站穩立場,讓對方知道不能夠繼續這樣對待你。這不只是一份尊重,更是為未來的和諧盡一份心力,知道如何好好的回應彼此,才能夠繼續在同一個空間中互動,一次次摘除心中的地雷。
當然,要拆除未爆彈不能只憑著滿腔熱血,你需要有策略幫助自己完整地認識炸彈的結構,才能夠精準又俐落地剪斷引線,不造成額外的傷亡。步驟包括:
1.請充分了解厭惡你的人
不可諱言,很多人在面臨被討厭或被排擠的情況時,第一時間都會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別人怎麼可以如此不公平的對待自己。這樣的情緒是一種暫時性的自我保護,好讓你可以先躲在屏障後,心疼自己的委屈,整理事件的經過,透過內團體(親近的家人朋友、或同性質的人)的安慰,舔拭彼此的傷口,讓自己覺得不孤單。
這樣的反應無可厚非,畢竟人是脆弱的。但問題是傷口痊癒後,你會仔細檢視傷疤,思考下一次該如何防範才不會再受傷?還是繼續停留在抱怨者的位置,責怪別人不應該這樣對你,把改變的責任丟給對方。
我們都知道前者的做法,才是積極的面對,但大部分的人卻習慣停在原地,等待別人的救援。不幸的是,人們只會「暫時同情」受害者,卻不會一直跟受害者站在一起。這句話不溫暖,卻十分真實。
想想你身邊一定有些朋友經常抱怨自己被不當的對待,也許你第一次會願意好好陪伴、仔細聆聽,但如果他總是把你當垃圾桶,不斷地向你倒苦水,一點也沒有調整的跡象,你會在第幾次時,決定不再和他見面?不想再理他的訊息?
假使當年甘地或金恩博士,在面對英國不公平的殖民政策,與美國黑人不平等的生活處境,他們選擇的作法是四處哭泣、抱怨,只是糾合一群同樣感覺到被剝削的人上街抗議,只為了讓大家知道他們的不滿,你猜今日印度能成為亞洲重要的經濟體嗎?培育眾多優秀的科技產業人才嗎?而美國可能選出一位黑人總統嗎?
第十章 如何回應恐懼的情緒—放慢
打開電視,新聞台一個小時的內容,大約有五十五分鐘以上的時間,報導的都是和恐懼有關的事件:全球暖化、經濟衰退、核四爭議、政治鬥爭、恐怖攻擊、難民問題……,如果說現代的新聞,是透過製造恐懼來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以賺取收視率,或許你也會深深地表示贊同。
當你在收看這些訊息的時候,表面上你會覺得恐怖攻擊是西方國家的問題,不需要你擔心,但其實你大腦的恐懼區域是會有反應的,於是關掉電視,你的心情會覺得沉重、害怕、不安,甚至是一種連自己在擔心什麼都不確定的焦慮感。這些其實都是恐懼的次情緒。
很多人都曾有過焦慮的情緒,卻很難告訴別人自己在焦慮什麼,然而,這樣的心情,正是焦慮的典型反應。簡單的說,焦慮,是還沒有找到理由的恐懼。你只知道害怕,卻不曉得該從哪裡著手才能對症下藥,甚至連擔心的事情,究竟會不會發生都不確定。是一種很廣泛的情緒,很容易蔓延到整個生活和生命中,若不特別意識,就會變成有心人操弄的理由。
不過,回到演化的基礎,恐懼之所以會被留下來,不可能只有壞處,而沒有好處。恐懼的存在,讓我們對於風險評估會更為謹慎,減少我們因為一時衝動,而做出危害生命的行為。畢竟在大自然的世界中,相較於其他動物,人類既沒有利爪,也沒有硬殼,在艱困的環境中是很容易受傷的。正因如此,恐懼能夠幫助我們在做任何行動前,透過思考和周延的計畫,把可能的危險降到最低。
簡單的說,恐懼是一種用來保護自己的原始情緒。但前提是,當你意識到恐懼後,能夠理解到這個是一個提醒,而非被情緒綁架,掉入自動化的慣性反應,如:一昧的逃避、盲目的反擊,否則,只會製造更多的問題。
恐懼表情的具體特徵,包括:
◎眉毛上向提,並往內聚攏。
◎眼睛睜大。(上眼瞼收縮)
◎嘴唇緊閉或微微打開,往耳朵方向拉長。
當一個人有恐懼的情緒後,同時間,他的身體也會有明顯的生理反應,包括:腎上腺素增加、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四肢充血、瞳孔擴大,大腦進入緊急狀態,思考會變得集中與狹隘,目的是儘快做出判斷。
如果一時無法放下恐懼,就先「放慢」。
換句話說,當你發現眼前的人,陷入極度的焦慮或恐懼時,這時候你說的話對他來說,都是新的負擔,他是無法聽進你的任何「建議」,你只能「放慢」他對恐懼的想像。
因為恐懼都和「未知」有關。你無法說服一個毫無經驗的人,去理解你所知道的世界,你必須等到他自己也體驗過後,討論才可能有交集。
舉個例子,你還記得第一次獨自拿錢,到商店買東西的經驗嗎?會不會害怕有奇怪的大人欺負你?不確定媽媽交代的東西,有沒有買對?煩惱老闆找回來的錢,不對,被媽媽罵?……好多好多的擔心。
在走去的路上,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直到完成這個任務,大大的吐了一口氣!心,才安靜下來!
在當時,就算大人們說:「買東西很簡單、一點都不可怕」,你真的聽得進去嗎?會因為他們的保證,就不害怕了嗎?如果不會的話,面對一個正在恐懼的人,你直接告訴他:「不要害怕」、「不要緊張」、「別擔心」、「有什麼好怕的」…是無效的。
你唯一能做的是,協助他具體化恐懼的對象,透過練習,慢慢培養能力。等他的勇敢長出來後,恐懼才可能會消失。而放慢恐懼的策略有二:
1.定位恐懼的程度
你一定有看過恐怖電影,不曉得對你來說,看得見的鬼比較可怕?還是看不見的?如果不好回答,想想小時候,不念書,爸媽恐嚇你:「考不好,回家我就打斷你的狗腿!」還是:「你回家,就知道厲害了!」哪一個比較可怕?
我猜,應該是後者。因為你知道爸媽再怎麼狠心,都不可能打斷你的腿,但他沒有特別標定懲罰的方式,反而會讓你不停的思考,他究竟會怎麼對付你。
未知的恐懼,很容易癱瘓我們的能力,而已知的害怕,若經過適當的引導,卻有可能因為知道如何施力,成為行動的目標。因此,面對一個正在焦慮或恐懼的人,你可以先協助對方勾勒出擔心的輪廓,標定出他正在對抗的理由,就能讓發散的思考,慢慢聚焦,找出可以工作的方向。
舉個例子,很多人都很害怕公眾表達,即便是短短五分鐘的簡報,都有可能讓一個人吃不下、睡不著好多天。當你看到家人朋友,為了一段主持或演講非常焦慮時,千萬別跟他說:「不要緊張,反正只有五分鐘,忍一下,就過了。」
這無助於舒緩他的緊張,還可能覺得你說的是風涼話,他心裡會這麼想:「不然,換你上場,說不定你的情況會更糟糕」。與其想要透過一句話,就消滅對方不舒服的情緒,不如限縮他恐懼的範圍。
我喜歡用「量尺問句」,具體化當事人目前的狀況。我會問:
「如果說零分是你上台後,完全無法說出一句話;十分是你可以拿著麥克風侃侃而談,完全不會怯場。你覺得自己現在的狀況是幾分?」
這句話問完,通常對方會陷入一陣沉思,開始他自己的定義和定位,然後說出一個數字,可能比你預期的高或低。這時,你需要做的不是跟他爭辯,這個數字合不合理、你覺得是幾分,而是邀請他多說一點,這個數字怎麼來的?
「我很好奇,是什麼讓你選了六這個數字?」
「因為這一次,大老闆出差,不會出席會議。我壓力比較小。」
不論他的理由,你覺得有沒有道理,只要接納就好,那是他的真實。接著,下一個問句是關鍵,為了增強對方的信心,我會請他定義,比他說出來的數字再低一分的情況為何?
「原來如此,那你可以告訴我,是什麼讓你沒有選五分,這中間的差別是什麼?」
「我花了很多時間整理收集資料,簡報的內容也練習了很多遍,基本上,準備是很足夠的。」
透過這段內容,你不用說服他,他有多認真,他會想起來自己做過的事情,自信就會增加一點點,你只要肯定他就好。
「是啊!你真的很努力,想要讓大家聽懂你想傳達的訊息。那是什麼讓你沒有選七分呢?」
於是你會聽到,他對自己理想模樣的定義:
「嗯!沒有選七分是因為我很怕簡報結束後,現場的人會問我問題,我可能會當機,回答不出來,很糗!不知道為什麼只要一上台,我就會聽不懂台底下的人說的話。」
【第一部 看懂情緒,認識人際回應力】
第一章 說錯話?錯在哪?誰的錯?
說錯話,是你我經常會面臨的情況,但是,什麼樣的話叫「錯」?從誰的角度有「錯」?
你有說錯話或因為別人說錯話,而覺得困窘的經驗嗎?可能是:
開了不該開的玩笑;問了不合宜的問題;
提了不合理的要求;回了不舒服的訊息;
講了不恰當的評論;說了不對題的答案;
談了失身分的話題;聊了很敏感的議題……
這些情況你可能都經驗過,畢竟人有失足、馬有失蹄,有研究統計我們每個人平均一天會說一萬多個字,大腦要處理這麼龐大的訊息量,難免會因為一時錯...
作者序
在我動筆寫《別人的情緒,你讀懂了嗎?》這本書的期間,正值二○一六年農曆春節,也是中國人回家團聚的日子。談到「團圓」,不曉得你腦中第一個跳出來的畫面是什麼?
當你還是個孩子,可能是愉快的拿紅包;但假使你是成人,過年,很容易就變成和家人、親戚發生「過節」的日子。
不用我多描述,此刻你心中可能馬上就浮現某幾位親友討人厭的問話:薪水多少?年終獎金多少?有沒有男女朋友?要不要考公務人員?怎麼不結婚?怎麼不生小孩……。而通常這類的話題,很容易挑起被問者敏感的神經,讓原本開心的氣氛瞬間凝結。
但冷靜下來,其實你仔細想想,並不是這些問題不能問。在你被問的當下,你並沒有那麼不舒服,真正引發你情緒的關鍵轉折點,是對方在你回答後的第一個反應,決定了你要賞他一個白眼,還是繼續對談下去。
同樣的一句「交男女朋友了嗎?」
當你說「還沒遇到合適的對象」後,對方接著說:
「你都幾歲了,別那麼挑。我跟你說,談戀愛好看沒有用,找一個能溝通的比較實際。」
V.S.
「聽起來你對感情有堅持,才會寧缺勿濫。你願意多說一點你的標準嗎?」
相信這兩種不同的回答,帶給你的情緒反應是截然不同的,也影響著你對眼前這個人的觀感與印象。
也許,脾氣好一點的人會為對方緩頰說:「她只是有口無心」、「他是在關心你」,可是我們都不能否認「說錯話」,對於關係會造成很大的傷害。一段關係,若需要你一直合理化對方的行為,替對方找藉口,你很難打從心底尊重這個人。
無論有沒有實質的傷害意圖,某些回應就像一把銳利的刀子刺傷了我們的心。相反地,一個好的回應,卻能讓流血的傷口癒合止痛。
別人說錯話,你會很有感覺,你可以說出他哪裡讓你生氣。但反過來,你可曾用心的分析自己的回應,帶給別人什麼感受,可能有哪些地方不太恰當,需要修正?怎麼調整?
這些年的教學經驗,我發現很多人的溝通之所以有困難,大致可以區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害怕自己「犯錯」,以至於回應的內容很少或模糊,讓人覺得很有距離;另一種則是對於自己說過的話,沒有察覺,常常因為一時的情緒就脫口而出,甚至還堅持自己「沒錯」。
我自己就有過類似的經驗。有一次家人生病,半夜臨時被叫到急診室,醫生評估後,覺得不放心,請我們留院觀察。好不容易捱了七、八小時,終於等到病床,在志工的陪同下,把家人送進普通病房。
那是一間兩人房,隔壁床躺著一位老婆婆和照顧她的先生。可能是因為想要表達善意,或太久沒跟人說話,老先生一看到我,就連珠炮的問我許多問題,例如:家人為何住院?什麼病?住哪裡?在哪裡工作……,絲毫沒有發現我正忙著安頓家人,確定點滴是否順暢、尿布乾不乾爽?
面對「室友」的「熱情」,一開始我還客氣地回答,直到他開始關心我的工作,我臉上開始出現不耐煩。再加上我的職業比較特別,許多人根本搞不清楚「心理學家」和「算命師」的差別,因此我就簡單的回答說:「我的工作不好說清楚,自己創業,不是上班族。」
沒想到,看起來病懨懨的老婆婆竟然接:「你一定是開情趣用品店喔!才會不好說。」
聽完這句話,我整個火氣就上來了,覺得莫名其妙到了極點。直覺告訴我,若不好好處理,等一下會有更離譜的問題。於是我運用了一些回應的技巧,讓這對老夫妻不敢再繼續找我說話,終於可以圖個清靜。
不過,過程中最有趣的地方是,當我用堅定的態度回應對方,讓他們知道哪裡冒犯到我時,老太太口中一直唸說:「是你說『不好說』的啊!『不好說』不就是情趣用品嗎?……。」彷彿是在說我小題大作,作賊喊抓賊。
當然,我沒有繼續深究下去,因為我了解,就算爭贏了,也沒有意義。可是那對老夫妻的回應卻讓我印象深刻,畢竟從他們的角度,他們若不覺得自己說錯話,就不可能會去修正自己的語詞,讓別人覺得舒服或合理。
因為,人無法改變自己沒有意識到的問題。
與其對他們生氣,倒不如退一步思考,他們做了什麼讓我有情緒?以及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讓他們有這樣的反應?假使他們能夠早一步知道,這句話可能帶給別人什麼感受(發現並理解別人的情緒),是否才有可能做出調整。否則我只會繼續生悶氣,而他們覺得很無辜。
不想「說錯話」,你得認識「好回應」。
這一個觀點的落差,激發了我仔細去思考,究竟什麼樣的條件會構成「說錯話」?反過來,如果我們不想說錯話,那麼一個「好回應」需要具備什麼元素,才能讓別人覺得順耳?
若我能夠把這件事情談清楚,就能夠幫助那些很害怕自己犯錯、不願意開口的人,知道只要避過哪些地雷,便能自在地與人交流。更重要的是,引導一些心直口快的人,在做回應時,多增加哪些潤滑,所說的話會更圓潤、不刺耳。
而非舉著「直率」的大旗,宣稱自己有話直說叫「沒心機」,其實骨子裡根本沒有把別人放進心底。有時,「沒心機」和「沒良心」的反應是很相像的,當你告訴他你覺得受傷時,他隨口搪塞一句「我沒那個意思」或「我也不知道會這樣」,你也拿他沒奈何。
這對於身處於網路世代的你我,至關重要。我們每天需要跟這個世界交流這麼多訊息,包括文字和口語,小至一個招呼、一個Line或Facebook留言,大到面試、會議、銷售、簡報。每一個回應都攸關著你在他人心中的印象,以及你們當下談話的情緒。有些人一直覺得有志難伸、懷才不遇,並非真的身邊沒有貴人,而是他一直惹毛人還不自知。
這本書正是針對「說錯話」和「好回應」所做的系統性整理與分析,幫助你穿越表面的文字迷宮,直指核心,掌握真正的關鍵──情緒,做出恰如其分的反應,無論面對何種場合,都能夠「看懂情緒,輕鬆對談」。
在我動筆寫《別人的情緒,你讀懂了嗎?》這本書的期間,正值二○一六年農曆春節,也是中國人回家團聚的日子。談到「團圓」,不曉得你腦中第一個跳出來的畫面是什麼?
當你還是個孩子,可能是愉快的拿紅包;但假使你是成人,過年,很容易就變成和家人、親戚發生「過節」的日子。
不用我多描述,此刻你心中可能馬上就浮現某幾位親友討人厭的問話:薪水多少?年終獎金多少?有沒有男女朋友?要不要考公務人員?怎麼不結婚?怎麼不生小孩……。而通常這類的話題,很容易挑起被問者敏感的神經,讓原本開心的氣氛瞬間凝結。
但冷靜下來,其實...
目錄
【前言】
PART 1 看懂情緒,認識人際回應力
CHAPTER 1 說錯話?錯在哪?誰的錯?
‧說錯話,是你我經常會面臨的情況,但是什麼樣的話叫錯,從誰的角度有錯?
‧立場不同,對錯就很難定義
‧創造「好回應」,請先放下標準答案
‧有專業,也要有人味,才能走得更遠
CHAPTER 2 什麼是好回應?為何你需要學習「讀懂別人的情緒」?
‧你知道很多人,卻不等於你認識他,真正的認識從回應開始
‧「知道」產生「印象」,但「認識」才有「觀點」
‧回應≠回話,你回答了訊息,還是回應了期待?
‧回話只是說該說的話;而回應,則是用心把話說好
‧順水推舟,更好控制方向,就是好回應
‧沒有哪句話不能說,問題出在順序
CHAPTER 3 創造好回應,從「看懂情緒」開始
‧搞定情緒大腦,才有好回應
‧要會看人「目色」──阿嬤哲學永不褪色
‧說一套,做一套,越難談的事,越要當面說
CHAPTER 4 是什麼阻礙了你做出好回應?
‧否定情緒=否定存在價值
‧阻擋你好好回應的三大障礙:
[障礙1]──生理不適
[障礙2]──心理不滿
[障礙3]──準備不足
‧只要你心中還在乎別人,你所做的表達都含有回應的成分
PART 2 解讀七大情緒,培養人際回應力
‧忠言「逆耳」?聽得「順」,好想法才會被採用
‧別只在乎「說的對」!好的回應力,幫你提升溝通內功
‧四大回應力,幫你說得少、更有效
【借力──讓正面的情緒,形成美好的循環】
CHAPTER 5 如何回應快樂的情緒──深化
‧快樂需要得到「深化」
1.踩油門/踩煞車
2.接枝/截肢
別讓評論斬斷有意義的活動
3.舊地重遊/整碗端走
‧別讓評論斬斷有意義的對話流動
‧透過「好回應」,創造人際天堂
CHAPTER 6 如何回應驚訝的情緒──澄清
‧驚訝需要得到「澄清」
1.是什麼/為什麼
2.一次找一個答案/節外生枝的提問
3.疑問句/疑問詞
‧擁有環境遙控器,調節情緒很容易
【使力──讓挑戰的情緒,變成尊重的跳板】
CHAPTER 7 如何回應輕蔑的情緒──面對
‧你的反應比你以為的還要快
‧你必須得學會「面對」,穩穩地站在攻擊你的人「對面」
1.認/辯解
解「凌」,還需繫「凌」人
2.自嘲或幽默
以小勝大的前提是,不認為自己擁有得很少
3.穩穩地站在合理的位置
要多麼努力,才能顯得毫不費力
‧別人的輕蔑你無法阻止,但你可以決定不讓它在大腦深耕發芽
CHAPTER 8 如何回應厭惡的情緒—轉化
‧厭惡需要轉化
1.請充分了解厭惡你的人
小蝦米對大鯨魚?請先徹底了解對手的「在乎」
了解對手,站穩立場,不讓別人貼標籤
2.清楚定位自己
你習慣的,不代表是對的
3.把對方「圈」進來
‧置人於死地的不是武器,而是傷人的動機
【卸力──讓沉重的情緒,獲得完美的落地】
CHAPTER 9 如何回應憤怒的情緒──稀釋
‧用理解「稀釋」憤怒
1.重來一次
意圖比意思更重要
2.表達你對憤怒的理解
關鍵六秒鐘,調節不愉快的情緒
CHAPTER 10 如何回應恐懼的情緒──放慢
‧如果一時無法放下恐懼,就先「放慢」
1.定位恐懼的程度
再微小的前進,都藏著許多勇氣
2.把焦點放在「現在能做的事」
‧真正的成長,是已經遺忘當初為何會害怕
CHAPTER 11 如何回應悲傷的情緒──陪伴
‧陪伴是最好的止痛劑
1.讓對方感覺到你「人在,心也在」
2.用「承接」織出牢固的網,讓對方平安落地
‧悲傷的終點,是快樂的起點
【合力──透過心理位移,看見新的可能性】
CHAPTER 12 心理位移—─站在不同的位置,看見不同的風景
‧幸福是你對世界的詮釋,而不是世界對你做了什麼事
‧心理絲毫的移動,世界巨大的不同
【後記】
【前言】
PART 1 看懂情緒,認識人際回應力
CHAPTER 1 說錯話?錯在哪?誰的錯?
‧說錯話,是你我經常會面臨的情況,但是什麼樣的話叫錯,從誰的角度有錯?
‧立場不同,對錯就很難定義
‧創造「好回應」,請先放下標準答案
‧有專業,也要有人味,才能走得更遠
CHAPTER 2 什麼是好回應?為何你需要學習「讀懂別人的情緒」?
‧你知道很多人,卻不等於你認識他,真正的認識從回應開始
‧「知道」產生「印象」,但「認識」才有「觀點」
‧回應≠回話,你回答了訊息,還是回應了期待?
‧回話只是說該說的話;而回應,則是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