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萬法唯心
到過名寺大廟的佛禪人士,應該常會被各寺廟牌樓楹聯的珠璣文采所吸引,對其中蘊含的深妙禪理咀嚼再三,甚至拍案叫絕吧!
緣起這般了悟,編者自各大寺廟裡精選兩百多副風格多樣、內容豐富、意境深邃的經典佛學楹聯,並配以妙語如珠、清雅雋永、淨化心靈的精彩禪林故事和深入淺出、指點迷津、發聾振聵的精當禪悟。每一副佛學楹聯都會帶給你一絲頓悟的清涼,每一個禪林故事都會帶給你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每一則生活禪悟都會帶給你領受智慧的喜悅。
現代人的精神生活普遍呈現著緊張、焦慮、空虛和不安。一般而言,人們的物質生活是比較豐裕的,但在心靈上卻顯得貧乏。很多人看來每天都在忙些什麼,夜深人靜時,卻覺得悵然若失。許多人為了排解這種空虛,便一頭栽進電腦遊戲、電視節目、打整晚的麻將,或者置身燈紅酒綠之鄉,甚至墮落迷失。
太多現代人把人生的重心擺在欲望的滿足,而不是希望的追求。事實告訴我們,許多精神上的困擾源自心靈的空虛和不適當的欲望。一個只顧欲望滿足而不去接觸希望是什麼的人,生活態度是競爭與囤積。他對外在事件的知覺向度是敵意和對立。這是現代人精神壓力的來源,也是緊張和焦慮的主要原因。敵意破壞了人的安全感,使人從自在感中連根拔起。此外,強烈的欲望帶來嚴重的貪婪,它使人在心理上產生匱乏和饑餓的感覺,造成永遠不知足地向外追求;嘶竭吶喊地向外追求,正是一種苦難。
過度功利的觀念使很多人汲汲於營求,竭盡自己的力量鑽營,而把生活倒懸過來,生活變成追求物欲的手段。結果,越是營求,生活越被扭曲,精神生活也就更加空乏。最嚴重的問題是,人們在功利的價值觀念下,慈悲、寬恕、恬淡等人性體驗已漸漸淡忘,人與人的相處不但體驗不出溫暖和親密,體會到的反而是彼此的冷漠和衝突。
享受越多,保護越周到,人們越容易失去強韌的心智力量。新生的一代,在富裕的環境中成長,既欠缺完整的生活經驗,又缺乏種種歷練;沒有學會負責,更未培養出「有能力的愛心」。精神生活變得脆弱,脆弱到不能接受或容忍挫折,以致失去回應失敗的能力和毅力。
怎樣才能改變這種狀況呢?最重要還是從調整觀念做起。佛教所謂「萬法唯心」,它的意義是說,就個人的精神生活而言,發生什麼事其實並非關鍵,真正重要的是你怎麼看待它和體驗它。現代人的經濟生活方式雖然改變,如果我們有一個正確、成熟、健康的態度面對現代環境,精神生活無疑仍可以積極振作起來。
我們不可以控制痛苦,但我們可以選擇心態──快樂的美好的心態,選擇自己的行為──積極的作為。當你這麼做的時候,也許結果會是另外一種,即便你失敗了,至少讓別人看到你的笑容,美麗的、溫暖別人的笑容。
本書將引導你逐漸學會用一顆禪意盎然的平常心來生活,在生活與工作中,保持欣賞和悅樂的態度,使平凡的人生變得更加自然和諧,多彩多姿,生機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