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你聽」的講述法,
已不再是有效教學的唯一首選!
缺乏適當認知引導的討論與提問,
可能會讓學習者產生焦慮感!
孩子說,玩中學,讓我更想學!
遊戲式學習正當道,
帶出孩子主動學習、探索知識的樂趣與渴望,
讓我們一起啟動孩子的學習大未來!
侯惠澤,
從小就立志要當個好老師,
現在是兩個孩子的爹,
也是台科大應科所科學教育與數位學習領域教授,
更是台科大網路學習研究中心迷你教育遊戲研究團隊主持人。
如果說他是研究遊戲式學習的達人,那麼陪伴孩子玩遊戲就是他人生最大的樂趣。
「爸爸玩時間」是他和兩個小孩最親密的時刻,
看著孩子玩他設計的遊戲,沉浸在遊戲世界裡,渾身散發期待與新奇感,
這一刻讓他感受到,「玩」的魅力讓人動容,孩子自主學習的潛能全面被喚醒。
如果說愛玩是人的天性,在學習的路上,我們就順著天性發展吧!
現在的學生,每天面對繁忙的課業、緊繃的升學壓力,
學習過程充滿焦慮與不安,原本就不易被喚起與維持的動機,就這樣不斷地被削弱……。
學習時若能適時注入遊戲,配合引導、給予表現機會,將能激發孩子無限的潛能與素養。
玩中學能夠營造歡樂的學習氣氛,讓學習變得簡單,幫助學習者思考!
為了要讓學生學得快樂、又能同時擁抱學習成效與能力培養,
侯惠澤和他的研究團隊,設計多款10-20分鐘內即可完成的微翻轉遊戲,
在不影響課程進度下,用遊戲巧妙搭配進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分組討論活動。
教學領域豐富又多元,涵蓋「自然科學類、人文史地類、資訊科技類……」,
書中介紹的迷你教育遊戲類別廣泛,各種學科實例包羅萬象。
暢銷桌遊《走過‧台灣》、《化學事》指導教授──侯惠澤,
十年「微翻轉遊戲」設計祕技傾囊相授,歡樂學習任你行!
玩過遊戲的人都知道,遊戲世界有一種讓玩家無法自拔的魔力。
喜歡玩遊戲的人,常常會想要自己設計遊戲。
只是不敢輕易嘗試,常常會自己嚇自己,
害怕學習型遊戲的設計難度高,不容易做出自己想像中的遊戲。
其實設計學習式遊戲很簡單,跟著作者step by step,就會發現原來設計遊戲so easy!
翻開本書,讓我們一起玩遊戲、設計遊戲,進入遊戲式學習的「微翻轉」歡樂殿堂吧!
【本書特色】
‧第一本兼顧理論與實例的「遊戲式學習」專書,是家長、教師運用遊戲教學的最佳指導手冊。
‧詳細介紹15款教育遊戲的內容與使用說明,無論是父母陪玩,或是老師帶玩,都能玩一次就上手。
‧設計教學遊戲step by step,只要四步驟「擬定學習目標→設定遊戲規則與情境→進行學習者分析→著手設計遊戲」,創遊設計者就是你。
‧親身體驗玩中學!書中各段內容,搭配積分遊戲,看書搶積分,讓您即時體驗遊戲式學習的樂趣與奧妙!
作者簡介:
侯惠澤
長期研究遊戲學習,期許自己的教學能夠「讓學習同時充滿喜樂與深度」。提出「微翻轉遊戲式學習模式」,希望運用20分鐘內可執行的小遊戲和學習者互動,有效引起自主學習動機。發展與提倡的迷你教育遊戲(包含桌遊與數位遊戲),以各種學習理論與心理學為基礎,適用於12年國教教學現場、高等教育、企業教育訓練與親子共學。此外還提供桌遊認知機制模組、數位密室逃脫與地圖街景遊戲設計編輯環境,供教學者自己當創客,發展屬於個人的迷你教學遊戲。
帶領的「台科大網路學習研究中心迷你教育遊戲研究團隊」除了研究、設計與開發迷你型教育遊戲(含數位、桌遊、手遊)外,各款遊戲在正式推出之前,還會先進行實徵研究,分析學習者的心理歷程與行為模式等,以確保能確實達到教育遊戲的教學目標。
侯惠澤目前也是國際上學習行為模式分析領域重要學者,經常進行相關國際、產學交流與技術面、教學面的實務推廣,強調每個遊戲的學理基礎與客觀分析。期許讓適用於翻轉教室的遊戲式學習,能客觀務實地長遠發展!
【現職】
台科大應科所科學教育與數位學習領域教授
台科大網路學習研究中心迷你教育遊戲研究團隊主持人
【得獎紀錄】
99年度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100年度 國科會優秀年輕學者計畫四年期補助計畫
台科大學100年度傑出研究及創作獎
102年度 臺灣科技大學年輕學者研究獎
【產學合作桌遊作品】
2Plus 化學事 桌上遊戲
2Plus 走過台灣 桌上遊戲 2.0
(以上兩款學習式遊戲,曾多次榮登博客來桌遊類品項單日銷售冠軍)
【微翻轉相關資源網站】
歡樂之台灣科大迷你教育遊戲團隊官方臉書社群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NTUSTMEGteacher/
台灣科大迷你教育遊戲團隊官方網站
https://www.ntustmeg.net/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非玩不可專文推薦】
數位學習專家 張國恩 台師大校長
高人氣桌遊講師 劉力君(南瓜妹) 圖板遊戲推廣協會主任講師
創遊微翻轉教師 王嘉萍 基隆市暖暖高中化學教師/劉輝龍(龍老) 台北市碧湖國小教師
【玩過你就會愛上,欲罷不能聯名推薦】
基隆女中數學科 方璞政老師
六和高中普通科 沈秀君科主任
基隆女中英文科 林上瑜老師
中和高中數學科 胡城瑋老師
瑞芳高工歷史科 楊惠娥老師
壽山高中歷史科 蘇健倫老師 ─以上依姓名筆畫排序
名人推薦:【非玩不可專文推薦】
數位學習專家 張國恩 台師大校長
高人氣桌遊講師 劉力君(南瓜妹) 圖板遊戲推廣協會主任講師
創遊微翻轉教師 王嘉萍 基隆市暖暖高中化學教師/劉輝龍(龍老) 台北市碧湖國小教師
【玩過你就會愛上,欲罷不能聯名推薦】
基隆女中數學科 方璞政老師
六和高中普通科 沈秀君科主任
基隆女中英文科 林上瑜老師
中和高中數學科 胡城瑋老師
瑞芳高工歷史科 楊惠娥老師
壽山高中歷史科 蘇健倫老師 ─以上依姓名筆畫排序
章節試閱
【企劃緣起】自己的小孩自己玩
在嘉義東石鄉下長大的我,從小沒太多的玩具,多數靠著雙手自創遊戲。記得有一次,媽媽買了一本摺紙書給我,我手巧,很快學會一些摺紙基本技巧,看到同學有模型飛機可以組成艦隊,就拿色紙折出20幾架飛機與戰艦,組成更大、更厲害的艦隊,既不用花錢,又可以自由變化。在這場遊戲中,「惠澤很『會折』!」讓我增強了不少成就感,直到現在,我還是常常在課堂上利用摺紙來教學。
回憶童年,我應該是個很會想「要怎麼玩」的孩子吧!遊戲的點子經常源源不絕,我和弟弟手上只要有一本空白作業本,這本作業本就可以變身為我們的遊戲冊,每一頁寫上一種自創遊戲,這一頁是餐廳煮菜、下一頁是搭火車,就連看雲都是一種遊戲,每天隨意翻開本子,決定當天要玩什麼。那些遊戲和現在的數位遊戲不同,沒有聲光刺激,只有隨意定下的遊戲規則或想像劇情。過了幾十年,雖然小冊子早已不知去向,我們對於兒時享受遊戲、喜歡遊戲的深刻記憶,從不曾忘懷。
爸爸玩時間,當孩子的玩伴
六年前,女兒出生,我默默許下一個心願,每天都要有一段「爸爸玩」時間。「爸爸玩」大多在晚餐之後、睡覺之前,短則半小時、長約一個半小時。這段時間,我是玩伴,不是監督者;我不是陪孩子玩,而是和孩子一起玩。有些成人喜歡讓孩子自己玩,訓練孩子獨自解決問題,卻忽視孩子的孤單。孩子需要自己玩,也需要跟同儕、跟父母玩。因為人們會和玩伴傾吐心事,卻不會和監督者談心訴苦。
最初在孩子零到兩歲時,「爸爸玩」只是一些功能性的遊戲活動,抱著孩子走動、開關燈、疊積木,我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帶孩子進入遊戲;隨著孩子長大,我們開始討論怎麼玩,分配玩偶的角色與任務、當場手做製造道具;在飯店遊戲中,房卡是隨手拿的紙片,門房與服務生都是透明人,全靠想像進行;我們還一起發明了一隻沒有尾巴的蜥蜴與一顆毛丸,他們參與許多活動,這隻蜥蜴與這顆毛丸也陪我們出去玩;女兒甚至設計了一款桌遊,由她教我玩,遊戲裡有山洞、池塘,還有「肚子海」,充滿童趣的手繪牌卡、圖版、數字骰子,加上蒙著眼睛的挑戰,不需要花大錢,我們就能玩得很愉快、盡興,這是因為我們把設計遊戲變成了一種新趣味。
兩年前,兒子出生,「爸爸玩」繼續擴充,我會想不同的遊戲給姐弟分開玩,也會與女兒一同設計給相差四歲的姐弟能夠一起玩的遊戲。現在女兒常常主動問:「爸爸,我們來討論一下等一下要玩什麼?」父女互動當下,我也會說明自己當天身體與精神狀況,納入遊戲的選擇考量,因為我們是關心彼此的玩伴。
在遊戲中,我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在輸贏間知道孩子對挫折的感受、會出現的情緒反應;我看見了孩子的特質,如康德所說,遊戲是自由的,遊戲裡有控制感、不確定性、新奇感和成就感。在許多研究中,我們已經知道這些因素所營造出來的環境,可以促進創造力、想像力、問題解決能力、思考表達能力與閱讀理解力,這不正是現代家長汲汲營營設法為孩子培育的重要能力與素養嗎?
成人也一樣享受遊戲時光
其實不只是孩子,成人也同樣需要遊戲,我和孩子一樣享受「爸爸玩」時間。與其說我影響孩子,不如說孩子一直在影響我;女兒每一個反應都刺激著我,腦海裡不斷思考,如何迸出更多遊戲靈感,要怎麼玩更好玩?接下來可以怎麼玩?
「爸爸玩」對我來說,是進修學習,也是心靈放鬆。女兒兩歲時,曾經拿著小熊來找我玩,口中直嚷著:「和爸爸一起玩,真好玩!」當下的驚訝、溫暖、悸動,已經不枉此生。我與孩子在遊戲中得到的滿足遠勝於人生其他成就,我變得有童心,生活快樂,教學也被啟發帶出更多靈感,更發現世俗間各種成就衡量的標準,往往是我們不容易理解、探究與遵循的,而我們所習慣的「只為自己理想拚命努力」,其實不一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在孩子身上,我看見自己曾有過的單純美好,為什麼現在我變得如此世故、僵化?對知識探索感到疲憊無奈?曾經視為天職的工作,彷彿成了不得不去履行的人生義務。
我才了解,上天給我孩子,不只是讓我撫育他們,也讓我有機會學習,然後去影響這個社會。那些身為家長的官員、老師、教授、學者、企業家,他們有沒有好好和自己的孩子玩、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呢?他們真的知道下一代需要什麼,也知道該給孩子什麼嗎?
這就是為什麼我喜歡在學校推廣遊戲的原因,我們一生會遇到很多老師,讓您記憶最深的部分,始終是和某一位老師曾經共渡過的美好遊戲時光。
翻轉教育引發的討論與教學焦慮
我成長於教育世家,長期貼近教學現場,一直以來,我聽到許多教師的困惑與無力,體會到他們的授課瓶頸,以及現今台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焦慮、不安感。
即便這幾年翻轉教學熱門,也不能保證足以解決教育現場的所有問題。以討論式學習為例,教學引導者使用很多文本、講義、學習單,希望能帶出學習者的討論,但討論需要初始動機、先備知識、表達勇氣、正向的同儕互動與適當引導,缺乏任何一點都可能會讓討論卡住。
別忘了,過於緊湊與嚴肅的討論情境,也容易讓人感到焦慮。還未進行充分的認知思考時,就在眾目睽睽下被教學者提問打斷思考要求回答時,經常使人陷於緊張、不安,沒開口的人,不代表沒想法,被否定意見的人,可能會覺得自己不被重視,學習者甚至會產生如嫉妒、內疚等各種社會情緒;即便討論熱烈,學習者也可能因為先備知識與學力有限,討論流於無聊、空泛、離題、無法聚焦,更遑論高層次的認知思考;況且沒有經過認知設計的學習單,整篇密密麻麻,可能會比教科書還複雜難懂,要藉由討論過程自學、理解,對學習者來說其實非常困難,甚至是難上加難。更重要的是,現在的教學現場十分需要更多客觀嚴謹的質化或量化研究,來評估這些素養、能力或知識是否真的被提升。
有些教學者因為翻轉教育,與某些高成就的學習者發生深入對話,感到欣慰滿足,卻沒有注意課室裡還有一群狀況外、對學習仍感茫然的學習者,他們根本無法跟上討論。在教學者眼中充滿熱情的課堂風景,會不會只是學習者演出的一場不真實的學習戲碼?
單向式填鴨讓學習者缺乏思考與分析的能力,但缺乏自學動機的討論與提問,則可能會衍生上述的問題與副作用。為此,教學現場需要設計、推行更完善的教學方法,我們不能因為施行不易就拒絕可以讓學習者更深入學習的創新與改變。我們能不能設法去兼顧每個環節、做好配套,讓翻轉有效?除了知識的傳遞,能否同時做到學習者能力的培養?更甚者,還讓課室充滿喜樂與挑戰!因此我們的研究團隊與許多現場老師,協力根據認知理論與遊戲學習理論推出「微翻轉遊戲式學習模式」,用迷你且經認知設計的小遊戲活動,嘗試兼顧並解決上面提到的一些問題。
遊戲式學習引發學習動機
人在遊戲時會自然而然地投入,專注於遊戲中的人,不會太在意其他人說了什麼,會將重心集中在合力解決問題。於是低成就的學習者敢開口說話,高成就的學習者也樂於接受各種有貢獻的意見,大家甚至不會注意到剛剛那句話到底是誰說的,這是一個降低討論焦慮的好方法;以前教學者經過學習者桌邊時,學習者會假裝討論或故意不討論,但學習者玩開時,根本不會注意到教學者就在旁邊。因為遊戲是人自小的本能,專注玩遊戲時,會讓玩家完全投入,渾然忘我。
基隆市立暖暖高中化學科王嘉萍老師曾經讓學習者隨機分組、改變座位,並使用精心設計的學習單。教學模式改變了,發現學習者也跟著變化!學生雖然一改過去在課堂上趴著睡覺、聽講,原因卻是座位調整後,與鄰近的隔壁同學更貼近,讓聊天變得很方便;不擅表達的學習者,遇這種面對面的尷尬情形,只能埋頭拚命想、努力寫,於是變得更為沉默;還有些學習者看不懂學習單,直接向教學者發問要答案。一堂課下來,老師很忙,學生很不安,學習變得片段、不扎實。某次,她決定在課堂上加入遊戲元素,學習者的討論品質又有了新樣貌,發言時,學習者不再在乎自己的化學成績,只想著要在遊戲中提出建議與策略,願意主動在家預習、複習的學習者比例明顯提高,最重要的是,大家都記得那一堂玩過的化學遊戲。
是的,遊戲對改善成人與兒童的關係有莫大的幫助,我們懷念的教學者,常常是曾經在課堂上帶領遊戲的教學者;我們懷念的親子時光,是爸媽帶著我們玩遊戲的珍貴時刻。
讓遊戲的回憶陪伴孩子一生
當我帶著兩歲的兒子在公園玩溜滑梯時,我從遊樂設施的小洞中觀察到,孩子遊玩的表情是如此專注、充滿好奇心與自主的行動力。我想,微翻轉遊戲式學習就是要將這樣的專注、好奇心與行動力帶入每一個課堂。
現在孩子長大了,還是喜歡「爸爸玩」時間,我要是能夠早些回家,兩個寶貝就會尖叫地跑來門口擁抱我,因為晚上可以一起玩了!我心裡清楚明白,有一天「爸爸玩」會結束,又或許有那麼一天,即便孩子與同儕有了自己的遊戲,回家時,偶爾還是會覺得跟爸爸玩一下也不錯。
無論未來如何,我們現在正一點一滴累積互動的記憶,孩子常常告訴我,「爸爸,我今天好快樂喔!」「爸爸,我玩得好開心!」我深深期盼,這兩個孩子長大後,遇到困難、感到迷惘時,能想起這些遊戲片段,想起我這位童年玩伴。
前一陣子,我和女兒聊天,「等你長得和我一樣大時,我們可能就不會一起玩了。」女兒回答:「不會啊,大人也很可愛,爸爸你已經長這麼大了,還是很可愛很愛玩,會講好多可愛的話,所以我長大後,還是可以繼續跟你玩啊!」就這麼一句童言童語,讓我覺得一切都值得了。
這一刻,無論您是家長、教師,或是關心教育的人士,讓我們先暫時擱下對教育、對孩子未來種種的憂心與不安,一起回到兒時遊戲的曼妙時光。跟著書裡的15個遊戲,自在地享受玩遊戲帶給您的美好感受。在重新回味與體驗過遊戲的美好後,相信我,您會有股激動的情緒,想要動手設計遊戲。來吧!跟著我們一起「動腦玩玩微翻轉、動手設計微翻轉」吧!讓我們攜手找回讓孩子快樂學習的動能吧!
【企劃緣起】自己的小孩自己玩
在嘉義東石鄉下長大的我,從小沒太多的玩具,多數靠著雙手自創遊戲。記得有一次,媽媽買了一本摺紙書給我,我手巧,很快學會一些摺紙基本技巧,看到同學有模型飛機可以組成艦隊,就拿色紙折出20幾架飛機與戰艦,組成更大、更厲害的艦隊,既不用花錢,又可以自由變化。在這場遊戲中,「惠澤很『會折』!」讓我增強了不少成就感,直到現在,我還是常常在課堂上利用摺紙來教學。
回憶童年,我應該是個很會想「要怎麼玩」的孩子吧!遊戲的點子經常源源不絕,我和弟弟手上只要有一本空白作業本,這本作業本就可...
推薦序
【推薦序】記得這些,微翻轉帶給我們的鼓動/圖板遊戲推廣協會主任講師 劉力君(南瓜妹)
兩年前著手設計《走過‧臺灣》時,每周的開會時間,我都會帶著測試用的歷史圖卡和初步玩法與研究團隊一同測試。惠澤老師是這款教學式桌遊的指導者,在長達1年左右的漫長研發期裡,總是鉅細靡遺地提醒著團隊,要從認知負荷、同儕互動中的動態分析,逐一驗證學習成效。
他常常和我分享,以商業、娛樂目的為首要考量的遊戲雖然好玩,卻不見得符合教學目標,也未必能帶出正向的學習動機。一款成功的教學遊戲,判斷標準絕對不能落於單純的主觀判斷是否好玩,或帶有刺激感。而是應該將設計完成的遊戲,直接施測於教學現場。藉由觀察學習者的投入程度,與教學引導者間的互動感應,不厭其煩地微調學習者認知設計、遊戲活動節奏(關卡),才能確實達成遊戲目標等於教學目標的理想。
老師的提點,是《走過‧臺灣》設計團隊一路以來的最高指導原則。這樣的嚴謹態度,在進入國中班級施測時,我們從最終實驗結果驗證了此目標。參與測試的學習者,高度沉浸於遊戲中,透過反覆的合作討論,不斷深化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走過‧臺灣》遊戲出版與推廣過程,我們有幸結識跨學科領域想要將遊戲運用於課程教學的老師們,各科微翻轉共備團陸續組成。社群裡的老師,不藏私地分享運用遊戲化活動在課堂的實戰經驗,這股小能量醞釀到2015年的暑假,有了一次小小釋放的成果展示舞臺。
猶記這場盛會──「臺科大微翻轉嘉年華」,聚集全臺超過120位老師。為期兩天的工作坊,緊鑼密鼓地安排一場又一場的研習課程。邀請大家進行迷你遊戲設計的角色扮演,嘉年華會的會場,每位初踏入研習教室的老師就像個美食家,在試玩過多款數位與桌上遊戲後,細細地品嚐出每款遊戲的特色,哪些因子會觸動求勝的內在動機,哪些環節又會讓人感到挫折與焦慮。
釐清遊戲帶來的正負向情緒後,老師們又轉換角色,變身為廚師。各自依照所屬學科領域分組調配食材,回想出教學生涯中趣味和情境鮮明高的主題,寫下簡明的教學計畫,以此為食譜設下不斷改良的基礎。除此之外,也試圖站在學習者的角度、高度,抓出學習此單元時容易混淆的知識,最終以工匠務實的精神把玩法製作成遊戲用的看板、地圖、卡片與計分代錢幣,透過緊湊的交叉測試,再三針對問題修正,追求遊戲運作更流暢。
最後一天有超過200位挑戰者前來試玩各組產出的作品,惠澤老師就像個興奮的大頑童一樣,揮著繽紛的評分按讚貼紙,在川堂間來回穿梭引領著闖關的學生、爸爸媽媽、親友團,讓每位玩家逐一試玩老師們以光速成軍的30個遊戲研發攤位。這些遊戲包羅萬象,有「調配飲料濃度的化學實驗」「背包客環島競逐的數學挑戰」,以及「從花朵卡分辨季節的國文應用主題」。
我看到每一位師生、家人都露出欣喜的眼神,不時傳來得分的喝采,還能破解遊戲中的漏洞。被破解的設計團隊,組員們並不氣餒,積極採取謹慎的研究精神,立刻修正遊戲,讓遊戲完善度升級。這都是短短兩天內所發生的事啊!我見證了遊戲式學習的魅力,這股魅力凝聚跨世代的學習者優遊在關卡挑戰的張力與喜悅中,讓在傳統課堂教學疲憊不已的老師們,再次從玩樂中得到紓壓和釋放。
感人的一刻,讓惠澤老師多年來的堅持,逐漸結成甘美的果實。
這幾年看到惠澤老師奔走在各教師社群,他的理念是把喜樂帶給孩子,讓孩子們在教室一起玩遊戲的珍貴回憶,可以伴隨著彼此直到長大成人。無論未來會遇到什麼樣的難題,都期盼孩子保有強韌的信心,遇到難關時聚集同陣線的戰友一同奮鬥。這樣的共患難精神,就像我在微翻轉地理教師共備團裡,感受到的溫情。無論何時,只要我拋出提問,就會有數十位跨校老師紛紛提出看法與解決方案。若遇到提出的疑問無法立即解決,老師們立刻啟動揪團討論、研擬對策機制,讓教學者不再如同樹枝孤鳥般地孤軍奮鬥,反倒像交響樂團彼此襯托、協奏。
這本微翻轉教學的專書就像一本隨手可得的「迷你學習遊戲製造機」攻略本,跟隨惠澤老師的洞見和指引,在每個小單元中破關累積點數,讓讀者先看見自己逐步升級的喜悅,再把這份禮物帶回課堂中。透過「五個微翻轉教學步驟」,剖析認知和互動歷程背後的心理學原理,依據學習者的個別需求,客製多元、適性的教學活動。用遊戲發動學習引擎,為課程加溫、加料。
祝福閱讀此書的讀者,看完惠澤老師的新書後,慢慢釋放出我們在教學經驗中的獨門絕活,成為喜樂滿溢、創意無窮的「教學遊戲設計師」。
【推薦序】記得這些,微翻轉帶給我們的鼓動/圖板遊戲推廣協會主任講師 劉力君(南瓜妹)
兩年前著手設計《走過‧臺灣》時,每周的開會時間,我都會帶著測試用的歷史圖卡和初步玩法與研究團隊一同測試。惠澤老師是這款教學式桌遊的指導者,在長達1年左右的漫長研發期裡,總是鉅細靡遺地提醒著團隊,要從認知負荷、同儕互動中的動態分析,逐一驗證學習成效。
他常常和我分享,以商業、娛樂目的為首要考量的遊戲雖然好玩,卻不見得符合教學目標,也未必能帶出正向的學習動機。一款成功的教學遊戲,判斷標準絕對不能落於單純的主觀判斷是否...
目錄
推薦序 用遊戲翻轉教育 張國恩
記得這些,微翻轉帶給我們的鼓動 劉力君(南瓜妹)
微翻轉,讓學習充滿歡喜的生命力 王嘉萍
微翻轉遊戲,讓學習變得有趣且有意義 劉輝龍(龍老)
自序 記憶猶新!那一年,在課室中,我們一起玩過的遊戲!
企劃緣起 自己的小孩自己玩
作者序 記憶猶新!那一年,在課室中,我們一起玩過的遊戲!
PART 1 動腦玩玩 微翻轉
桌上遊戲
遊戲#1 走過‧臺灣
遊戲#2 化學事
數位遊戲
遊戲#3 犀利人夫
遊戲#4 微光心塵
遊戲#5 Valence Bond
遊戲#6 量子禁地
遊戲#7 逃出研究室
遊戲#8 蒸餾關頭
遊戲#9 曉明作冰棒
遊戲#10 CLUE
遊戲#11 皂甘那飛
遊戲#12 大稻埕之戀
遊戲#13 震撼湯米
數位遊戲編輯器
遊戲#14 密室解謎遊戲編輯工具
遊戲#15 情境式學習街景遊戲編輯器
PART 2 動手設計 微翻轉
寫在前面:闖三關,集滿100點,即為遊戲設計達人!
焦慮或喜樂?翻轉教學的挑戰
為何用遊戲?遊戲式學習活動的特色與心流經驗
微翻轉遊戲式學習模式簡介──自主學習、引導診斷與高層次認知討論
微翻轉設計入門三部曲──體驗、分析、設計
微翻轉教學遊戲設計原則
微翻轉遊戲範例說明與設計原則──以桌上遊戲《走過‧台灣》為例
微翻轉教學簡案設計與評估
附錄 快樂創遊 微翻轉
結語 將喜樂的教學活動帶入每一個課室中
推薦序 用遊戲翻轉教育 張國恩
記得這些,微翻轉帶給我們的鼓動 劉力君(南瓜妹)
微翻轉,讓學習充滿歡喜的生命力 王嘉萍
微翻轉遊戲,讓學習變得有趣且有意義 劉輝龍(龍老)
自序 記憶猶新!那一年,在課室中,我們一起玩過的遊戲!
企劃緣起 自己的小孩自己玩
作者序 記憶猶新!那一年,在課室中,我們一起玩過的遊戲!
PART 1 動腦玩玩 微翻轉
桌上遊戲
遊戲#1 走過‧臺灣
遊戲#2 化學事
數位遊戲
遊戲#3 犀利人夫
遊戲#4 微光心塵
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