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最遠的觀音廟」
「全國唯一林立在海面上的棧橋美景」
「全國最具歷史價值的紀念碑文」
「真正國境之南欣賞日出日落的美景」
「全國之最的海岸線」
國境極南的絕色美景將為您一一完美呈現。
環島生態步道
如同火車軌道一樣環繞整個島區的紅色「環島生態步道」,自九十七年起由派工區隊的弟兄們動工,歷時兩年多,總共耗費19萬餘塊的高壓磚,於九十九年六月八日完工,總面積達6450平方公里,並於高壓磚的細縫處注入柏油,以防雜草過度生長。九十九年八月初,警衛區隊取材島上現有的鵝卵石、廢棄木板、貝殼砂等,於步道附近設置多處休憩區,以供疲憊時能夠休息使用。
本島原先是個叢林密布,交通不便的蠻荒地帶,行走時不但得隨時認清方向,還要小心以防被蜜蜂、蠍子、蜈蚣等毒蟲叮咬。生態步道完成後,不但美化了整個島區,連帶也解決了以往交通不便的問題,當發現海龜迷路時,更是省下許多寶貴時間前去搭救。
整圈跑道全長約3000公尺左右,在這裡有一句名言,那就是「在這座島上,如果沒有一次跑完整圈環島步道,那麼就等於沒來過南沙」。許多人常利用閒暇時繞著環島步道跑步減肥,我之所以能在短短一個月內甩掉身上十幾公斤的肥肉,除了飲食控制以外,其他全歸這條跑道的恩賜。
島休的時候,我偶爾會騎腳踏車或者徒步環島遠觀海景、欣賞植物生態,放眼望去,步道兩側長滿各式的植物,飄散出一股熱帶森林的味道,聞起來整個身體覺得非常舒暢。傍晚時,整個黃昏夕霞投射在椰林上,使得整條步道看起來格外詩情畫意,使人不禁渾然忘卻平日工作的辛勞,陶醉在此美景中。
觀音堂
「海天一線南島聖地佛光現,清香三柱紫竹林中心向禪。」位在島南末端的觀音堂,是島上全體官兵最重要的精神寄託,觀音堂的歷史背景源自於民國四十八年,太平島戍守官兵自台灣恭迎「千手觀音」來島建廟膜拜。
因年代久遠漸顯殘破,前於民國六十一年八月由海軍陸戰隊駐守人員修整,後於民國九十三年三月由海巡署駐守人員陸續修建並立碑紀念,每個月初一、十五舉行祭祀活動。並從派工區隊裡選出一名弟兄擔任「廟公」,定時在每週六上午前來祭拜。
這裡除了少部分人是基督徒外,絕大多數人都是來自信仰觀世音菩薩、土地公等為主的傳統佛、道教家庭,在物資有限的情況下,每當運補船到達收到包裹或統購物品後,很多人都會到觀音堂以「餅乾代三牲素果」、「飲料替米酒」虔誠地向觀音祈求平安。
觀音堂二十四小時播放著「南無觀世音菩薩」的梵音,晚上會自動打開暗紅色的供桌燈,大家都相信這裡是個具有神力的地方,每次來到這裡,心裡都會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平靜。只要是有人心情不好或者是感情狀況出了問題,多半都會來到這虔誠地向觀音傾訴、祈福。
島上久久會發生一次鬼魅事件,凡是撞邪的弟兄第一個想到的地方就是觀音堂。話說某次外出工作時,我們這梯派工區隊的「廟公」阿祐在泥土裡挖到一頂破舊的陸戰隊軍帽,於是調皮的將它戴在頭上炫耀著,但事後他的苦日子就來了。
不知為什麼,往後他和惡運畫上等號,不是做事不順遂,就是不小心弄壞東西被長官數落,還被一旁幸災樂禍的人調侃「唉喲!連廟公都會卡陰了,以後還有誰敢去觀音堂拜拜呀!」我們警衛區隊裡有位自稱有「陰陽眼」的腳踏車維修工小乖,還跟他說:「我看到有個渾身是血的軍人跟在你身旁,你準備倒大楣了。」
聽到這番話後,觀音堂就成為阿祐常去的地方,常可看到他在那拿著三柱香喃喃自語,不用講也知道是在求平安,說起來也挺靈驗的,漸漸地他的生活開始步上正軌,那些「不幸」的事也逐漸離他遠去。不過好笑的是,下島前小乖對他說:「我老實告訴你吧!我根本沒看到什麼軍人,是我編出來嚇你的……」
舊棧橋
如果有人問我「你覺得太平島有哪個景點是你覺得最棒、最值得一看的嗎?」我的答案是「當然有!」,這個地方就是位於本島東南側的海面上「舊棧橋」。說它是南沙最具代表性的一個景點絕對不為過。
我對舊棧橋的最初印象是在高雄訓大教官播放南沙照片給我們看的時候,坦白說碧海藍天、椰林白沙本來就是我對南方小島的刻版印象,所以那些風景照並不會使我格外感到吃驚,但在看到舊棧橋的照片後,卻不禁讓我整個人感到歎為觀止,因為它看起來是那麼的壯觀、那麼的漂亮。
上島第一個禮拜的島休,大家是一大早擠往官兵休閒中心去唱卡拉OK、看書報漫畫,而我則是前往舊棧橋,仔細看看它的整個風貌。起先我以為舊棧橋是為了海景的視覺效果被建設的,後來才知道原來這是一處當年日本占領本島時所留下來的遺跡。起先最初的功用和南星碼頭的棧橋頭一樣,是用來讓小船靠岸補給用的。
原先這些橋墩上也有一條條連接而成的板道,但現在已經看不到它們的蹤影,留下的只有那一列從沙灘延伸至海面的「ㄇ字型」遺跡。以往被視為補給通道的舊棧橋現今雖已失去它昔日的功用,但卻有一股令人懷舊的歷史氣息。白天的陽光撒落在水面上充滿朝氣,象徵新的開始;日落時則是充滿一股神秘的美感。
島東日出,島西日落
太平島東岸以日出之美聞名,海岸中段因無樹林遮掩,是本島欣賞日出的最佳位置。南沙群島的旭日從海面緩緩升起,泛起整片莊嚴而華麗的「朝霞」,撒落在沙灘上,形成一片紅白色的景觀。入夜後,日月交替倒映在海面上,呈現出一片朦朧之美。
與「島東日出」齊名,島西以晚霞聞名爾遐,西邊海岸視野良好,整片海面盡收眼底。夕陽西下之際,雲層中泛起微微的霞光,照射在海面上呈現一片波光盪漾,相當漂亮,左側鄰接島南的棧橋頭,為島上另一處賞景絕佳地點。同時置於海面用來保護海岸線的消波堤,為島西海景帶來畫龍點睛的效果,襯托出一幅幅優美的畫面。
島南海岸線
島南海岸起至南星碼頭,終至舊棧橋一帶,這裡獨天得厚的擁有一段由珊瑚沙組成的數百公尺白色沙灘,細白綿長,晴天時在陽光照射下閃著耀眼的光芒。特別是舊棧橋附近被譽為擁有本島最細緻、最白淨的沙灘。
島南沙灘是我上島後初次邂逅的地方,當時我驚呼著「這才叫做真正的白色沙灘!石門鄉的白沙灣、墾丁大灣還有綠島的大白沙還不算。」以前我一直以為這些地方的沙灘已經夠完美了,但來到南沙後才發覺那些沙灘只能稱得上是「比較乾淨」而已,和我現在腳下這片「白沙」根本就無法比擬,因為它那種完全不受人為汙染的潔淨,漂亮到難以用言語來形容,不論遠望或近看都是那麼的讓人驚奇。
「海水相當清澈……適合拾貝、弄潮……」這是旅遊手冊或者網路上常見到的海景標語,但其實你我心裡都很清楚,台灣的海域哪來那麼多貝殼可撿,早就被遊客給撿光了,剩下的多半是一些表面骯髒、坑坑洞洞的小貝殼。但在我腳下的這片白色沙灘,放眼望去各種大大小小的貝殼躺在珊瑚碎塊旁,和那海浪沖上岸的白色泡沫、岸上的椰林形成一幅美麗的畫面。
「每走幾步就可以撿到一顆亮貝(寶螺)」、「六腳貝(水字螺)的腳露在沙灘外」、「山脊蛤說多白就有多白」、「市面高價販售的鸚鵡螺居然就在我手裡……」,明明只有電影裡才會出現的場景,現在卻活生生的呈現在我眼前,讓我感動到淚水都快流出來了。
夜晚的時候,海灘上常有許多黑黑的大石頭在移動著,「別緊張,這不是水鬼上來摸哨,而是綠蠵龜上岸準備挖洞產卵。」等到隔天太陽出來照亮整個沙灘後,你會看到接近椰子樹下的沙灘出現一個大坑洞,周圍有一條像是戰車履帶的凹痕,這就是昨晚綠蠵龜產卵爬行過的足跡。
附帶一提,入夜後的島南海面,常常可以看到礁盤上出現許多銀白色光盤在那閃爍著,當你用燈光照向它時卻又立刻消失不見,這始終沒有人知道那到底是什麼東西。
島北海岸線
「島北海岸線」是我個人認為島上地形最特殊的地方,該怎麼說呢?因為它就像一個三明治一樣,前段由顆粒粗大的貝殼砂組成,中段是粗糙的白珊瑚沙夾雜一些不超過指甲大小的貝殼,後段和島南一樣,可見到一條白色綿長的漂亮海灘。
說到「沙」倒是令我想起一件事,來南沙前父親以及他魚場的朋友們都和我說「有種沙子叫做『星砂』,十分罕見珍貴,聽說南沙有,你可以去找找看。」
據說星砂是貝殼及鈣化死去的珊瑚受到海水沖刷侵蝕所形成的細小碎片。還有此說法,星砂是由一種類似珊瑚的浮游動物所聚集而成的,並在其死亡後角質化所形成,所以星砂才會有四隻、五隻、六隻以上的星芒。
根據這樣的推論,上島後我把搜索範圍縮小至島北海岸線這裡,因為我覺得這裡是星砂最有可能存在的地方,只要有機會到海邊或是淨灘活動時,我都會來這裡仔細尋找星砂的蹤影。但奇怪的是怎麼找都找不到,連相似的東西都不曾看過,問過長官和學長都沒人知道島上有這種東西,或許是我眼力太差,也有可能是找錯地點,或者說這裡的星砂真的只是個美麗的傳說!
另外,島北還有兩處的地方,那就是「消坡堤(俗稱石肉粽)」和「可頌礁盤」。消坡堤位在前段粗大的貝殼砂處,這裡也是太平島海浪最強的地方,最特別的是這裡的貝殼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樣,這裡很少有「水字螺」、「寶螺」、「白法螺」等小型貝殼出現,但卻常有中大型的車渠貝、珊脊蛤等被沖上岸,隨手撿起一個,直徑都在40公分上下。
此外,這裡的礁盤也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樣,普通的礁盤多半是不規則狀、到處都是坑坑洞洞,但這裡卻是呈現筆直的一條線,表面呈不規則的紋路、少有坑洞,從遠處看就像麵包店在賣的「可頌條」一樣。
*「太平艦到此」-太平島名稱之由來是因對日抗戰勝利後,於民國三十五年十月由中華民國海軍「太平號」等四艘軍艦接收南沙,並立碑於此。
*「南疆鎖鑰」-民國七十九年元月由內政部設立,目的在重申我國對南海之主權,同年二月行政院核定高雄市政府成立管理委員會接管南沙太平島。
*「永保太平」-紀念民國九十七年「太平機場」興建完工,由前總統陳水扁所題,背面註有當初參與人員級職、姓名。太平機場的竣工不僅象徵我國在南沙的主權,在危急時刻更是具有關鍵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