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灣學資料彙編》係透過「排灣學研討會」的固定舉辦,搭建起族群內跨地域、跨部落、跨學科,與跨世代的交流平台。讓族人以及不同學術領域的研究者,能透過調查、記錄、研究,以及分享和對話,共同追尋或即將消逝、或已然生機蓬勃的排灣族知識,並共同探究社會變遷下的種種當代新興議題。
藉著知識的討論、生產與累積,我們還期望進一步思索如何建立族群的知識系統與資料庫,及培養族人自我書寫的興趣與能力,以掌握主體文化知識發聲與詮釋權。進而,形成對「什麼形式是排灣族知識」這個問題既多元又深刻的理解,充實「排灣學」--或者更精確地以族語來說,才pinakakaizuazua a tja kakituluin pakatua kakudan a caquan a vinqacan nua kaclisian nua paiwan,其作為一個主體學術範疇的內涵。
本書內容包羅萬象,有
1.編撰《從安平部落古謠到傳唱排灣—高明喜歌謠輯論》一書的生成過程,從學習記音、採譜、鍵譜、記錄、攝影、撰稿、編輯到美編等;
2.排灣族山地門傳統服飾製作流程,從服飾的材質、形式、圖文樣式、刺繡技法、裝飾運用、色彩搭配的分析,再加上新世代的創新過程;
3.Supaw(草埔)部落以及草埔人所傳唱的paljegljeg。草埔人傳唱的 paljegljeg,是互動應答、即興入詞、二員以上多人的歌唱,固然是歌唱,其實,包含聲音、說、唱等多元的表現形式,有時需要配搭舞蹈。舉凡詞、典故、專用語、曲、舞,文中都有譜例可供參考。
4.排灣族的palisi(傳統祭儀),根植於排灣族創始祖靈及祭儀創始神靈,palisi執行者稱之為pulingau (巫師)。pulingau皆為女姓,祭祀祭儀的內容及方式會隨著種類及目的而有不同的呈現,其身分的來源除了由神靈揀選之外,也需經過一連串的考驗始得昇任,本文作者以pulingau的身分,從執行儀式的過程中,清晰呈現pulingau於社群內(人間界)、外(靈間界)的角色及執行儀式中與祖靈如何溝通的情境,及耙梳在儀式間角色的轉化及各界撲朔迷離的詮釋、pulingau(媒介群體間)及族群間的互動關係…等諸多梳理不清的疑點,期能勾勒出pulingau在當代實踐樣貌,及未來pulingau文化復振依循並建構排灣族祭儀文化的基本史料;
5.以介紹排灣族Tjavualji(大麻里)部落的一位男祭司-卓良光巫師的生平,看見太麻里地區巫術的樣貌。由於巫術是排灣族精神生活中極為重要的部分,許多的歲時祭儀、日常生活都有對應的巫術,因此紀錄卓良光巫師所執行的祭儀或施術狀況,除了能瞭解當地居民的歲時祭儀文化以外,還能瞭解當地的精神生活面貌,藉此描繪出東排灣地區多族群交會、交融的文化現況,也拼湊出本地原住民族在當代生活的文化圖像;
6.排灣族的傳統家屋內通常立有cukes(中柱)及palarulj(側柱)等建材,材質以木材及石材為主,而家屋柱子上有許多圖紋,刻畫著這個家族的祖先像等圖紋。舊佳平部落mamazangiljan(部落領袖) zingrur家屋祖靈柱因型式特殊,常為藝術愛好者及收藏家蒐集、典藏。
然而,其中muwakai祖靈柱被收藏單位國立臺灣大學申請為「國寶」之際,部落再次面臨古物 將永久遠離的難題,於是,部落人決定請臺大校方拿出誠意迎娶muwakai的要求,便促成了這個特殊且全球僅有的「國寶祖靈柱婚禮」。這次的muwakai國寶祖靈柱婚禮,部落人透過這場婚禮從新學習過去遺失已久的傳統文化之美,收藏界也漸漸體悟到以文化分享與文化尊重的正面態度來處理「文物歸屬」等問題。這篇報告將神話傳說的、現實的、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交織在一起,記述這齣特殊的擬人化「國寶祖靈柱婚禮」事件;
7.臺東縣土坂村是全臺固定進行排灣族五年祭的部落之一,其祭儀內容展現排灣族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是建構排灣族幼兒知識體系的重要文化財。本文詳細介紹了五年祭中的工作流程,選取祭竿的取材與製作、祭球的編造、祭臺的建造等三主題,以圖示方式詳細的解說其製作的過程,企圖發展具有文化回應理念、科學探究、和學校本位特色的幼兒園排灣族文化主題課程。