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資深藝術行政工作者,國立臺灣交響樂團(NTSO)演出活動組組長林佳瑩、資深藝文記者趙靜瑜合作著作,分享林佳瑩組長數十年音樂會規劃與執行經驗,一揭幕後藝術行政工作的神秘面紗,帶領樂友認識神秘的藝術演出產業,大方指導有志者怎麼辦出一場叫好叫座的藝術饗宴。
邱瑗、陳樹熙、廖嘉弘、陳冠宇、洪孟啟、朱宗慶、徐家駒、水藍、劉玄詠、何康國等藝界名家誠摯推薦
最實用賣座藝術表演製作祕笈
教你規劃最完美的華麗演出
每場演出的華麗舞台
都是多少幕後人員日以繼夜的努力成果
資深藝術行政統籌林佳瑩╳資深藝文媒體專家趙靜瑜
超過二十年業界資深實務經驗分享
告白每場賣座演出幕後的製作祕辛!
本書適合對象
想進入藝術行政領域的你
好奇一場音樂會如何產生的你
正為了策畫演出頭痛的你
舞台上精彩的音樂會如何誕生?
從無到有的策畫過程要歷經多少環節?
華麗的演出背後是多少幕後人員的精力心血?
資深業界人士甘苦談,向你介紹「音樂會」的誕生時刻
由國內歷史最悠久樂團——國立臺灣交響樂團(NTSO)演出活動組組長林佳瑩、資深藝文媒體
專家趙靜瑜聯手,分享她們超過二十年的音樂會規劃執行經驗,剖析解密每場樂團音樂會演出如
何無中生有的過程與祕訣,一揭幕後藝術行政工作的神秘面紗,邀請愛樂又好奇的外行人與內行
人看熱鬧、學門道!
藝界名家 真摯推薦
一位是目前文化界資深古典音樂記者,一位是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演出組組長,很高興兩位好友能夠聯手寫出這本與藝術行政有關的工具書,有意從事行政工作者可以將這本書當作工具書研讀,樂迷可以當成一個從舞台前後所發生的故事來欣賞。
——前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臺灣低音管教父 徐家駒
在理論與實務之間,一份誠懇的經驗分享與觀察。
——國家交響樂團執行長 邱瑗
本書彙集兩位資深藝術工作者多年經驗,深入探討管弦樂團藝術行政工作,從節目與樂季策劃、音樂家酬勞與行程安排,到票房行銷技巧,值得有意從事樂團營運管理工作者之最佳參考必讀書籍。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陳樹熙
喜歡欣賞舞台表演的你和藝術行政的朋友們,絕對不能錯過這本分享作者畢生經驗的好書。
——小提琴家/指揮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專任教授 廖嘉弘
一位是國家職業樂團的行政統籌,一位是閲歴無數的藝文媒體專家,兩位都是台灣藝文產業界頂尖資深的專家,經手的各式音樂會不計其數。她們用細膩筆觸但淺顯易懂的文字和案例,與讀者們分享表演藝術整合行銷之寶貴經驗及甘苦談。我⋯⋯誠摯推薦!
——臺北市立大學音樂系專任副教授暨鋼琴家 陳冠宇
以及洪孟啟、朱宗慶、徐家駒、水藍、劉玄詠、何康國等藝界名人撰序推薦
作者簡介:
林佳瑩
資深藝術行政。
現職為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副研究員暨演出活動組組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兼任助理教授與政府採購評議委員,曾任國中小音樂教師以及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藝術行政與音樂行政等課程講師、政府採購委員。
研究專長為藝術與音樂行政、音樂節慶活動規劃、樂團經營管理、藝文採購、表演藝術活動行銷、演出活動企劃製作與執行,工作資歷近三十年。曾獲92年中部五縣市社教有功人員、97年文建會年度模範公務人員獎項。
趙靜瑜
資深藝文記者。
曾任自由時報藝文版資深記者,現任中國時報文化版副主任,藝文媒體採訪經歷超過20年,觀察文化環境多年,嫻熟表演藝術生態。
陸續擔任文化部扶植團隊評選計畫評鑑委員,國家文藝獎、國藝會文馨獎等提名委員,香港中樂團第三屆國際中樂大賽觀察委員,實踐大學音樂研究所兼任講師。
著有《書包外的秘密》、《十位政府女性首長的故事》、《愛上長笛的N個理由》。音樂文章散見《DFUN設計風尚誌》、《樂覽》、《新絲路》、《傳藝雙月刊》等刊物。
章節試閱
試閱1
摘自第一章
拿到樂季手冊那一刻
何謂樂季
實戰案例分享一:
兩段式的樂季,不夠完整的樂章
萬事起頭難,一個已經定型已久的老店如何藉由包裝定位重新開張、擦亮品牌,規劃成功的樂季就具有這樣的功能;國立臺灣交響樂團(以下簡稱NTSO)在2011/12第一次規劃樂季的時候,比較沒有經驗,加上當時樂團首長異動,為了配合年度預算的執行、並且能夠讓樂季順利成功首度亮相,採取了將樂季分為兩個部分Part 1、Part 2這樣的折衷安排。
考量年度預算都是當年度核定、分段執行,可以更容易掌握年度經費規模,對實務的預算落實來說,分成兩部份可能更為理想;但就樂季整體性而言,就好像聽一場音樂會,聽完上半場,需要經過冗長的中場休息才能聽見下半場,不夠全面完整。
NTSO的首度樂季以「貝多芬永恆久九」為主題,許多愛樂者看到這標題都非常期待,畢竟貝多芬的交響曲是古典音樂經典中的經典,愛樂者也較容易接受。但是當樂團推出part 1時跟愛樂朋友宣布將演出貝多芬第一、第四、第七、第九交響曲時,有許多愛樂朋友紛紛關心大家熟悉的第五號交響曲《命運》以及第六號《田園》交響曲何時會演出?哪一位指揮?等等相關訊息,因此對於愛樂者而言,這樣的作法造成樂季整體的完整度不足,好像一首不完整的樂章,而這樣的狀況持續了兩個樂季。
樂團一直很想去改變當下的狀態,但是當時樂團首長換的很快,幾乎一個樂季換一位,到團之後對業務需要充分的時間了解,所以也就只能先依照既有的規劃執行;直到第三個樂季策畫之時,時任藝術顧問水藍向團長再次提出建議,希望以完整的樂季呈現,而業務單位也以比較完整的預算規劃說明讓長官可以放心調整,也就是用今年預算規模預估明年預算額度、並擬列出比例讓完整年度樂季可以配合預算執行,成功接續未來樂季的規劃。
實戰案例分享二:
誰家的樂季手冊最吸金?
每年我只要有機會到國外,最大的興趣就是收集當地樂團、展演會場或音樂廳的樂季手冊,每一本樂季手冊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本當地的古典音樂文化指南,其中紀錄有哪些演出內容、哪些音樂家、哪些當地主要財團贊助樂團企業廣告、音樂家百年特殊紀念節日、哪些演出內容最精彩等資訊。
有趣的是,國外的樂季手冊普遍都有一個現象,就是沒有特別幫音樂會取名字,只有很清楚的時間、地點、音樂家介紹、演出曲目內容與贊助夥伴等資訊,印製雖然精美但完全以演出內容取勝。當然在許多樂季手冊中,如何最能吸引愛樂者的目光,首要條件當然是精彩或代表性的封面,例如以維也納金色大廳為封面,或是以柏林愛樂為指標性手冊的封面,就很清楚的傳遞了樂季手冊的第一個目的。
國內樂團近幾年來的樂季手冊都有較特定的視覺風格,前幾年台北市立交響樂團(以下簡稱TSO)以極亮色調做規劃,國家交響樂團(以下簡稱NSO)則以簡約精緻時尚風格規劃;而NTSO首推樂季因分為上下樂季,因此主視覺的設計概念有沿用風格,但是近年來會依據樂季主標題來調整風格,誰家樂季比較吸金,就看愛樂者看熱鬧或看門道了。
打開任意門從樂季看見音符新世界
我們經常聽到交響樂團團員、音樂行政團隊或喜愛交響樂團的愛樂者提到樂季,但甚麼是樂季?樂季對一個交響樂團具有甚麼重要性或任何指標意義?樂季又是如何產生?
樂季是指一般表演團隊(主要是樂團)或表演場域(音樂廳、歌劇院、戲劇院等)於年度期程為演出活動所排定、設計的活動內容。就像每年的球季中各球隊有既定規劃的賽程,而樂季也相同,每個交響樂團年度有一定的時間、期程,以類似學校學年度的概念安排規劃年度演出活動,而規劃樂季的內容(樂季期程平均從每一年度下半年8月或9月至隔年6月或7月)。就像主廚設計菜色一樣,有的餐廳依其菜色品牌風格歷久不衰,有的餐廳年年推陳出新、創造話題,吸引饕客並締造佳績,因此如何在年度推出既能符合顧客需求、具有創意,又能達到品牌專業的菜單,這是非常重要、也是每個樂團最重視的。
樂團的樂季所指的是甚麼呢?每個樂團針對自己年度所安排的演出活動,以整體的風格來呈現有計劃性、主題性的概念,有些樂團會安排具有主題內容的樂季,無論在曲目內容、演出形式、作品風格、作曲家年代等都扣合著樂季的主軸來表現樂季主題;但是也有一些樂團沒有帶入特定的主題,而以樂團既有品牌來呈現樂季的風格,兩種形式各自有它的魅力。具主題性的樂季概念,對於新接觸音樂,以及特殊風格喜好者,有其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而以樂團專業品牌呈現的樂季主題,就像喜歡古典音樂者對於柏林愛樂交響樂團感情深厚,喜歡蘋果手機後成為鐵粉,愛上他、就不容易離開他。而這邊我們特別談到樂團的樂季主要形式有那些:
樂團樂季主要形式可以藉由許多類型的組合串聯而成,一般可分為下列項目:
(一)具有樂季主題或不具特定主題的定期音樂會
(二)教育推廣音樂會
(三)親子音樂會
(四)戶外推廣音樂會
(五)特殊形式主題活動音樂會,
樂團樂季內容之一「定期音樂會」
「定期音樂會」幾乎是所有交響樂團最直接呈現演出名稱的標題,早期NTSO在尚未有完整樂季時,就單一使用定期音樂會來安排,這個名稱簡單明瞭,國外許多樂團樂季未規劃特殊主題,仍會使用定期音與會的名稱,藉由定期的標題來企劃演出內容。
像定期音樂會當中整合樂派的風格或整合作曲家的年代,甚至樂器的種類等等,將每一個定期安排不同的類別,也是一種特色。舉例來說 : 某一個樂季定期音樂會以木管樂器協奏曲為主題系列,或者是以法國作曲家作品為風格的主題為曲目主軸。因為定期音樂會在樂季當中所佔的比例將近三分之二,是最重要的一環、也是樂季的核心內容,如果愛樂者想要了解這個樂團的深度以及內涵,觀察定期音樂會演出曲目就可看出端倪。
至於具有樂季主題的定期音樂會,主要是將樂季主題內容置入於定期音樂會當中,讓每一個定期音樂會結合樂季主題延伸,但是能給愛樂者一種全面的感覺,對於尚在培養古典音樂欣賞人口的台灣愛樂者來說,應該具有很好的效果。例如NTSO 2011-12年樂季主題的貝多芬「永恆九久」系列、2012-13年樂季主題的「愛與死 Love and Death」、2013-14年樂季主題的「童話‧傳奇」、2014-16樂季主題的「聲 情 交響」系列,以年度樂季主題也都是定期音樂會的概念,發展成一個明確完整的樂季主軸,使深度愛樂者可以一窺曲目精華內容,尚待培養的愛樂者則可以了解主題的概念後加入欣賞的行列,成為日後古典愛樂的擁護者。
樂團樂季內容之二「教育推廣音樂會」
「教育推廣音樂會」顧名思義,就是針對教育性的演出內容所安排推廣的音樂會,這部分在樂季的活動內容當中,比例佔的或許不高,但卻是相關重要的一部分。許多樂團會將教育推廣音樂會的內容直接或間接與學校結合,例如邀請學校到音樂廳演出,安排適合學生聽得懂的音樂會,加上老師解說,讓學生近距離接觸音樂;另外也有安排樂團到學校演出,配合學校的藝文課程行前安排演講,介紹演出內容、作曲家故事等,讓樂團前往演出前,學生可以有行前準備的機會先了解。但也因為到校演出有時會受限於學校課程的安排,以及升學制度的限制,效果有所增減。
早年的NTSO,也就是台灣省立交響樂團(省交)對於台灣音樂教育的推廣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因為當年長期負責音樂教育推廣,安排音樂會、到校服務,更結合教育廳的教室研習會資源,培養音樂教育師資,讓學生、老師對音樂教育的認知及參與深入,深度耕耘,培育出相當多的音樂人才。
而近年來,NTSO也長時間定期推出音樂教育推廣音樂會,除了早期的「師生藝同行」、現今仍繼續執行的「師生樂同行」兩個計劃,都是藉由定期教育推廣音樂會的活動,安排至樂季演出內容,讓師生經由參與教育推廣音樂會,認識古典音樂以及樂團,進而欣賞樂季定期音樂會。除此之外,偏鄉音樂教育推廣,也是國臺交教育推廣音樂會的重要行程,讓非都會地區不會因為沒有理想的演出場地而無法欣賞到音樂。
另外,TSO配合台北文化局所執行的「育藝深遠」,以及「文化就在巷子裡」兩項計畫,也都是教育推廣音樂會當中成功的活動。當然國外的樂團對於教育推廣音樂會的部分,也都有不同的做法,有些國家會甚至將音樂禮儀深入帶到欣賞活動當中,例如欣賞音樂會當天,雖然是教育推廣音樂會,但是會要求學生到音樂廳就一切走正式的欣賞禮儀、穿著正式,樂團的演奏團員也是一樣,將教育推廣音樂會作為欣賞正式音域會的前哨站。
樂團樂季內容之三「親子音樂會」
「親子音樂會」是一般樂季活動當中最具亮點的活動之一,尤其是對一些希望帶小朋友進音樂廳,可是又受限音樂廳規定無法進入的家長,這活動終於可以讓他們得其門而入了,因此親子音樂會的設計,也是所有樂團最重視的。尤其近年來多媒體、動畫結合音樂的互動體驗等等,都是企劃親子音樂會必要的設計元素,有些樂團甚至會將親子音樂會的年齡層降低,從零歲的活動開始企劃,邀請懷孕的媽媽就配合胎教前往欣賞,幫親子音樂會又做了更前期的規劃。
親子音樂會為何是樂季當中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因為在行銷概念上,親子音樂會一次可以同時賣出兩張以上的票,甚至三張、四張(應該不會有家長幫小朋友買一張票自己不進去吧?) ,對票房的推展具有很大的效益,所以親子音樂會,也有許多演出場次會安排兩場以上、或白天演出比較多。另外在設計方面,如果是樂團的樂季演出當中所設計的親子音樂會,音樂就會是比較重要的元素;跟劇團不一樣,樂團會希望孩子、家長聽的到音樂,「看」的到音樂,讓音樂的元素可以藉由這些設計潛移默化至孩子心中。
在我舉辦過這麼多場親子音樂會的經驗中,曾經邀請的美國魔術圈默劇團(The Magic Circle Mime Company)就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案例。默劇團在戲劇的設計多是以音樂為主題,兩位默劇演員,藉由肢體的高度張力、誇張的表演效果,與樂團團員互動逗趣的演出形式,將正規音樂曲目表演得生動活潑,讓孩子們真正欣賞到音樂,也認識了樂器,更增加了對音樂欣賞的熱誠,這樣的收穫在樂季活動當中是非常需要的。
樂團樂季內容之四「戶外推廣音樂會」
「戶外推廣音樂會」在樂團的樂季活動當中,有些樂團會列為安排的重點,有些則參考年度的活動內容,不一定都會安排。因為如果是戶外推廣,基本上比較少採取售票形式,再加上以交響樂團的演出方式戶外演出,舞台燈光音響的好壞對於戶外呈現效果佔有很重要部分,因此經費上就是很大的考驗;但是如果成功的規劃,或有效取得活動資源,那度則上萬的參加欣賞民眾人數,對於戶外推廣音樂便具有實質強大的效果,也讓看熱鬧或看門道的觀眾可以一起加入欣賞音樂的行列。
以世界著名的柏林愛樂交響樂團(Berliner Philharmoniker)為例,他們每年會安排場地座位約兩萬兩千席的柏林愛樂森林露天音樂會(Berliner Philharmoniker in Waldbühne)作為該季最後一場音樂會,這已經是柏林愛樂的戶外傳統演出活動,每年也幾乎都有一個主題來呈現,也許是國家的主題(例如美國之夜、義大利、西班牙等等)、也或許是其他曲風的主軸作為演出的主題,而在曲目結尾一樣有一首代表這個活動的主題曲。
就如同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每年在新年音樂會最後一首曲目會以最具維也納風格的老約翰.史特勞斯的《拉德斯基進行曲》(Radetzky Marsch)作為結束,而柏林愛樂森林露天音樂會結束也是以著名的《柏林的空氣》(Berliner Luft)帶動現場兩萬多名觀眾進入最高潮,讓樂季留下最熱情的音符。
國內的交響樂團近年來不論是TSO的大安森林戶外推廣音樂會、NTSO的天空音樂會,或是高雄市交響樂團的草地音樂會等,都看得出樂團在戶外推廣音樂會的用心經營,因為這些音樂會所帶動的人潮,以及樂團品牌經營的形象,觀眾人口的培養等都可以達到很大的成果。
試閱2
摘自第二章
音樂夢工廠
樂季主題如何產生
實戰案例分享一:
樂季要不要有標題
樂季主題的名字是如何誕生的?以NTSO過去的經驗,通常是由藝術顧問針對這個樂季所希望呈現的主題風格去訂定。樂季的主題名稱規劃只要風格確定,不會太難訂定,但是每一個音樂會都會有一個標題標,這個「標題標」有時候對音樂會內容是干擾還是幫助,其實看法兩極,特別是有一些中文所傳遞的意思翻成了英文並無法表達標題的內容,那就沒有加分了。
印象中,早期有一場音樂會標題「泠弦織錦繡」,這五個字很有意境,但要翻成英文就非常難表達得貼切,再加上當時的宣傳及文宣並不強調雙語規劃,因此當這場音樂會的國外音樂家來到了台灣,看到了街上宣傳布旗與海報看板,看了半天,卻不知道宣傳的居然是他們自己的音樂會,還問我們為什麼演出的音樂廳周遭插滿了宣傳旗幟,可是卻沒有看到他們演出的宣傳,等我們翻譯跟解釋以後才恍然大悟。
近年台灣音樂環境愈發成熟,音樂會標題的名稱也有了很大的進步,或是選擇貼近曲目的命名、或是切入音樂家的姓名直接帶入標題,這兩種是最成功的標題命名法,前者可以讓人家直接了解所要欣賞的曲目,後者則是讓愛樂者對所喜歡的音樂家可以直接購票入場。看了下列音樂會命名舉例就更不難了解:馬利納爵士與NSO——2015/11/18國家音樂廳演出;張漢娜的火鳥綺想——2013/09/13台中中興堂;獻給你,吾愛水藍的馬勒第五號交響曲——2016/12/16;海神家族與巨人簡文彬的馬勒第一號交響曲——2017/01/13台中國家歌劇院;瓦格獻禮2貝瑞佐夫基斯與TSO——2016/5/13台北市立中山堂。
實戰案例分享二:
被「過度關心」的標題名稱
這些年來,許多表演團隊對於音樂會標題有許多的創意,但是過度的創意,有時候會讓觀眾完全不了解這是一場音樂會嗎?還是畫展、舞台劇或是其他演出?
雖然只要稍作搜尋就可以了解演出的性質,最後可能也不至於影響創意的標題名稱,可是如果這個標題名稱被「政治化」,那可就難以接受了。
印象中有一年樂團安排演出作家黃春明老師的作品,劇名為《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因為時任李登輝總統的許多政治議題令民眾有不同的看法、反應兩極,而我們的劇名被認為有涉嫌諷刺的意味,再加上當時的國臺交屬於省府教育廳,因此演出具有這樣劇名的內容被高度關心,並認為非常不妥,希望能調整劇名;但是整個創作是以這位小李子為主角,總不能因為與李總統姓氏相同就更改他的姓氏,那故事就發展不下去了。雖然經過許多溝通仍然無法獲得共識,最後只能呈現副標題——《新桃花源記》。
這個插曲當時讓黃春明老師非常不能理解,對執行單位也非常困擾,畢竟故事主題創作無涉政治輿論,這樣的過度解讀其實對創作者相對不尊重,這也是決定演出標題名稱時遇過最特別的插曲。
樂季主題耕耘樂團品牌
樂季主題的產生方式與樂團的演出風格有關,每個樂團都有其產生樂季的方式,有些希望藉由特殊的主題、標題來呈現這一個樂團年度的樂季風格,例如安排整套貝多芬系列、馬勒交響樂曲、紀念某一位作曲家特定年分為作品的樂季主題;或者以特殊樂曲風格為主題,例如將所有作曲家作品愛情與死亡有關的曲目來安排成為樂季主題,又或者以歌劇人聲、作品聲音風格等,另外也有將作曲家的年代、國家、樂派等為年度主題,不過也有完全不呈現標題風格,回歸樂團主軸、音樂家本身的作品詮釋特色來安排年度的樂季曲目,成為專業樂團品牌導向的樂季風格,不管是否有樂季主題,或是樂團、音樂家本身就是樂季主題,那一種型式,都是樂團在安排樂季所構思的重點。
這些樂季主題的方向和架構產生方式,一般都會交由音樂總監、藝術顧問與藝術總監等具有該專業領域專長的藝術家及音樂家來擬定,在制定過程中,也必須同時與負責行政管理的團長、執行長、行政總監等最高負責管理人共同商定,以確保經費預算、營運管理政策方向等,所有目標確定之後,再依其主題內容邀請合作音樂家,安排曲目,邀請到擅長主題內容的音樂家共同參與演出。以國內兩個交響樂團,國立臺灣交響樂團National Taiwan Symphony Orchestra (以下簡稱NTSO)與國家交響樂團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以下簡稱NSO)樂季安排主題為例,NTSO自從2011年開始規劃樂季,時任藝術顧問水藍就分別以具有主題風格的標題作為樂季主題,例如2011-2012樂季,主題為貝多芬「永恆久九」系列,主題當中圍繞著貝多芬九首不朽的交響鉅作,從最根基的交響樂經典作品出發,提升樂團整體質感,樂季當中同時邀請擅長詮釋貝多芬交響曲作品風格的指揮家,齊聚一堂,在樂季中一次演出貝多芬九大交響曲,經典收藏。
2012-2013樂季,則是以「愛與死Love and Death」系列,推出一套以愛與死為主題的經典系列作品,將具有此風格的作曲家經典曲目安排於樂季曲目中,有系統地介紹作曲家與刻骨銘心的雋永作品給愛樂者認識。
2013-2014樂季主題則設計了「童話‧傳奇」系列,將童話故事及神話傳說有關的經典作品一一整理,讓愛樂者聽著童話作品、想著神話傳說。除此之外,前述每一年樂季樂團也圍繞著該年度國際間重點安排的重要作曲家周年紀念音樂會,讓樂季的主題與國際樂壇接軌。
2014-2016簡文彬時任NTSO藝術顧問,連續兩個樂季以「聲 情 交 響」為主題系列,結合國立臺灣美術館精彩畫作,呈現聽覺與視覺的另一種風格樂季主題。
至於NSO樂季規劃曲目也多次以音樂家主題或樂派風格為主題的標題作呈現,例如2002年時任音樂總監簡文彬推出以作曲家為主題策畫的樂季系列,「發現系列」,分別以「發現柴可夫斯基」、「發現馬勒」、「發現理查.史特勞斯」、「發現蕭斯塔柯維契」等系列為樂季主軸。近年來現任音樂總監呂紹嘉則是著重主題與多元呈現兼具的主題,例如2012-2013年樂季「法蘭西與探索系列」、2013-2015樂季以多元呈現的主題方式將不同主題貫穿設計於全年樂季曲目中,2015-2016「探索浪漫的源頭」更以早期浪漫樂派系列安排。臺灣樂團這類形式的樂季主題安排,與國外以樂團主體為品牌、音樂家主題安排的樂季形式,相比之下各有千秋,只要能吸引愛樂消費者駐足,都是成功的主題。
樂季是主幹,讓音樂會盛放
樂季主標題訂定以後,接下來就是每一系列的主題與音樂會標題的命名,如果這些定期系列的演出內容是以樂季主標題為主的話,各場音樂會的標題就會圍繞這主題內容來命名,例如2011-2012以貝多芬樂季為主的場次,該系列名稱就有可能會以與它有所連結的曲目命名,如「田園交響曲」、「合唱交響曲」、「命運交響曲」等;可是若該場次的獨奏家或指揮家除了詮釋貝多方作品風格優異外,個人魅力更為強烈,基於宣傳效果,標題名稱也可能因此而作調整,例如2014年11月22日NSO樂季系列的標題名稱「布拉赫的貝多芬」等;又例如2014-15樂季以「聲 情 交 響」為主題,開季音樂會「美好的一日—普契尼《蝴蝶夫人》」以及「無畏的愛—布瑞頓《碧盧冤孽》」等標題,很快就能讓愛樂者了解演出內容與樂季主題的連結,同時也很清楚作曲家與標題的關聯,因此每一場音樂會的名稱,必定會依據演出相關內容來做發想而訂定。
如果樂團或表演場域還是經紀公司的樂季,沒有明顯的年度樂季主標題,那就會完全以所邀請的音樂家或團體、劇目等內容來做為標題,一目了然,對欣賞者也相當理想;當然如果有贊助單位(獨家贊助或冠名贊助),那標題名稱就更不能省略了,例如「富邦巨星之夜——郎朗鋼琴獨奏會」「Mercedes-Benz星盛事——法國國家土魯斯管弦樂團」、「BMW大7之夜——慕尼黑愛樂」等等,就是藝術經紀公司結合企業贊助標題的最好呈現。
先有雞還是有蛋?
常常有愛樂者會問我們,是先有音樂會標題還是先有曲目?我想除了企業冠名的標題之外,這兩者應該是有著緊密的關聯。
一般而言,樂團在樂季主題規劃之後,會先將曲目做一些統整與討論。一方面擔心曲目重複或近年來相同曲目演出過於頻繁之外,一方面也涉及演出內容與經費的規模,因此在每一系列音樂會曲目確定之後,會針對內容與邀請的音樂家來命名標題。這樣的好處是演出架構完整清楚、下標更為明確,有時候卻會為了希望將曲目的背景傳遞給聽眾而下了過度失焦的標題,相當可惜,例如TSO的「波麗路左左左」、NTSO「淨化與重生—法國號吟遊詩人巴柏拉克—」、NSO「1887年8月杜溫湖畔給姚阿幸」。
當然也有過先將標題名稱設定之後,再選定曲目的音樂會,例如以作曲家為主題,或某一位作曲家的幾周年主題系列,像這樣的內容,會先取個漂亮的名字,再將曲目定下來,對行銷來說就更為聚焦,也更能被愛樂者看見。
先有音樂會內容才有標題,還是先出現標題再想內容?其實各有好處,因為有了這些標題,等於有了核心主體,接下來行銷宣傳等都可以一氣呵成,循著脈絡發展,也能夠事半功倍。
試閱1
摘自第一章
拿到樂季手冊那一刻
何謂樂季
實戰案例分享一:
兩段式的樂季,不夠完整的樂章
萬事起頭難,一個已經定型已久的老店如何藉由包裝定位重新開張、擦亮品牌,規劃成功的樂季就具有這樣的功能;國立臺灣交響樂團(以下簡稱NTSO)在2011/12第一次規劃樂季的時候,比較沒有經驗,加上當時樂團首長異動,為了配合年度預算的執行、並且能夠讓樂季順利成功首度亮相,採取了將樂季分為兩個部分Part 1、Part 2這樣的折衷安排。
考量年度預算都是當年度核定、分段執行,可以更容易掌握年度經費規模,對實務的預算落實來說,分成兩部...
目錄
作者序
推薦序
洪孟啟、朱宗慶、水藍、劉玄詠、何康國
第一章
拿到樂季手冊那一刻
何謂樂季
第二章
音樂夢工廠
樂季主題如何產生
第三章
誰來作客
音樂家的產生及邀請
第四章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關於音樂家的聯絡與合作安排
第五章
你的收入,我的秘密
演出酬勞的討論
第六章
飛機暫借問 今天怎麼飛?
音樂家行程的安排
第七章
記錄剎那的永恆
影音錄製的安排
第八章
每一個座位都是音樂家的心血
音樂會的行銷與公關
第九章
音樂會賣的究竟是甚麼?
明星音樂家在台灣
第十章
安可‧謝幕
後記
作者序
推薦序
洪孟啟、朱宗慶、水藍、劉玄詠、何康國
第一章
拿到樂季手冊那一刻
何謂樂季
第二章
音樂夢工廠
樂季主題如何產生
第三章
誰來作客
音樂家的產生及邀請
第四章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關於音樂家的聯絡與合作安排
第五章
你的收入,我的秘密
演出酬勞的討論
第六章
飛機暫借問 今天怎麼飛?
音樂家行程的安排
第七章
記錄剎那的永恆
影音錄製的安排
第八章
每一個座位都是音樂家的心血
音樂會的行銷與公關
第九章
音樂會賣的究竟是甚麼?
明星音樂家在台灣
第十章
安可‧謝幕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