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五十立大志
三國時期,袁紹以十萬大軍雄踞北方,對只有四萬兵卒的曹操不屑一顧,他驕縱蠻橫,致使謀士許攸憤而投奔曹操,獻出火燒袁軍糧草之計,從而發生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袁紹也在不久之後暴病身亡。袁紹死後,曹操最大的威脅消除了。
曹操帶兵凱旋而歸。一路上,將士們都很興奮,認為袁軍敗退,北方已定,大家可以解甲歸田,過安穩的日子了。但是大勝而歸的曹操卻鬱鬱寡歡,滿腹憂思。
黃昏時分,曹軍來到一高坡前,曹操策馬上坡,遠眺著茫茫暮色和萬丈彩霞,不禁吟道:歲月悠悠,老年已將來臨。轉戰南北,何時能回故鄉?天下沒有統一,我的壯志未酬。戰馬不卸下鞍,鎧甲不離開肩。
謀士郭嘉緊隨其後,默默無言。可是,不遠處卻傳來戰士們悠揚的歌聲:離家數載無音信,姑娘等得煩了心。如今戰勝得回還,喜抬花轎迎親歸。月亮照在我頭上,姑娘不要嫁他人。
原來,此時曹軍上下都認為北方平定,可以安享太平了。但曹操胸中的大志卻是:平定中原,進而統一全國。郭嘉深知曹操之心,於是怒斥那些貪圖安逸的將士,代曹操說出統一中原的大志。曹操見他如此知心,甚為相惜。就在這時,探馬來報:袁紹之子袁尚、袁熙已經投靠東北烏桓,曹操因勢利導,趁機激勵全軍將士直搗烏桓。
兵發烏桓的路上,連日乾旱無雨,將士們口渴難耐,正在無計可施的時候,突然下起了大雨,曹操欣喜若狂。可是誰知連日暴雨,洪水氾濫,行軍速度異常緩慢。這時有謀士建議駐軍休整,但曹操擔心延緩時日錯失良機,執意不肯。這時郭嘉獻出一計:丟棄重物、扔掉盔甲、輕裝上陣。這一計策遭到眾人的反對,因為一旦遭遇敵軍,後果不堪設想。曹操沉思片刻,下令依計而行。
可怕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在地勢險峻的白狼山,曹軍遭遇烏桓三萬騎兵的伏擊!一時之間,曹軍上下驚惶失措,亂成一團。曹操見此情景,拔出寶劍,高喊:「大家不要驚慌!隨我來!」他帶頭縱馬殺開一條血路,直衝白狼山,在制高點上鎮定自若地指揮作戰。將士們深受鼓舞,奮力拚殺,大敗三萬烏桓騎兵。
隨後,將士們士氣高漲,紛紛要求乘勝追擊,但郭嘉卻堅持反對,並說:「如今諸侯割據勢力,矛盾重重,我們一旦進攻,他們就會聯合抵抗;我們不進攻,他們反而會起內訌,自相殘殺,到時候我們只需坐收漁翁之利!」曹操聽後有些猶豫,但最終還是採納了郭嘉的建議,按兵不動。可是,幾個月過去了,烏桓毫無動靜,曹操變得非常焦慮、急躁。郭嘉深知其意,便寬慰他再等一等。曹操一聽,大怒道:「等?我已經五十歲了!再等我就…」郭嘉終於明白曹操一直鬱鬱寡歡,是因為他擔心自己已經老了,無法完成統一大業了!
時隔不久,烏桓果然派人攜袁尚、袁熙的頭顱來拜見曹操,曹操由此更加賞識、信任郭嘉。征服烏桓後,曹操信心大增,決定發兵南下。
然而在南下途中,曹軍卻因缺水而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艱難險阻,軍心開始渙散。對曹操打擊最大的是:郭嘉因病去世了。此時,年過五十的曹操捫心自問:要不要就此放棄?最後,他毅然決定繼續統兵南下。南下途經渤海時,曹操臨海憑眺,看著驚濤拍岸,巨浪滔天,寫下了著名的詩篇(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自此,他更加堅定意志,再也沒有消沉,直到統一中原。
觸類旁通
三國時期的曹操是個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人物,等到自己五十歲的時候,還沒有殺出一片真正屬於自己的天下,曹操當時的鬱悶心情可想而知。而曹操卻從未想過放棄,在他堅持不懈的努力之下,遲暮之年的曹操終於平定了北方。
每個人都應該在很小的時候就立下自己的志向和理想,但是即使到了三、四十歲以後仍然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也千萬不要隨意放棄,只有永遠堅持不懈的奮鬥,才有可能實現最終的目標。
左宗棠收復伊犁
清朝光緒年間的皇宮中,慈禧太后正在召見大學士文祥和欽差大臣兼陝甘總督左宗棠。左宗棠常年駐守陝甘一帶,此次進京主要是為了商議收復新疆一事。原來,沙俄扶植的浩罕汗國軍官阿古柏,屢次侵入我國領土新疆,占領了許多城市。左宗棠想說服朝廷允許他率領精兵五萬,收復新疆失地。朝廷上下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儘管遭到李鴻章的極力反對,然而在文祥和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的支持下,慈禧太后最終答應了左宗棠的請求,任命他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
左宗棠日夜兼程趕回蘭州城後,立即進行軍事部署,他召來自己最得力的助手劉錦堂和金順,商議方略。幾個月後,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左宗棠大軍初戰告捷。這時,以李鴻章為首的主和派卻極力主張見好就收、立刻停戰,以示誠意;而且,一向支持他的文祥也已經去世了。左宗棠受到的壓力非常大,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但是,他並沒有退縮,而是一次一次的上書慈禧太后,要求擴大戰果,直到收復全部失地為止。終於,朝廷被左宗棠的一片赤誠之心感動,下令讓他即日西進,擒住阿古柏。但是,幾個月過去了,阿古柏卻一直杳無音信。於是,李鴻章又開始嘀咕了,認為左宗棠年邁無用,靠他主持戰事,只怕收復新疆無望,還會損失朝廷的大批軍餉。正在疑惑之時,左宗棠的捷報傳來:阿古柏大敗,走投無路,自殺身亡!李鴻章啞口無言了。
大敗阿古柏之後,助手劉錦堂和金順主張乘勝追擊,但是左宗棠卻不同意,其實他並不是懼怕俄國人,而是想休整軍隊、調整策略。於是,戰事便告一段落。左宗棠隨即向朝廷上奏,要求在新疆設立行省,並與俄國協議歸還伊犁地區。慈禧太后召集群臣商議,大家一致同意,但派誰去談判又成為了爭論的話題,翁同龢提議由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帶隊談判,但是李鴻章卻極力推薦崇厚,雙方爭論不休。最後,李鴻章得勝,慈禧太后決定派崇厚出使俄國。
左宗棠得知這個消息,不禁拍案而起:「崇厚可是個出了名的糊塗蟲!這不是存心向俄國人示弱嗎?」劉錦堂勸慰道:「不管誰出使,總不會讓俄國占了便宜。」但是,事與願違,偏偏崇厚簽下了喪權辱國的條約:打了勝仗,卻還要割地賠款。文武百官們義憤填膺,紛紛上奏朝廷。慈禧太后見勢頭不妙,大罵李鴻章,下令逮捕崇厚,並責成曾紀澤率領官員前往俄國重新談判。曾紀澤臨行前,左宗棠親自為他餞行,並囑咐說:「此次收復伊犁全靠你我二人。萬世功業,在此一舉,你只管放心赴俄,西北軍務,包在我身上!」曾紀澤鄭重地點點頭,記住了他的囑託。
送走了曾紀澤,回到肅州城後,左宗棠突然吩咐手下為自己買了一口棺材,神情嚴肅的說:「此次出關,生死未卜,我要帶口棺材,不收回伊犁,不生還肅州!」眾將士都深受感動。隨後,左宗棠便命衛兵抬著棺材,自己率領著大軍浩浩蕩蕩地向伊犁挺進,為曾紀澤的赴俄談判打下了堅實的軍事基礎。俄國人聽說左宗棠屯兵關外準備了兩個月,更加不敢輕舉妄動。最後,這次談判以雙方簽訂《中俄伊犁條約》,中方獲勝,收復伊犁地區而告終。
觸類旁通
清朝時期,我國西北部和東北部邊境經常受到俄國人的騷擾,左宗棠就是當時清朝的真正鬥士,帶棺出征,不收回伊犁不生還肅州,這就是左宗棠的理想和誓言。而在實現誓言的過程中,左宗棠從來都沒有動搖過決心,最終幫助清廷順利收回了伊犁。
有的人喜歡立下很不切實際的誓言和目標,但是遇到一點小的挫折和困難就打退堂鼓,這是很難實現理想的。而著名的大英雄左宗棠抬著棺木去和敵人戰鬥,光這份決心和鬥志,就足以戰勝任何敵人。
玄奘天竺取經
唐朝西北邊疆,荒涼的戈壁灘上有兩個中年和尚風塵僕僕地行進著,其中那位師兄就是玄奘,他與師弟兩人長途跋涉,同往天竺取經。
他們來到關卡前,請求守門將領准許過關。將領非但不答應,還將兩人當成突厥的奸細,不由分說就將他們關押起來。將領經過嚴厲的逼問,一無所獲,一怒之下要將兩人斬首示眾。師弟一聽,嚇得渾身直哆嗦,語無倫次地要求返回長安。玄奘冷靜地曉之以理,他說:「目前國內佛學一片空白,令人深感遺憾,若能去天竺取回真經,解答眾佛徒的困惑,當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況且,突厥屢次侵犯我邊疆,殺我百姓,惡如豺狼,人人得而誅之,我們怎麼會去給他們報信呢?」最終,將領被玄奘的一片誠心所打動,破例放兩人出關。臨別時,將領提醒玄奘:「從長安到天竺,漫漫征途幾萬里,這後面就是一望無際的茫茫大漠,而且還要爬雪山,過草地,恐怕你們還沒走多遠就已經葬身在沙海之中了。」果然,沒走多遠,眼前就出現了茫茫無際的沙漠,巨大的龍捲風夾著沙土扶搖直上幾百公尺高,差點將兩人捲向半空。但這些艱難險阻都沒有動搖玄奘西去取經的決心和意志。
數月之後,兩人來到高昌國,發現舉國上下非常推崇佛教。國王聽說來了兩位從唐朝來天竺取經的和尚,非常高興,將他們奉為上賓。國王告訴他們:國民都很信仰佛教,但卻無人能為百姓闡釋佛理。他希望玄奘兩人能留在高昌國傳經講道。為了打動兩人的心,國王開出了十分豐厚的條件:封兩人為護國法師,建一座全國最大的寺院供養兩人,且加賞黃金百兩,駿馬千匹。師弟有些動搖了,但玄奘斷然拒絕。國王看出了師弟的心思,故意岔開話題,草草了事。然而到了夜裡,國王偷偷來到師弟的房間,兩人談妥了所有的條件。
第二天一大早,玄奘找到師弟催促他啟程,師弟故意拖延時間,含糊其詞。玄奘看出其中必有內情,與師弟發生了爭執,國王一怒之下將玄奘押入天牢。玄奘為了能西去取經,絕食三天三夜,且滴水不沾,國王聽說這件事後,有些感動了。
一天深夜,玄奘突然驚喜的發現四周無人,他趕忙收拾行李,悄悄地溜了出去,一路跌跌撞撞,連滾帶爬,沒命的奔跑著。這時,背後傳來忽高忽低的叫喊聲,玄奘回頭一看,一條長長的「火龍」綿延而來,知道一定是有人追來了。他心裡一急,腳步不禁加快了,卻不慎滑了一跤。這時喊聲越來越近了,玄奘絕望地仰天長歎:「沒想到我葬身異國他鄉,只可惜取經無望了。唉!」但追兵跑過來卻沒有擒拿玄奘,原來他們是奉國王的命令,前來護送玄奘西天取經的,玄奘喜出望外。士兵們牽來一匹白馬,說:「這是我們國家最好的一匹馬,能日行千里,國王吩咐送給您。」隨後,士兵又掏出一封信,說:「這是我們國王寫給沿途各國國王的文書,遇到什麼困難可以請他們幫忙。」玄奘感激不盡,朝王宮的方向拜了又拜,騎馬西去了。
他一路穿越雪山,歷經艱難險阻,終於到達了天竺,拜摩揭陀國佛學造詣最深的戒賢法師為師,苦讀經書。十幾年後,他成為天竺學問最深的佛學大師。很多人都勸他留在天竺,但他都拒絕了,他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更沒有忘記自己的國家。終於,他帶著大量的經書又回到了長安。
觸類旁通
西遊記的故事在我國民間流傳甚廣,雖版本各有不同,但有一點卻是一致的,那就是玄奘不辭千辛萬苦和艱難險阻,立志一定要取到真經,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和志向,始終值得我們學習。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沒有人會是一帆風順的,如果遇到一點困難和挫折就止步不前,甚至後退,那就永遠都不可能到達最終的目的地。只有像玄奘一樣,無論經受什麼艱難困苦,都設法度過,才能最終取得輝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