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書院之名,初見於唐,本為修書之所,後世所稱學校式之書院,實始於五代,而成於宋初。此一有組織之民間私學制度,歷經元明清三代而勿衰,對於我國教育、社會、政治及學術思想等方面,均有極大之影響。僅就教育而言,如院址之優美,講學之自由,教訓之合一,以及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注重自動自發之研究精神,若與現代之大學比,實有過之而無不及也。
自南唐昇元間(公元九三七─九四三)白鹿洞書院之建立,至清光緒廿七年(一九○一),所有書院均改建為各及學堂止,歷時凡九六四年。書院雖已成歷史名詞,然其在我國教育史上之地位與價值,並未隨時間而消失。故作者乃就其起源、規制、演變與影響,加以研究,曾先後成論文多篇,散見於國內各刊物。茲擇其中十一篇彙編為「中國書院制度考略」一書,尚有七篇已分別收入拙著「近卅年中國教育述評」(正中三版) 「教育論衡」(商務)及「訓育問題」(商務)中,未免重災梨棗,不擬再編入本書之內。
本書各文因非同一時間草成,故所述難免重覆,而涉獵不廣,內容亦欠充實。顧坊間尚少此類專籍,如因此一小書之梓行,而引起教育學術界之研究興趣,從而達到拋磚引玉之目的,幸何如之!
書成,承陳資政立夫先生於百忙中賜予序言,謹此誌謝。
一九八○年五月張正藩自序於美國加州寄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