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正確的姿勢與走路方式是防止身體老化的第一步
身體姿勢不良就是受傷的原因
在正式介紹肌耐力訓練之前,我要提醒大家注意一件事。為了維持健康壽命,我通常一開始會推薦大家從平常起就養成多「走路」的習慣。話雖如此,但僅僅是步行或散步,效果依然不彰。
我想要強調的是「以正確的姿勢走路」。
以正確的姿勢走路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走路這件事的確再平常不過,所以許多人大概不曾想像、也不曾仔細思考過自己的走路姿勢。
不過,若在不知不覺中走路姿勢錯誤,對健康反而會有反效果,所以千萬不能輕忽。
「正確姿勢」的重點在於從側面看的時候,肩關節、髖關節根部、膝蓋骨的後側、腳踝幾乎是呈一直線。
「走路」時,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髖關節的肌肉。這部分肌耐力若是衰退,全身的平衡就會瓦解,走路姿勢也會變得很奇怪。無法靈活運用髖關節走路可說是老化的徵兆。
無法靈活運用髖關節走路,這樣的走路方法稱為「膝蓋步行法」。
也就是腳踩在地面,稍微彎曲膝蓋,然後利用膝蓋的緩衝,一邊上下抬腿,一邊往前走。這樣的走路方式在過程中會產生很多不必要的動作。
什麼是不必要的動作呢?聽起來有點難以理解,就讓我來說得更清楚一點。
當微微彎曲的膝蓋再次伸直,施力方向多是「往上」而不是往前。明明是想「往前」走,力量的向量卻是「往上」。
這麼一來,就必須藉助上半身把身體往前推,最後就會變成頭往前伸的駝背姿勢。許多人都知道這是不良的走路姿勢,也知道這會對身體造成莫大負擔。
若走路姿勢不正確,身體會變得歪斜,也就很容易發生肩頸痠痛。
請大家稍微想像一下駝背的人應該就能理解。應該很少人能駝著背邁開大步往前走吧,這全是因為姿勢一旦不正確,就很難靈活運用髖關節走路。
無法靈活運用髖關節意味著下半身肌肉會慢慢萎縮。「行動範圍縮小」「長期臥床」這些問題通常都是下半身肌肉萎縮所引起。
努力走路的目的是為了健康,若是因用了膝蓋步行法這種錯誤的走路方式,不僅會減弱效果,甚至愈是努力走路,愈會習慣於錯誤的走路姿勢,結果反而讓身體變得歪斜扭曲,所以我才會強調「要以正確的姿勢走路」。走路的姿勢若不正確是很難培養肌耐力的。
若發現自己走路的姿勢有問題,請從現在開始注意保持正確的姿勢,把腳抬高,邁開大步,穩健往前走吧。
用「髖關節」走路的重要性
我推薦的正確步行姿勢就是前述提及的「髖關節步行法」,以下就為大家介紹得再詳盡一點。
不管是走路、跑步還是其他動作,髖關節是人類一切動作的基盤。
雖然日本人的骨架與許多歐美的模特兒或一流運動員不同,但總歸來說,身型好的人,或是走路姿勢漂亮的人,都是採用「髖關節步行法」走路。
這種步行方式是在走路時腳後跟先著地,打直膝蓋往前走。由於是打直膝蓋踏在地上,所以不會像「膝蓋步行法」那樣要浪費力氣伸直膝蓋,膝蓋就不會無端上下移動。
膝蓋打直了,要往前走就必須藉助下半身後部的肌肉,也就是大腿後側與臀部的肌肉。因此,力道會確實往前,自然就不會出現駝背或頭部往前伸這類不自然的姿勢。
以下雖是閒話,但據說許多日本人的髖骨都微微往後傾,因此與歐美人士相比,多無法靈活運用臀部的肌肉。
假設歐美人士與日本人因為同樣的傷住院,一樣臥病在床數週,歐美人士通常是臀部肌肉會失去彈性而變得鬆軟,但日本人則是大腿前側的肌肉失去彈力而變得軟趴趴。
光是這樣就能造成平常走路姿勢的差異。換言之,若採用髖關節步行法,就能鍛練臀部的肌肉,進而得到提臀的效果,也有助於「抗老」。
據說,髖關節是「人類動作的基礎」,一旦這部分失去原有的功能,身體各處就會變得歪斜扭曲。
一旦身體失去平衡,姿勢當然會變糟,身體各部分承受的負擔也會各不相同。像是腰痛、膝蓋痛、跌倒等這些問題,也是因為身體失去平衡而連帶引起的。
想必大家已經了解我推薦髖關節步行法的理由了吧。
不過,只憑一句「用正確的姿勢走路」,大家應該很難時時刻刻在日常生活中提醒自己保持正確的姿勢,所以才需要本書介紹的「肌耐力訓練」。只要實踐這項訓練,就能讓全身肌肉保持平衡,姿勢也會變得更加完美。
換言之,只有均衡鍛練全身的肌肉,才能輕鬆地以「正確的步行方法」走路,姿勢也才會愈來愈正確。
我會在後面章節介紹具體的肌耐力訓練方法,但在這裡要先告訴大家的是,只有鍛練肌耐力,才能遠離「跌倒」「腰痛」「膝蓋痛」這些問題。
開始肌耐力訓練之前,先讓身體變柔軟
在開始肌耐力訓練之前,還有一項重要的功課,那就是在運動之前,要先讓整個身體變柔軟。先做做伸展操,讓身體鬆開來是非常重要的功課。
不管是肌耐力訓練、健走、慢跑、游泳還是高爾夫,只要從事運動,就不能忽視伸展的重要性。
運動之前先讓身體變柔軟,身體的可動範圍會跟著拓寬。肌耐力訓練也可透過伸展操加大部分動作的可動範圍,例如伸展大腿或是雙臂、伸直膝蓋或是彎彎手臂與膝蓋這些動作。可動範圍加大就能提昇肌耐力訓練的效果。
接下來我將為大家介紹在運動前進行、效果奇佳的伸展操。
運動前做伸展操的好處
做伸展操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將肌耐力訓練的效果放大至極限以及避免受傷。這兩點常被列為做伸展操的好處。
基本上,肌耐力訓練是一種收縮身體肌肉的運動。「用力」等於「讓肌肉收縮」,肌耐力訓練可說是讓肌肉一直收縮的運動,所以才需要先做伸展操,盡可能擴大身體的可動範圍。
其中原理非常簡單,即便是做相同的動作,可動範圍愈大,效果當然愈好。
剛洗完澡的時候是進行伸展操最有效的時刻。
我建議大家可以在泡完三十九度的溫水澡之後做伸展操。此時,原本緊繃的肌肉會因水壓而放鬆,血液循環也會變好。泡完澡肌肉變鬆弛時做伸展操,能夠收到非常明顯的效果。
即便不在泡完澡之後做,伸展操也是一種隨時隨地都能輕鬆完成的運動,不管是想稍事歇息一下,還是趁著工作空檔都能做,請大家有機會就做做伸展操吧。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下述經驗?長時間坐在桌子前工作而感到有點疲勞時,稍微伸展手臂,拉直背部,腦袋就會變得稍微清醒些。曾有實驗結果顯示,人體若是連續維持相同姿勢二十分鐘,作業效率就會下滑。此時即便是做做簡單的伸展操,對身體也很有幫助。
話說回來,我曾被人問過,為什麼身體的同一個部位要以不同的方式伸展,也就是為什麼伸展「大腿肌肉」的方式有兩種,伸展「膝蓋附近肌肉」的方式也有兩種呢?
以大腿的伸展為例,不同伸展操對大腿後側產生的影響,以及對大腿內側產生的影響,效果會各有不同。
因此,即便是要伸展相同部位的肌肉,也要以不同的方式伸展。後續會介紹到的肌耐力訓練也是如此。
讓我們一邊想像身體的某個部位「正在延展」,一邊進行伸展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