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為人類帶來大貢獻
屠呦呦女士,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生理學/醫學獎的華裔女科學家,她的獲獎,除了為人類做出卓越的貢獻之外,也樹立了華人女性的成功典範。
《屠呦呦傳》是第一部完整記錄屠呦呦女士成長、學習、工作與情感故事的傳記。屠呦呦女士,畢業於北京大學藥學系,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透過此書可以深入認識這位偉大的女科學家,並且瞭解她如何堅守科學家的精神,即使面對無數的失敗,仍能不屈不撓、鍥而不捨,帶領研究團隊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開發出對抗瘧疾的新療法,拯救世界無數生命,揚名於全世界。
2011年,81歲的屠呦呦女士獲得國際大獎美國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表彰她在青蒿素的發現及其應用於治療瘧疾的傑出貢獻,這是生物醫學領域僅次於諾貝爾獎的一項大獎,主要是在表揚醫學領域中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醫生和公共服務人員的大獎。在拉斯克獎評審委員會的描述裡:「屠呦呦憑藉“洞察力、視野和頑強的信念” 從青蒿葉子中成功萃取青蒿素」,肯定了屠呦呦女士對於研究的執著和堅持。
2015年,高齡85歲的屠呦呦女士,以發現青蒿素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位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的華人女科學家,這也是中醫藥最高的獎項。屠呦呦女士表示,科學要實事求是,不是為了爭名利,而是為解決現實的醫學難題,並且強調獲得諾貝爾獎不是她一個人的榮譽,這份榮譽要歸於整個研究團隊的努力成果,屠呦呦女士和她的團隊度過無數個不眠之夜,也戰勝過無數次的挫折與失敗,她說:「沒有團隊,我什麼都不是」,充分顯露出她謙恭無私的胸懷。
在瑞典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中,屠呦呦女士以「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為題目,詳細介紹青蒿素的研究與發現過程,她循古方葛洪的《肘後救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獲得萃取青蒿有效成分之靈感,並使用乙醚低溫萃取避免高溫破壞青蒿素,而這正好抓住了問題的根本─溫度,也就是青蒿素萃取的關鍵。屠呦呦女士的研究成果為結合傳統中醫典籍的提示與現代天然物化學技術所產生的智慧結晶,可說是為中醫藥研究者作出了示範。因此在演講的最後,她特別強調:「傳統中醫藥是個偉大的寶庫,把現代科學和中醫藥相結合,在新藥研發領域會有更大潛力,要進行更多深入和細緻的工作,才能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
屠呦呦女士的獲獎,除了她與團隊的努力被肯定之外,也是中醫藥走向世界舞台的一個榮譽,同時,也向國際醫學界表明中醫藥對維護人類健康的深刻意義。更重要的是,屠呦呦女士獲獎至少揭示兩個意義:一、中國古代醫藥文獻有科學價值,二、中醫藥或植物藥在醫藥市場上,似乎打開了另一扇天窗。對於全世界研究中醫藥的人來說,具有非常大的鼓舞作用,並且深具傳承與教育的意義。
青蒿素是一個從傳統創新的成功研發例子,期許未來能透過更多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在台灣的我們也能夠加強和提升中醫藥研究,造福國人健康,回饋全世界。近幾年,台灣如火如荼推動生技醫藥產業,在法規、人才、資金與技術方面逐漸與世界接軌,期能在世界生物經濟板塊立一席之地的時候,更應回頭思考台灣如何承接中醫藥的使用經驗,師法屠呦呦女士以古方為師、科技為用的精神,將中醫藥的智慧結晶,做為下一份禮物,嘉惠於全世界。
世界衛生組織2014年發表「2015-2025年傳統醫藥全球戰略」,呼籲各國政府應整合傳統醫學到健康照護體系。台灣除了既有中醫藥的基礎,更有優秀的臨床醫療人才,也有生醫產業發展的優勢,可以整合台灣的科技、人才、生醫產業資源,利用中西醫合作、多學科、跨領域、基礎與臨床的分工合作,結合尖端的基礎研究、創新的治療策略、深厚的中醫藥開發能力,組成跨領域的頂尖中醫藥研究團隊,透過分進合擊,除了突顯台灣中醫藥的亮點,更能開發出對人類健康更有利的對策和療法。
畢生奉獻於青蒿素研究的屠呦呦女士,一生腳步從未停歇,縱然以85歲的高齡獲得了全世界最高榮譽,但她仍對自己有所期許,她說:「榮譽多了,責任更大,我還有很多事要做!」這種對人生全力以赴、堅持不懈的態度與精神,令人感佩。
《屠呦呦傳》不僅讓大家走進了屠呦呦女士的心靈世界,也讓大家看到她獲得世界矚目成績、創造不凡人生的艱辛過程。透過她的故事,相信對當代人和後人將帶來許多啟示與激勵的效果,進而有更多的發現及創新,產生更多成功的楷模和諾貝爾獎得主,創造進步與卓越的未來。
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董事長
亞洲大學創辦人暨董事長
蔡長海 敬識
序
改變歷史的一刻
二○一五年十月五日上午十一時三十分,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學院諾貝爾大廳,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記者。在眾人注視之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委會常務祕書烏爾班‧林達爾和三位評委一步步走上發布台。
林達爾面帶微笑,先後用瑞典語、英語宣布,二○一五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藥學家屠呦呦以及愛爾蘭科學家威廉‧坎貝爾(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以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二○一五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金共八百萬瑞典克朗(約合九十二萬美元),屠呦呦拿一半,另外兩名科學家再分獎金剩下的一半。
此時,是北京時間二○一五年十月五日下午五時三十分。已成為全世界媒體都在尋找的採訪對象屠呦呦尚渾然不知,她正在洗澡時,在客廳看電視的老伴突然告訴她:「你獲獎了!」
起初,屠呦呦不以為意,她以為是華倫‧阿爾波特獎(Warren Alpert Foundation Prize)的消息。很快,賀電和鮮花紛至沓來,一波波記者爭相採訪她。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身分,讓屠呦呦迅速處於一種她並不習慣的熱鬧之中。所有人都在為屠呦呦的獲獎而興奮異常,因為歷史已因她而改寫——華人世界首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國際最高獎項、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北京時間二○一五年十月六日下午一時,屠呦呦接到正式致電,通知她獲獎的消息並誠摯邀請赴瑞典參加十二月的諾貝爾獎頒獎大會。屠呦呦一如既往地淡定,耄耋之年的她在回應時,著重於「這不僅是個人的榮譽,更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科學工作者的認可」。
諾貝爾獎,不僅是一個巨大的榮譽,更是為屠呦呦幾十年的默默堅守所補寫的一個最佳註腳。
或許正是這種內心平靜的力量、淡泊名利的境界和追求真理的勇氣組成了科學大家的「品格配方」。成百上千次反覆的嘗試,枯燥、寂寞,沒有非凡的毅力、崇高的理想就不可能戰勝失敗的迷茫,就不可能找到突破口,也就不可能獲得非凡的成就。
任何科學創新看似機遇,其實來自非凡的洞察力、寬廣的視野和頑強的信念——為保證病人用藥安全,屠呦呦自己帶頭試藥;為取得第一手臨床資料,她在海南瘧區奔走,高溫酷暑之下,餵患者服藥⋯⋯對於屠呦呦而言,這是她已深入骨髓的醫者大愛與仁心,更是其「久久尋蒿」的力量源泉。
八十五年前,當屠呦呦的父親從《詩經‧小雅》中取「呦呦」二字為女兒取名時,大概也未曾預料到,女兒的整個職業生涯會與青蒿——這種神奇的傳統草藥始終相伴。他更不會料到,女兒會因對這種草藥的研究而拯救無數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