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關於尚在衝突與分裂國度的政治寓言
一九四四年共產紅軍進軍巴黎,這座光明之城從此分裂成東城與西 城,東城處在恐怖統治之下,西城則是自由地區。小說從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東城小說家莫爾凡被驅逐出境開始,描述安全局人員諾維爾的任務就是找出小說家意圖詆毀獨裁者的長篇小說書稿。諾維爾在監視的過程中,卻愛上作家的作品與其情婦克拉拉。他忍不住警告克拉拉,不要將任何紙張丟棄,兩人甚至一起去尋找作家藏匿在地底的一千兩百零九頁書稿,可惜這批書稿仍遭沒收。到底諾維爾與克拉拉是敵是友 ?小說描述極權社會下的複雜人性。
故事結尾,歷史終於等到獨裁者下臺、圍牆倒塌,取回書稿的莫爾凡與克拉拉多年後再度聚首,但莫爾凡說,「我不再寫了。世界變得這麼快,不久之後,每
本書的背後恐怕都得加上失效的日期。所謂好書沒有時間限制只是空話。點子都變成了產品,有效期限變得愈來愈短。」小說諷刺地對比,極權國家對文字的極度重視與畏懼,以及所謂自由地區的文字,早已失去力量的事實。菲耶以架空歷史小說的取徑,讓我們重新檢視一段以冷為名的戰爭,以及人類文明的惡性、愚蠢與美。
作者簡介:
艾力克.菲耶 Éric Faye
一九六三年生,路透社記者,一九九一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隔年出版第一部小說,已有散文及小說作品十餘部,包括《我是守燈塔的人》、《雨海上的郵輪》、《我的未來灰燼》、《一段沒有你的人生》、《我的夜車》、《可憐蟲工會》、《孤獨將軍》、《沒有痕跡的男人》,以及《三境邊界祕話》、《Parij》等等。曾多次獲得文學獎項,二○一○年的《長崎》更榮獲法蘭西學術院小說大獎。最新作品是二○一六年出版的《失蹤日本人》。
譯者簡介:
陳太乙
喜歡閱讀,專職法文譯者許多年。在衛城已出版譯作《長崎》、《哈德良回憶錄》與《三境邊界祕話》。
章節試閱
第一部 恐懼喚醒世界
一、
因為暖氣不聽話所以轉而扭開的收音機整晚唸著一串被揭發的陰謀者名單。大道上的商店前方逐漸聚集人群。一輛黑色汽車駛過,是那種菁英分子專用的加長禮車,直到最後,仍供他搭乘。一大清早的,他們趕在日常生活再度展開之前將他驅逐。雨刷啪踏啪踏地大力洗刷,刷去打落在車窗的稀哩嘩啦,讓黑玻璃座艙內透進些許亮光。披著墨色斗篷的機車騎士活像鯊魚,在大雨中殺出一條路。距離立著飛馬雕像的那座橋已很不遠。大作家漠然無感,頂多殘存一絲趕在被逐出之前對這裡留下最後印象的急切。透過車窗玻璃,他看著珍愛的街道、廣場、以及劇院飛逝。車速雖快,他還是成功帶走了幾幅景象:安特衛普廣場入口那張溼答答的長椅,某個陽光燦爛的午後,克拉拉曾坐在那裡等他;半張被撕毀的海報,初秋在雅典娜劇院上演的那齣戲,他們兩人一起去看了,後來幾天還討論了好久。他的心揪痛了一下。在他右側,歌劇院伴隨漆黑的階梯出現。他轉移目光,避開那些巨幅人像,斗大的雨珠如擂鼓般打在上面。車子接下來經過瑪德蓮教堂黑漆漆的廊柱。是哪一個夏日,跟哪個朋友?他曾大大嘲笑這座可悲的仿帕德嫩神廟。那些月那些年的時光在一堆殘垣斷瓦底部激盪,他突然覺得自己彷彿已活了上千歲。而現在,活著令他發冷。現在,在這裡,他們將致力把他抹黑。到了那邊,他又會被極力漂白。他攝取過剩,導致消化不良!媒體會寫出這樣的標題。大文豪文思枯竭!滿腔話語,沉默無言…… 羅曼.莫爾凡懷疑自己是否還寫得出一行字。
綴著黃穗的三色紅星旗在小徑盡頭飄揚。遠遠的,莫爾凡在薄霧中辨識出美國旗、英國旗,以及兩者之間沒有紅星的三色旗。圓環邊,禮車在第一個哨兵隊前方停下。一切都被下個不停的大雨淋得溼漉漉。他一手拎一個皮箱,走到檢查站報到,遞上護照。為了讓他通過,他們挪開一長串拒馬,拉手風琴般地捲起鐵絲網。路通了之後,一名副官對他說:「請。」作家走上橋面。在他身後,他們重新架好長排拒馬和刺鐵網。於是,他走了幾步,在兩個世界之間。西邊的瞭望塔臺愈來愈近,前方一名副官的望遠鏡頭內,作家嚴肅的臉孔也愈來愈清晰。走到橋梁中段,未來與過去等距的位置,他停了下來,長嘆一聲,環顧四周。像這樣一眼擁抱兩個世界的機會大概永遠不可能再現。作家有如一個無國籍之人。如果願意,他大可停在這裡,幾天幾夜也無妨。誰阻止得了他?這塊領土不受任何法律約束。放下行李,在此住下,在人行道上寫下反抗標語,等對生存之饑渴又凌駕這一切之上,再繼續往前。
正前方,一道柵欄擡起。薄霧中朦朧顯現一座鬼魅般的形影,最上方罩著一個金色圓頂。「傷兵院……」,他喃喃自語,一陣顫慄。他已多少年未曾如此近看這座圓頂建築?一輛黑色轎車朝他緩緩駛來,到他面前時停下。一名市政人員下車,招呼致意,接過他的行李,請他入後方就座。公務員忽然覺得自己彷彿將一匹特洛伊木馬引入西城,而且,到了晚上,各報章媒體消過毒的專欄裡,這位作家將滲出應受譴責的有害思想。
行駛在西半邊的街道上,這位名聲響亮的叛變者激動不能自已。這難道不是內在心聲之節奏猛然加速的緣故?他剛穿越一章間諜小說情節,出來後,發現一系列不熟悉的色彩,只覺目不暇給。他大口深呼吸,像個孩子似地左看看右看看,觀看他十二年未曾涉足的這個城區。於是,有那麼幾分鐘,他終於將克拉拉的面孔逐出腦海。建物牆面皆乾淨潔白。為了迎接他的到來,城內整修如新。但竟已時隔十二年。
第一部 恐懼喚醒世界
一、
因為暖氣不聽話所以轉而扭開的收音機整晚唸著一串被揭發的陰謀者名單。大道上的商店前方逐漸聚集人群。一輛黑色汽車駛過,是那種菁英分子專用的加長禮車,直到最後,仍供他搭乘。一大清早的,他們趕在日常生活再度展開之前將他驅逐。雨刷啪踏啪踏地大力洗刷,刷去打落在車窗的稀哩嘩啦,讓黑玻璃座艙內透進些許亮光。披著墨色斗篷的機車騎士活像鯊魚,在大雨中殺出一條路。距離立著飛馬雕像的那座橋已很不遠。大作家漠然無感,頂多殘存一絲趕在被逐出之前對這裡留下最後印象的急切。透過車窗玻璃,他看著珍愛的...
作者序
作者序
「架空歷史」(uchronie)這個詞由哲學家查爾斯.雷諾維葉(Charles Renouvier)於十九世紀末提出之後,一種存在已久的文學種類從此有了名稱。這種文學的內容並不在於想像一個理想社會,藏在某個虛擬地方,或從未來出現;而在於設想,如果歷史在某個特定的時刻,走上另一條不同的道路,致使事件的發展出現「短路」,那麼,這個世界會以何種樣貌呈現。各國政權其實都是善於虛構的偉大「作者」,一直都喜歡竄改歷史,開先河者即為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他下令焚毀所有史書,想必是因為那些書讚揚前朝的豐功偉業。歷史與時間應該要從他的時代起算,而且只能從他開始……很久之後,在拿破崙一世的要求之下,畫家大衛在加冕圖上添加了皇帝的母親,但其實她在加冕典禮上缺席。再看看大家較熟知的卡廷大屠殺(Massacre de Katyn)[注1],直到經濟改革重建期(perestroïka),克里姆林宮仍始終嫁禍給德國納粹。無論獨裁與否,當權者常試圖將歷史切分成片段,多多少少,暗中將各種事件移花接木,以顯示我們是多麼仰賴著他們才有美好的今天。只要想想時不時冒出頭來的那些否定主義者(négationnistes)和神創論者(créationnistes)[注2]就能明白:重建過去不僅僅是擺脫過去。
作家則明顯地做得更絕。他會將歷史斷章取義,強行插入自己製造出的括弧內容。「時間,是不動永恆之動態影像。」盧梭寫道。時間是作家的首要題材,與文字結合之後,偶爾產生出一種奇怪的合成物,稱之為文學。然而,文學為什麼要固定某段時間範圍,利用「架空歷史」的概念?為什麼要寫下《Parij》這部以一九四四年為歷史分歧點的小說,說一個紅軍成功推進到巴黎的故事?這部小說初版問世距今已十年,直到現在,我才真的想到這個問題。我努力避免去寫一篇寫實的文字,例如把背景放在一九八八年到一九八九年間的柏林。柏林已經太為人所熟悉,從某方面來看,已被歷史淡化,對一本這樣的小說而言,並不很適當。我先前發表過一篇文章〈最惡實驗室〉(Les Laboratoires du pire),探討極權主義與文學之間的關係,希望用虛構小說的方式,再次探索這個領域。主角應該要是一位知名大作家,或者,說得更確切些:他遺失了手稿。我的想法是去比較,身在分隔兩個文明的圍牆這邊和那邊時,文學各自所扮演的角色。自然而然的,小說進駐人稱「光明之城」的都市,將城市一分為二;而那裡自古以來習慣自由,與所有極權主義唱反調。
弔詭的是,獨裁政權追蹤書寫,試圖駕馭,正因不敢掉以輕心,反而顯得十分尊敬重視。主政當局承認文字之豐功偉業及不可輕忽的威力。幾百公尺之外,圍牆的另一邊,在巴黎的「自由區」,文字書寫引發的反應只比冷漠好一點。文學頂多是眾多消遣之一。以自由之名,人們偶爾會把自由放在某種奇怪的用途上……書寫《Parij》之時,我發現自己的興趣逐漸遠離獨裁的東城,放棄斯巴達,選擇雅典。中心人物不再真的是大作家莫爾凡,而是負責監視他信件往來的探員諾維爾。很快的,後者將被夾在斯巴達和雅典之間,搖擺不定,難以抉擇。我借用了間諜小說常出現的俗套,刻意把玩,在敘述中處處布下傳聞軼事及「東歐國家」的稗官野史。在官方機構裡與頭號人物交手的莫爾凡,是伊斯梅爾.卡達萊(Ismaïl Kadaré)。[注3]當時,在走史達林路線的阿爾巴尼亞,卡達萊正在中央委員會的檔案室找資料,籌寫小說《極度孤寂之冬》(L’Hiver de la grande solitude),而且始料未及地認識了恩維爾.霍查(Enver Hodja)。[注4]莫爾凡得到諾貝爾獎之後,在東歐國家飽嘗噓聲倒采,則頗有一點鮑里斯.巴斯特納克(Boris Pasternak)[注5]的影子。這位作家曾長期遭受大規模毀謗。諸如此類。在今日,這一切宛如二十世紀版的《功勛之歌》(chanson de geste)[注6]情節。在蘇聯帝國瓦解後十五年,西方吞噬了東方;寫作普遍平庸,書本淪為一種產品,與各種產品無異,這是文學工業化後的必然現象。就這一點而言,一九九六年寫成的《Parij》,很顯然的,純屬現實。
艾力克.菲耶
二○一一年十二月
1一九四○年春天,蘇聯在卡廷森林對二萬多名波蘭軍官進行集體屠殺,卻一口咬定是德國納粹所為。波蘭歷屆由蘇聯扶植的共產黨政府皆默認此說法。一九八九年,波蘭的非共產主義聯合政府宣布蘇聯罪行。直到一九九○年,戈巴契夫才承認,但仍拒絕公開檔案。二○一○年,波蘭總統應俄羅斯總理普丁之邀,前往莫斯科參加追悼卡廷大屠殺七十週年,卻連同多名政府機要官員墜機身亡。電影《愛在波蘭戰火時》訴說的即是此屠殺事件。
2 négationnistes是指否認二戰期間曾經發生猶太人大屠殺者,他們的論點經常傳達出最後解決方案並沒有要屠殺猶太人,只是要將猶太人驅逐出第三帝國,否認者並不認為自己在否認,而是一種歷史修正主義。créationnistes可譯成創造論者或神創論者,據說第一個使用這個名詞的是達爾文,用來指稱那些批評演化論的人。
3阿爾巴尼亞流亡詩人、小說家、二○○五年擊敗大江健三郎、格拉斯、納布吉、昆德拉和馬奎斯五位諾貝爾獎得主,獲首屆布克國際文學獎。主要作品有《破碎的四月》、《亡軍的將領》等。其作品被譯成三十五種以上的文字,出版了六三七種以上不同版本。臺灣有先覺出版的《慾望金字塔》。
4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總書記,於一九四六年宣布成立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掌權四十年。
5俄羅斯詩人,一九五八年以《齊瓦哥醫生》獲得諾貝爾獎。
6中古世紀吟遊詩人流傳下來的法蘭西史詩,歌頌英雄戰鬥犧牲的事蹟,常為了誇大渲染騎士精神而改编史實。
作者序
「架空歷史」(uchronie)這個詞由哲學家查爾斯.雷諾維葉(Charles Renouvier)於十九世紀末提出之後,一種存在已久的文學種類從此有了名稱。這種文學的內容並不在於想像一個理想社會,藏在某個虛擬地方,或從未來出現;而在於設想,如果歷史在某個特定的時刻,走上另一條不同的道路,致使事件的發展出現「短路」,那麼,這個世界會以何種樣貌呈現。各國政權其實都是善於虛構的偉大「作者」,一直都喜歡竄改歷史,開先河者即為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他下令焚毀所有史書,想必是因為那些書讚揚前朝的豐功偉業。歷史與時間應該要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