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閩南地區有一座古老的刺桐城,它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悠久的歷史文化尤其體現於地名。據說城中共有三百八十八條街巷,當你走在某條巷弄內,不僅贊歎還保存的古老建築,而且驚訝於那些小巷之名,認真細想大概都是有典故的呢。就說我的故事吧,講的雖是近代人,卻生活在有五百年歷史的一條巷內,這條巷名叫通政巷。元朝的「通政院」是主管驛站的中央官署。「通政」,又可稱通政使,中國明朝、清朝中央官制之一,正三品。可以想見當年這裡曾住過多大的官。
現代人退了休有老年大學、老人中心,耆英們吹、拉、彈、唱、奕棋聊天、習字畫畫、打太極拳、跳廣場舞,如此頤養天年甚是寫意。遠在五百年前的明朝弘治年間,乙丑年(一五○五)南京通政使張苗(字世英,號實齋)退休不願回原籍同安金門,大概怕鄉間寂寞吧,便在刺桐某處置地建府第,欲參與蔡清、顧美諸名流組織的「逸樂會」。估計這「逸樂會」即是一家上流社會的老人俱樂部矣。於是府第所處之巷遂稱「通政巷」。
張苗的祖先係河南人,宋仁宗八年(一○三○)入閩,居同安金門青嶼。俗話說,「泉州人,個個猛」,不妨秀秀老張家族的威水史。明正統已巳(一四四九)鄉寇作亂,張苗的叔祖張益彬有勇略,被薦為千夫長領眾禦敵而樹奇功。然而當地某土豪與張家有夙仇且嫉恨,千方百計誣之以罪,至使官府將張氏一門數十人處決、五人充軍。張苗三個叔叔張敏、張慶、張本尚年幼,被殘忍地執行閹刑後送入京師當太監。後來張家寃案得到昭雪,叔叔們蒙皇上恩賜無罪並做了官,張苗的父親還被封將軍。此段慘痛的家史或許是張苗不願回鄉的真正原因吧。
今張苗府第遺址早已湮沒,此巷名延用至今逾五百年歷史。一條條街巷一座座老宅一家家祠堂,都有其各自的根脈、韻味和靈魂,遊子的思鄉正因為懷念它們,那種說不清道不明又繫於心深處的一股鄉愁。
除了已不存在的張府,這條巷內曾居住過不少大戶,比如明代黃鳳翔的尚書府,早些年宅子部分已改建為電子儀器廠。宅內中廳上方仍懸掛著黑色匾額,上有金色「榜眼」二字,旁邊注釋著「紀念文簡公」、「榮登明隆慶二年榜眼」、「膺任南京禮部尚書」等字樣。
通政巷二十二號實為龔丕顯文魁宅,宅邸三開間三落雙護厝。龔丕顯乃清咸豐元年舉人,龔氏翰林後代人才輩出。大門前的楹聯︰〈祠林鍾武 試院衡文〉向過往路人宣示主人曾經的顯赫。後院有叢百年老鐵樹。
現被改造成「印記閩南文化驛站」的通政巷四號則是蘇廷玉故居。本來這座府第有五進五開間,屋頂為燕尾脊結構。蘇廷玉是宋代宰相蘇頌的第二十六世孫,清嘉慶十九年為進士,官至四川總督。蘇廷玉卸任南歸後,在此安度晚年,蘇家錢莊曾經鼎盛一時。
蘇廷玉故居為人所稱道的還有一座小姐綉樓。綉樓為兩層磚木結構,通高三米,占地面積一二○平方米,屋頂四脊飛翹。樓上小廳兩邊閨房前有涼台,部分雕鏤華麗的木質結構花窗顏色脫褪,老化糜爛岌岌可危。
龔氏大屋隔壁,就是曾經的王氏祠堂。今天你走進通政巷必能看到傳承百年木偶文化的「泉州提線木偶戲傳習所」。百年前這裡只有一間老屋和一片菜地,主人據悉是安溪王氏,古屋是他們的祠堂。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木偶劇團將菜地買下改造成排練場,七十年代在屋後加建了一座五層高的樓房,成為泉州市木偶劇團的辦公駐地。嘉禮館內建八卦棚狀的小型舞台,每年春節有傳統劇目演出,農曆正月十六、八月十六春秋兩祭戲神田都元帥。
提起戲神不能不作略略介紹。
雷海青成為戲神應始於南宋初,是人們普遍供奉的戲神,亦是地方保護神,稱「相公爺」、「田都元帥」或「田公元帥」,更是畲民的祖先神。雷海青生於唐•武周元年(六九六年),被羅東畲族雷姓收養。傳南安梅山蘇下村蘇員外之女平生愛吃粟乳,有日路過郊外,誤食「春社」粟乳而孕,生下孩子,其父認為不祥將嬰兒棄置田塍。不想田中螃蟹吐沫濡之,母鴨含食餵之,小兒竟三天不死。
後來畲族人雷阿公的戲班收養了這個私生子,取名雷海青。該戲班常在泉州、莆田一帶演出,人稱雷家班。相傳雷海青自小精通韻律、能歌善舞,為唐玄宗賞識成為宮廷梨園教官,戰時不願為安祿山獻藝被殺死後成仙。細心的讀者或曾留意,閩臺兩地的田都元帥塑像即戲神雷海青,額上或嘴角都繪有一隻螃蟹,且供品中不能有螃蟹和鴨子,即源於上面的神話。羅東坑口一帶歷史上確是著名的戲劇之鄉,人稱「戲窩」,具有歷史久遠的戲班傳統。早年有嘉禮戲雷家班、梨園戲班以及後來的高甲戲班,歷代藝人層出不窮。
刺桐城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幾乎條條街巷皆有名堂。東邊的何衙埕、新府口、後城街、狀元街、相公巷、廣平倉,西邊的舊館驛、清軍驛、許厝埕、爐下埕、莊府巷、甲第巷,數不勝數。筆者曾經講述東面鎮撫巷一個大宅門,現在講的是西面通政巷一戶普通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