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月9日,中山科學研究院核能研究所副所長張憲義離臺赴美,
臺灣研發核武計畫一夕化為灰燼。
近三十年後,張憲義在本書中首度揭露核武事件始末!
1964年中共完成原子彈試爆,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面臨前所未有的軍事壓力,在反攻大陸與展現軍事實力的急切需求下,蔣介石開始密謀發展核武。蔣介石逝世後,蔣經國繼承遺志,在美國既不鼓勵也不阻止的態度下,臺灣逐步實現核武計畫,卻也不知不覺地踏入美國忌諱的禁止發展核武紅線。
從1960年代開始的核武計畫,臺灣積極培養核武人才、祕購研究器材、建設核能設施,到了1980年代末,眼見核武研發即將大功告成。然而,此時臺灣政局正面臨蔣經國執政末期的混沌情勢,是否能繼續發展核武的計畫,已來到了關鍵時刻。
但是,萬萬沒想到,臺灣苦心栽培的核武人才,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長張憲義,卻選擇在1988年1月9日舉家離臺赴美。隨著張憲義的離去,臺灣的核武研發成果遭到美國全面封殺,最後胎死腹中,更為蔣經國死後的臺灣政壇掀起一波驚濤駭浪的政治鬥爭。
張憲義赴美後,不僅打亂臺灣發展核武的布局,也為蔣經國逝世後的臺美關係投下一顆震撼彈。
事隔近三十年,張憲義事件始終籠罩在政治陰謀、臺美諜戰的謎團之中。身為頂尖的核能專家,張憲義是否真是美國安排潛伏在臺灣的「間諜」?張憲義是否帶走臺灣最高機密的核武研發資料,並洩漏給美國政府?
本書是張憲義離臺赴美後,首度接受口述歷史的專訪內容。張憲義親自解答多年來籠罩在他身上的眾多未解謎團。從家庭背景到求學歷程、從恪遵國家命令的工程師到思慮國家民族未來的科學家,張憲義不僅對自己的爭議一生做了最完整的檢視,更以參與臺灣核武研發計畫的親身經驗,披露臺灣核武事件的真相與他的心路歷程。
本書特色
★獨家披露多張張憲義私人與臺灣核武發展珍貴歷史照片
★張憲義親自解答1988年離臺赴美完整經過
★美國處理蔣經國死後,李登輝與郝柏村政治鬥爭的第一手內容
★臺灣頂尖核工專家披露臺灣核彈研發祕辛、全面檢視臺灣核安議題
★援引最新研究成果 揭開臺灣核武歷史的神祕面紗
作者簡介:
張憲義
臺灣人,1943年生於海南海口市。中正理工學院五十六年班物理系畢業、美國田納西大學核子工程碩士、博士,長期任職於中山科學研究院核能研究所,1984年升任該所副所長。張憲義為中華民國政府培養之一流核子工程人才,更為臺灣祕密核武計畫關鍵研發人員,卻於1988年1月9日因CIA要求突然離臺赴美,使美方得以確認臺灣發展核武的決心與能力,臺灣的核武計畫因而被美國阻止。1990年起,張憲義在美國愛達荷州的國家實驗室繼續從事核能研究,專注於第四代核電廠技術的開發,且在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於2013年退休。
口述簡介
陳儀深
臺灣人,1954年生於雲林縣,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曾任國民大會代表、臺灣教授協會會長。現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近代中國政治思想史、戰後臺灣政治史、二二八事件研究、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研究。著有專書《《獨立評論》的民主思想》(聯經)、《近代中國政治思潮》(稻鄉);口述歷史出版包括《蘇東啟政治案件專輯》、《泰源監獄事件專輯》、《美麗島事件專輯》、《海外台獨運動相關人物口述史(上篇、續篇)》(以上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濁水溪畔二二八》(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出版)、《八八水災口述史》(前衛出版)等作品。
整理 彭孟濤、簡佳慧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王景弘(前聯合報記者)
林中斌(前國防部副部長、戰略學者)
林孝庭(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現代史研究學者)
南方朔(專欄作家)
施孝瑋(軍事評論家)
陳儀深(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劉黎兒(旅日作家)
薛化元(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羅致政(立法委員,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召集委員)
名人推薦:王景弘(前聯合報記者)
林中斌(前國防部副部長、戰略學者)
林孝庭(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現代史研究學者)
南方朔(專欄作家)
施孝瑋(軍事評論家)
陳儀深(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劉黎兒(旅日作家)
薛化元(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羅致政(立法委員,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召集委員)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受訪緣起
這次接受陳儀深教授的口述訪談,是希望藉由這個機會,將臺灣過去二、三十年來,從核武研發、核能發電到非核家園這些過程中,一些不為人所知的內容,以及我個人的心路歷程等,完整地向世人公開。過去我拒絕過很多人的專訪,如今願意接受口述歷史的記錄,單純是希望能夠還原歷史真實的面貌,這是接受口述訪問最主要的目的。
過去如彭明敏先生的回憶錄中,提及離開臺灣的過程中是否經由外國政府的運作安排等,這些細節不是重點,卻往往是媒體記者、讀者想要知道的部分,這經驗帶給我很大的啟發,因此,以下的訪談內容將不著重枝微末節的回顧,像是美國政府到底是從哪個機場接我出去之類的細節。最重要的仍是過去臺灣核能發展歷史的大原則和大方向,此外,再加上一些個人的因緣際會,以及和蔣經國、唐君鉑、吳大猷等人的接觸、互動情形,或像是從一九八二年所謂的「被吸收」開始,一直講到一九八四年;來美之後與丁大衛、雷根總統的核安顧問之間的會談,也將一一說明。相信我的離臺究竟是即興之作,或是美方刻意安排,真相自然會顯現出來。至於一九八八年離開臺灣這一段過程、家庭生活的部分,特別是在美國的生活情形,我太太洪美鳳(Betty)的專訪則可做為參考。
基於道德上的理由,訪談之中若談論到還在世的相關人物,將以假名的方式稱呼,但事實上,大多數的當事人都已過世,只有一位當時的軍事強人郝柏村仍健在。我和郝柏村沒有任何芥蒂,他是我相當尊敬的長官,更是我任職中山科學研究院時的老長官,在這本訪談紀錄中,不免會牽扯到他。
美國的核武紅線
一九九八年,我與《聯合報》記者王景弘有書信往來,相關內容後來也發表在《聯合報》。當中我提到,在唐君鉑的領導下,中科院核能研究所已經完成蔣介石和蔣經國交付的使命,「我們有能力,但是絕不製作核武器。」這句話是一個實質的政策宣示,並非只是為了應付一九七七年美國卡特總統的裁減核武宣示而已。
在這項政策宣示中,並未明示臺灣有製作核武的能力,但從此不研究,也不再有進一步的核武開發,或是補充製造任何核武的武裝實力。換句話說,有關核武方面的研究能力和實際製作核武之間,存在著一個模糊空間。這就造成所謂「紅線」的問題。美國始終有一條紅線的容忍標準,是以《禁止擴散核武條約》(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NPT)的精神為基準,加上核武安全專家認定的潛在核武威脅標準。
很顯然地,當時中科院的核能研究團隊未能確切了解這條紅線。
一九八六年,中科院向郝柏村簡報有能力進一步精進核武研發能力,這是否已經牴觸或違反蔣經國所宣示的「不製作核武」政策?事實上,包含郝柏村在內,在場所有當事人的認知是沒有違背。依我的評估,一旦高層下達命令,以當時的人力、技術能力還有設施物料的儲備,臺灣在一至兩年之內就可以製造出核武器。但這樣的發展期程並不能符合當時臺灣國防戰略的需求,所以中科院才會著手核武精進方案,期盼能在三至六個月內成功生產實用化的核彈,郝柏村點頭默許這個方案。然而,這已經踏入了美方無法容忍的紅線了。
當時正式的軍事國防科技會議並未將核武發展列入會議中討論。不過軍方的戰略需求已經考慮到,萬一臺海發生軍事衝突,也就是如果中共真的攻打臺灣,或者封鎖臺灣海峽,臺灣能撐多久?軍方高層的看法是三到六個月,這是依據當時中華民國的國防科技實力,及針對中共的武力發展與政經背景所作的評估。
基於此一戰略需求,國防部要求中科院提出核武精進製作能力的對應時間表,從原先預估的一到兩年,快速縮短到三至六個月。這個精進計畫包括哪些籌備項目呢?除硬體設施以外,在材料方面有高溫坩鍋(冶煉金屬用)的取得,以及將提煉出來的核燃料(鈽)進一步設計成達到核武裝置的外型和規格。當時中科院考量到臺灣的外交處境與國際地位,在相關設備的採購規格是軍民兩用,而中科院對外聲稱是為了研究核電廠的核廢料固化或減容。此外,中科院一併著手精研引爆裝置的精準度,提升核武裝置爆炸的威力和可靠度。
核電廠級的鈽原料是否能轉移成為核武?中科院核研所的理解和分析是:當然最好使用武器級的鈽(同位素鈽二三九),可靠度和成功率可以提高至百分之八十以上,若再精進引爆裝置,更可提升到百分之九十。若改採等級比較差的核電廠級的鈽,可靠度恐怕會低到百分之五十,威力也會降低許多,甚至如同普通炸彈一般爆炸而已。然而,沒有完全爆炸的核裝置一旦汙染擴散,雖然其爆炸威力不會像投擲於廣島的鈽原子彈「胖子」那麼大(約等同於引爆二.一萬噸黃色炸藥),但汙染地區的善後處理反而棘手,更可能癱瘓整個大型都會地區。換言之,建築物雖然未被核爆完全摧毀,但是大範圍的汙染後果比建築物倒塌還可怕。無法像當年長崎、廣島被原子彈轟炸之後,不到十年就恢復重建了。
《禁止擴散核武條約》是針對武器級的核武擴散問題,可是這十幾年來恐怖組織造成的困擾與威脅,不比武器級的核子裝置來得低,所以美國現在致力發展第四代的核電廠。第四代核電廠不只是核能發電,更可將武器級的鈽和核電廠級的鈽轉換成核燃料。如此一來可達成兩個目標:一是減少核廢料的容積體積,二是核電廠級的鈽得到減量效果,進而降低核武的擴散威脅。
禍害無窮的核武
一般的學者、媒體對於核武發展仍舊十分陌生,其中核電廠產生的放射性元素鈽,其威嚇性,及對核武發展的影響程度,也非一般的專家所能理解。
事實上,這種物質相當可怕,不僅貯存的問題棘手,當作武器運用也非常恐怖,甚至更甚於武器級的鈽。像長崎、廣島原爆之後,幾十年就得以重建。倘若長崎、廣島是被初級的、像北韓生產的核彈轟炸的話,根本不可能恢復的,因為它的輻射汙染威脅性更大。一般人往往都從爆炸威力、當場死傷人數來衡量核武的殺傷力,但這些都是次要的,北韓那種「骯髒核彈」毀滅性更為劇烈久遠,等於是核廢料汙染級的炸彈。我個人的觀點是,一個國家必須擁有先進核能設施,這樣才有一定的威嚇力,但有了核電廠之後,便會產生核廢料的問題,也潛藏著爆發核災變的風險。這是兩個層次的問題,臺灣的執政者應該考量的是國家民族存亡的百年大計,而林義雄等反核運動者則是考慮到鄉土百姓、及千萬年永續發展的問題。
然而,國家存亡的百年大計與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兩者之間的矛盾該如何調和,至今仍未見有人提出任何建設性的方法,甚至根本不了解這兩者有何區別。假如真的了解兩者的區別,就能理解執政者之所以妥協的道理。其實,包含臺灣獨立或與中國統一的問題,也可從這個角度切入,但從未有人如此設想過。當政治人物主張獨立或統一時,究竟是從二、三十年的權宜之計著眼,還是由千年、萬年大計來衡量?對我而言,千年萬年以後,根本無所謂統獨的問題,若以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來觀察,所謂的臺灣獨立運動,只不過是歷史大潮流裡的小水波而已。
回到核能問題,日本安倍首相於二○一五年宣布重啟核電,日本有本錢如此,一個福島核災雖然損失慘重,但以日本的國力尚可承受;反觀臺灣,絕對無法面對像福島核災那樣的災難,既然難以承受,臺灣就得走上非核家園的路,既然要走非核家園的路,執政者就必須看淡國家存亡的百年大計。假如永續發展是臺灣唯一關切的方向,那就應與對岸討論出一個適當的整合方法。以瑞士為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它都未受戰火波及,而在二戰期間,瑞士採取對納粹德國讓步的政策,延緩納粹德國的侵略,從而確保國家的獨立地位。再以捷克布拉格的例子來看,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入侵時它率先投降,因而免受戰火的摧殘,得以保持昔日的風華。我曾到布拉格訪問,當提到這段歷史時,他們不但不以為恥,反而引以為傲。臺灣究竟要以政權存亡為重,還是以老百姓的幸福安樂、永續發展為主?在在考驗執政者的智慧。期盼臺灣的領導者不要變成梟雄,利用權宜詭計牟取利益,這些利益都將只是暫時性的,不會是永久的。
永續發展的理念
在一九八八年我所留下的辭呈中,我曾提及「臺美雙贏」的局面,既然臺美雙贏,何來賣國?這也等於回應了所有關於叛逃的質疑。而且我在這次專訪中,一切處之泰然,因為我問心無愧,我做這件事不是為了得到美人或一大筆財富。
其實早在一九八八年提筆寫下辭呈時,我已有這個想法了。既然臺美雙贏了,為何還談叛國、叛逃、賣國這些事?事實勝於雄辯!我在那封辭呈裡也提出北韓、伊朗不顧世界各國反對,執意發展核武的後果,馬上就應驗了。伊朗的寫照就是我們臺灣的福氣,一旦臺灣像伊朗一樣成為美國經濟制裁的對象,我想臺灣不要說什麼經濟發展,從一九八八年經濟起飛到現在,很多事情都不用談了。
我再三強調,包括寫給陳水扁的信,我的心永遠留在臺灣,絕非一走了之。當年我的雙親、親戚朋友和我的工作同仁,以我對核研所的感情,我不希望他們被打散掉,搞得烏煙瘴氣。也因為過去共事的情誼,我才能與丁大衛面對面的討論之中,讓他們採納我真誠的建議,我從來沒有談論到要懲處臺灣哪一個人,或是打散哪些單位,完全沒有,不但沒有,甚至設法保住能夠讓他們真正從事核電廠研究的資源。
這次我接受專訪,絕不是因為想要平反,我從未有此想法。我現在是基督徒,一切的對錯榮耀都歸於主,祂會替我伸冤,所有的結果由主來決定。我在這次專訪談論的內容,都是為了我們的後代。我一直很佩服林義雄,他那些永續發展的理念,對臺灣鄉土的關懷,同樣也源自聖經。
第一章 受訪緣起
這次接受陳儀深教授的口述訪談,是希望藉由這個機會,將臺灣過去二、三十年來,從核武研發、核能發電到非核家園這些過程中,一些不為人所知的內容,以及我個人的心路歷程等,完整地向世人公開。過去我拒絕過很多人的專訪,如今願意接受口述歷史的記錄,單純是希望能夠還原歷史真實的面貌,這是接受口述訪問最主要的目的。
過去如彭明敏先生的回憶錄中,提及離開臺灣的過程中是否經由外國政府的運作安排等,這些細節不是重點,卻往往是媒體記者、讀者想要知道的部分,這經驗帶給我很大的啟發,因此,以下的訪談內容將不...
目錄
推薦序
愛達荷州訪張憲義 陳儀深
臺灣在關鍵時刻的關鍵問題 王景弘
解禁的臺灣歷史真相 羅致政
第一章 受訪緣起
美國的核武紅線
禍害無窮的核武
永續發展的理念
第二章 求學生涯
父親的影響
放棄學醫,轉讀物理
與外省人相處融洽
軍校與清大交流合作
釐清赴美進修期間的真相
第三章 核能研究所
我的橋牌啟蒙老師
吳大猷與新竹計畫
從新竹計畫到桃園計畫
郝柏村與黃孝宗
與CIA接觸
在美國的安排下離開臺灣
第四章 前往美國
離開臺灣
從未交付機密資料
從未被誘惑
蔣經國過世後與丁大衛會談
關於「作證」
cIA最成功的情報行動
美國政府指控李文和核武洩密案
投身第四代核電廠的研究
福島核災對我衝擊很大
第五章 「決戰境外」的生存之道
寫給陳水扁總統的兩封信
原能會主委歐陽敏盛訪美
「決戰境外」的意涵
借鏡布拉格之春
臺灣生存發展的資產
「非核家園」是臺灣必走的路
不再是無根之人
第六章 臺灣核武祕辛
臺灣發展核武的濫觴
不依賴美國核子保護傘
掌握核技術才能維繫國家生存
核電廠與核武的鈽
核武製造能力的紅線
解決核彈投射的問題
沒有所謂「玉碎計畫」
反駁賀立維的論點
九鵬高爆試驗
日本重啟核電
「乾式貯存」無法保障臺灣核安
第七章 洪美鳳女士訪談
我的父親
我與張憲義
婚後生活
飛往美國
張憲義不是叛徒
王景弘夫婦來訪
張憲義重拾研究工作
與張憲義一起受洗
家人首度來美探親
與臺灣親友的連結
我的兒女
附錄
1.國防部張憲義棄職潛逃調查報告
2.以詩側寫大舅
3.張憲義事件與臺灣、世界核武發展大事記
推薦序
愛達荷州訪張憲義 陳儀深
臺灣在關鍵時刻的關鍵問題 王景弘
解禁的臺灣歷史真相 羅致政
第一章 受訪緣起
美國的核武紅線
禍害無窮的核武
永續發展的理念
第二章 求學生涯
父親的影響
放棄學醫,轉讀物理
與外省人相處融洽
軍校與清大交流合作
釐清赴美進修期間的真相
第三章 核能研究所
我的橋牌啟蒙老師
吳大猷與新竹計畫
從新竹計畫到桃園計畫
郝柏村與黃孝宗
與CIA接觸
在美國的安排下離開臺灣
第四章 前往美國
離開臺灣
從未交付機密資料
從未被誘惑
蔣經國過世後與丁大衛會談
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