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鄕土心、民俗記、文化義、資産情
~~林茂賢教授傳播的是臺灣民俗智慧與守護傳承
在臺灣出生長大的人,一定都會記得,每當節慶祭典,不論是大廟埕,小祠前,公社場,都會聚集很多人,男女老幼,一齊款備牲禮庶饈酒品向神靈拜拜,絡繹不絕,頓時當天或連續數日匝月,或香煙騰裊,金紙飛揚!鑼鼓喧天,鞭炮價響!陣頭表演,潮來潮去!或吟唱歌舞、通霄達旦!或遵從傳統、進行儀式!這時的廟埕上、戲棚腳,看戲的、酬神的、賣吃的,熙來攘往。會所公廨,也是民眾聚會、盛裝參加。這樣的場景,充斥在臺灣各縣市鄉鎮,漢族村里,原民部落,甚至漁港山村。而在平常日,廟口廣場,庭院稻埕,也是江湖賣藝、陣頭操練、曲軒武舘演技的場所。因此,約而言之,大廟埕,戲棚腳,社廨前,正是臺灣民俗藝術展示的重要空間!文化活力蓬勃的主要場域!~茂賢教授這本民俗選集以《大廟埕.戲棚腳》為書名,取名真妙!
「民俗」是文化的要項,是族群的表徵,是社會的映象。茂賢教授在〈延續臺灣民俗文化的生命力〉論文中説得好:~所謂「俗」正因代表著普羅大眾的生活習俗,因此民俗呈現一個族群的生活方式,反映族群社會價值觀,固定因應生活的形態與知識,形塑一套風俗習慣、信仰體系、文化傳統、及生活美學的「獨特性」、「真實性」、「自發性」及「在地性」。他在民俗學方面的精闢剖析,乃是得力於多年的深耕調查、比較硏究,長期致力於臺灣、大陸、日本、東南亞的田調,在民俗與政策上有了既廣且深的知識與學術。在朋友圈、文化圈、學術圈中,認識林茂賢的都知道他不論在田野調查、學術研究、乃至應聘參與公共政策、廟會活動,他都是全力以赴的鉄漢鐵人、拚命三郎,他將黑夜也當白天用,為了完成計劃仼務,自己開車上山下鄕,臺灣頭尾、南北東西奔跑,來回數百公里,好幾天沒睡,或者只睡一兩小時,更是家常便飯!學識淵博在日子累積中更加深厚,經驗器識也愈加練達!他抝不過政府機關、各地學校、縣市寺廟、社區團體、傳播媒體的請求,紛紛請他演講、審議、評論、或提供諮詢,青萍結綠,到處爭價;除了他專長的傳統表演藝術外,他幾乎已成為民俗領域家喻戶曉的學者明星。而在學校,選修他的課,最是熱門,每年爆滿;而在各地,聆聽他的演講,也是每場人滿,不但引人入勝,還常常引起大家哄堂大笑!
《大廟埕.戲棚腳》,是一套有關臺灣民俗的精彩好書。閱讀其中內容,彷彿引領你走入了臺灣的大廟埕、戲棚腳,欣賞多元多樣、多彩多姿的民俗好戲表演!不論是「研究論文」輯一,「評論隨筆」輯二,你可以用輕鬆的心情,閒逸的態度,去旁觀,去徜徉,去體會,去探訪!當然,如果用求知若渴的積極,去閱讀,去研究,那一定收穫豐碩,功不唐捐!
茂賢教授這本新書,的確太豐富了!談其「研究論文」,就多達十二篇219頁的篇幅,內容莊嚴中帶著趣味,有學術上難得探討到的視野,「文化資產公共政策」問題,及「民俗觀光資源」課題,篇篇精彩!「評論隨筆」更加豐碩,篇幅多達257頁。內容題材分類有「民俗概論」、「生命禮俗」、「歲時節令」、「民間信仰」、「信仰祭儀」、「民俗藝陣」、「生活與民俗」、「文化評論」等等,幾乎是包羅民俗百科,全方位的隨筆評論,尤其「文化評論」更是䅪數十年的深度體驗觀察下,所提供的良知、智慧的結晶,這其中不僅要有「洞察力」、「敏鋭力」、更要有「客觀度」、公平度」,尤其珍貴的「正義感」、「熱誠心」,不怕得罪人!
筆者很榮幸,身為茂賢教授多年好友,不揣愚陋只好依賴癡長年歲,冒昧應邀寫序。我知道茂賢是惜情重義的人,以他的治學之勤,學識之富,我們期待他以後會有民俗選集系列,為他的「鄉土心、民俗記、文化義、資產情」,更繼續對國家社會貢獻!
簡榮聰
推薦序2
大俠揮刀論民俗
「江湖走跳看民俗,大俠揮刀論古今」,這是我對「知名教授」茂賢兄關心臺灣民俗的一个形容。足少研究臺灣民俗的學者,願意家己長期行入民俗的田野現場,參與祭典、綴(tuè;跟隨)行綴走綴踅庄,風吹日曝雨淋,半暝來透早走,甚至帶領學生親近土地,向民間學習,這是愛有一寡仔使命感佮對性命的堅持,才有法度做會到。
嘛因為伊是一个「知名教授」,閣人人好,無派頭、袂激氣,所以行到佗位都有人捌伊,逐時予人招欲翕相(hip-siòng;照相),連高鐵咧賣物件的小姐,都攏講是伊的學生,因此,佇江湖走跳,伊就毋敢做歹代誌,閣較按怎假仙,都愛有淡薄仔「大俠」的形象出現。
其實,林教授是一个行入臺灣民俗上深層的學者,興趣多元,活力十足,佇開課傳徒以外,嘛參與公部門文資法令的擬訂修改、民俗審議,猶閣被聘評審各種民俗比賽,印證學術實務、計畫操作的落差,這對伊蓋世武功的練成,有誠深的影響。毋但按呢,伊猶閣有氣力去電臺做節目,閣做甲著金鐘獎,學識、口才、內涵兼具,腹肚內有遮爾濟墨水,這攏是長期關心民俗、參與民俗、思考民俗、批判民俗而自我建立的一套智識論述系統。
放眼當今民俗武林,無幾个有林茂賢勤快骨力的跤跡,嘛無幾个有伊的多元學識,閣較無幾个有伊參與各級政府審議民俗的機會…;遮爾濟「無幾个」,就是伊有才調「著書立說」的基礎佮方法之論。
這擺,茂賢兄就將伊遮幾冬來參與學術發表會所發表的論文,佮佇報章雜誌所寫的大細篇文章,結集成冊,分做「研究論文」佮「評論隨筆」兩大部分,將伊所看、所知、所感觸,有系統性、有研究性來行諸文字,予逐家鼻芳,毋但會當做紀錄、做研究,嘛會當予咱一寡啟示。
這本冊無所無談,無啥禁忌,男女老幼、大人囡仔攏會佮意讀,干焦看遐爾濟趣味的題目,就會予你流喙瀾矣。
黃文博
推薦序3
心繫鄉土護戲曲
從頭一次在文化大學的講座裡認識還在研究所鑽研臺灣文化的林茂賢開始算起至今已超過三十年了,當時只覺得這一位同學對臺灣民俗文化與本土傳統藝術的愛好,有著不同於一般人的熱誠與執著。
隨著他進入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服務,透過共同參與歌仔戲的各樣活動合作,彼此接觸機會愈來愈多相互瞭解也就愈深,就愈覺他是一個全心投入愛護推崇臺灣民俗文化與本土傳統戲曲藝術令人欽佩的學者,更是一生心繫原鄉文化勝過一切的文化工作者。
在他以往的著作及文章中,不論是臺灣各地民俗活動的行腳記錄和彙編介紹,或是臺灣各地各式俚語古詞的整理發表,亦或是如數家珍的臺灣傳統戲曲研究評論,皆已充分表露出他對臺灣民俗文化與傳統戲曲的真心關切與深入研究,尢其是他對源出於他的原鄉-宜蘭的歌仔戲更是投注無數的歲月心力去維繫它去愛護它,不由得我從心裡稱讚感謝他為歌仔戲的真情付出。
現在,他再一次地將他近年來投入於維護臺灣本地傳統戲曲藝術文化資產的努力與觀察雜記,逐一收納於他這本新作裡。
這本著作的內容廣泛,除了有著可導引社會大眾認識與欣賞臺灣本地傳統戲曲藝術的戲曲概論,亦有表現出他關心數十位老藝人的藝師訪談記錄,更有他關切各個臺灣本地傳統戲曲劇團劇種經營的劇團省思與眾多演出戲評,以及針對各類國內傳統戲曲藝文時事自覺的文化評論等眾多文章,在在都顯示出他持續專注於維繫臺灣本地傳統戲曲藝術傳承的決心和毅力,尢其是佔據他近七成著作的歌仔戲相關論述之中,更是看見了他鍾愛原鄉文化而對歌仔戲有著愛之深責之切的使命感。
期待這本著作除了可作為從事本地傳統戲曲藝術研究者的參考資料以外,也能在社會大眾、劇團經營者以及政府文化單位人士的細細品味之後,促成引動未來歌仔戲發展風潮的發想。
廖瓊枝
推薦序4
用真心博感情
提起「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林府千歲茂賢公,那可真是「上港有名聲,下港有出名」!無論在大甲媽祖繞境、學甲上白醮謁祖、西港慶安宮刈香、基隆中元祭普渡、宜蘭頭城搶孤、艋舺青山王出巡、雲林口湖牽水(車藏)祭儀、金門浯島迎城隍、新竹縣褒忠亭客家義民祭、阿里山鄒族戰祭與賽夏族矮靈祭等臺灣的民俗節慶、宗教祭祀與族群祭典活動中,都可見到他田野雲腳的蹤跡。
而在緊密地融合由地緣、血緣、神緣與業緣等組構而成的社會文化網絡中,發揮著酬神祭祖、提供休閒娛樂、凝聚地方情感、促進社交聯誼與傳遞知識文化等功能意義的民間音樂與傳統戲曲演出中,不管是公園廣場的演奏獻藝,或迎神賽會的廟台高歌,或子弟閒暇的館閣娛樂,或商業營運的劇場搬演,或與大眾傳媒的影視聯姻等,也都可見到他觀賞品評的身影。
正是基於對本土人文的關懷,對於傳統藝術的摯愛,因此茂賢學長總是翻山涉水、南來北往、櫛風沐雨、披星戴月「一步一腳印」地全省走透透。為的是對臺灣的鄉土禮俗、宗教信仰、民俗藝陣、民間音樂與傳統戲曲進行生態觀察與實地採集,從而結合學術理論與觀點剖析,全面闡述或草根純樸,或創新時尚,或豐富多元,或沒落衰微的臺灣常民生活景觀。
因此茂賢學長授備受各界的倚重與愛戴,如政府部門禮聘他為委員或顧問,因其專業可協助制訂政策、或提供諮詢、或審查評鑑;而民間宮廟或藝壇尊崇他為「民族英雄」,因其嫻熟歷史源流、脈絡演化與發展現況,可以為民間發聲作為代言人,成為與官方或社會各界的溝通橋樑;而大眾傳媒與各種研習講座,也均仰賴其生花妙筆與三寸之舌,可以深入淺出地為文闡述,能夠妙語如珠地導聆說明;而兩岸學子更暱稱他為「李奧納賢」,擁有平埔族噶瑪蘭的血統,五官立體緣投,講課幽默風趣、內容豐富精彩,還能自彈自唱外帶戲弄搬演。
我與茂賢學長相識近三十年,我倆並非同校也非相同學科。然由於就讀政大碩士班時,在「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的學習經歷,讓我必得恭畢敬地尊稱其為「學長」,以彰顯其崇高輩份與金蘭情誼。因當年業師曾永義教授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的董事,引領我參與基金會所籌劃執行的各項活動,因此任職於基金會的林茂賢秘書,順理成章地成為我的「上級領導」。
1988年猶是少不更事的我,首次出任務即是12月在大甲鎮瀾宮舉行的祈安清醮「民間劇場」,我被指派獨自率領二十餘個民俗藝陣,從早到晚在全鎮穿街入巷繞境遊行,那灰頭土臉、腳踵鞋破的悽慘艱辛,奠定了我田野歷練的根基;爾後在歲末平安夜時,廖瓊枝老師為呼籲政府部門與社會大眾重視傳統曲藝的文化傳承,與南管、說唱、北管戲與客家戲等專業演員,在保安宮舉行「拯救民俗曲藝」義演活動,從草擬企劃到現場打雜,鍛鍊了我操辦活動的實戰經驗。這二項活動鞏固了我和民間藝陣及傳統戲曲的殊勝因緣,也成為我拳拳服膺的學術「志業」,感恩茂賢學長當時的指揮。
經常諧謔自誇「三八好鬥陣」的茂賢學長,多年來書寫了不少涉及臺灣戲曲劇壇、劇種、藝師、表演、劇評、現象等研究論文與評論隨筆,這些豐碩的筆耕成果,今將集結為《大廟埕.戲棚腳:林茂賢臺灣戲曲選集》專書出版。面對茂賢學長「著作等身」的豐碩成果,讓總被他戲稱為「歐巴桑」的我,不但嘆為觀止,更欽佩得五體投地。因為在字裡行間,都能感受到他對臺灣傳統戲曲「用真心博感情」的深刻烙印。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系教授蔡欣欣
丁酉年花朝書於政大薰風樓
推薦序5
戲棚腳的守望者
回想起來,結識林茂賢教授是九天民俗技藝團草創初期,受加拿大台加文化協會邀請,也是團隊首次前往國外演出;當時茂賢教授擔任領隊,很擔心我們這樣草根陣頭的表演,到底有沒有能力擺上檯面?總說我們這個表演不好,那個動作不對,坦白說讓我很想給他蓋布袋。之後加拿大的演出圓滿成功,爾後因緣際會下,彼此才互相了解,頗有不打不相識的意味。沒想到一晃眼已過了將近二十年的歲月,幾乎等同九天創團至今的時間,一路走來教授也一直是我與九天團隊的良師益友。
這位滿腹廣博台灣民俗的學識,同時長年保持高度行動力、研究腳步從不停歇的林茂賢教授,無論是對台灣的民俗節慶或是傳統戲曲都有著相當深厚的造詣,卻大大顛覆了我過往所認知的「教授」、「學者」形象。他曾在法國攻讀哲學,卻也精通台語文學,私底下還有抱著吉他吟唱舊時老歌的一面;他有深厚的學術涵養,卻從不咬文嚼字,總是以平易的口吻深入淺出地講解民俗學識;走到全國各地都遇得到教授的學生、甚至有為了見他特地前來的「粉絲」,林教授卻從來沒有擺出過身為大學者的架子,一貫率真地招呼回應,在我看來這就是種林茂賢式的浪漫。
回憶起剛結識之時,茂賢教授也曾玩笑說過九天就是一群「烏合之眾」,卻也是他看見了這群烏合之眾潛藏的爆發力,一路陪伴著也督促著我們蛻變、成長,才能達到今日的規模。對於九天團隊和我個人來說,教授既是良師亦是益友,總是無私地將他對於的台灣民俗的知識與見解傾囊相授,讓九天在演出創作上永遠都有新的題材可以探討與著墨,在團隊經營的思考上,也以他豐富的閱歷與活躍的思維,給予我不同角度的建議和刺激。
正是因為有著這樣強力的後盾,才讓九天有信心亦有能力將發揚台灣民俗文化的腳步,一步步走出廟口、踏上舞台、走入藝術殿堂,甚至跨出國際,帶往其他世界各國,甚至遠及非洲、歐洲、美洲、亞洲等地(是的,我們仍在努力跨向大洋洲),與不同語言、不同民族的人們交流,而至今所獲得的回饋與肯定,也讓九天更加相信,茂賢教授說的,台灣擁有的文化軟實力,絕對不遜於世界上的任何國家。
相識了這麼多年來,林茂賢教授在我心目中,一直堪稱是台灣民俗文化界的『國寶』,而集結了他多年心血出版成冊的套書,就是深入了解台灣民俗文化必讀的『寶典』,在紮實的學術立論基礎上,更多的是教授個人睿智的解析與探討,相信無論是「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都能在其中讀出民俗文化的韻味與趣味。
許振榮(九天民俗技藝團團長‧朝陽科技大學企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