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今天是我第一次講《圓覺經》,在講《圓覺經》之前,首先跟諸位提一下,有關這本經在台灣第一次印行的故事。
事隔三十多年了,民國三十七年,我首次從南京來到台灣,當時帶了很多佛像、佛經,打算碰到適合的朋友就送,讓佛經留在台灣。結果,到台灣一句話都聽不懂,在基隆的旅館住了三個月之後,又把佛經帶回去了。
民國三十八年二月底,又到了台灣,也同樣在皮箱裡,放了些佛經。直到民國三十八年底,從各路撤退來台的人很多,尤其是從四川重慶、西康來的老朋友,還有一些在沿海打游擊的朋友,都來到我那在基隆的「招待站」。那時候,我家每餐吃飯席開六桌,我內人及煮飯的,都累得受不了;晚上睡覺時,在日本式的榻榻米房子裡,到處睡的都是人。
那個時候我到街上逛,看見書店裡擺著的,都是一些日文書,找不到幾本中文書,好的四書買不到,佛經則更談不上。
我的一位老同學朱鏡宙先生,也來到了台灣,也住在我家。有一天他告訴我,有一件大事要做。我說什麼事?他說不得了,台灣連一本佛經都沒有。我說豈止沒有佛經,連普通書都缺乏。他說我們要做一件功德,辦個印經處。我說好呀!你去搞!你去搞!因為他是章太炎的女婿,做過財政廳長、銀行董事長,做了很多事,地位高,名氣大。
過了一個多月,有一天他愁眉苦臉回來,告訴我說,台灣印經處搞不起來。我問為什麼?他說錢不夠。我心裡想,你老哥身邊的黃金拿幾條出來,不就成了嗎?但是,此話不能講,雖然是老同學,人到了某個階段,不能隨便開玩笑。我順手把抽屜一拉,將裡面所有的鈔票抓出來,對他說都給你夠不夠?他趕緊數,大概是二千多吧!我忘了,那時黃金一兩是二百二十元。數完,他高興得把手舉起來說,夠了!夠了!阿彌陀佛!菩薩保佑!台灣印經處這下開成了!
我說,好了,你趕緊到台北去辦吧!我再問:你第一部印什麼經?他說哎呀!這又難了,佛經不曉得到哪裡找?我說你等著!等著!送官送到縣,送佛送上天,我的皮箱裡還有幾本佛經。一翻!《圓覺經》,好不好?好,就印《圓覺經》。
以上是三十年前的一段往事。所以,今天我手裡拿著《圓覺經》無限感慨,天下事之因緣多奇妙,想不到三十年後在此講《圓覺經》。
大經之眞偽
我平常不太喜歡講《圓覺經》,為什麼呢?這眞是一本大經,太大了。若分科判教的話,則歸入最大的華嚴宗,華嚴宗是中國唐代以後新興的佛教宗派。其根本經典《華嚴經》的內容包羅萬象,是佛教的大寶庫,所謂「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華嚴經》的重點是講「一眞法界」,處處皆是佛,一切眾生人人皆是佛,「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確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門,眞是太大、太直截了。所以,我平常很少講《華嚴經》及《圓覺經》。
再說,所有的佛經,乃至所有宗教,看人生都是悲觀的,認為人生是痛苦的,要求解脫;都認為這個世界是缺陷的,悲慘的。唯有《華嚴經》所講的,認為這個世界無所謂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這個世界是至眞、至善、至美;是一眞法界,萬法自如,處處成佛,時時成道。這也就是所謂的華嚴境界。
《圓覺經》講的是一乘圓教,沒有所謂大乘、小乘之分,只有「見性成佛」,而且是無所偏的圓教。
但是,清末民初很多學者,認為這本《圓覺經》是偽經,因為當時的學術注重考據,疑古之風盛行。中國的學術思想,在近三百年來,偏重於考據實證之學,這是因為清朝的知識份子,看到明代講理學談心性,最後把國家都亡掉了,所謂「平時靜坐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修養好有什麼用?所以,滿清以後之學風,轉為重實踐及考據。到了清末,受到西洋文化的影響,疑古之風盛行。當時梁啟超等說《圓覺經》《楞嚴經》《大乘起信論》是偽經。他認為這是後代的得道高僧所偽造,不過,假亦假的好。妙的是佛經裡文字最美的便是這二經一論。
《圓覺經》是否就如梁氏等所說,是後代大禪師所偽造?不見得。我可以說這的確是眞正的佛法。《圓覺經》與《楞嚴經》,應該說是佛教的無上密部,只因為《圓覺經》《楞嚴經》的文學實在太美了,而一般佛經的文字沒有那麼美,所以有些學者認為是偽經。
下面我們來看翻譯這本經的佛陀多羅的傳記。
釋佛陀多羅傳
宋《高僧傳》卷第二記載:釋佛陀多羅,華言覺救,北天竺罽賓人也。(註:唐稱迦濕彌羅,今新疆西南部喀什米爾地區,盛產綿羊。)齎多羅莢,誓化支那,止洛陽白馬寺,譯出《大方廣圓覺了義經》。此經近譯,不委何年?且隆道為懷,務甄詐妄,但眞詮不謬,豈假具知年月耶?救之形跡,莫究其終。大和中圭峰密公著疏,判解經本一卷,或分二卷成部,續又為鈔,演暢幽邃,今東京太原三蜀盛行講焉。
《佛祖統記》卷三十九:唐高宗永徽六年(西元六五五年)罽賓國佛陀多羅,於白馬寺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一卷。
佛陀多羅中文的意思是覺悟救世,他是北印度罽賓人。罽賓是國名,唐朝稱為迦濕彌羅,在新疆的西南邊,現代稱為喀什米爾,當地盛產綿羊。佛陀多羅帶來梵文佛經(古代印度人,把佛經寫在多羅樹葉上,稱為多羅莢),發願將佛經弘揚到中國來,他到了洛陽白馬寺,在那裡翻譯出《大方廣圓覺了義經》。至於來了多久才通曉中文,以及哪些人幫助翻譯,那無從考據,所以後人懷疑此經是偽經。
近代指稱這部經是唐朝翻譯過來的,但是,不曉得何年翻譯出來的,由此可見,此經自古就有人開始懷疑了。但「隆道為懷,務甄作妄」,為了弘揚佛法,我們務必仔細甄別此經是否有錯誤之處。但是研究的結果,不須懷疑,此經所闡釋眞如的道理,一點也不偏差,「眞詮不謬」。既然是眞正的佛法,那又何必一定要確知何年何月所翻譯的呢?站在護法的立場,只要此經大義無誤,不須過於在考據上鑽牛角尖。佛陀多羅這位高僧,最後何時離開中國,到哪裡去了,都沒有資料可查考。
唐代太和年間,禪宗的圭峯宗密禪師,將《圓覺經》加以整理註疏,著成判解經本一卷,或分為二卷成為一部書。圭峰禪師後來又繼續著述,闡揚《圓覺經》深奧的道理。宋代時,東京汴梁、山西太原、四川三蜀一帶,都盛行講《圓覺經》。
另外根據《佛祖統記》卷卅九的記載,唐高宗永徽六年,即西元六五五年,罽賓國的佛陀多羅,在白馬寺釋譯了《圓覺經》一卷。
佛經翻譯在中國
在此,順便向各位大略提一下,佛經在中國翻譯的慎重情形。
諸位都知道在中國歷史上,翻譯佛經很有名的一位外國和尚,就是鳩摩羅什法師。在南北朝時代,秦王苻堅為了請鳩摩羅什到中國來,派出了二十萬大兵,消滅了兩個國家。在世界人類文化史上,只有中國才會有這種事,為了請一位學者,一位出家法師,居然派出二十萬大軍去接護,中國文化就有如此氣派。
派去接鳩摩羅什的大將姓呂,他把鳩摩羅什接到了新疆邊境,準備進入國境時,聽到秦王苻堅已經失敗,他遂在甘肅自立為王,稱為西涼。鳩摩羅什在西涼待了好幾年,等到西涼亡了,才進入中國長安。
鳩摩羅什到達長安以前,與中國軍隊相處了許多年,所以,他的中文已有了根基。再加上皇帝對他的供養與器重,他的中文當然好。而且,當翻譯佛經時,參加的人很多,不是他一個人。方法是由他講一句,其他人討論再討論,字字斟酌,往往為了一個字,討論了幾個月,才確定一句佛經。
再說唐代玄奘法師的譯經院裡,擁有三千人之多,包括在家、出家,集合了全國有智慧、有學識的人才,而且還包括了基督教的傳教士。玄奘法師甚至將祆教的經典也翻譯了,有一部《摩尼竺天經》,不是佛經,那是祆教的經典。玄奘法師還不只如此,他把中國的《老子》《莊子》翻譯成梵文,送到印度去,可惜現在找不到了,因為印度人不知文化之貴重。不過,現代的中國人,也已不像以前那麼重視文化了,這也是中國文化的悲哀!
憨山大師註解《圓覺經》
各位手上拿的《圓覺經直解》,是明末四大老(蓮池、蕅益、紫柏、憨山)之中的憨山大師所著。憨山是他的號,法名德清,道德文章好得很,《夢遊集》是他一生之著作。另有《憨山大師年譜》希望大家詳加研讀,尤其是出家的同學們更應細讀,看人家如何讀書,如何出家,如何修行,如何成道。
憨山的母親很了不起,對兒子讀書督課甚嚴。他年紀小被母親逼得緊,便問母親為什麼讀書,母親說:考功名作官呀!他問:作什麼官?怎麼作?母答:從小作起,最高可到宰相。又問:作了宰相,然後如何呢?母親答說:最後就是罷官(退休免職的意思)。他說:那有什麼意思?一生辛苦,到後頭罷了,作他何用?有沒有可以不罷的?母親亦覺得此兒思想特殊,就告訴他說:那你當和尚好了,行遍天下,自由自在,努力修行的話,還可以成佛作祖。他一聽,好!作這個好!所以,十二歲的時候,他媽媽就把他送到廟裡。
他的師祖亦了不起,看這個小孩骨氣不凡,為他請了許多名師,教他讀四書五經,諸子百家,歷史、詩、詞、古文等等。他的師祖一直培養他,並沒有馬上要他出家,而且要入世或出世,隨他自己的意思。到了十九歲,他才要求師祖為他披剃。各位看看古人的胸襟氣派,不像現在,一進廟裡就把你的頭剃得光光的。
他的一生,對國家的政治、社會、宗教等各方面,貢獻都非常之大。他後來當了國師,連明朝的皇太后都皈依他,萬曆皇帝沒有兒子,皇太后急死了,皇帝沒有兒子很嚴重,請憨山主持法會代帝求子,恰巧生了兒子。皇太后對他倍加尊重,同時也因此而涉及到宮廷政治,曾經被貶到廣州地區。在那裡,他復興了曹溪六祖的道場,嶺南的佛法也因他而弘揚開來。
這本《圓覺經直解》,是憨山大師的註解,在此奉勸諸位多閱讀他的註解,不僅可以通達教理,同時也可充實學問,因為學佛做工夫的道理都在其中。
以上是對《圓覺經》的譯者佛陀多羅,及註者憨山大師,所作概略的介紹。至於此經題目「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暫時不講,等全經講完之後,再回過來解釋。現在我們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
「如是」就是這樣。「我聞」,我聽到。「一時」,某個時候。這是佛弟子當年結集佛經時,記性第一的阿難,將釋迦牟尼佛所說過的話,憑著記憶原原本本地重講一遍。為了徵信於在場五百位已得神通的大阿羅漢們,每一部佛經,開頭都是「如是我聞」,表示是我阿難聽到佛這麼說的,並不是阿難自己隨便說的。「一時」的道理以前我已說過很多,此處不贅。
以上內容節錄自《圓覺經略說》南懷瑾◎講述.南懷瑾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9314459.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