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快速遺忘的世界說,我們在這裡!
條通、酒店、角頭、無家者、遶境、引路童子、溪洲部落、移工、新住民、台語電影、老房子、水圳、艋舺、大稻埕、台北城……
從河開始,為這城市加點洋蔥,
是我們改變了台北,還是台北改變了我和你?
台北城市散步2015~2017年策劃了250條導覽路線,共計1500場、25000人次參與。跳脫主流框架,用開拓的視野,看到台北不同樣貌!
本書包含台北的過去、現在、未來:
△過去:從淡水河與新店溪開始,再提到三大聚落(艋舺、大稻埕、台北城內)。
△現在:盤點各種文化資產,讓文化資展不應該是負擔,而是深化台北品牌形象的關鍵;認真面對台北的表與裡、白天與夜晚,從人物到社會議題,都是現代台北的一部分。
△未來:每一座城市都有其性格,當我們盤點台北的過去與現在,透過各種主題和社會議題、用不同視野看台北,讓一般人都能參與這座城市的發展與未來想像,而非只是哪個政治人物的規劃;如此,才能匯聚成一座偉大城市的未來想像。
本書特色:
★本書由付費導覽團隊將他們議題化的台北導覽所涉及的主題,由他們自己、各領域專家與導覽人來撰寫。
★以成功的收費議題化城市導覽,延伸出去思考台北的歷史、人物、文化、建物、藝術、故事、議題、產業等等,從了解台北進而讓台北發光發熱。
★每個主題中間都穿插「在這城市中的人」,包含溪洲部落、引路童子、酒家、皮鞋老店老闆、體制內的老師、果菜批發市場店商,以及同志。
★包含台北的過去、現在、未來,以及一座偉大城市的展望。
作者簡介:
台北城市散步:
台北城市散步相信:如果大家都能更開放、更深刻地理解社會多元的趣味,台灣甚至世界,都會更美好。
於是,我們設計兼具廣度及深度的主題文化活動,邀請有好奇心的朋友們,一起實際走到城市中的每個現場,從歷史、水文、產業、信仰、建築和族群等不同面向,發掘台北由時間、空間和人群共同積累的豐厚底蘊。
網址:www.taipei-walkingtour.tw
邱翊
旅行社工作數年,曾送上萬名低價團客出國,也曾設計高價自由行。二○一二年從一條大稻埕導覽開始,後創立台灣第一個收費解說品牌"台北城市散步”,團隊共同設計超過兩百條文化資產、城市觀點為題的解說服務。
本書撰文:〈從大稻埕水岸看都市變遷〉、〈艋舺青山王遶境與爐主傳統〉、〈大稻埕很重要、大稻埕文創產業:從以前就有了〉、〈蔣渭水也在大稻埕經商〉、〈停格與失落的台北畫面〉、〈燃燒吧!台北──老屋文化資產〉、〈觀察台北的二十個角度〉、〈去OO,不去老街〉
蘇柏安
汐止出生,台北長大。從小不愛讀書,喜歡往外跑。但某次跑到日本鄉下,被當地人熱愛家鄉的情懷所感動,下定決心回過頭來,踏上重新認識家鄉的旅途,於是來到了台北城市散步。喜歡空心菜,在壓力大的時候吃空心菜是一種救贖。
本書撰文:〈我們的家,從河處來〉、〈很近的歷史,被遺忘的台北城〉、〈在這城市的人:發美皮鞋店高清源老闆〉、〈導覽作為一種文化教育〉、〈在這城市的人:深夜果菜批發市場工作者〉
廖湘婷
深信台灣的可愛被埋沒得可惜,於是想從自己居住的城市一步一步走出了解。
台北這座像個倔強老人的年輕城市,沒有耐性是沒辦法發現它的好的。
所以繼續走下去吧。
本書撰文:〈在這城市的人:引路童子〉、〈在這城市的人:酒店江董〉、〈戲,在大稻埕街頭上演〉、〈行走,體驗城市的節奏〉、〈新住民與移工〉、〈城市無間道〉
張教煌
擁有藝術碩士學位,專於藝文活動策畫。
本書撰文:〈導覽作為一種文化教育〉、〈在這城市的人:學校裡的歷史老師〉
水瓶子
喜歡在無盡地深夜面對電腦螢幕,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拜訪書寫百大城市的容顏。著有《在城市的彼端,我站著》、《台北咖啡印象》、《台北小散步》、《我的書店時光》、《台北捷運散步手帖》等。迷上了無目的的城市散步,走過一座橋想像這條河流的身世,想更了解背後的故事。喜歡逛美術館,對一張畫作背後的故事有濃厚求知的慾望,更喜歡沉溺於咖啡的香氣與口感,享受各個咖啡館的獨特印象。
本書撰文:〈台北水圳道的過去、現在、未來〉
ilid chou
木柵出生,貓空長大,從小覺得自己是木柵人而非台北人。人文社會學系畢業,莫名踏入平面設計的領域。接下城市散步的工作後,才重新認識這個捷運、夜市、百貨與網拍街之外,非常小也非常大,故事說不完的城市。目前是美編、採訪、打雜小妹,目標是畫出一百張地圖,還有把自家的茶葉銷出去。
本書撰文:〈在這城市的人:溪洲部落/秀妹〉、〈在這城市的人:男同志/藍〉
曾文勤
宅女一枚,性疏懶。似有大志,時常掙扎於死線和枕頭山之間。問何以所致?啊就生性疏懶又愛攬事咩……
本書撰文:〈無家者的從前與現在〉
路向南
萬華人,政大歷史碩士,現在是老台北、台灣史與民國史的探索者。
本書撰文:〈艋舺:在懷舊與新生之間思索〉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各方真情推薦~
人生百味:
聽建物說話,由生活其中的人們引路,為每顆雞蛋捍衛立足之地。這無疑是走入一座城市最美好的方式。
工頭堅/《旅飯》旅行長 :
認識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跟著居住在此的專家,穿街過巷、發覺各種有趣的主題。這兩年來,每每驚訝於「台北城市散步」發掘題材的角度與能力,他們為台北這座城市,挖掘出更多元精彩的觀看角度,也令我多次成為跟隨者,並深覺樂在其中。
五花鹽:
我們一起追逐北管和砲聲,繞整個大稻埕。那沿路有心跳的火光和震動,和一○一煙火好不一樣,大概就像,台北人和天龍人的那種不一樣吧:)
邵璦婷/文化銀行創辦人:
走在台北街頭,節比鱗次的高樓大廈、閃爍的招牌和魚貫的人群,如實地呈現了作為一個國際都市應有的樣貌。過路的你是否曾經想過,以前的台北長什麼樣子?若這個念頭有曾經閃過你的腦海,那你最好細細讀完這本書。台北城市散步用散記的方式詳實的紀錄的台北的緣起和發展脈絡,兩百多條走過的導覽路線裡,用平實的文字節錄這城市的生命軌跡。若你也曾望著台北的天際線興嘆,在書裡你可以暫時獲得救贖,細細品味台北城的老靈魂。
凌宗魁/國立臺灣博物館規劃師:
在熟悉的店街踏查歲月累積的智慧;在生長的廟巷找尋場所串連的故事。關於城市身世的尋訪,等待挖掘的精采還有很多。
徐明松/銘傳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
這是一本多面向切面的台北城市導覽,是一群年輕朋友關心自己城市所做的記錄,是我們建構台北城市學的重要基礎。
高傳棋/臺北水窗口執行長:
城市的前世今生,需要探研與書寫。透過您我實際的散步走讀,慢慢咀嚼並揭開其被忽略甚至逐漸淡忘的時空生活故事。
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
開車經過一條街,與步行經過一條街,速度不同,所能感受的事物也絕對不同。在追求速度的現代社會,「台北城市散步」逆勢而為地致力於另一種價值:速度快慢不要緊,要緊的是用心感受。
陳智遠/活現香港(Walk in Hong Kong)共同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要瞭解一個城市,我始終認為最佳的方法是用雙腳認真地遊走街道,仔細觀察城市裡形形色色的人們,並用心地感受及欣賞街上每一個細節。這是讀過《台北城市散步──走過,不路過》時最深的感受:書從滋養台北的水開始談起,連結台北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並以不同人的視角窺探台北社會的動態變化,當中既有對自然與人之間關係的思考,又充滿傳統文化與現代都市碰撞激蕩的火花,清晰而全面地展現了台北是如何層次多元及趣味盎然。書中也緊扣著一個重要命題:文化導覽在今天旅遊業及塑造城市形象所發揮的角色。這是我們活現香港(Walk in Hong Kong)每天也在思考的問題,兩個城市值得就此對話、相互砥礪。
梁蔭民/環境教育工作者與水資源研究專家:
當分工愈細,人們的生活圈就愈「單純」,在自己的「專業」外,看到的愈來愈少。環境為甚麼愈來愈壞,人們不看或視而不見是因素之一。希望我們不只從不同角度聽,更要看,更要思考。「走過, 不路過」給我們一個起點。
黃蘭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為什麼在十八個月內參加了二十四場導覽行程?因為在努力補修學分啊!無論是台灣歷史、城市在地文化、多元族群或社會議題,這些當年國教課本裡缺席的知識,唯有理解其脈絡,方能更認識自己所居住的這塊土地。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是人文、也是水文;是歷史、也是故事;是街區,也是與我們一同俯仰生活的鄰人臉孔。這是一本理解過去、看見現在的親切讀本。
鄭順聰(作家):
關於台北,我有幾百種走法。靠一雙腳,如根鬚般深入這座城市的肌理,一塊磚、一面招牌、一處轉角,透過導覽者的聲音,還有那五官與腦內根鬚般磐固的記憶大樹,故事與歷史就此說不完。「台北城市散步」是正港的「巷仔內」,透過細密到不可思議的走踏,為這座浮華城市「接地氣」,是認識「裡台北」之最佳路徑,是豐厚城市文化的基礎工程,也是每個人都可以來設計主題、拿起麥克風自己來導覽的第一步。
謝宗榮/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主持人、輔仁大學進修部宗教系兼任講師
對於自己所居的城市缺乏「認識」,似乎已成為「天龍國」台北人的通病,《台北城市散步:走過,不路過》就是這個症頭最具療效之藥!
蘇碩斌/台大台文所教授:
他們的生意經很質樸,路線是生活世界、導覽為鮮活庶民、故事則是活過的記憶,很努力在邀請大都會生存者找尋過日子的活路。
名人推薦:~各方真情推薦~
人生百味:
聽建物說話,由生活其中的人們引路,為每顆雞蛋捍衛立足之地。這無疑是走入一座城市最美好的方式。
工頭堅/《旅飯》旅行長 :
認識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跟著居住在此的專家,穿街過巷、發覺各種有趣的主題。這兩年來,每每驚訝於「台北城市散步」發掘題材的角度與能力,他們為台北這座城市,挖掘出更多元精彩的觀看角度,也令我多次成為跟隨者,並深覺樂在其中。
五花鹽:
我們一起追逐北管和砲聲,繞整個大稻埕。那沿路有心跳的火光和震動,和一○一煙火好不一樣,大概就像,台北人和天龍...
章節試閱
〈大稻埕文創產業:從以前就有了〉
台南的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二○○六年創辦雜誌《路克米》觀察紀錄台南的在地生活,並在二○○八年發起第一屆「老屋欣力」活動,以「常民生活場域的文藝復興」作為口號,串聯十九處民間老屋活化案例,宣揚老屋與台南的生活,於是掀起近年台灣各地老屋再生風潮。
年輕人發掘各地破敗老屋或改造自家老屋,甚至組成團隊活化老街區,如台中舊城區、高雄哈瑪星等等。公部門整理閒置工廠、園區委外經營,如台北華山藝文特區、花蓮鐵道文化園區等等。政府甚至推動政策,協助媒合公部門與私人企業,如台北老房子文化運動、老屋新生大賞等等。
以老街、老屋為名的觀光景點在台灣各地不斷出現,也成為台灣人國內旅遊的重要景點。
這一波老屋風潮,大稻埕也未缺席。二○○○年「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計畫」頒布後,因獎勵容積政策吸引屋主將老宅翻新,並且仍依原樣重建,使得大稻埕整修老屋或新建空屋成為台灣老屋風潮的熱點。
二○一○年開始已有幾個工作室進駐大稻埕,如角斯角斯、詩意的是Poete i、意思意思Nostalgic Future等等。台北市都市更新處所推動的「都市再生前進基地」第一個空間URS127也在當年開幕,由淡江大學建築系經營,後續共有五個URS空間。隔年小藝埕開幕,以日治時代屈臣氏大藥房的街屋空間,聚集印花樂、爐鍋咖啡、思劇場等數個品牌共同經營,接著福來許、知貳茶館、老桂芳、眾藝埕、花生騷、銀絲卷等各式新型態的商店出現在大稻埕,且增加的速度越來越快、數量越來越多,讓大稻埕幾乎與文創畫上等號。二○一五年《Shopping Design》雜誌將大稻埕選為台灣文創街區第一名。
‧從前從前的文創產業
多數人對於大稻埕傳統店家的印象是中藥、南北貨、茶葉、布行等等,而以老屋或新經營模式的咖啡館、餐廳、賣店、茶館、酒吧、旅宿、私廚,則被台灣人視為「文化創意產業」,因此近幾年大稻埕新開設的店家多被歸類為「文創」,其中最多的是咖啡館和餐廳。
我的印象中,大稻埕地區平均每個月會開一間新的咖啡館。其實,對大稻埕來說,咖啡館並不是什麼新奇事物,因為第一間台灣人開的咖啡館就在大稻埕。
日本統治時代,台北城內、西門町是日本人的商業娛樂市街。日本人在一八九七年的西門外開張了第一間咖啡館「西洋軒」,而一九○八年開幕的台灣鐵道飯店附設喫茶店提供咖啡飲品,一九一二年台北新公園(今日二二八紀念公園)旁也開設一座大型咖啡館Cafe Lion──台灣仕紳也在風潮中逐漸體驗到咖啡這項新飲品。
當時大稻埕太平町(今日延平北路一、二段及周邊區域)則是台北本島人的市街,各種新式消費性商店多在太平町。一九二四年,大稻埕知名酒家東薈芳另設如意食堂,菜單上出現「咖啡茶」的飲品。一九三一年,《台灣新報》記者楊承基,於太平町開設維特咖啡Cafe Werther,是第一個以Cafe為名並且由台灣人開設的咖啡館。初期單純提供飲料服務,許多文人雅士在此聚會,但仍因生意清淡,隔年轉型為女陪侍服務的酒家,戰後改名為萬里紅公共食堂,最後成為大名鼎鼎的黑美人大酒家。
曾經在維特咖啡工作的廖水來先生,一九三四年創立波麗路西餐廳,是第一間台灣人所開設的西餐廳,除了咖啡、牛排之外,鴨子飯和牛尾湯讓大稻埕人念念不忘,而最津津樂道的是年輕男女被安排至波麗路西餐廳相親,成為人們懷念的約會聖地。不過,更早之前大稻埕就有西餐料理了。一八八○年代為了管理在大稻埕經商的洋人,台灣巡撫劉銘傳招集李春生、林維源興建的建昌街、千秋街(今日貴德街),提供洋行與各國領事館使用,並開設稅關、電報學堂等等,並於大稻埕河岸設置「大稻埕外國人俱樂部Twatutia Foreign Club」,讓在大稻埕生活的外國人享有西餐料理。一八九五年日本接收台灣後,大稻埕外國人俱樂部仍持續經營,台灣總督乃木希典、兒玉源太郎皆曾在此舉辦宴席,招待於大稻埕的各國領事,如美國、德國、荷蘭、英國等等。
不只是咖啡館、西餐廳,還有許多新的事物在大稻埕發生,像是:
一八八○年,建昌街與千秋街(今日貴德街)成立電報學堂,架設電線竿。
一八九六年,李春生在建昌街裝設第一台製冰機。
一九二四年,永樂座開幕,是間擁有一千五百個座位的大型劇院。
一九三○年,第一間台灣人開設的舞廳「同聲俱樂部」在日新町(今日重慶北路二段)。
一九三二年,文聲曲盤公司在永樂町(今日迪化街)開幕,製作黑膠唱片。
一九三三年,永樂座經理李臨秋與日新公學校(今日日新國小)音樂老師鄧雨賢,共同創作名曲「望春風」。
一九三四年,義美食品在太平町開設第一間店。
一九三五年,第一劇場配有台灣第一個旋轉舞台設備,並裝備冷氣機,而日本的森永糖果在第一劇場一樓設置店面。
一九四二年,大頭金來鼓亭成立,是台灣最早遶境開路鼓亭。
一九五二年,阿瘦皮鞋在延平北路二段開設第一間店面。
一九五六年,於城隍廟前起家的泉記糕餅店進入牛乳市場,後改名為光泉牧場。
一九五八年,遠東戲院開幕,擁有一千七百個座位,號稱全台灣最大的戲院。
一九七○年,大千百貨開幕,由當時的影歌巨星楊麗花剪綵,有化妝品、手錶、家電、女裝、婦嬰用品等等。
一九七六年,高峰百貨批發公司開幕,以批發價供貨給雜貨店等零售業者,是台灣第一間量販店。
‧大稻埕的興盛與轉變
以前的大稻埕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新奇事物、消費娛樂活動?
近幾年,我們進行「大稻埕一百個微笑」採訪計畫,總共完成七十間大稻埕店家的訪談紀錄,產業包含各種傳統商行及新創店家,受訪者包括第一代創業者到第二、三代傳人,加上相關史料搜集,逐步認識過往大稻埕產業發展概況及現況。
雖然大稻埕因茶葉興起,且廣為人知,但實際上大稻埕第一間店舖是南北貨生意。福建泉州同安人林藍田原居住基隆,一八五一年帶領家族移居大稻埕,興建三棟閩式街屋(今日迪化街一段154、156、158號),並開設商號「林益順」,是大稻埕最早的街屋及商號。一八五三年,艋舺頂下郊拼事件後,林右藻帶領帶領大批同安人定居大稻埕,開港通商,設立「復振」、「復源」、「復興」三間店鋪,經營南北貨貿易。
什麼是南北貨買賣?即是各種食材、罐頭、醬料、酒類、乾貨等的買賣,商人搜羅各地貨物進口銷售,或是將本地貨物外銷至海外,即是今日貿易商。
一八六八年,英商杜德與李春生開設第一間茶葉工廠後,帶動大稻埕的整體貿易發展,南北貨商行也隨之興起。在尚未由便利商店、超市、量販店的時代,人們到雜貨店購物,而台灣北部各地雜貨店主,多是到大稻埕向南北貨大盤商批貨。大稻埕全盛時期約有一千六百多家南北貨商行,可說是一個超級大量販店;義和蔥蒜行柯順耀先生說還曾供貨給宜蘭的客戶。早期中藥藥材由南北貨商人帶貨,後因藥材需要專業人員炮製、判斷品質,才逐漸從南北貨分開經營。
大稻埕另一個重要紡織成衣產業,最初起源於布料進口買賣,縫製成衣則起於許多福州師傅來台灣發展,日本時代即有許多洋服店銷售西裝。戰後,國民政府以美援資金,鼓勵民間購買美國棉花,利用台灣便宜的人力發展紡織和成衣輕工業,大稻埕部分布商由買賣轉投入紡織製造或成衣生產。大稻埕因優越的貿易流通優勢,以及鄰近台北車站,因而台灣中南部紡織廠、大陸上海幫或山東幫紡織廠,如台南紡織、新光紡織、中和紡織等知名企業,都在大稻埕設立銷售據點,供貨給中小型成衣工廠,衍伸出布料批發、服飾材料、化學原料等產業聚落,吸引彰化、台南兩批城鄉移民來大稻埕創業,全盛時期至少超過五百間布商。
清代、日治及戰後初期,茶葉外銷是台灣主要外匯來源。一九五二年,臺灣農戶高達百分之十九是茶農。北部茶農將茶葉運至大稻埕茶廠烘焙成熟茶,並且外銷。一九七○年代台灣外銷轉以工業產品為主,茶葉外銷比重下降,但茶葉外銷達到最高峰,每年仍有出口兩千萬公斤左右,直到一九八○年代國際茶葉市場轉變,台灣茶葉出口逐漸走下坡,影響大稻埕茶商的規模,茶葉由外銷轉以內銷為主。
一九八七年至一九九○年左右是大稻埕轉變的關鍵。一九八七年,台幣大幅升值,對美元由1:40快速升至1:25,不利於紡織成衣外銷,加上人工成本不斷攀升,使得紡織、成衣製造逐漸搬遷至海外。大稻埕的紡織、成衣代工、布料貿易及周邊行業均受到影響,南昌行、服飾材料商圈理事長徐媽表示,目前業績僅有過往的十分之一。此外,一九八○年台灣第一間7-11開幕、一九八八年全家便利商店開幕、一九八九年第一間萊爾富成立於迪化街、一九八七年頂好超市開幕、一九八九年量販店萬客隆、家樂福進入台灣市場、一九九六年大潤發開幕、一九九七年美商好市多開幕,這些量販店、超市取代大稻埕南北貨批發商的位置,而原有下游雜貨店更被便利商店取代,目前僅剩兩百餘間南北貨商行。
‧創新與包容的文化商業
大稻埕或許已不復以往台灣北部商業中心的地位,探究大稻埕的產業發展歷程,可知道今日大稻埕的影響力在於「創新」與「包容」。相較於保守的艋舺,經營貿易的泉州同安人,一八六○年代接納洋商杜德與李春生於大稻埕設立第一間茶葉工廠,靠著茶葉外銷把大稻埕推向高峰。戰後紡織成衣產業興起,吸引中南部城鄉移民至大稻埕創業,填補茶葉外銷衰退。近年台灣老街觀光風氣,文創商店進駐大稻埕,都顯示大稻埕不斷創新、接納各種產業,延續大稻埕的重要地位。
近幾年吸引許多年輕人來到大稻埕創業開店,電影、雜誌來此取景,越來越多觀光客走進大稻埕。然而,多數人對大稻埕的認識仍停留在幾個關鍵字:茶葉、年貨大街、迪化街、文創、中藥、布行、巴洛克式建築等等──來到大稻埕體驗老建築、老店鋪與新商店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認識了大稻埕?
大稻埕是年貨大街、煙火節?是清代、巴洛克式建築老屋?是一九二○年代蔣渭水參與的台灣文化協會、文化書局?是一九三○年代郭雪湖畫作《南街殷賑》、李臨秋與鄧雨賢《望春風》台語流行歌?是永樂市場、慈聖宮廟前的小吃?還是近幾年大稻埕文創商店亮麗包裝?
其實商業才是大稻埕文化的核心,而政治、藝術、創意的呈現則根源於大稻埕一百多年來厚實的產業基礎。唯有認識大稻埕的商業,才是認識真正的大稻埕。
〈大稻埕文創產業:從以前就有了〉
台南的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二○○六年創辦雜誌《路克米》觀察紀錄台南的在地生活,並在二○○八年發起第一屆「老屋欣力」活動,以「常民生活場域的文藝復興」作為口號,串聯十九處民間老屋活化案例,宣揚老屋與台南的生活,於是掀起近年台灣各地老屋再生風潮。
年輕人發掘各地破敗老屋或改造自家老屋,甚至組成團隊活化老街區,如台中舊城區、高雄哈瑪星等等。公部門整理閒置工廠、園區委外經營,如台北華山藝文特區、花蓮鐵道文化園區等等。政府甚至推動政策,協助媒合公部門與私人企業,如台北...
目錄
【各方推薦】
【序言】這城市加了洋蔥
【台北,緣起於河】
我們的家,從河處來
從大稻埕水岸看都市變遷
台北水圳道的過去、現在、未來
在這城市的人:溪洲部落/秀妹
【撿回遺忘的過去到現在】
艋舺:在懷舊與新生之間思索
無家者的從前與現在
艋舺青山王遶境與爐主傳統
在這城市的人:引路童子
大稻埕很重要
大稻埕文創產業:從以前就有了
蔣渭水也在大稻埕經商
在這城市的人:酒店江董
很近的歷史,被遺忘的台北城
不同時代的二二八公園
在這城市的人:發美皮鞋店高清源老闆
停格與失落的台北畫面
燃燒吧!台北──老屋文化資產
【導覽作為一種社會參與】
觀察台北的二十個角度
導覽作為一種文化教育
在這城市的人:學校裡的歷史老師
戲,在大稻埕街頭上演
去OO,不去老街
行走,體驗城市的節奏
在這城市的人:深夜果菜批發市場工作者
新住民與移工
城市無間道
在這城市的人:男同志/藍
【後記】請驕傲地說出自己的名字
【附錄】作者群介紹
【各方推薦】
【序言】這城市加了洋蔥
【台北,緣起於河】
我們的家,從河處來
從大稻埕水岸看都市變遷
台北水圳道的過去、現在、未來
在這城市的人:溪洲部落/秀妹
【撿回遺忘的過去到現在】
艋舺:在懷舊與新生之間思索
無家者的從前與現在
艋舺青山王遶境與爐主傳統
在這城市的人:引路童子
大稻埕很重要
大稻埕文創產業:從以前就有了
蔣渭水也在大稻埕經商
在這城市的人:酒店江董
很近的歷史,被遺忘的台北城
不同時代的二二八公園
在這城市的人:發美皮鞋店高清源老闆
停格與失落的台北畫面
燃燒吧!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